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牵手的背后:长三角互济合作发展

皖能集团公众号

1天前

面对行业改革浪潮、公司转型发展和产业一体化的迫切需求,皖能集团不断扩大“朋友圈”,与行业内形成更加密集、密切的对话交流,积极参加长三角一体化论坛。
 2024年12月30日,在南京国信大厦,皖能集团所属安徽省天然气公司与江苏国信集团就如东LNG沿海接收站股权合作项目合作正式签约。

双方热情洋溢,合影留念,握手相牵。

而这一牵,不只牵动着两大省属国企,更牵动着苏皖两省的互济合作,牵动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640 (3)

双向奔赴  紧握“合作之手”

合作的发起,要回顾到2020年。这年9月,带着拓展寻求合作的期许,皖能集团约赴江苏国信会谈,双方高层携天然气、电力等产业团队洽谈合作。

此后,双方数次互访深入交流,就推进能源跨省供应保障等合作取得共识,但促成实际合作需要时机。次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作为国资国企重点布局的基础性领域,能源互济互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为双方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

“安徽有山,江苏有海”,两省自然资源高度互补。安徽有山,在山区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有天然优势,能够弥补江苏电力调峰压力过高的问题。江苏有海,沿海地区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资源丰富,能够有力支撑国际LNG资源的进口获取,有效满足安徽省日益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

此次牵手,就是两省能源合作落地的重点示范项目之一。

在合肥,作为安徽能源安全保障的省级队、全省能源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力军,皖能集团坚持推动长三角能源一体化发展,支持子公司安徽省天然气公司积极践行“通江达海”发展战略,弥补天然气产业链上游气源资源空白。在南京,作为江苏省最大的地方能源企业,江苏国信集团持续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的省际能源合作,在跨省能源投资上拥有丰富的经验,但却面临着电力调峰压力日益增大的问题。

2023年,苏皖两省正式签署《能源合作协议》,持续推进天然气重点项目合作。两家省属能源集团,虽相距300多公里,却因为相同的使命、相似的产业需求和共谋发展的愿望,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和苏皖两省的“牵线搭桥”下,主动靠近、携手合作、践行担当。2024年末,两大国企共享沿海地区LNG接收站资源,围绕如东LNG接收站项目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正式牵手合作。

从两家企业集团对话合作,到两省推动签订合作协议,再到项目签约的落地生根,这场历时三年多的双向奔赴,交织成苏皖两省推进能源合作的生动图景,更书写了长三角互济互助合作发展的示范样本。

640 (4)

互利共赢 共建“能源之圈”

江苏如东“阳光岛”,四面环海,如东LNG接收站就坐落在此。航拍图上,四个20万立方米的“巨型”罐体十分显眼,长长的廊桥连接着码头,大型LNG船只驶向海洋深处。

作为中国第二大LNG接收站,这里拥有可观的储气能力。此次合作达成后,安徽省可以获取其中8万立方米罐容所有权(即约5200万方储气能力),储气调峰能力得到增强,满足全省日益增长的天然气调峰需求,保障安徽省天然气供应安全。

借助“拼船”业务,让安徽能源跳出安徽。这里可以靠泊“世界上最难建造的超级冷冻车”——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通过和江苏国信集团、振华石油等公司开展拼船等类型的国际LNG贸易业务,可以让安徽天然气产业跳出安徽,认识、链接更多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朋友圈,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对江苏省而言,近年来安徽天然气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是一个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的广阔的消费市场。基于此项目,苏皖两省还将共同推进宁国龙潭抽水蓄能项目,进一步提升苏皖两省能源互济互助水平。

融圈破局 书写“协同故事”

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也是皖能集团努力抢抓的重大机遇。

面对行业改革浪潮、公司转型发展和产业一体化的迫切需求,皖能集团不断扩大“朋友圈”,与行业内形成更加密集、密切的对话交流,积极参加长三角一体化论坛。和江苏国信的结缘,离不开他们的“主动出击”和“频频刷脸”。

“2022年,我们和江苏国信在一场论坛上相识”,围绕如东LNG接收站,皖能集团和江苏国信达成合作意向,并将具体落实工作交办给安徽省天然气公司。为了促成这次合作,他们把工作做到极致。首次接触LNG站项目,挑战前所未有,但他们深知肩上承载的使命和期许。

作为安徽省天然气公司项目团队,面对外部咨询成本高、匹配度低的难题,公司战略发展部大胆变通。“深思熟虑后,我们考虑以‘外部专家+内部成员’的方式,自己组建一支技术尽调团队”。时间紧、任务重,短短5天内,皖天然气就邀请来了LNG接收站涉及的码头、自控、建设、设计等外部专家,并联合公司内部生产技术、工程管理、安全环保等部门专业人员,组建了一支项目匹配度高、专业能力过硬的技术尽调团队。团队撰写的项目技术尽调报告,顺利通过了技委会评审,为公司后续项目开展技术尽调工作积攒了成功经验。

双方步调无法完美衔接,时间紧迫怎么办?合作方式突变,既定任务不能完成怎么办?方案测算遇到瓶颈,审查难以如约进行怎么办?在以2024年12月31日为任务最后完成时限的基础上,项目团队不畏困难、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牺牲周末时间、节假日,把材料内容夯实一遍又一遍、提前谋划演练各项工作一次又一次、绘制“专属”工作任务对接表一张又一张,期间共撰写了投资分析报告等20余份文件,各类文件修编稿40余次,最终一次性通过江苏国信、皖能两家企业集团审查决策。“12月25日,我们亲自把协议送到国信集团”,工作人员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640 (1)

如今,皖天然气入股江苏如东LNG项目已经圆满落地,但后续更多合作还在推进。期待皖能集团这支“朝气天然”团队,今后续写出更多“能源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疆皖深化合作”的故事……

面对行业改革浪潮、公司转型发展和产业一体化的迫切需求,皖能集团不断扩大“朋友圈”,与行业内形成更加密集、密切的对话交流,积极参加长三角一体化论坛。
 2024年12月30日,在南京国信大厦,皖能集团所属安徽省天然气公司与江苏国信集团就如东LNG沿海接收站股权合作项目合作正式签约。

双方热情洋溢,合影留念,握手相牵。

而这一牵,不只牵动着两大省属国企,更牵动着苏皖两省的互济合作,牵动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640 (3)

双向奔赴  紧握“合作之手”

合作的发起,要回顾到2020年。这年9月,带着拓展寻求合作的期许,皖能集团约赴江苏国信会谈,双方高层携天然气、电力等产业团队洽谈合作。

此后,双方数次互访深入交流,就推进能源跨省供应保障等合作取得共识,但促成实际合作需要时机。次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作为国资国企重点布局的基础性领域,能源互济互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为双方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

“安徽有山,江苏有海”,两省自然资源高度互补。安徽有山,在山区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有天然优势,能够弥补江苏电力调峰压力过高的问题。江苏有海,沿海地区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资源丰富,能够有力支撑国际LNG资源的进口获取,有效满足安徽省日益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

此次牵手,就是两省能源合作落地的重点示范项目之一。

在合肥,作为安徽能源安全保障的省级队、全省能源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力军,皖能集团坚持推动长三角能源一体化发展,支持子公司安徽省天然气公司积极践行“通江达海”发展战略,弥补天然气产业链上游气源资源空白。在南京,作为江苏省最大的地方能源企业,江苏国信集团持续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的省际能源合作,在跨省能源投资上拥有丰富的经验,但却面临着电力调峰压力日益增大的问题。

2023年,苏皖两省正式签署《能源合作协议》,持续推进天然气重点项目合作。两家省属能源集团,虽相距300多公里,却因为相同的使命、相似的产业需求和共谋发展的愿望,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和苏皖两省的“牵线搭桥”下,主动靠近、携手合作、践行担当。2024年末,两大国企共享沿海地区LNG接收站资源,围绕如东LNG接收站项目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正式牵手合作。

从两家企业集团对话合作,到两省推动签订合作协议,再到项目签约的落地生根,这场历时三年多的双向奔赴,交织成苏皖两省推进能源合作的生动图景,更书写了长三角互济互助合作发展的示范样本。

640 (4)

互利共赢 共建“能源之圈”

江苏如东“阳光岛”,四面环海,如东LNG接收站就坐落在此。航拍图上,四个20万立方米的“巨型”罐体十分显眼,长长的廊桥连接着码头,大型LNG船只驶向海洋深处。

作为中国第二大LNG接收站,这里拥有可观的储气能力。此次合作达成后,安徽省可以获取其中8万立方米罐容所有权(即约5200万方储气能力),储气调峰能力得到增强,满足全省日益增长的天然气调峰需求,保障安徽省天然气供应安全。

借助“拼船”业务,让安徽能源跳出安徽。这里可以靠泊“世界上最难建造的超级冷冻车”——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通过和江苏国信集团、振华石油等公司开展拼船等类型的国际LNG贸易业务,可以让安徽天然气产业跳出安徽,认识、链接更多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朋友圈,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对江苏省而言,近年来安徽天然气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是一个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的广阔的消费市场。基于此项目,苏皖两省还将共同推进宁国龙潭抽水蓄能项目,进一步提升苏皖两省能源互济互助水平。

融圈破局 书写“协同故事”

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也是皖能集团努力抢抓的重大机遇。

面对行业改革浪潮、公司转型发展和产业一体化的迫切需求,皖能集团不断扩大“朋友圈”,与行业内形成更加密集、密切的对话交流,积极参加长三角一体化论坛。和江苏国信的结缘,离不开他们的“主动出击”和“频频刷脸”。

“2022年,我们和江苏国信在一场论坛上相识”,围绕如东LNG接收站,皖能集团和江苏国信达成合作意向,并将具体落实工作交办给安徽省天然气公司。为了促成这次合作,他们把工作做到极致。首次接触LNG站项目,挑战前所未有,但他们深知肩上承载的使命和期许。

作为安徽省天然气公司项目团队,面对外部咨询成本高、匹配度低的难题,公司战略发展部大胆变通。“深思熟虑后,我们考虑以‘外部专家+内部成员’的方式,自己组建一支技术尽调团队”。时间紧、任务重,短短5天内,皖天然气就邀请来了LNG接收站涉及的码头、自控、建设、设计等外部专家,并联合公司内部生产技术、工程管理、安全环保等部门专业人员,组建了一支项目匹配度高、专业能力过硬的技术尽调团队。团队撰写的项目技术尽调报告,顺利通过了技委会评审,为公司后续项目开展技术尽调工作积攒了成功经验。

双方步调无法完美衔接,时间紧迫怎么办?合作方式突变,既定任务不能完成怎么办?方案测算遇到瓶颈,审查难以如约进行怎么办?在以2024年12月31日为任务最后完成时限的基础上,项目团队不畏困难、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牺牲周末时间、节假日,把材料内容夯实一遍又一遍、提前谋划演练各项工作一次又一次、绘制“专属”工作任务对接表一张又一张,期间共撰写了投资分析报告等20余份文件,各类文件修编稿40余次,最终一次性通过江苏国信、皖能两家企业集团审查决策。“12月25日,我们亲自把协议送到国信集团”,工作人员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640 (1)

如今,皖天然气入股江苏如东LNG项目已经圆满落地,但后续更多合作还在推进。期待皖能集团这支“朝气天然”团队,今后续写出更多“能源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疆皖深化合作”的故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