基层肿瘤防治如何“破局”?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详解技术下沉“组合拳”——2025肿瘤周CHTV-北京协和医院专场

医学论坛网

1天前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通过光子CT、5T核磁等设备升级,以及CT、核磁、超声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将介入治疗的精准度提升至“毫米级”。

基层医院是守护群众肿瘤防治的第一道关口。一项研究显示,我国 82.9% 的县级医疗机构已设有肿瘤科。但在这一数字背后,基层肿瘤专科正面临人才断层、设备落差、诊疗规范碎片化等现实困境——许多县域医生身兼多职 “一专多能”,却难以深入掌握前沿诊疗技术;部分基层医院虽配备基础影像设备,却因缺乏专业解读能力导致早期癌症漏诊率居高不下。

从左至右:主持人、巴一、杜顺达、周慷、公小蕾、刘媛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之“协和肿瘤诊疗创新实践”系列直播,邀请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兼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巴一,肝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杜顺达,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周慷,以及肿瘤内科公小蕾、刘媛两位医生,聚焦“协和肿瘤诊疗创新实践” 核心议题,共同拆解顶级医疗技术与基层需求的“适配密码”。

01

巴一:从“实验室”到“县医院”的转化方程式

巴一主任指出,技术转化的核心是“让创新真正解决临床问题”。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依托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将CAR-T、TCR-T、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疗法转化为临床实践。巴主任表示,转化研究不单纯是为了成果论文的发表,而是要更多的新治疗技术真正地使用到临床,帮助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副作用,让更多晚期肿瘤患者受益。

巴一主任强调,技术下沉不是“简单移植”,而是要“量体裁衣”。例如,基层医疗机构肿瘤专科可以AI辅助诊断系统嵌入基层医院的影像和病理系统,从而提升早期肿瘤检出率。

在区域同质化诊疗网络建设方面,巴一主任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分层推进”策略通过医联体和组团式进修,对基层医院进行“全岗位培训”。巴主任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在西城区与北京市第二医院建立医联体,不仅培训肿瘤内科医生,还给护士、药师、导管维护医生等提供“组团”进修的机会,确保他们回到基层医院后,从治疗方案到用药管理都能与北京协和医院‘同标准’。

此外,巴主任特别提到质控体系的作用:作为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肿瘤质控中心,北京协和医院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让普通肿瘤治疗在基层实现同质化,复杂病例则通过双向转诊机制,由协和医院牵头诊疗后再转回基层随访。

02

杜顺达:精准技术下沉

从“细胞治疗”到“影像导航”的基层实践

我国曾是“乙肝大国”。1992年,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9.72,患者曾高达1.2亿之多。据中国第四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已稳步下降至5.86%,但疾病负担仍不容忽视。

针对我国80%以上肝癌与乙肝相关的特点,杜顺达主任分享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创新实践。杜主任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参与临床研究的TCR-T细胞治疗技术,靶向乙肝表面抗原,既能清除肿瘤细胞,又能抑制病毒复制。临床数据显示,后线治疗的肝癌患者在细胞治疗后仍有一定比例患者可获得肿瘤的控制。

杜主任强调,创新技术转化需突破标准化制备和临床前研究等关键节点。从实验室到临床,必须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生产工艺,通过动物实验充分验证疗效与安全性,确保技术成熟可靠。从理论到实践确保临床的安全。

在外科技术下沉方面,杜顺达主任提出“标准化操作+个体化方案”的协同思路即肝癌手术前,利用AI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评估;术中通过超声、荧光导航技术精准定位肿瘤边界;术后通过肝功能预警系统动态监测。这套标准化流程可以显著降低基层医院肝切除手术死亡率。但面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等复杂病例,需通过MDT讨论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先通过靶免等系统治疗、介入等局部治疗使肿瘤降期,再评估手术可能性,避免“一刀切”。

03

周慷:影像技术如何成为基层的

“透视眼”与“导航仪”

当前,隔皮断病已非难事,多模态影像让肿瘤“无所遁形”,医疗技术实现了从设备迭代到AI赋能的基层跨越。

周慷主任介绍,影像引导技术是肿瘤精准治疗的核心支撑。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通过光子CT、5T核磁等设备升级,以及CT、核磁、超声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将介入治疗的精准度提升至“毫米级”。例如肝癌消融治疗,可以先用超声引导穿刺针接近病灶,再通过CT透视确认位置,再利用不同影像设备的优势互补,从而让治疗更精准、安全。”

面对基层设备差异和医师经验不足的挑战,周慷主任指出,AI和云平台正在“缩小基层医疗机构与‘大三甲’的差距”。“AI工作站可以自动标记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诊断要点;基层医院通过云平台上传疑难影像,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可在短时间内快速给出复核意见。”

04

公小蕾:人才赋能与模式创新

激活基层诊疗“内生动力”

如何让青年医生快速成长?如何让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远程协作更加紧密、便捷?北京协和医院正在努力探索新的医疗模式,让基层诊疗“活起来”。

公小蕾医生提出,青年医师在技术转化中应发挥“桥梁作用”。她表示,青年医生应主动参与临床研究。此外,再基层培训中,“走进来+走出去”模式成效显著:基层医生通过进修学习北京协和医院的诊疗规范,参与MDT病例讨论;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师通过线上会议、手术直播等形式,将前沿理念传递到基层,形成‘以学促干、以干带学’的良性循环。”

在基层培训方面,公医生倡导“理论+实战” 的结构化教学模式。通过‘走进来’的进修机制,让基层医生在协和全程参与诊疗流程,学习规范化管理;同时通过‘走出去’的线上会议、病例讨论,将协和的诊疗理念传递到基层。

05

刘媛:信息化让基层诊疗 “有章可循”

刘媛医生指出,基层肿瘤防治的痛点在于 “标准化不足”,而信息化手段是破局关键。将 AI 辅助诊断系统嵌入基层医院的影像、病理系统,能帮助医生快速获取高水平诊断支持。例如,AI 分析肺结节的血管穿行征、空泡征等特征,可提升早期肺癌检出率。” 刘医生强调,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 “放大经验”,让基层医生的判断更精准

在慢性肿瘤全程管理方面,刘媛医生以乳腺癌术后随访为例: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标准化随访流程,定期提醒患者复查并记录数据,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她建议基层医院聚焦乳腺癌、肺癌等常见病种,优先在筛查、术后管理等环节推进标准化,并通过双向转诊机制实现 “疑难病向上转诊,康复期向下回流”既减轻患者负担,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结语:当“北京协和医院经验”成为基层发展“方法论”

五个维度的深入探讨,勾勒出北京协和医院医院破解基层肿瘤防治困局的“方法论”:技术转化不是“施舍式”的资源输出,而是“造血式”的能力建设;标准化不是“一刀切”的流程约束,而是“分层式”的质量保障;人才培养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实战式”的经验传承。

从细胞治疗到AI诊断,从手术培训到远程会诊,北京协和医院的实践证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它不仅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更能通过“技术反哺”推动整体医疗水平进步。随着“精准治疗+智能诊疗”区域协同网络的构建,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基层医院从“肿瘤防治洼地”变为“健康守护高地”,这不仅是医疗公平的体现,更是“健康中国”战略最坚实的根基。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通过光子CT、5T核磁等设备升级,以及CT、核磁、超声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将介入治疗的精准度提升至“毫米级”。

基层医院是守护群众肿瘤防治的第一道关口。一项研究显示,我国 82.9% 的县级医疗机构已设有肿瘤科。但在这一数字背后,基层肿瘤专科正面临人才断层、设备落差、诊疗规范碎片化等现实困境——许多县域医生身兼多职 “一专多能”,却难以深入掌握前沿诊疗技术;部分基层医院虽配备基础影像设备,却因缺乏专业解读能力导致早期癌症漏诊率居高不下。

从左至右:主持人、巴一、杜顺达、周慷、公小蕾、刘媛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之“协和肿瘤诊疗创新实践”系列直播,邀请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兼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巴一,肝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杜顺达,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周慷,以及肿瘤内科公小蕾、刘媛两位医生,聚焦“协和肿瘤诊疗创新实践” 核心议题,共同拆解顶级医疗技术与基层需求的“适配密码”。

01

巴一:从“实验室”到“县医院”的转化方程式

巴一主任指出,技术转化的核心是“让创新真正解决临床问题”。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依托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将CAR-T、TCR-T、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疗法转化为临床实践。巴主任表示,转化研究不单纯是为了成果论文的发表,而是要更多的新治疗技术真正地使用到临床,帮助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副作用,让更多晚期肿瘤患者受益。

巴一主任强调,技术下沉不是“简单移植”,而是要“量体裁衣”。例如,基层医疗机构肿瘤专科可以AI辅助诊断系统嵌入基层医院的影像和病理系统,从而提升早期肿瘤检出率。

在区域同质化诊疗网络建设方面,巴一主任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分层推进”策略通过医联体和组团式进修,对基层医院进行“全岗位培训”。巴主任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在西城区与北京市第二医院建立医联体,不仅培训肿瘤内科医生,还给护士、药师、导管维护医生等提供“组团”进修的机会,确保他们回到基层医院后,从治疗方案到用药管理都能与北京协和医院‘同标准’。

此外,巴主任特别提到质控体系的作用:作为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肿瘤质控中心,北京协和医院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让普通肿瘤治疗在基层实现同质化,复杂病例则通过双向转诊机制,由协和医院牵头诊疗后再转回基层随访。

02

杜顺达:精准技术下沉

从“细胞治疗”到“影像导航”的基层实践

我国曾是“乙肝大国”。1992年,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9.72,患者曾高达1.2亿之多。据中国第四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已稳步下降至5.86%,但疾病负担仍不容忽视。

针对我国80%以上肝癌与乙肝相关的特点,杜顺达主任分享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创新实践。杜主任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参与临床研究的TCR-T细胞治疗技术,靶向乙肝表面抗原,既能清除肿瘤细胞,又能抑制病毒复制。临床数据显示,后线治疗的肝癌患者在细胞治疗后仍有一定比例患者可获得肿瘤的控制。

杜主任强调,创新技术转化需突破标准化制备和临床前研究等关键节点。从实验室到临床,必须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生产工艺,通过动物实验充分验证疗效与安全性,确保技术成熟可靠。从理论到实践确保临床的安全。

在外科技术下沉方面,杜顺达主任提出“标准化操作+个体化方案”的协同思路即肝癌手术前,利用AI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评估;术中通过超声、荧光导航技术精准定位肿瘤边界;术后通过肝功能预警系统动态监测。这套标准化流程可以显著降低基层医院肝切除手术死亡率。但面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等复杂病例,需通过MDT讨论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先通过靶免等系统治疗、介入等局部治疗使肿瘤降期,再评估手术可能性,避免“一刀切”。

03

周慷:影像技术如何成为基层的

“透视眼”与“导航仪”

当前,隔皮断病已非难事,多模态影像让肿瘤“无所遁形”,医疗技术实现了从设备迭代到AI赋能的基层跨越。

周慷主任介绍,影像引导技术是肿瘤精准治疗的核心支撑。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通过光子CT、5T核磁等设备升级,以及CT、核磁、超声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将介入治疗的精准度提升至“毫米级”。例如肝癌消融治疗,可以先用超声引导穿刺针接近病灶,再通过CT透视确认位置,再利用不同影像设备的优势互补,从而让治疗更精准、安全。”

面对基层设备差异和医师经验不足的挑战,周慷主任指出,AI和云平台正在“缩小基层医疗机构与‘大三甲’的差距”。“AI工作站可以自动标记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诊断要点;基层医院通过云平台上传疑难影像,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可在短时间内快速给出复核意见。”

04

公小蕾:人才赋能与模式创新

激活基层诊疗“内生动力”

如何让青年医生快速成长?如何让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远程协作更加紧密、便捷?北京协和医院正在努力探索新的医疗模式,让基层诊疗“活起来”。

公小蕾医生提出,青年医师在技术转化中应发挥“桥梁作用”。她表示,青年医生应主动参与临床研究。此外,再基层培训中,“走进来+走出去”模式成效显著:基层医生通过进修学习北京协和医院的诊疗规范,参与MDT病例讨论;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师通过线上会议、手术直播等形式,将前沿理念传递到基层,形成‘以学促干、以干带学’的良性循环。”

在基层培训方面,公医生倡导“理论+实战” 的结构化教学模式。通过‘走进来’的进修机制,让基层医生在协和全程参与诊疗流程,学习规范化管理;同时通过‘走出去’的线上会议、病例讨论,将协和的诊疗理念传递到基层。

05

刘媛:信息化让基层诊疗 “有章可循”

刘媛医生指出,基层肿瘤防治的痛点在于 “标准化不足”,而信息化手段是破局关键。将 AI 辅助诊断系统嵌入基层医院的影像、病理系统,能帮助医生快速获取高水平诊断支持。例如,AI 分析肺结节的血管穿行征、空泡征等特征,可提升早期肺癌检出率。” 刘医生强调,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 “放大经验”,让基层医生的判断更精准

在慢性肿瘤全程管理方面,刘媛医生以乳腺癌术后随访为例: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标准化随访流程,定期提醒患者复查并记录数据,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她建议基层医院聚焦乳腺癌、肺癌等常见病种,优先在筛查、术后管理等环节推进标准化,并通过双向转诊机制实现 “疑难病向上转诊,康复期向下回流”既减轻患者负担,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结语:当“北京协和医院经验”成为基层发展“方法论”

五个维度的深入探讨,勾勒出北京协和医院医院破解基层肿瘤防治困局的“方法论”:技术转化不是“施舍式”的资源输出,而是“造血式”的能力建设;标准化不是“一刀切”的流程约束,而是“分层式”的质量保障;人才培养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实战式”的经验传承。

从细胞治疗到AI诊断,从手术培训到远程会诊,北京协和医院的实践证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它不仅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更能通过“技术反哺”推动整体医疗水平进步。随着“精准治疗+智能诊疗”区域协同网络的构建,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基层医院从“肿瘤防治洼地”变为“健康守护高地”,这不仅是医疗公平的体现,更是“健康中国”战略最坚实的根基。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