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性兑付是信托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东方财富网

1天前

打破刚性兑付,才能加速推动信托行业转型变革,回归本源定位,化解风险隐患,加快业务发展,促进资金精准流向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真正发挥出信托制度优势,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邢萌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坚持“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卖者失责,按责赔偿”,打破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是指金融产品到期后,无论市场环境如何,金融机构都必须按照约定分配给投资者本金及收益。刚性兑付是金融市场特殊时期的产物,最早在信托行业被广泛应用。20多年前,在信托行业经历五次清理整顿后,信托公司展业困难,开始自发地以自身信用为发行的信托产品背书,以“零风险、高收益”为卖点吸引投资者,刚性兑付由此逐渐成为业内“潜规则”。

刚性兑付这一“兜底”机制,在金融市场低迷时客观上确实增强了投资者对于信托产品的信任度,推动了整个行业发展。但是,刚性兑付本质上是把投资风险从投资者身上转嫁给信托公司,这催生了投资者盲目投资、信托公司冒进扩张现象,滋生出资金池等风险隐患,也是近年来信托产品集中“爆雷”的元凶之一。

近年来,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信托业务“三分类”通知等一系列规定出台,明令禁止刚性兑付。在此背景下,仍有部分信托公司违规刚性兑付,被严厉处罚。

当前,信托行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这就必须打破刚性兑付。

首先,打破刚性兑付,能够促使信托公司摆脱隐性担保负担,推动业务回归本源。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使信托公司背上了沉重包袱。刚性兑付造成了信托产品“保本保息”错觉,衍生出的类贷款业务成为行业重要收入来源,也使部分信托公司成为资金需求方的融资平台。为了应对刚性兑付等压力,个别信托公司设立底层资产不明、滚动发行、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一旦底层资产风险暴露、新钱难偿旧债,就易导致整个产品池的连环违约,前些年房地产信托的大规模“爆雷”即这一问题的例证。

打破刚性兑付,能够促使信托公司从根本上摆脱对于非标融资类业务的传统依赖,倒逼其增强主动管理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加速向标品业务转型,从依赖隐性兜底的被动应对,转向依托专业财富管理的主动服务,同时也给资产服务信托业务留足发展空间,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推动投资者树立正确投资理念,促进投资多元化。

刚性兑付,表面上看给投资者带来了稳健收益,实则“带偏”了投资者风险偏好,这也造成了部分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时只关心收益和期限而无视资产质量,以致风险暴露后遭受财产损失。打破刚性兑付,能使投资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同时,这也将促使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收益水平的信托产品,推动投资多元化,培育成熟理性市场。

最后,打破刚性兑付,有利于引导信托资金更精准地赋能实体经济,提升服务质效。

刚性兑付事实上是信托公司对于资金需求方的连带担保,扭曲了风险与价格的关系,这也造成了部分资金为追逐利润流向特定风险领域,导致了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虚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打破刚性兑付后,使市场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的风险水平,既能挤出刚性兑付在资金成本中注入的水分,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也能引导信托资金精准流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进一步发挥信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需要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强调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表明,打破刚性兑付并不是逃避责任:在信托理财中,信托公司必须尽到了解客户、披露产品、提示风险等相应责任,由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这也符合投资理财的一般规律;打破刚性兑付也不是不兑付,监管部门提出的“卖者失责,按责赔偿”亦明确了这一点:信托公司未能履行好职责造成信托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赔偿投资者损失。这也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力保护。

当然,打破刚性兑付会带来风险加速暴露、投资信心波动等短期阵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信托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必须经历的“刮骨疗毒”过程。打破刚性兑付,才能加速推动信托行业转型变革,回归本源定位,化解风险隐患,加快业务发展,促进资金精准流向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真正发挥出信托制度优势,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打破刚性兑付,才能加速推动信托行业转型变革,回归本源定位,化解风险隐患,加快业务发展,促进资金精准流向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真正发挥出信托制度优势,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邢萌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坚持“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卖者失责,按责赔偿”,打破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是指金融产品到期后,无论市场环境如何,金融机构都必须按照约定分配给投资者本金及收益。刚性兑付是金融市场特殊时期的产物,最早在信托行业被广泛应用。20多年前,在信托行业经历五次清理整顿后,信托公司展业困难,开始自发地以自身信用为发行的信托产品背书,以“零风险、高收益”为卖点吸引投资者,刚性兑付由此逐渐成为业内“潜规则”。

刚性兑付这一“兜底”机制,在金融市场低迷时客观上确实增强了投资者对于信托产品的信任度,推动了整个行业发展。但是,刚性兑付本质上是把投资风险从投资者身上转嫁给信托公司,这催生了投资者盲目投资、信托公司冒进扩张现象,滋生出资金池等风险隐患,也是近年来信托产品集中“爆雷”的元凶之一。

近年来,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信托业务“三分类”通知等一系列规定出台,明令禁止刚性兑付。在此背景下,仍有部分信托公司违规刚性兑付,被严厉处罚。

当前,信托行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这就必须打破刚性兑付。

首先,打破刚性兑付,能够促使信托公司摆脱隐性担保负担,推动业务回归本源。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使信托公司背上了沉重包袱。刚性兑付造成了信托产品“保本保息”错觉,衍生出的类贷款业务成为行业重要收入来源,也使部分信托公司成为资金需求方的融资平台。为了应对刚性兑付等压力,个别信托公司设立底层资产不明、滚动发行、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一旦底层资产风险暴露、新钱难偿旧债,就易导致整个产品池的连环违约,前些年房地产信托的大规模“爆雷”即这一问题的例证。

打破刚性兑付,能够促使信托公司从根本上摆脱对于非标融资类业务的传统依赖,倒逼其增强主动管理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加速向标品业务转型,从依赖隐性兜底的被动应对,转向依托专业财富管理的主动服务,同时也给资产服务信托业务留足发展空间,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推动投资者树立正确投资理念,促进投资多元化。

刚性兑付,表面上看给投资者带来了稳健收益,实则“带偏”了投资者风险偏好,这也造成了部分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时只关心收益和期限而无视资产质量,以致风险暴露后遭受财产损失。打破刚性兑付,能使投资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同时,这也将促使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收益水平的信托产品,推动投资多元化,培育成熟理性市场。

最后,打破刚性兑付,有利于引导信托资金更精准地赋能实体经济,提升服务质效。

刚性兑付事实上是信托公司对于资金需求方的连带担保,扭曲了风险与价格的关系,这也造成了部分资金为追逐利润流向特定风险领域,导致了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虚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打破刚性兑付后,使市场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的风险水平,既能挤出刚性兑付在资金成本中注入的水分,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也能引导信托资金精准流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进一步发挥信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需要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强调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表明,打破刚性兑付并不是逃避责任:在信托理财中,信托公司必须尽到了解客户、披露产品、提示风险等相应责任,由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这也符合投资理财的一般规律;打破刚性兑付也不是不兑付,监管部门提出的“卖者失责,按责赔偿”亦明确了这一点:信托公司未能履行好职责造成信托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赔偿投资者损失。这也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力保护。

当然,打破刚性兑付会带来风险加速暴露、投资信心波动等短期阵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信托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必须经历的“刮骨疗毒”过程。打破刚性兑付,才能加速推动信托行业转型变革,回归本源定位,化解风险隐患,加快业务发展,促进资金精准流向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真正发挥出信托制度优势,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