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玉
日前,财政部公布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根据发行计划,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4月24日开始发行。这一落地时点较2024年大约提前了一个月。首期聚焦20年、30年期品种。
与此同时,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在多地密集落地。政策“组合拳”正加速落地,为经济内循环注入强劲动能。
财达证券常务副总经理胡恒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推进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的组合政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一政策组合通过时间维度协同实现短期刺激与长期布局的平衡,专项债“自审自发”显著提升审批效率,进而加速债券发行及后续资金使用进度;超长期国债匹配重大项目建设周期,30年期占比达60%;在空间维度上形成“地方试点+中央统筹”的双轨机制。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力“两新”“两重”
2025年,国家加大对“两新”“两重”领域支持力度,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其中5000亿元用于“两新”,8000亿元用于“两重”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3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这个资金额较去年增加1倍,首批810亿元已经于1月初下达到地方。
在各方努力下,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约134万辆,家电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2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36%;6000元以下手机市场销量约3300万台,销售额约860亿元,周均销量、销售额分别较补贴前一周增长19%、29%,以旧换新开局良好。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重”“两新”政策的推出,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政策的加快落地,有利于加速释放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并实现经济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扩大设备更新支持范围、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等最新政策,以及对“两重”建设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领域的更大力度支持,将加快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有观点认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亦是应对债务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此,胡恒松认为,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方式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目前来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视为是应对债务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中长期规划中,超长期国债需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在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并提升资金投向的精准性,避免资源错配。
“10+1”地区尝鲜专项债“自审自发”
除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提前落地,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落地也在逐步进行中。
202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24〕52号)(以下简称《意见》),开启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
《意见》显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名单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山东省(含青岛市)、湖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四川省,以及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地区的河北雄安新区。
今年3月14日,湖南省率先推出首个省级专项债“自审自发”方案。随后深圳试点落地,首轮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达76.76亿元,2.68%平均利率全国最低,资金广泛投向民生、产业、新基建等领域。
胡恒松表示,“自审自发”试点下放审核权限,大幅缩短了试点地区专项债审核、发行周期,缓解“资金等项目”矛盾。但在试点过程中仍需重点关注项目成熟度与融资收益平衡论证、监管机制完善、偿债备付金制度建立以及项目储备等问题。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各地发行地方债券规模合计达28420.99亿元,同比增长80.58%,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地方债券发行呈现出再融资债券主导、经济大省领跑、专项债投向多元化及发行机制创新等显著特点。”胡恒松认为,一季度规模创新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专项债额度提升、审核流程简化、再融资债券加速置换隐性债务以及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稳经济等。
对于2025年后续地方债券发行,胡恒松预计,发行计划上,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在“自审自发”试点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助力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发行节奏上,一季度已显示出明显的前置发行趋势,预计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发行节奏将相对平稳,但四季度可能会有所放缓,以确保全年发行任务的顺利完成。发行特点上,专项债券的投向将更加多样化。发行利率上,预计其他试点地区也将努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张晓玉
日前,财政部公布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根据发行计划,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4月24日开始发行。这一落地时点较2024年大约提前了一个月。首期聚焦20年、30年期品种。
与此同时,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在多地密集落地。政策“组合拳”正加速落地,为经济内循环注入强劲动能。
财达证券常务副总经理胡恒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推进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的组合政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一政策组合通过时间维度协同实现短期刺激与长期布局的平衡,专项债“自审自发”显著提升审批效率,进而加速债券发行及后续资金使用进度;超长期国债匹配重大项目建设周期,30年期占比达60%;在空间维度上形成“地方试点+中央统筹”的双轨机制。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力“两新”“两重”
2025年,国家加大对“两新”“两重”领域支持力度,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其中5000亿元用于“两新”,8000亿元用于“两重”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3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这个资金额较去年增加1倍,首批810亿元已经于1月初下达到地方。
在各方努力下,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约134万辆,家电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2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36%;6000元以下手机市场销量约3300万台,销售额约860亿元,周均销量、销售额分别较补贴前一周增长19%、29%,以旧换新开局良好。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重”“两新”政策的推出,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政策的加快落地,有利于加速释放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并实现经济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扩大设备更新支持范围、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等最新政策,以及对“两重”建设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领域的更大力度支持,将加快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有观点认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亦是应对债务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此,胡恒松认为,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方式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目前来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视为是应对债务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中长期规划中,超长期国债需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在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并提升资金投向的精准性,避免资源错配。
“10+1”地区尝鲜专项债“自审自发”
除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提前落地,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落地也在逐步进行中。
202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24〕52号)(以下简称《意见》),开启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
《意见》显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名单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山东省(含青岛市)、湖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四川省,以及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地区的河北雄安新区。
今年3月14日,湖南省率先推出首个省级专项债“自审自发”方案。随后深圳试点落地,首轮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达76.76亿元,2.68%平均利率全国最低,资金广泛投向民生、产业、新基建等领域。
胡恒松表示,“自审自发”试点下放审核权限,大幅缩短了试点地区专项债审核、发行周期,缓解“资金等项目”矛盾。但在试点过程中仍需重点关注项目成熟度与融资收益平衡论证、监管机制完善、偿债备付金制度建立以及项目储备等问题。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各地发行地方债券规模合计达28420.99亿元,同比增长80.58%,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地方债券发行呈现出再融资债券主导、经济大省领跑、专项债投向多元化及发行机制创新等显著特点。”胡恒松认为,一季度规模创新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专项债额度提升、审核流程简化、再融资债券加速置换隐性债务以及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稳经济等。
对于2025年后续地方债券发行,胡恒松预计,发行计划上,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在“自审自发”试点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助力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发行节奏上,一季度已显示出明显的前置发行趋势,预计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发行节奏将相对平稳,但四季度可能会有所放缓,以确保全年发行任务的顺利完成。发行特点上,专项债券的投向将更加多样化。发行利率上,预计其他试点地区也将努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