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内增超200亿元!债券ETF规模再创新高

东方财富网

1天前

债券ETF的交易更加灵活便捷,对比场外债券基金的赎回速率,债券ETF可以在二级市场像买卖股票一样进行交易,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丰富了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对比美国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债券ETF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很大。

4月以来,政策和市场多重因素下,债市回暖明显,债券ETF也持续受到资金青睐。截至4月18日,债券ETF月内规模增超200亿元,最新规模达到2390.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业内机构认为,后续债市仍有望继续上涨,有利于债券ETF的持续扩容。

债券ETF交易持续活跃,总规模再创新高

4月以来,多只债券ETF交易活跃。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鹏扬基金的30年国债ETF月内日均成交额已突破百亿元,达到110.25亿元;海富通基金的短融ETF、富国基金的政金债券ETF月内日均成交额分别达70.62亿元、68.3亿元。综合来看,全市场29只债券ETF月内日均成交额均值达23亿元。

资金净流入方面,截至4月18日,4月以来全市场债券ETF资金净流入达201.67亿元,并有多只产品资金净流入超10亿元,其中,海富通基金的短融ETF资金净流入达72.9亿元。

资金持续涌入下,债券ETF的规模增幅也较为明显,数据显示,近九成产品月内规模实现正增长。截至4月18日,市场上债券ETF合计规模达2390.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相较于4月初增加206.7亿元。

业绩方面,超九成产品单位净值在月内出现上涨,全市场债券ETF月内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的均值达0.57%。

海富通基金认为,债券ETF近期持续上涨、“吸金”明显,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

首先,随着被动化投资理念的普及,ETF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债券ETF凭借其持仓透明度高、投资风格稳定、仓位稳定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其次,今年以来债券ETF的产品创新步伐加快,覆盖了更多层次的投资者群体,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的需求。以今年年初成立的多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为例,其底层资产聚焦AAA级优质债券,结合分散化投资策略,整体信用风险较低,能够精准满足中长期资金的稳健配置需求。同时,ETF的灵活性和高流动性,为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投资工具。多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提前结束募集,充分说明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度较高,推动了债券ETF市场的良性发展。

债市仍有望上涨,有利于债券ETF扩容

展望后续,受访机构普遍认为债市仍有望上涨,有利于债券ETF持续扩容。

海富通基金认为,短期来看,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变化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中美贸易博弈对经济数据的影响可能逐步显现,而货币政策宽松措施有望落地,但债市已“抢跑”降准降息,预计未来债市将呈现震荡格局。长期来看,当前经济基本面主要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外部压力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政策的定调更加积极,货币政策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因此,债券牛市基础依然稳固。

“当前,无风险收益长期下行、债市保持一定波动性的环境,为债券ETF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海富通基金进一步表示,债券ETF的产品图谱已逐步丰富,形成了覆盖不同久期和券种的产品布局,这些产品能够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在被动型产品发展浪潮下,债券ETF正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后续债券ETF的发展空间仍非常广阔。”

国泰基金指出,首先,相较于主动权益基金,债券ETF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持仓透明、定位明确。以国债ETF为例,主要是恒定久期恒定品种,对于底层资产的利率债属性和久期定位都很明确,这也符合养老金等中长期大资金的配置需求。债券ETF的交易更加灵活便捷,对比场外债券基金的赎回速率,债券ETF可以在二级市场像买卖股票一样进行交易,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丰富了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

其次,从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来看,债券ETF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比美国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债券ETF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很大。国内经济目前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等矛盾,迫切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力。在当前经济处于温和复苏的背景下,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驾护航。

“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在政府部门加杠杆发展经济时期,利率中枢水平趋于走低。在居民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资金或将流入收益率相对具有吸引力、持仓透明的债券指数型产品。”国泰基金称。

债市方面,国泰基金认为,后市主要影响因素已经转变为关税博弈,预计中期维度难以缓和,且向关税外领域蔓延概率上升。目前已出台的对冲政策主要围绕资本市场,针对实体经济的政策尚未出台。时间上看,如有增量政策,4月政治局会议后落地概率较高,货币层面降准与结构性货币政策降息先行,公开市场操作(OMO)降息概率不大。债券收益率总体应是震荡下行走势,将回到前低位置。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债券ETF的交易更加灵活便捷,对比场外债券基金的赎回速率,债券ETF可以在二级市场像买卖股票一样进行交易,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丰富了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对比美国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债券ETF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很大。

4月以来,政策和市场多重因素下,债市回暖明显,债券ETF也持续受到资金青睐。截至4月18日,债券ETF月内规模增超200亿元,最新规模达到2390.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业内机构认为,后续债市仍有望继续上涨,有利于债券ETF的持续扩容。

债券ETF交易持续活跃,总规模再创新高

4月以来,多只债券ETF交易活跃。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鹏扬基金的30年国债ETF月内日均成交额已突破百亿元,达到110.25亿元;海富通基金的短融ETF、富国基金的政金债券ETF月内日均成交额分别达70.62亿元、68.3亿元。综合来看,全市场29只债券ETF月内日均成交额均值达23亿元。

资金净流入方面,截至4月18日,4月以来全市场债券ETF资金净流入达201.67亿元,并有多只产品资金净流入超10亿元,其中,海富通基金的短融ETF资金净流入达72.9亿元。

资金持续涌入下,债券ETF的规模增幅也较为明显,数据显示,近九成产品月内规模实现正增长。截至4月18日,市场上债券ETF合计规模达2390.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相较于4月初增加206.7亿元。

业绩方面,超九成产品单位净值在月内出现上涨,全市场债券ETF月内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的均值达0.57%。

海富通基金认为,债券ETF近期持续上涨、“吸金”明显,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

首先,随着被动化投资理念的普及,ETF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债券ETF凭借其持仓透明度高、投资风格稳定、仓位稳定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其次,今年以来债券ETF的产品创新步伐加快,覆盖了更多层次的投资者群体,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的需求。以今年年初成立的多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为例,其底层资产聚焦AAA级优质债券,结合分散化投资策略,整体信用风险较低,能够精准满足中长期资金的稳健配置需求。同时,ETF的灵活性和高流动性,为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投资工具。多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提前结束募集,充分说明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度较高,推动了债券ETF市场的良性发展。

债市仍有望上涨,有利于债券ETF扩容

展望后续,受访机构普遍认为债市仍有望上涨,有利于债券ETF持续扩容。

海富通基金认为,短期来看,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变化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中美贸易博弈对经济数据的影响可能逐步显现,而货币政策宽松措施有望落地,但债市已“抢跑”降准降息,预计未来债市将呈现震荡格局。长期来看,当前经济基本面主要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外部压力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政策的定调更加积极,货币政策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因此,债券牛市基础依然稳固。

“当前,无风险收益长期下行、债市保持一定波动性的环境,为债券ETF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海富通基金进一步表示,债券ETF的产品图谱已逐步丰富,形成了覆盖不同久期和券种的产品布局,这些产品能够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在被动型产品发展浪潮下,债券ETF正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后续债券ETF的发展空间仍非常广阔。”

国泰基金指出,首先,相较于主动权益基金,债券ETF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持仓透明、定位明确。以国债ETF为例,主要是恒定久期恒定品种,对于底层资产的利率债属性和久期定位都很明确,这也符合养老金等中长期大资金的配置需求。债券ETF的交易更加灵活便捷,对比场外债券基金的赎回速率,债券ETF可以在二级市场像买卖股票一样进行交易,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丰富了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

其次,从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来看,债券ETF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比美国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债券ETF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很大。国内经济目前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等矛盾,迫切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力。在当前经济处于温和复苏的背景下,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驾护航。

“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在政府部门加杠杆发展经济时期,利率中枢水平趋于走低。在居民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资金或将流入收益率相对具有吸引力、持仓透明的债券指数型产品。”国泰基金称。

债市方面,国泰基金认为,后市主要影响因素已经转变为关税博弈,预计中期维度难以缓和,且向关税外领域蔓延概率上升。目前已出台的对冲政策主要围绕资本市场,针对实体经济的政策尚未出台。时间上看,如有增量政策,4月政治局会议后落地概率较高,货币层面降准与结构性货币政策降息先行,公开市场操作(OMO)降息概率不大。债券收益率总体应是震荡下行走势,将回到前低位置。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