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窗口、关键应对—4月政治局会议前瞻

国盛证券熊园、朱慧

1天前

国盛证券认为,4月底政治局会议应会加力推动既定的存量政策落地,也应会推出一批增量政策,尤其是“更大力度的中央加杠杆、更持续的稳股市稳楼市、更精准的扩内需促消费、更大范围的扩开放、更针对性的强产业促改革”等,比如:可能很快降准降息,财政刺激大概率加码;扩大以旧换新规模,更注重服务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生育补贴;房地产表述可能会更积极,包括核心城市再松限购限售、加大收储规模加码等。

按惯例,4月底将召开经济工作相关的政治局会议,基于一季度经济表现、对等关税进展,近期总理座谈会、国常会、国新办发布会等系列会议,我们有4点前瞻:

前瞻1:经济形势上,应会肯定一季度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但应也会直面困难,着重强调“今年的形势比较特殊”,包括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内需增长动力不足等。

一方面,应会肯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如延续4.16国新办发布会“国民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另一方面,由于“今年的形式比较特殊”、对外部担忧增加,突出体现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以及4.9总理座谈会直指“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

前瞻2:政策基调上,预计将更加积极、更加扩张、应会有“真金白银”,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全力稳预期、稳增长、稳外贸、稳就业、稳股市、稳楼市等各种“稳”。

虽然一季度经济偏强、GDP增速高达5.4%,但基于CPI、PPI等指标看,需求偏弱的特征未见实质改观,再考虑到二季度起关税冲击将逐步显现,亟待政策加码;近期高层也多次表态要将推出新的增量政策,如4.18国常会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4.9总理座谈会“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4.8总理与欧盟主席通话表示“中国今年的宏观政策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有充足的储备政策工具,完全能够对冲外部不利影响”等。

前瞻3:政策节奏上,一方面应会加力推动既定的存量政策落地、并可能调整资金用途,另一方面应会推出一批增量政策。

一方面,4.18国常会强调“加力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4.17国务院第十三次专题学习也对政策出台节奏提出更高要求,如“要讲究政策时机,在一些关键的时间窗口,推动各方面政策措施早出手、快出手,对预期形成积极影响”。

前瞻4:重点工作上,特别关注“中央加杠杆、稳外贸、稳就业、扩内需、促消费、稳股市、稳楼市、扩开放、强产业、促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比如:可能很快降准降息,财政刺激大概率加码、节奏“两步走”,如提高赤字、增发国债、专项债扩容等;扩大以旧换新规模,更注重服务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生育补贴;房地产表述可能会更积极,包括核心城市再松限购限售、加大收储规模加码等。

>更大力度的中央加杠杆,可能很快降准降息,财政刺激大概率加码、节奏可能“两步走”,其中,财政政策的“两步走”指:一是近期可能宣布财政进一步加码(4月底政治局会议和人大常委会是重要节点),包括增加预算、增发国债或专项债(预计至少1万亿),但实际力度和落地时间应会相机抉择;二是未来1-2个月,加快既定的专项债、特别国债等政府债发行,并拓宽甚至改变使用范围,尤其是聚焦“稳外贸、稳就业、促消费、稳地产、惠民生”等领域。

>扩内需、促消费,近期陆续发布了多项扩内需政策(服务消费、健康消费、家政消费、促消费专项行动)等,扩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后续可能的增量政策包括: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规模、更注重补贴服务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生育补贴等。

>强产业,应会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可能会继续提及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重点应用领域。

>扩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与美继续“以打促谈”的同时,近期高层对外合作交流明显增多,应会进一步扩开放,深化东盟、“一带一路”、欧盟等区域合作。

>稳外贸、稳就业:应会强调保外贸企业主体、保外贸就业,大力度的支持出口转内销。

>稳股市,近期“长钱入市”已有积极动作,后续必要的时候,央行应会直接“印钱”给中央汇金,更大力度发挥类平准基金的作用。

>稳楼市,对房地产表述可能更积极,可能的举措包括:北上广深进一步放开限购限售、加大收储规模、加快推进专项债用于土储、继续强化保主体等,4.15总理北京调研时也特别提到,对于地方收储,“及时研究推出新的支持措施”。

>扩基建,应会推出更多“两重”项目,比如城市更新、水利、运河、更多区域规划等。

>促改革,作为长期主线工作,短期可关注:全国统一大市场(已出价格改革方案、关注各类市场准入清单修订)、国企改革(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AI+”)、稳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促进法)等领域,此外,应会加快推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注:本文有删减。


国盛证券认为,4月底政治局会议应会加力推动既定的存量政策落地,也应会推出一批增量政策,尤其是“更大力度的中央加杠杆、更持续的稳股市稳楼市、更精准的扩内需促消费、更大范围的扩开放、更针对性的强产业促改革”等,比如:可能很快降准降息,财政刺激大概率加码;扩大以旧换新规模,更注重服务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生育补贴;房地产表述可能会更积极,包括核心城市再松限购限售、加大收储规模加码等。

按惯例,4月底将召开经济工作相关的政治局会议,基于一季度经济表现、对等关税进展,近期总理座谈会、国常会、国新办发布会等系列会议,我们有4点前瞻:

前瞻1:经济形势上,应会肯定一季度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但应也会直面困难,着重强调“今年的形势比较特殊”,包括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内需增长动力不足等。

一方面,应会肯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如延续4.16国新办发布会“国民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另一方面,由于“今年的形式比较特殊”、对外部担忧增加,突出体现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以及4.9总理座谈会直指“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

前瞻2:政策基调上,预计将更加积极、更加扩张、应会有“真金白银”,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全力稳预期、稳增长、稳外贸、稳就业、稳股市、稳楼市等各种“稳”。

虽然一季度经济偏强、GDP增速高达5.4%,但基于CPI、PPI等指标看,需求偏弱的特征未见实质改观,再考虑到二季度起关税冲击将逐步显现,亟待政策加码;近期高层也多次表态要将推出新的增量政策,如4.18国常会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4.9总理座谈会“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4.8总理与欧盟主席通话表示“中国今年的宏观政策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有充足的储备政策工具,完全能够对冲外部不利影响”等。

前瞻3:政策节奏上,一方面应会加力推动既定的存量政策落地、并可能调整资金用途,另一方面应会推出一批增量政策。

一方面,4.18国常会强调“加力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4.17国务院第十三次专题学习也对政策出台节奏提出更高要求,如“要讲究政策时机,在一些关键的时间窗口,推动各方面政策措施早出手、快出手,对预期形成积极影响”。

前瞻4:重点工作上,特别关注“中央加杠杆、稳外贸、稳就业、扩内需、促消费、稳股市、稳楼市、扩开放、强产业、促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比如:可能很快降准降息,财政刺激大概率加码、节奏“两步走”,如提高赤字、增发国债、专项债扩容等;扩大以旧换新规模,更注重服务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生育补贴;房地产表述可能会更积极,包括核心城市再松限购限售、加大收储规模加码等。

>更大力度的中央加杠杆,可能很快降准降息,财政刺激大概率加码、节奏可能“两步走”,其中,财政政策的“两步走”指:一是近期可能宣布财政进一步加码(4月底政治局会议和人大常委会是重要节点),包括增加预算、增发国债或专项债(预计至少1万亿),但实际力度和落地时间应会相机抉择;二是未来1-2个月,加快既定的专项债、特别国债等政府债发行,并拓宽甚至改变使用范围,尤其是聚焦“稳外贸、稳就业、促消费、稳地产、惠民生”等领域。

>扩内需、促消费,近期陆续发布了多项扩内需政策(服务消费、健康消费、家政消费、促消费专项行动)等,扩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后续可能的增量政策包括: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规模、更注重补贴服务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生育补贴等。

>强产业,应会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可能会继续提及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重点应用领域。

>扩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与美继续“以打促谈”的同时,近期高层对外合作交流明显增多,应会进一步扩开放,深化东盟、“一带一路”、欧盟等区域合作。

>稳外贸、稳就业:应会强调保外贸企业主体、保外贸就业,大力度的支持出口转内销。

>稳股市,近期“长钱入市”已有积极动作,后续必要的时候,央行应会直接“印钱”给中央汇金,更大力度发挥类平准基金的作用。

>稳楼市,对房地产表述可能更积极,可能的举措包括:北上广深进一步放开限购限售、加大收储规模、加快推进专项债用于土储、继续强化保主体等,4.15总理北京调研时也特别提到,对于地方收储,“及时研究推出新的支持措施”。

>扩基建,应会推出更多“两重”项目,比如城市更新、水利、运河、更多区域规划等。

>促改革,作为长期主线工作,短期可关注:全国统一大市场(已出价格改革方案、关注各类市场准入清单修订)、国企改革(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AI+”)、稳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促进法)等领域,此外,应会加快推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注:本文有删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