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价格为何淡季上涨?

经济参考报

1天前

2024年年初以来,牛肉贸易商看好国内消费需求,合同量增加,价格相对便宜的进口牛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肉价形成较大冲击。...2024年12月,商务部决定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

新华财经北京4月21日电 近日,牛肉价格淡季上涨广受关注。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4月17日全国牛肉平均批发价格为30.85元/斤,比3月同期的28.885元/斤上涨6.8%,总体来看,自3月2日以来呈现稳步上涨趋势。

养殖市场感受更为明显。在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1月到3月,养殖户从外地购入育肥牛的价格从8.7元/斤涨至12元/斤。“原本春节过后是淡季,但今年比较反常。”阳信县流坡坞镇养殖户张虎说,育肥牛价格“一天涨出一个价”,“今天一头7000元,明天涨到7500元”。

“价格回升并非异常现象,是有序回暖。”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副处长张晨阳说,2023年以来,牛肉市场已持续低迷近两年,如今市场正逐步恢复正常。

辽宁省昌图县养牛大户侯东波回忆,2023年到2024年两年间,当地活牛价格跌幅超过50%,最严重时“卖一头育肥牛亏损2000元”,身边有近三分之一的养牛户卖牛退出市场。

贵州省思南县思南辉腾达牧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姜仕洋介绍,下跌周期内,大部分养牛户亏损,养得越多亏得越多,一些养殖户通过淘汰老牛和不繁育的母牛来止损。

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牛存栏10047万头,比上年末减少462万头,下降4.4%,这是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后,首次由增转降。

国内产能收缩的同时,牛肉消费却呈现上扬趋势。牛肉是我国重要的消费品。近年来,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肉类,牛肉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国内牛肉消费量呈现上升态势。”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郑广宇说,随着各地旅游市场的火爆,火锅店、烧烤店等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为牛肉消费提供了支撑,在市场供需关系中发挥了一定拉动作用。

进口牛肉冲击放缓也是牛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业内专家分析,和国内相比,国外肉牛养殖具有成本优势,进口白条牛到岸价基本为国内批发价的一半。2024年年初以来,牛肉贸易商看好国内消费需求,合同量增加,价格相对便宜的进口牛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肉价形成较大冲击。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牛肉批发价格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从35.72元/斤降至29.985元/斤,跌幅达16%,进口牛肉冲击是重要原因之一。

2024年12月,商务部决定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随着进口牛肉政策调整,进口量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从而缓解国内市场的供给压力,为国内牛价上行创造有利条件。”张晨阳说。

2025年3月的《中国肉类进出口月报》显示,2025年2月,中国进口牛肉19.2万吨,环比减少31%,同比减少15%。前两个月,中国进口牛肉46.8万吨,同比减少11%。此外,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牛肉进口价格连续三个月上涨。到了2月份,牛肉进口价格达到5203美元/吨,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近10%。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涨势之下,持续近2年的牛肉价格下行周期有望出现拐点,给养殖户留出一定利润空间。“如果后续没有进口量冲击或区域性疫病等情况,今年牛肉价格大概率会延续温和上涨趋势。”山东省阳信华胜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王晓飞分析,下半年是牛肉消费市场旺季,行情总体是乐观的。

在辽宁省彰武县北甸子村,养牛大户李万权的养殖场现有肉牛2000余头,其中1000头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出栏。“我现在就盼着这轮价格走势能稳住,挽回一些前两年的损失。”李万权说。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肉牛养殖以中小散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面对波动起伏的市场,牛价稳定的关键在提升生产集中度,提高养殖业抗风险能力。“我们还是更多观望,不要一下冒进太多。”侯东波分析,应稳住当前养殖规模,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智慧化程度。

在北甸子村,当地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肉牛养殖小区,建设粪污处理厂和肉牛加工厂,未来不仅加工产业能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收入,处理后的粪污也可变废为宝。

在贵州,2024年推进省种公牛站扩能升级改造,新(改)建县级冻精、液氮等物资供应中心60个,积极发展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因地制宜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牛、种养循环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养牛大户、专业户,支持养牛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提升“十头户”“百头场”规模,扩大贵州黄牛养殖规模。

步入阳信县流坡坞镇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一排排牛舍里,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咀嚼草料。“我们这个养殖小区一共有16个棚,现养殖1300头牛。”负责人杨德才说,养殖小区为他们提供成本价的草料,争取低息贷款,牛犊采购、粪污处理也均由养殖小区统一服务,成本正逐渐压缩。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2024年年初以来,牛肉贸易商看好国内消费需求,合同量增加,价格相对便宜的进口牛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肉价形成较大冲击。...2024年12月,商务部决定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

新华财经北京4月21日电 近日,牛肉价格淡季上涨广受关注。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4月17日全国牛肉平均批发价格为30.85元/斤,比3月同期的28.885元/斤上涨6.8%,总体来看,自3月2日以来呈现稳步上涨趋势。

养殖市场感受更为明显。在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1月到3月,养殖户从外地购入育肥牛的价格从8.7元/斤涨至12元/斤。“原本春节过后是淡季,但今年比较反常。”阳信县流坡坞镇养殖户张虎说,育肥牛价格“一天涨出一个价”,“今天一头7000元,明天涨到7500元”。

“价格回升并非异常现象,是有序回暖。”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副处长张晨阳说,2023年以来,牛肉市场已持续低迷近两年,如今市场正逐步恢复正常。

辽宁省昌图县养牛大户侯东波回忆,2023年到2024年两年间,当地活牛价格跌幅超过50%,最严重时“卖一头育肥牛亏损2000元”,身边有近三分之一的养牛户卖牛退出市场。

贵州省思南县思南辉腾达牧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姜仕洋介绍,下跌周期内,大部分养牛户亏损,养得越多亏得越多,一些养殖户通过淘汰老牛和不繁育的母牛来止损。

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牛存栏10047万头,比上年末减少462万头,下降4.4%,这是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后,首次由增转降。

国内产能收缩的同时,牛肉消费却呈现上扬趋势。牛肉是我国重要的消费品。近年来,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肉类,牛肉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国内牛肉消费量呈现上升态势。”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郑广宇说,随着各地旅游市场的火爆,火锅店、烧烤店等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为牛肉消费提供了支撑,在市场供需关系中发挥了一定拉动作用。

进口牛肉冲击放缓也是牛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业内专家分析,和国内相比,国外肉牛养殖具有成本优势,进口白条牛到岸价基本为国内批发价的一半。2024年年初以来,牛肉贸易商看好国内消费需求,合同量增加,价格相对便宜的进口牛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肉价形成较大冲击。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牛肉批发价格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从35.72元/斤降至29.985元/斤,跌幅达16%,进口牛肉冲击是重要原因之一。

2024年12月,商务部决定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随着进口牛肉政策调整,进口量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从而缓解国内市场的供给压力,为国内牛价上行创造有利条件。”张晨阳说。

2025年3月的《中国肉类进出口月报》显示,2025年2月,中国进口牛肉19.2万吨,环比减少31%,同比减少15%。前两个月,中国进口牛肉46.8万吨,同比减少11%。此外,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牛肉进口价格连续三个月上涨。到了2月份,牛肉进口价格达到5203美元/吨,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近10%。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涨势之下,持续近2年的牛肉价格下行周期有望出现拐点,给养殖户留出一定利润空间。“如果后续没有进口量冲击或区域性疫病等情况,今年牛肉价格大概率会延续温和上涨趋势。”山东省阳信华胜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王晓飞分析,下半年是牛肉消费市场旺季,行情总体是乐观的。

在辽宁省彰武县北甸子村,养牛大户李万权的养殖场现有肉牛2000余头,其中1000头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出栏。“我现在就盼着这轮价格走势能稳住,挽回一些前两年的损失。”李万权说。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肉牛养殖以中小散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面对波动起伏的市场,牛价稳定的关键在提升生产集中度,提高养殖业抗风险能力。“我们还是更多观望,不要一下冒进太多。”侯东波分析,应稳住当前养殖规模,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智慧化程度。

在北甸子村,当地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肉牛养殖小区,建设粪污处理厂和肉牛加工厂,未来不仅加工产业能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收入,处理后的粪污也可变废为宝。

在贵州,2024年推进省种公牛站扩能升级改造,新(改)建县级冻精、液氮等物资供应中心60个,积极发展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因地制宜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牛、种养循环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养牛大户、专业户,支持养牛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提升“十头户”“百头场”规模,扩大贵州黄牛养殖规模。

步入阳信县流坡坞镇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一排排牛舍里,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咀嚼草料。“我们这个养殖小区一共有16个棚,现养殖1300头牛。”负责人杨德才说,养殖小区为他们提供成本价的草料,争取低息贷款,牛犊采购、粪污处理也均由养殖小区统一服务,成本正逐渐压缩。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