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打出政策“组合拳”,努力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在二级市场,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新认识消费股的投资价值。在近期多家公募召开的策略会上,“消费”已成为频繁提及的热词。
近期,不少消费牛股横空出世,也让一些消费主题基金脱颖而出。海富通消费优选混合就是其中之一,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其A类份额近2年收益率同类排名第2(2/72),近1年收益率同类排名第3(3/84)。
在海富通消费优选混合的基金经理刘海啸看来,消费细分领域出现的新趋势、新潮流、新玩法,给消费行情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近日,刘海啸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展望2025年,消费升级的整体趋势未改,将继续把内需作为主战场,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汽车等多个边际改善的领域中挖掘投资机遇。
三重维度严选个股
作为深耕消费领域十余年的基金经理,刘海啸的投资框架始终围绕“自下而上”的选股逻辑展开。在他看来,个股筛选的核心在于三个维度:生意质量(即资本回报率)、环境变量、管理团队。
“一家公司能否持续创造超额收益,本质取决于其资本回报率(ROIC)。”刘海啸说,ROIC是衡量企业商业模式优劣的核心指标。他进一步解释,ROIC的高低受行业竞争格局、技术创新、替代品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最终需要结合环境动态变化。“当行业景气时,ROIC的标准可适当放宽;但当大环境出现不确定因素时,管理团队的应对能力将决定企业能否逆势维持高回报率。”他以今年以来股价表现强势的某黄金饰品类公司为例,在黄金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公司通过精准定位高端消费群体、创新产品设计,实现了ROIC的持续提升。“这背后是团队的精准操盘能力。”他表示。
在组合构建上,刘海啸采取“核心+卫星”策略。核心持仓聚焦于商业模式清晰、ROIC稳定的公司,换手率较低;而卫星仓位则配置阶段性景气度高或具备新增长逻辑的标的,换手率相对较高。目前,其组合在主要覆盖传统消费(食品饮料、家电、医药等)之外,还涉足消费电子、TMT等领域。“消费电子投资中确实有一些可借鉴传统消费投资方法的地方,希望适当拓展能力圈,捕捉跨界消费的机会。”他表示,这种差异化配置旨在应对消费行业结构性分化的新常态。
消费投资逻辑生变
翻阅刘海啸在管产品的季报和年报,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投资组合除了对传统大市值的消费股进行了布局,还对不少中小市值的消费股有所配置。刘海啸认为,消费投资的整体逻辑已发生了变化。
“2021年之前,消费行业的机会多来自传统地产周期驱动下的消费品量价齐升,但如今这一时代已结束。”刘海啸认为,传统地产链传导的消费景气框架暂时失灵,尽管总量增长变缓,但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中小市值公司更容易通过创新实现突围。
对消费新趋势的精准把握,成为了不少中小市值企业在本轮行情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刘海啸以在管产品的某只重仓股为例,尽管这家企业的技术壁垒不高,但凭借对年轻消费群体的精准洞察,在工艺方面推陈出新,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当行业整体发展放缓时,谁能满足未被挖掘的需求,谁就能逆势增长。”他表示。
截至2024年末,参考基金年报,刘海啸的投资组合中约20%为100亿元市值以下公司,40%为100亿元-500亿元市值的公司。他表示,自己“并非盲目追求中小盘股”,而是聚焦ROIC可持续、管理层靠谱的企业。
在消费升级中找寻长期主义
在刘海啸看来,消费升级的趋势远未结束,结构性扩容是主线。面对市场分歧,刘海啸态度鲜明:“中国的人均GDP才突破1万美元,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远未结束。”他认为,短期信心波动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并不代表购买力的萎缩。
他进一步表示,2024年社零增速中枢相比前一年基本持平,市场对消费复苏经过三年的修正已经逐渐形成新的预期。从快消品的数据来看,行业呈现渠道碎片化,品牌多元化的特征。
在他看来,消费升级的核心是品类创新与消费人群扩张。今年以来,不少消费企业抓住新趋势大胆创新,开拓出了消费需求的新蓝海。“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产品价格变动方面。”刘海啸举例,“就比如说,咖啡单价尽管降低了,但消费频次提升了;冲锋衣价格下降,但从‘小众’走向‘大众’,本质仍是一种消费升级。”
谈及2025年的投资策略,刘海啸表示,自己会将内需作为主战场,重点关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医药、汽车等边际改善行业的投资机会。“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车企的产品已具备全球竞争力,长期趋势不改。”谈及近期外部扰动因素的变化,刘海啸表示:“外部因素无法阻挡中国制造的成本与创新优势,不少企业已凭借创新优势在海外市场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打出政策“组合拳”,努力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在二级市场,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新认识消费股的投资价值。在近期多家公募召开的策略会上,“消费”已成为频繁提及的热词。
近期,不少消费牛股横空出世,也让一些消费主题基金脱颖而出。海富通消费优选混合就是其中之一,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其A类份额近2年收益率同类排名第2(2/72),近1年收益率同类排名第3(3/84)。
在海富通消费优选混合的基金经理刘海啸看来,消费细分领域出现的新趋势、新潮流、新玩法,给消费行情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近日,刘海啸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展望2025年,消费升级的整体趋势未改,将继续把内需作为主战场,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汽车等多个边际改善的领域中挖掘投资机遇。
三重维度严选个股
作为深耕消费领域十余年的基金经理,刘海啸的投资框架始终围绕“自下而上”的选股逻辑展开。在他看来,个股筛选的核心在于三个维度:生意质量(即资本回报率)、环境变量、管理团队。
“一家公司能否持续创造超额收益,本质取决于其资本回报率(ROIC)。”刘海啸说,ROIC是衡量企业商业模式优劣的核心指标。他进一步解释,ROIC的高低受行业竞争格局、技术创新、替代品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最终需要结合环境动态变化。“当行业景气时,ROIC的标准可适当放宽;但当大环境出现不确定因素时,管理团队的应对能力将决定企业能否逆势维持高回报率。”他以今年以来股价表现强势的某黄金饰品类公司为例,在黄金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公司通过精准定位高端消费群体、创新产品设计,实现了ROIC的持续提升。“这背后是团队的精准操盘能力。”他表示。
在组合构建上,刘海啸采取“核心+卫星”策略。核心持仓聚焦于商业模式清晰、ROIC稳定的公司,换手率较低;而卫星仓位则配置阶段性景气度高或具备新增长逻辑的标的,换手率相对较高。目前,其组合在主要覆盖传统消费(食品饮料、家电、医药等)之外,还涉足消费电子、TMT等领域。“消费电子投资中确实有一些可借鉴传统消费投资方法的地方,希望适当拓展能力圈,捕捉跨界消费的机会。”他表示,这种差异化配置旨在应对消费行业结构性分化的新常态。
消费投资逻辑生变
翻阅刘海啸在管产品的季报和年报,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投资组合除了对传统大市值的消费股进行了布局,还对不少中小市值的消费股有所配置。刘海啸认为,消费投资的整体逻辑已发生了变化。
“2021年之前,消费行业的机会多来自传统地产周期驱动下的消费品量价齐升,但如今这一时代已结束。”刘海啸认为,传统地产链传导的消费景气框架暂时失灵,尽管总量增长变缓,但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中小市值公司更容易通过创新实现突围。
对消费新趋势的精准把握,成为了不少中小市值企业在本轮行情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刘海啸以在管产品的某只重仓股为例,尽管这家企业的技术壁垒不高,但凭借对年轻消费群体的精准洞察,在工艺方面推陈出新,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当行业整体发展放缓时,谁能满足未被挖掘的需求,谁就能逆势增长。”他表示。
截至2024年末,参考基金年报,刘海啸的投资组合中约20%为100亿元市值以下公司,40%为100亿元-500亿元市值的公司。他表示,自己“并非盲目追求中小盘股”,而是聚焦ROIC可持续、管理层靠谱的企业。
在消费升级中找寻长期主义
在刘海啸看来,消费升级的趋势远未结束,结构性扩容是主线。面对市场分歧,刘海啸态度鲜明:“中国的人均GDP才突破1万美元,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远未结束。”他认为,短期信心波动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并不代表购买力的萎缩。
他进一步表示,2024年社零增速中枢相比前一年基本持平,市场对消费复苏经过三年的修正已经逐渐形成新的预期。从快消品的数据来看,行业呈现渠道碎片化,品牌多元化的特征。
在他看来,消费升级的核心是品类创新与消费人群扩张。今年以来,不少消费企业抓住新趋势大胆创新,开拓出了消费需求的新蓝海。“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产品价格变动方面。”刘海啸举例,“就比如说,咖啡单价尽管降低了,但消费频次提升了;冲锋衣价格下降,但从‘小众’走向‘大众’,本质仍是一种消费升级。”
谈及2025年的投资策略,刘海啸表示,自己会将内需作为主战场,重点关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医药、汽车等边际改善行业的投资机会。“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车企的产品已具备全球竞争力,长期趋势不改。”谈及近期外部扰动因素的变化,刘海啸表示:“外部因素无法阻挡中国制造的成本与创新优势,不少企业已凭借创新优势在海外市场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