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李欣忆 陈碧红 唐泽文 文露敏 视频剪辑 周芷冰
在每一个村民的眼中,故乡的村庄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近年来,一批承载着无数人乡愁的村庄声名鹊起,吸引着无数游人打卡、流连。它们,就是网红村。
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一年过去,3月下旬,四川日报全媒体启动“行走‘网红村’——来自村庄的对话”调研采访活动,分别走访了近年爆红的四川汉源县古路村、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四川崇州市竹艺村、浙江安吉县余村村、四川理县桃坪村和贵州黎平县肇兴村六个“网红村”。
在3000多公里的行程中,我们一路观察,一路思考,看到了为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业态升级,看到了把“流量”变“留量”的多种尝试,看到了奔向共同富裕的改革探索……
我们,看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图景!
从“网红”到“长红”,它们不断开辟农文旅业态新赛道
2024年,同在贵州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接待游客数量达523.68万人次,而肇兴侗寨只有102.7万人次。如何更有人气,是肇兴侗寨运营方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一道必答题。
今年3月,汉源古路村的日均游客量只有去年同期的三成。如何在登山之外,找到更多吸引人的旅游项目,是古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望春想要拉直的问号。
六个“网红村”中,没有名山大川、古建筑和民族风情,却又热度不减的余村村率先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聚焦吸引年轻游客群体,余村村坚定把“聚焦青年新经济、跨界新农业、体验新文旅”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启动“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等,不断创造流量热点。以“体验新文旅”为例,余村村聚焦吸引年轻游客,拿出80亩村集体土地,打造大余村村青年人才社区核心启动区,启动实施“氧气生态文化圈”计划。最终,以贯穿全年的文娱活动为载体,不断形成余村村文旅的新场景。
去年,余村村共计开展各类文娱活动200多场,全国山地户外运动多项赛、长三角体育节、后摇音乐节等一批高质量活动先后落户当地。去年7月,仅“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余村村矿坑举办钢琴音乐会,就吸引上万游客到场。而伴随着活动接连举办,去年余村村的媒体曝光量超1亿次。
“网红村”的思路出奇的一致。
去年10月,域上和美集团有限公司设立理县和美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参与桃坪羌寨部分业态的运营。参与运营后的“组合”,包括打造精品咖啡馆、旅拍馆等新消费场景,同时为桃坪羌寨量身定制民族特色经典剧目,培育壮大“桃坪羌寨+车厘子采摘周末游线路”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依托贵州近年来火爆的“村超”“村BA”等“村”字号IP,肇兴村则深挖侗族文化精髓,以“村歌嘹亮”“谷雨节”等节庆活动为媒介,不断丰富肇兴侗寨旅游的业态。去年,肇兴侗寨重点打造的四大节庆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较上一年度同期增长68.7%。
尝到甜头的肇兴侗寨,如今实现了“村歌嘹亮”等节庆活动的常态化举办。目前,肇兴侗寨每天都在举行侗族民俗表演、侗族大歌表演等活动。“看村超听村歌游肇兴”话题目前在抖音上获得6700多万次播放量,肇兴侗寨借此“翻红”。
同样尝试“翻红”的古路村,陆续新建了火把广场、民俗文化广场,尝试开发老鹰茶采摘等农事体验和研学新项目,确保“四季欣赏彝族歌舞,全程感受山村生活”。
从“流量”到“留量”,它们加速传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和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两块金字招牌,桃坪羌寨还是苦恼:步行一个小时就能走完寨子,如何让游客多花钱?
十八洞村曾经最大的考题,是“大树底下难长草”。这里距离张家界景区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多数游客“只看不消费”。这导致全村农家乐和民宿数量,从高峰时的20家滑落至眼下的13家。
六个“网红村”中,主导产业最鲜明的竹艺村,选择了把特色产业“吃干榨尽”。去年,全村总收入约1.4亿元。其中,竹产业相关占了一半。
鲜少有人知道,2022年之前,“竹艺村”是原龙黄村的“艺名”。此前,村中的篾匠用竹篾编织筲箕、箩、筐等农村生活生产用具,挣下的是辛苦钱和手艺钱。而近年来,竹艺村挖掘传统竹编工艺,立足现代手工艺消费新趋势、新潮流和新工艺,累计培育68名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新设计了300余种时尚单品、潮品,让传统竹编卖出了新价钱。
竹艺村的“90后”、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隆梅说,如今,她与意大利服饰品牌Max Mara联名,一只竹编大熊猫可卖6000元。
放眼未来,聚焦把“以竹代塑”红利“吃干抹净”和降低原料成本,规划中的12万平方米的竹产业空间被提上建设日程。预计竹产业空间发展成熟后,竹艺村的竹产品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
还是挖掘传统手工艺资源,十八洞村在“新苗绣”赛道上请来了老将坐镇。
2022年8月,时年68岁的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再度出山,创办十八洞苗绣实践实习基地以开发苗绣新产品。这位13岁就开始学习苗绣的老绣娘,出山后第一件事,就是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考察,了解当下刺绣、饰品等发展潮流与方向。回村后,她力主引进了图片打印技术与拓印技术,推出年轻人喜爱的手提包、耳环、书签等“新苗绣”,同步开发出研学等新业态。去年,十八洞苗绣实践实习基地营业额500万元以上,是全村营业额最大的商店,带动全村去年旅游收入首破2000万元。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不止于手工艺。
两年前接手外地客商退租民宿的十八洞村人杨秀祥,一边自学常用外语,一边对照国际高端民宿改造自家客房。如今,这位只有小学文凭的十八洞村农民,成了村民口中的能人。他家的民宿拿下了全村首个接待外国游客的资质,成为不少外国背包客在当地住宿的首选。
在古路村,餐馆老板杨新群主动参加烹饪培训并通过考试,成了当地首个拥有厨师证的村民。如今,她家餐馆上了游客口中的“必吃榜”,今年初的旺季日均流水达7000元。
从“独秀”到“共富”,它们持续深化改革兴产业促增收
我们此次调研,恰逢春游高峰时段。车水马龙的“网红村”们,为了缓解接待压力,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周边村镇协作分流。
一枝独秀不是春。十八洞村的入口,“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招牌最为显眼。2019年,十八洞村与周边十多公里范围内的矮寨景区、德夯大峡谷景区牵手,实现“一体规划、一体运营、一体升级”,于2021年晋升为AAAAA级旅游景区。这让十八洞村有了与张家界景区“分庭抗礼”的底气。
今年3月21日,肇兴侗寨景区管委会正式揭牌。作为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派出机构,肇兴侗寨景区管委会与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等黔东南州景区管理机构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全域统筹、联动管理、精细服务”。
面积只有4.86平方公里的余村村,主动打破行政区划藩篱,携手周边3个乡镇、24个村共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如今,连接余村村与周边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的云上草原景区索道即将开通。届时,游客可以从余村村坐缆车直达云上草原景区的酒店和民宿,实现客流共享。
对外抱团,对内则是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走访的六个“网红村”中,除余村村和竹艺村,均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围绕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资产,它们不约而同打出了改革“组合拳”。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利用全村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资产, 通过入股、发包、租赁等方式牵手社会资本,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十八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22.7万元,同比增长23%。
古路村整合帮扶资金,利用村中的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实现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四年增长四倍。
肇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敏介绍,村集体利用帮扶资金,组织50多名脱贫人口从事文艺展演,去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01万元。
改革盘活的不只是闲置扶贫资产。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倡地,余村村5000多亩竹林率先探索竹林碳汇项目,实现了“空气也能卖钱”。
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
理县和美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彬坦言,发展乡村旅游,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等各方在资源、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难免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分好蛋糕,乡村旅游这条路难以为继。
在余村村,随着全村闲置土地、山林、农房等资产资源持续入股优质产业项目,涵盖全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去年,余村村的村集体共计分红316万元、人均分红3000多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4万元。在桃坪羌寨,家家户户把古建筑入股运营企业后,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4807元提升到2023年的6.1万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李欣忆 陈碧红 唐泽文 文露敏 视频剪辑 周芷冰
在每一个村民的眼中,故乡的村庄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近年来,一批承载着无数人乡愁的村庄声名鹊起,吸引着无数游人打卡、流连。它们,就是网红村。
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一年过去,3月下旬,四川日报全媒体启动“行走‘网红村’——来自村庄的对话”调研采访活动,分别走访了近年爆红的四川汉源县古路村、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四川崇州市竹艺村、浙江安吉县余村村、四川理县桃坪村和贵州黎平县肇兴村六个“网红村”。
在3000多公里的行程中,我们一路观察,一路思考,看到了为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业态升级,看到了把“流量”变“留量”的多种尝试,看到了奔向共同富裕的改革探索……
我们,看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图景!
从“网红”到“长红”,它们不断开辟农文旅业态新赛道
2024年,同在贵州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接待游客数量达523.68万人次,而肇兴侗寨只有102.7万人次。如何更有人气,是肇兴侗寨运营方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一道必答题。
今年3月,汉源古路村的日均游客量只有去年同期的三成。如何在登山之外,找到更多吸引人的旅游项目,是古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望春想要拉直的问号。
六个“网红村”中,没有名山大川、古建筑和民族风情,却又热度不减的余村村率先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聚焦吸引年轻游客群体,余村村坚定把“聚焦青年新经济、跨界新农业、体验新文旅”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启动“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等,不断创造流量热点。以“体验新文旅”为例,余村村聚焦吸引年轻游客,拿出80亩村集体土地,打造大余村村青年人才社区核心启动区,启动实施“氧气生态文化圈”计划。最终,以贯穿全年的文娱活动为载体,不断形成余村村文旅的新场景。
去年,余村村共计开展各类文娱活动200多场,全国山地户外运动多项赛、长三角体育节、后摇音乐节等一批高质量活动先后落户当地。去年7月,仅“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余村村矿坑举办钢琴音乐会,就吸引上万游客到场。而伴随着活动接连举办,去年余村村的媒体曝光量超1亿次。
“网红村”的思路出奇的一致。
去年10月,域上和美集团有限公司设立理县和美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参与桃坪羌寨部分业态的运营。参与运营后的“组合”,包括打造精品咖啡馆、旅拍馆等新消费场景,同时为桃坪羌寨量身定制民族特色经典剧目,培育壮大“桃坪羌寨+车厘子采摘周末游线路”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依托贵州近年来火爆的“村超”“村BA”等“村”字号IP,肇兴村则深挖侗族文化精髓,以“村歌嘹亮”“谷雨节”等节庆活动为媒介,不断丰富肇兴侗寨旅游的业态。去年,肇兴侗寨重点打造的四大节庆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较上一年度同期增长68.7%。
尝到甜头的肇兴侗寨,如今实现了“村歌嘹亮”等节庆活动的常态化举办。目前,肇兴侗寨每天都在举行侗族民俗表演、侗族大歌表演等活动。“看村超听村歌游肇兴”话题目前在抖音上获得6700多万次播放量,肇兴侗寨借此“翻红”。
同样尝试“翻红”的古路村,陆续新建了火把广场、民俗文化广场,尝试开发老鹰茶采摘等农事体验和研学新项目,确保“四季欣赏彝族歌舞,全程感受山村生活”。
从“流量”到“留量”,它们加速传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和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两块金字招牌,桃坪羌寨还是苦恼:步行一个小时就能走完寨子,如何让游客多花钱?
十八洞村曾经最大的考题,是“大树底下难长草”。这里距离张家界景区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多数游客“只看不消费”。这导致全村农家乐和民宿数量,从高峰时的20家滑落至眼下的13家。
六个“网红村”中,主导产业最鲜明的竹艺村,选择了把特色产业“吃干榨尽”。去年,全村总收入约1.4亿元。其中,竹产业相关占了一半。
鲜少有人知道,2022年之前,“竹艺村”是原龙黄村的“艺名”。此前,村中的篾匠用竹篾编织筲箕、箩、筐等农村生活生产用具,挣下的是辛苦钱和手艺钱。而近年来,竹艺村挖掘传统竹编工艺,立足现代手工艺消费新趋势、新潮流和新工艺,累计培育68名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新设计了300余种时尚单品、潮品,让传统竹编卖出了新价钱。
竹艺村的“90后”、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隆梅说,如今,她与意大利服饰品牌Max Mara联名,一只竹编大熊猫可卖6000元。
放眼未来,聚焦把“以竹代塑”红利“吃干抹净”和降低原料成本,规划中的12万平方米的竹产业空间被提上建设日程。预计竹产业空间发展成熟后,竹艺村的竹产品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
还是挖掘传统手工艺资源,十八洞村在“新苗绣”赛道上请来了老将坐镇。
2022年8月,时年68岁的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再度出山,创办十八洞苗绣实践实习基地以开发苗绣新产品。这位13岁就开始学习苗绣的老绣娘,出山后第一件事,就是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考察,了解当下刺绣、饰品等发展潮流与方向。回村后,她力主引进了图片打印技术与拓印技术,推出年轻人喜爱的手提包、耳环、书签等“新苗绣”,同步开发出研学等新业态。去年,十八洞苗绣实践实习基地营业额500万元以上,是全村营业额最大的商店,带动全村去年旅游收入首破2000万元。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不止于手工艺。
两年前接手外地客商退租民宿的十八洞村人杨秀祥,一边自学常用外语,一边对照国际高端民宿改造自家客房。如今,这位只有小学文凭的十八洞村农民,成了村民口中的能人。他家的民宿拿下了全村首个接待外国游客的资质,成为不少外国背包客在当地住宿的首选。
在古路村,餐馆老板杨新群主动参加烹饪培训并通过考试,成了当地首个拥有厨师证的村民。如今,她家餐馆上了游客口中的“必吃榜”,今年初的旺季日均流水达7000元。
从“独秀”到“共富”,它们持续深化改革兴产业促增收
我们此次调研,恰逢春游高峰时段。车水马龙的“网红村”们,为了缓解接待压力,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周边村镇协作分流。
一枝独秀不是春。十八洞村的入口,“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招牌最为显眼。2019年,十八洞村与周边十多公里范围内的矮寨景区、德夯大峡谷景区牵手,实现“一体规划、一体运营、一体升级”,于2021年晋升为AAAAA级旅游景区。这让十八洞村有了与张家界景区“分庭抗礼”的底气。
今年3月21日,肇兴侗寨景区管委会正式揭牌。作为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派出机构,肇兴侗寨景区管委会与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等黔东南州景区管理机构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全域统筹、联动管理、精细服务”。
面积只有4.86平方公里的余村村,主动打破行政区划藩篱,携手周边3个乡镇、24个村共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如今,连接余村村与周边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的云上草原景区索道即将开通。届时,游客可以从余村村坐缆车直达云上草原景区的酒店和民宿,实现客流共享。
对外抱团,对内则是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走访的六个“网红村”中,除余村村和竹艺村,均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围绕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资产,它们不约而同打出了改革“组合拳”。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利用全村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资产, 通过入股、发包、租赁等方式牵手社会资本,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十八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22.7万元,同比增长23%。
古路村整合帮扶资金,利用村中的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实现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四年增长四倍。
肇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敏介绍,村集体利用帮扶资金,组织50多名脱贫人口从事文艺展演,去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01万元。
改革盘活的不只是闲置扶贫资产。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倡地,余村村5000多亩竹林率先探索竹林碳汇项目,实现了“空气也能卖钱”。
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
理县和美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彬坦言,发展乡村旅游,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等各方在资源、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难免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分好蛋糕,乡村旅游这条路难以为继。
在余村村,随着全村闲置土地、山林、农房等资产资源持续入股优质产业项目,涵盖全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去年,余村村的村集体共计分红316万元、人均分红3000多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4万元。在桃坪羌寨,家家户户把古建筑入股运营企业后,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4807元提升到2023年的6.1万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