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美丽
“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在当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农业保险被赋予新的使命。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诸多内容对农业保险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新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的出台为农业保险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确立发展导向和基本规则,提出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引领我国农业保险沿着正确方向和路径发展,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和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规划》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保障措施,其中特别提到要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为着力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保险业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积极做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制种保险等相关工作,护航粮食安全。
比如,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湖北省,阳光财险湖北分公司积极推行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油菜种植保险等业务,并不断扩大承保范围,今年以来,已累计为近4万亩小麦、油菜提供近2300万元风险保障。
在关乎农业长远发展的种子领域,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种子繁殖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推出制繁种专项保险服务。去年,该公司在16个省份开展制繁种保险服务,新增粮食制繁种保险产品数量10个,在天津、江西2个省份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形式,精准保障制繁种风险,为近70万亩制繁种作物提供风险保障近8.5亿元,切实发挥农业保险功能作用。
针对各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障需求,保险业加快丰富产品供给,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有效满足“三农”领域多样化保险保障需求。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美誉,是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大省。在淡水渔业养殖生产中,自然灾害是影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干旱、暴雨、高温热害等极端天气现象,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应对风险,在传统养殖险的基础上,阳光财险创新推出天气指数保险,帮助淡水渔业养殖户化解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相比传统养殖险,天气指数保险理赔服务无需现场查勘,只需在保期结束后根据气象局的数据理算,超过我们约定的降雨量和高温天数时,就会自动触发理赔规则,所以赔付速度非常快。”阳光财险湖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材料齐全后,我们在一天内完成保险赔付,最快的赔案,我们只用3个小时就赔付到账。”
据记者了解,去年,阳光财险通过“传统成本保险+创新型气象指数保险”双轮驱动模式,在湖北共为淡水鱼、小龙虾、河蟹等淡水渔业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32亿元,赔付1299.68万元,护航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保险作为应对农业风险的重要工具,在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险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保险服务效率,着力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从“灾后赔付”向“灾前预防”转变。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实现对保险标的地理风险的智能、精准分析,对承保农户风险监控及防灾减灾及时响应。”阳光财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汛期,该公司湖北分公司通过“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预警,协助18户养殖户提前转移物资,减少经济损失超200万元。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四川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于2025年初上线“智慧农业风险防控系统”,并在射洪市4000亩农田落地应用。据了解,该系统联合第三方科技公司,创新研发天气预测、温度监测、湿度调控、土壤墒情分析、灾害趋势研判五大核心模块,通过无源无线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模型与卫星遥感联动,实现农田风险“全天候感知、全维度预警”。
精细化发展基础仍然不牢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当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农业保险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看来,一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受到限制。农业保险主要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充足的财力支持。目前,部分地方财政比较困难,想要扩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有一定困难;二是相关法规不健全,亟需提高农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三是市场竞争影响效率;四是经营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农业保险行业缺乏科学区别厘定费率和确定保险金额的制度设计,存在定损标准不明晰、“一省一费率、一省一保额”等经营不规范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峭认为,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整体偏低,除三大主粮外的大多数农产品保险仍以物化成本保险为主,保险覆盖率较低,有的品种覆盖率达不到5%。
“我国农业保险精细化发展基础不牢,费率不精准、保额‘一刀切’、承保理赔不规范等症结突出,同时,在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设、农业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张峭解释,我国还未建立起农情灾情和业务数据汇集与共享的农业保险信息化平台,严重制约农业保险监管和服务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也尚未建立起针对不同生产主体、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保障程度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基于此,张峭建议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动态调整、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加快农业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动态调整方面,张峭表示,可先从三大粮食作物启动,研究制定风险区划图和基准费率表,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补贴险种,同时构建科学费率厘定和动态调整机制,每3年至5年综合评估和动态调整农业保险费率,建立保险费率与风险相匹配的“能升能降”动态调整制度。
在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方面,张峭建议,健全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和队伍,依托基层政府农技站或经管站设立农险服务站,依托村两委在行政村设立农险服务点,健全农险服务网点,制定农险协保员管理办法,加强协保员培训,提升协保员服务质量。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和险种,保险业还应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技术标准,研究制定运用无人机、遥感、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承保理赔业务标准和技术参数,组织编写技术操作手册,完善查勘定损工作机制,保障农业保险损失评估结果公正可靠。”张峭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李美丽
“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在当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农业保险被赋予新的使命。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诸多内容对农业保险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提出新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的出台为农业保险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确立发展导向和基本规则,提出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引领我国农业保险沿着正确方向和路径发展,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和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规划》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保障措施,其中特别提到要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为着力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保险业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积极做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制种保险等相关工作,护航粮食安全。
比如,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湖北省,阳光财险湖北分公司积极推行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油菜种植保险等业务,并不断扩大承保范围,今年以来,已累计为近4万亩小麦、油菜提供近2300万元风险保障。
在关乎农业长远发展的种子领域,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种子繁殖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推出制繁种专项保险服务。去年,该公司在16个省份开展制繁种保险服务,新增粮食制繁种保险产品数量10个,在天津、江西2个省份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形式,精准保障制繁种风险,为近70万亩制繁种作物提供风险保障近8.5亿元,切实发挥农业保险功能作用。
针对各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障需求,保险业加快丰富产品供给,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有效满足“三农”领域多样化保险保障需求。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美誉,是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大省。在淡水渔业养殖生产中,自然灾害是影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干旱、暴雨、高温热害等极端天气现象,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应对风险,在传统养殖险的基础上,阳光财险创新推出天气指数保险,帮助淡水渔业养殖户化解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相比传统养殖险,天气指数保险理赔服务无需现场查勘,只需在保期结束后根据气象局的数据理算,超过我们约定的降雨量和高温天数时,就会自动触发理赔规则,所以赔付速度非常快。”阳光财险湖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材料齐全后,我们在一天内完成保险赔付,最快的赔案,我们只用3个小时就赔付到账。”
据记者了解,去年,阳光财险通过“传统成本保险+创新型气象指数保险”双轮驱动模式,在湖北共为淡水鱼、小龙虾、河蟹等淡水渔业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32亿元,赔付1299.68万元,护航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保险作为应对农业风险的重要工具,在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险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保险服务效率,着力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从“灾后赔付”向“灾前预防”转变。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实现对保险标的地理风险的智能、精准分析,对承保农户风险监控及防灾减灾及时响应。”阳光财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汛期,该公司湖北分公司通过“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预警,协助18户养殖户提前转移物资,减少经济损失超200万元。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四川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于2025年初上线“智慧农业风险防控系统”,并在射洪市4000亩农田落地应用。据了解,该系统联合第三方科技公司,创新研发天气预测、温度监测、湿度调控、土壤墒情分析、灾害趋势研判五大核心模块,通过无源无线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模型与卫星遥感联动,实现农田风险“全天候感知、全维度预警”。
精细化发展基础仍然不牢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当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农业保险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看来,一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受到限制。农业保险主要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充足的财力支持。目前,部分地方财政比较困难,想要扩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有一定困难;二是相关法规不健全,亟需提高农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三是市场竞争影响效率;四是经营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农业保险行业缺乏科学区别厘定费率和确定保险金额的制度设计,存在定损标准不明晰、“一省一费率、一省一保额”等经营不规范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峭认为,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整体偏低,除三大主粮外的大多数农产品保险仍以物化成本保险为主,保险覆盖率较低,有的品种覆盖率达不到5%。
“我国农业保险精细化发展基础不牢,费率不精准、保额‘一刀切’、承保理赔不规范等症结突出,同时,在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设、农业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张峭解释,我国还未建立起农情灾情和业务数据汇集与共享的农业保险信息化平台,严重制约农业保险监管和服务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也尚未建立起针对不同生产主体、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保障程度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基于此,张峭建议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动态调整、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加快农业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动态调整方面,张峭表示,可先从三大粮食作物启动,研究制定风险区划图和基准费率表,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补贴险种,同时构建科学费率厘定和动态调整机制,每3年至5年综合评估和动态调整农业保险费率,建立保险费率与风险相匹配的“能升能降”动态调整制度。
在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方面,张峭建议,健全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和队伍,依托基层政府农技站或经管站设立农险服务站,依托村两委在行政村设立农险服务点,健全农险服务网点,制定农险协保员管理办法,加强协保员培训,提升协保员服务质量。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和险种,保险业还应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技术标准,研究制定运用无人机、遥感、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承保理赔业务标准和技术参数,组织编写技术操作手册,完善查勘定损工作机制,保障农业保险损失评估结果公正可靠。”张峭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