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21日电 2024年是金融业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个完整年度。2024年年报显示,发力科技金融正在成为上市银行共识,各家银行正逐步从组织架构、资源调配、考核机制、构建生态圈等多方面入手,助力科技型企业更好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模式更加精准。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轻资产化特征明显,单一信贷难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正在成为金融机构布局的重点。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长快
记者在梳理年报时发现,2024年,各家银行把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化资产结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以国有银行为例,202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幅超过26%,农业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幅超20%,工商银行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幅为16.7%。
科技金融成为银行2024年信贷投放的最大亮点。比如,2024年光大银行信贷总规模逼近4万亿元,年增不到1500亿元,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123.74亿元,增长42.06%;2024年,科技金融贷款占兴业银行总贷款比重提升至16.89%。
一家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加快推动融资上量,通过单列信贷规模、优化政策体系、加大资源投入等,确保金融“活水”更多流向科技型企业,促进信贷投放、股权融资等业务实现较快增长。
为了支持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科技金融服务提质、扩面、增效,监管层近期集中发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对于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到5年。
完善内部管理架构 点燃科技金融创新引擎
行业分析难看懂、风险审批难定论、不符合传统授信审批模式,一度是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的难题。2024年,金融机构着力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建立科技金融的组织架构,以及专属的审批及考核机制等。
记者梳理发现,在组织架构上,大多数银行是在总行层面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委员会或科技金融中心,授权部分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所在一级分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并打造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网点,构建“总分支网”的架构,形成上下贯通的协同推进机制。
例如,中国银行构建了全层级科技金融组织架构,即成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和24家一级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打造科技金融特色网点,构建“总—分—支”科技金融多层次组织体系。
再如,工商银行高级管理层成立了“五篇大文章”委员会及各领域专门委员会。工行副行长张守川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回答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介绍,工行总行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在同业中首家成立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在全国设立25家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2024年新设6家,基本覆盖境内科创的“高地”。
与工行类似,交通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科技金融委员会,初步建成“总分辖支”四级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总分联合、母行与子公司协同的推进机制。
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银行在配套专属的审批及考核机制,解决科技型企业“识别难、准入难”等共性问题。
记者梳理年报发现,建设银行在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专业化机构建设的同时,配套了差别化审批与产品创新政策,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构建科技型企业全要素数字化评价体系等,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
多家银行还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免除一线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科技金融的内生动力。“加强考核引导,建立敢贷、愿贷的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员工的活力。”一家国有大行副行长说。
构建科技金融生态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轻资产化特征明显,单一依赖信贷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多家金融机构发力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浙商银行创新“金融顾问综合化服务科创企业新模式”,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及外部机构,持续优化科技金融风险共担机制、推进“贷款+外部直投”、探索服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场景。
许多银行完善了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链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比如,宁波银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公司-零售-投行”联动的科创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型企业服务生态圈,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年,我行构建‘1+7+N’科创金融专营体系,依托‘数据+专业化’双轮驱动,自主研发科创企业成长性评估模型,加强科创金融生态圈建设,构建起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全周期、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杭州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模式更加精准。”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轻资产化特征明显,单一依赖银行信贷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势在必行。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上海4月21日电 2024年是金融业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个完整年度。2024年年报显示,发力科技金融正在成为上市银行共识,各家银行正逐步从组织架构、资源调配、考核机制、构建生态圈等多方面入手,助力科技型企业更好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模式更加精准。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轻资产化特征明显,单一信贷难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正在成为金融机构布局的重点。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长快
记者在梳理年报时发现,2024年,各家银行把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化资产结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以国有银行为例,202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幅超过26%,农业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幅超20%,工商银行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幅为16.7%。
科技金融成为银行2024年信贷投放的最大亮点。比如,2024年光大银行信贷总规模逼近4万亿元,年增不到1500亿元,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123.74亿元,增长42.06%;2024年,科技金融贷款占兴业银行总贷款比重提升至16.89%。
一家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加快推动融资上量,通过单列信贷规模、优化政策体系、加大资源投入等,确保金融“活水”更多流向科技型企业,促进信贷投放、股权融资等业务实现较快增长。
为了支持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科技金融服务提质、扩面、增效,监管层近期集中发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对于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到5年。
完善内部管理架构 点燃科技金融创新引擎
行业分析难看懂、风险审批难定论、不符合传统授信审批模式,一度是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的难题。2024年,金融机构着力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建立科技金融的组织架构,以及专属的审批及考核机制等。
记者梳理发现,在组织架构上,大多数银行是在总行层面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委员会或科技金融中心,授权部分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所在一级分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并打造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网点,构建“总分支网”的架构,形成上下贯通的协同推进机制。
例如,中国银行构建了全层级科技金融组织架构,即成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和24家一级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打造科技金融特色网点,构建“总—分—支”科技金融多层次组织体系。
再如,工商银行高级管理层成立了“五篇大文章”委员会及各领域专门委员会。工行副行长张守川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回答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介绍,工行总行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在同业中首家成立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在全国设立25家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2024年新设6家,基本覆盖境内科创的“高地”。
与工行类似,交通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科技金融委员会,初步建成“总分辖支”四级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总分联合、母行与子公司协同的推进机制。
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银行在配套专属的审批及考核机制,解决科技型企业“识别难、准入难”等共性问题。
记者梳理年报发现,建设银行在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专业化机构建设的同时,配套了差别化审批与产品创新政策,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构建科技型企业全要素数字化评价体系等,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
多家银行还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免除一线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科技金融的内生动力。“加强考核引导,建立敢贷、愿贷的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员工的活力。”一家国有大行副行长说。
构建科技金融生态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轻资产化特征明显,单一依赖信贷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多家金融机构发力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浙商银行创新“金融顾问综合化服务科创企业新模式”,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及外部机构,持续优化科技金融风险共担机制、推进“贷款+外部直投”、探索服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场景。
许多银行完善了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链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比如,宁波银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公司-零售-投行”联动的科创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型企业服务生态圈,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年,我行构建‘1+7+N’科创金融专营体系,依托‘数据+专业化’双轮驱动,自主研发科创企业成长性评估模型,加强科创金融生态圈建设,构建起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全周期、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杭州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模式更加精准。”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轻资产化特征明显,单一依赖银行信贷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势在必行。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