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狂亏70亿,大悦城跌落神坛,商业帝国为何轰然崩塌?

联商网

14小时前

监管层对房企负债率、预售资金等管控趋严,大悦城2024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73.57%,踩中“三道红线”;另一方面,消费复苏乏力导致商业地产租金收入增长受限,2024年投资物业收入同比下降2.78%。

陈玺

出品/即时刘说

撰文/刘老实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央企大悦城控股的财务表现成为观察行业困境的典型案例。根据其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70亿元,其中2024年净亏损29.77亿元,同比降幅达103.14%。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低迷,也揭示了大悦城在商业模式、资产结构和管理层面面临的深层矛盾。

作为中粮集团旗下商业地产旗舰,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悦城,如今深陷亏损泥沼,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又该如何破局?

亏损持续扩大,资产质量承压

2022年至2024年,大悦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82亿元、-14.65亿元和-29.77亿元,累计亏损73.24亿元。尽管2023年亏损收窄,但2024年因计提资产减值等因素,亏损再度扩大。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仅357.91亿元,同比下降2.70%;综合毛利率从2023年的26.47%降至21.76%,毛利额同比减少19.47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3年的66.17亿元降至2024年的37.82%,销售回款减少导致流动性压力加剧。总资产从2023年的1785.75亿元下降9.84%,净资产缩水23.46%,反映出资产贬值与负债压力并存。

2024年,大悦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46.98亿元,其中武汉新洲航天悦府等项目因销售停滞导致存货跌价36亿元。此类减值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达15亿元和38亿元,三年累计减值近百亿,成为吞噬利润的主因。

房地产“黑铁时代”的共性困境

2022年后,房地产市场进入“筑底阶段”,销售规模与价格持续低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2.3%,房企普遍面临去化压力。大悦城作为“商业+住宅”双轮驱动的房企,开发周期长、资金沉淀大,受冲击尤为显著。

行业寒冬下,央企亦难独善其身。2024年,中交地产预亏53亿元,信达地产亏损6-7.3亿元,首开股份亏损75-95亿元。与保利、招商蛇口等盈利央企相比,大悦城的商业地产模式使其抗风险能力更弱。

一方面,监管层对房企负债率、预售资金等管控趋严,大悦城2024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73.57%,踩中“三道红线”;另一方面,消费复苏乏力导致商业地产租金收入增长受限,2024年投资物业收入同比下降2.78%。

轻资产化与运营突围

为缓解资金压力,大悦城自2015年起探索轻资产模式。2024年,其轻资产项目增至17个,占总商业项目的37%,无锡江南大悦城等轻资产项目成为转型标杆。通过管理输出和基金合作,公司试图降低重资产比例,但轻资产收入占比仅0.58%,贡献有限。

尽管整体亏损,大悦城商业项目仍展现韧性。2024年新开3家购物中心,出租率超98%,销售额401.3亿元,同比增长16%。北京西单大悦城、朝阳大悦城等核心项目贡献55%租金收入,但过度依赖少数项目暴露区域集中风险。

2021年发行沈阳大悦城CMBS(规模18.01亿元)后,大悦城计划借助政策支持的商业地产REITs盘活存量资产。然而,目前进展缓慢,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高管震荡与品牌信任滑坡

2024年,原董事长周政因贪污、受贿等罪名被判刑12年,引发市场对央企治理的质疑。2023年,总经理曹荣根主动投案,多名高管被查,加剧内部管理混乱。

南京江北大悦城因股东分歧停工,成都金牛项目因装修方案争议搁置,济南大悦城开工时间多次延期,反映出战略执行力的不足。此类问题不仅拖累业绩,更损害品牌信誉。

2023年,少数股东分走15亿元利润,而母公司亏损15亿元,这种“利益倒挂”现象自2020年持续至今,暴露治理结构缺陷。

断臂求生,积极自救

面对巨额亏损和经营困境,大悦城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自救。

首先是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

2024年4月,大悦城开启首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原先的“10个区域公司   4个城市公司   4个事业部”,整合为“7个区域公司   4个城市公司   1个事业部”;年底再次调整,裁撤南京区域公司、西北区域公司和海南区域公司,区域公司最终变为4个,仅留下北方区域、华东区域、华南区域和西南区域 。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其次,聚焦商业地产,拓展轻资产模式。

一方面,加大商业项目投入。2024年,大悦城新开3个大悦城,分别位于厦门、三亚、海淀,且开业表现良好,出租率均达98%以上,开业率均在97%以上 。公司加大对商业项目的投入,通过打造高品质的商业空间,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轻资产模式探索。积极拓展轻资产模式,输出品牌和管理。2024年成功发行成都大悦城商业REIT,每年可稳收3亿租金 。通过轻资产模式,大悦城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风险,同时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和管理费收入。

第三,创新业态与营销。

一方面,引入新兴业态。尝试引入新兴业态,如沉浸式剧本杀、电竞馆、艺术展览等体验式消费项目,以吸引年轻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频次。在某大悦城项目中,引入沉浸式剧本杀后,周末客流量明显增加,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店铺的销售额提升。

另一方面,数字化营销与会员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营销,利用社交媒体、线上平台进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完善会员体系,通过积分、优惠券、专属活动等方式,提高会员粘性和忠诚度。

破局路径与行业启示

首先,针对武汉、济南等高减值项目,需通过降价促销、股权转让等方式快速出清。同时,聚焦上海北外滩等核心地块,打造高端住宅产品以提升利润率。

其次,借鉴华润万象城“管理输出 资本运作”模式,扩大轻资产规模;利用大数据优化商业运营,如首店经济、会员体系等,提升坪效。

第三,建立更严格的资产减值预警机制,避免区域性项目过度扩张;优化债务结构,利用央企信用优势降低融资成本(2024年综合融资成本已降至4.06%)。

最后,通过透明化决策、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修复投资者信任;加强ESG(环境、社会、治理)披露,提升社会责任形象。

大悦城的三年亏损,是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向“黑铁时代”转型的缩影。其困境既有行业周期性的共性,也有战略选择与治理缺陷的个性。未来,能否通过轻资产转型、资产优化和治理改革实现涅槃,不仅关乎企业存续,也为央企地产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登录 | 注册

开业四个月,北京第四座大悦城超出期待了吗?

深耕到突围:朝阳大悦城的长期主义方程式

大悦城控股人事变动,两大高管离职

大悦城2024年购物中心销售额384亿,同比增长10.4%

总投资70亿!南昌大悦城品牌曝光!

南昌大悦城首批进场品牌曝光

即时刘说

专注即时零售,洞察最新商机

发表文章10篇

最近内容

三年狂亏70亿,大悦城跌落神坛,商业帝国为何轰然崩塌?

2025-04-21 10:41

奥乐齐终于走出上海,谨慎的折扣之王为何偏爱江苏?

2025-04-21 10:36

京东外卖启动百亿补贴,美团外卖跟进1000亿投入

2025-04-15 19:00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监管层对房企负债率、预售资金等管控趋严,大悦城2024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73.57%,踩中“三道红线”;另一方面,消费复苏乏力导致商业地产租金收入增长受限,2024年投资物业收入同比下降2.78%。

陈玺

出品/即时刘说

撰文/刘老实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央企大悦城控股的财务表现成为观察行业困境的典型案例。根据其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70亿元,其中2024年净亏损29.77亿元,同比降幅达103.14%。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低迷,也揭示了大悦城在商业模式、资产结构和管理层面面临的深层矛盾。

作为中粮集团旗下商业地产旗舰,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悦城,如今深陷亏损泥沼,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又该如何破局?

亏损持续扩大,资产质量承压

2022年至2024年,大悦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82亿元、-14.65亿元和-29.77亿元,累计亏损73.24亿元。尽管2023年亏损收窄,但2024年因计提资产减值等因素,亏损再度扩大。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仅357.91亿元,同比下降2.70%;综合毛利率从2023年的26.47%降至21.76%,毛利额同比减少19.47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3年的66.17亿元降至2024年的37.82%,销售回款减少导致流动性压力加剧。总资产从2023年的1785.75亿元下降9.84%,净资产缩水23.46%,反映出资产贬值与负债压力并存。

2024年,大悦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46.98亿元,其中武汉新洲航天悦府等项目因销售停滞导致存货跌价36亿元。此类减值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达15亿元和38亿元,三年累计减值近百亿,成为吞噬利润的主因。

房地产“黑铁时代”的共性困境

2022年后,房地产市场进入“筑底阶段”,销售规模与价格持续低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2.3%,房企普遍面临去化压力。大悦城作为“商业+住宅”双轮驱动的房企,开发周期长、资金沉淀大,受冲击尤为显著。

行业寒冬下,央企亦难独善其身。2024年,中交地产预亏53亿元,信达地产亏损6-7.3亿元,首开股份亏损75-95亿元。与保利、招商蛇口等盈利央企相比,大悦城的商业地产模式使其抗风险能力更弱。

一方面,监管层对房企负债率、预售资金等管控趋严,大悦城2024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73.57%,踩中“三道红线”;另一方面,消费复苏乏力导致商业地产租金收入增长受限,2024年投资物业收入同比下降2.78%。

轻资产化与运营突围

为缓解资金压力,大悦城自2015年起探索轻资产模式。2024年,其轻资产项目增至17个,占总商业项目的37%,无锡江南大悦城等轻资产项目成为转型标杆。通过管理输出和基金合作,公司试图降低重资产比例,但轻资产收入占比仅0.58%,贡献有限。

尽管整体亏损,大悦城商业项目仍展现韧性。2024年新开3家购物中心,出租率超98%,销售额401.3亿元,同比增长16%。北京西单大悦城、朝阳大悦城等核心项目贡献55%租金收入,但过度依赖少数项目暴露区域集中风险。

2021年发行沈阳大悦城CMBS(规模18.01亿元)后,大悦城计划借助政策支持的商业地产REITs盘活存量资产。然而,目前进展缓慢,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高管震荡与品牌信任滑坡

2024年,原董事长周政因贪污、受贿等罪名被判刑12年,引发市场对央企治理的质疑。2023年,总经理曹荣根主动投案,多名高管被查,加剧内部管理混乱。

南京江北大悦城因股东分歧停工,成都金牛项目因装修方案争议搁置,济南大悦城开工时间多次延期,反映出战略执行力的不足。此类问题不仅拖累业绩,更损害品牌信誉。

2023年,少数股东分走15亿元利润,而母公司亏损15亿元,这种“利益倒挂”现象自2020年持续至今,暴露治理结构缺陷。

断臂求生,积极自救

面对巨额亏损和经营困境,大悦城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自救。

首先是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

2024年4月,大悦城开启首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原先的“10个区域公司   4个城市公司   4个事业部”,整合为“7个区域公司   4个城市公司   1个事业部”;年底再次调整,裁撤南京区域公司、西北区域公司和海南区域公司,区域公司最终变为4个,仅留下北方区域、华东区域、华南区域和西南区域 。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其次,聚焦商业地产,拓展轻资产模式。

一方面,加大商业项目投入。2024年,大悦城新开3个大悦城,分别位于厦门、三亚、海淀,且开业表现良好,出租率均达98%以上,开业率均在97%以上 。公司加大对商业项目的投入,通过打造高品质的商业空间,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轻资产模式探索。积极拓展轻资产模式,输出品牌和管理。2024年成功发行成都大悦城商业REIT,每年可稳收3亿租金 。通过轻资产模式,大悦城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风险,同时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和管理费收入。

第三,创新业态与营销。

一方面,引入新兴业态。尝试引入新兴业态,如沉浸式剧本杀、电竞馆、艺术展览等体验式消费项目,以吸引年轻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频次。在某大悦城项目中,引入沉浸式剧本杀后,周末客流量明显增加,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店铺的销售额提升。

另一方面,数字化营销与会员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营销,利用社交媒体、线上平台进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完善会员体系,通过积分、优惠券、专属活动等方式,提高会员粘性和忠诚度。

破局路径与行业启示

首先,针对武汉、济南等高减值项目,需通过降价促销、股权转让等方式快速出清。同时,聚焦上海北外滩等核心地块,打造高端住宅产品以提升利润率。

其次,借鉴华润万象城“管理输出 资本运作”模式,扩大轻资产规模;利用大数据优化商业运营,如首店经济、会员体系等,提升坪效。

第三,建立更严格的资产减值预警机制,避免区域性项目过度扩张;优化债务结构,利用央企信用优势降低融资成本(2024年综合融资成本已降至4.06%)。

最后,通过透明化决策、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修复投资者信任;加强ESG(环境、社会、治理)披露,提升社会责任形象。

大悦城的三年亏损,是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向“黑铁时代”转型的缩影。其困境既有行业周期性的共性,也有战略选择与治理缺陷的个性。未来,能否通过轻资产转型、资产优化和治理改革实现涅槃,不仅关乎企业存续,也为央企地产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登录 | 注册

开业四个月,北京第四座大悦城超出期待了吗?

深耕到突围:朝阳大悦城的长期主义方程式

大悦城控股人事变动,两大高管离职

大悦城2024年购物中心销售额384亿,同比增长10.4%

总投资70亿!南昌大悦城品牌曝光!

南昌大悦城首批进场品牌曝光

即时刘说

专注即时零售,洞察最新商机

发表文章10篇

最近内容

三年狂亏70亿,大悦城跌落神坛,商业帝国为何轰然崩塌?

2025-04-21 10:41

奥乐齐终于走出上海,谨慎的折扣之王为何偏爱江苏?

2025-04-21 10:36

京东外卖启动百亿补贴,美团外卖跟进1000亿投入

2025-04-15 19:00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