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亮眼!最新研判

东方财富网

15小时前

根据各家券商最新年报,从营收数据来看,2024年,华泰国际、中信国际、中金国际的营业收入位列前三,分别为200.63亿港元(约为187.45亿元)、22.63亿美元(约为164.53亿元)、107.5亿港元(约为100.43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国君金控,营业收入为78.34亿港元(约为73.2亿元)。

【导读】券商国际业务增速亮眼!最新分析研判来了

券商国际业务增速亮眼

未来或将呈现“分层竞争”格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曹雯璟

券商国际业务回到高增长轨道。

2024年,多家头部券商国际业务收入呈现迅猛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头部券商加速抢占全球市场,呈现出“强者恒强”格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中介机构承担着赋能中资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重要职能。国际化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更是中资券商的长期布局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双向奔赴”。随着更多券商加码国际业务,未来行业或将呈现“分层竞争”格局。

国际业务增速亮眼

多渠道拓展全球客户成共识

根据各家券商最新年报,从营收数据来看,2024年,华泰国际、中信国际、中金国际的营业收入位列前三,分别为200.63亿港元(约为187.45亿元)、22.63亿美元(约为164.53亿元)、107.5亿港元(约为100.43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国君金控,营业收入为78.34亿港元(约为73.2亿元)。

营收增速位居前列的是国君金控、中信国际和华泰国际,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46.13%、41.20%和40.61%。

从净利润数据来看,2024年,华泰国际、中信国际、中金国际的净利润位列前三,分别为71.65亿港元(约为66.63亿元)、5.3亿美元(约为38.53亿元)、28.57亿港元(约为26.57亿元)。

净利润增幅位居前列的是华泰国际、中信国际和国君金控,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258.52%、115.55%和113.98%。

从业务发展战略看,头部券商国际业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侧重点,但持续健全全球产品体系,多渠道拓展全球客户成为行业共识。

比如国君金控积极在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进行布局。2024年,公司在海外布局取得积极进展,越南子公司增资获得越南证监会批复;英国子公司实现E-FICC大类资产全覆盖;澳门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

2024年,中信国际完成香港地区全业务线布局,将大宗商品业务延伸到香港,推出窝轮、牛熊证做市等新业务;在新加坡地区实现基金服务、孖展等业务首单项目突破;在印度市场推出个股期货、个股互换业务;落地欧洲股权衍生品交易业务。

华泰国际方面,2024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交易平台正式投产,并取得日本东京交易所颁发的东京专业债券市场承销资格;还取得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有限承销会员资格,且成为首家获批越南证券市场直接交易资格的中资券商。

在国际布局方面,中金公司建立了覆盖中国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东京、胡志明市、迪拜等地的国际网络。积极布局互联互通机制全枢纽交易所,2024年新增哈萨克斯坦、韩国、马来西亚三个亚洲市场,并支持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全球股票市场交易。

此外,面对“走出去”“引进来”双向资本流动的业务需求,各大券商也在积极响应中国企业“出海”诉求,为企业在产业发展、资本运作、跨境并购、海外产业链投资布局等方面提供支持,协助客户通过多产品跨境资本运作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

中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企业“出海”的金融需求来看,首先是跨境融资,包括中资企业境外股本融资、境外债发行、引入境外投资人等。中资券商应积极把握中资企业全球存托凭证发行、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等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遇。其次是跨境财务顾问,包括跨境并购、战略合作等。中资券商要协助中资企业在海外布局过程中对接当地优质资源,为企业“出海”对接潜在战略合作伙伴。再者是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需求,中资券商应进一步丰富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人与投资人服务,拓宽人民币资产配置途径,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未来或将呈现“分层竞争”格局

差异化战略是关键

随着中资券商的国际化布局不断深入,头部券商也在加速抢占全球市场,呈现出“强者恒强”格局。而部分中小型券商国际业务连续三年亏损,正加速剥离境外低效资产。

国君金控表示,头部中资券商通常国际业务布局较早,在境外市场已有一定积累,在资本实力、客户资源、人才储备、品牌信誉、跨境协同能力、金融科技运用、牌照资质等自身资源禀赋方面具备优势。

国君金控认为,随着更多券商加码国际业务,未来行业或将呈现“分层竞争”格局。头部中资券商或将进一步完善和补足其国际布局,强化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向区域覆盖广泛、业务全面的综合性券商迈进。中小中资券商或优先聚焦特定市场,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券商‘出海’过程中,头部和中小券商采取了鲜明的差异化战略。在区域布局方面,中小券商目前主要深耕中国香港市场,头部券商则在核心区域建立‘出海’枢纽,以此为中心对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进行辐射。在重点业务方面,头部券商已经通过收购本地机构、高投入打造海外团队等方式,在跨境投行业务方面形成了优势,未来战略将围绕并购、融资等企业‘出海’服务展开;中小券商则秉承境外团队‘最小化’原则,通过联合承销的方式实现相关牌照业务在海外的落地变现。”沪上一位券业资深人士谈道。

华南一位券商国际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业务面对着更加不熟悉和不确定的海外市场,中资券商在海外需要更强大的母公司支持和资本实力,头部券商天然具有优势,头部券商品牌也能获得更多客户认可。未来仍是头部集中趋势,中小券商可以凭借特色化业务和优势,在小而精的方向进行发展。

券商出海2.0,在破局与升级中构建全球竞争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莫琳

2024年,行业内150家券商的合计营收和净利润均创下近三年新高,其中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券商特别是头部券商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一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加速演变,中资券商的国际化进程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深耕香港、布局亚太、辐射全球”的国际化战略共识下,“中资券商业务结构上,从传统跨境套利转向投行、财富管理等轻资本模式,区域布局以香港为枢纽,正加速渗透东南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中国企业出海的需求急剧增长,内资企业积极寻求海外上市、跨境并购以及全球布局,这对金融服务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多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券商凭借自身优势,通过业务扩张、区域深耕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的金融服务网络,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证券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出海2.0

“掘金”东南亚

2024年,香港作为中资券商的基本盘,再次得到稳固。截至2024年末,中资券商在中国香港设立了35家子公司,全年共服务64家企业登陆港交所,实现融资863.8亿港元,占全市场比重为98.4%。2024年,中资券商服务港股通交易金额为11.2万亿港元,同比增长64.9%,持续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但是在年报中不难发现,东南亚市场正在成为中资券商近年来重点布局的核心区域。

银河证券通过一系列并购整合,将业务网络广泛扩展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在马来西亚,银河证券通过并购当地小型券商,整合其客户资源和业务团队,优化业务流程,市场份额超过10%,稳居区域龙头地位;在新加坡,同样通过并购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提升。银河证券国际业务,五年来实现收入翻倍,也成功登顶多个东南亚国家的经纪业务榜首。

中信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中信证券坚持香港、亚太、欧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24年,在亚太市场,中信证券于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完成了数个投行标杆项目,机构经纪业务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健,巩固了中信证券在东南亚的市场地位。

中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也透露,中金公司的国际业务和地区布局方向旨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重点将确保布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括东南亚、海湾国家、拉美地区、中亚等地区。2024年,中金公司越南代表处已经正式营业。阿联酋分公司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也完成注册,正积极筹备营业,是中资券商在海湾地区的首家分支机构。

2023年9月,华泰证券入局东南亚市场,成立新加坡子公司并获得相关牌照,大力布局投资银行、股权衍生品等多元业务。2024年9月,旗下子公司率先以中资券商身份在越南成功获批证券交易代码,直接切入越南胡志明市与河内两大证券交易所,为客户提供投资研究以及交易产品等多元化服务。

业务多元化、本土化

国际化发展进入“深水区”

2024年,全球IPO活动放缓,前三季度,A股、港股市场交投清淡,撑起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大旗”的是其多元化业务向纵深发展。

田利辉指出,近年来,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呈现头部集中化、业务轻资本化、区域新兴化三大趋势。业务结构上,头部中资券商早已从传统跨境套利转向投行、财富管理等轻资本模式,而中小券商因低效资产拖累持续亏损。

中信证券为例,2024年,中信证券完成香港地区全业务线布局,将大宗商品业务延伸到香港,推出窝轮、牛熊证做市等新业务;在新加坡地区实现基金服务、孖展等业务首单项目突破;在印度市场推出个股期货、个股互换业务;落地欧洲股权衍生品交易业务,通过多元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了中信证券国际在海外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国君金控通过创新衍生品业务以及精细化的财富管理服务,成功撬动了东南亚区域市场,在新加坡、越南等地的业务逐步站稳脚跟。通过新加坡、越南子公司,积极开展跨境场外衍生品等业务,2023年税前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8%,2024年国际业务收入亦表现亮眼。

国君金控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公司的国际业务扩容至经纪、企业投融资、资产管理、做市及财富管理等,还在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积极布局:越南子公司增资获得越南证监会批复,英国子公司实现E-FICC大类资产全覆盖,澳门子公司也正式投入运营。

2025年,券商国际化发展将进入“深水区”,通过客户跟随战略,中资券商在服务客户跨境金融需求的过程中,也顺利地将自身的业务范围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从而实现业务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更进一步地,随着中资券商通过服务境内客户“走出去”和境外客户“引进来”所积累的对当地市场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客户基础的不断加深,“本土化”战略的落地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券商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关键一步。

中信建投非银团队研究表明,根据国际投行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其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灵活采取多种策略进行国际化扩张。在海外发展初期,国际投行大多先以在当地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可以独立经营的子公司,继而择机选择通过内生发展或外源并购等方式深入当地业务并成为全球布局的大型投资银行

中金公司的经验表明,中资券商不仅可以在跨境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服务,还可以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与带路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方面大有可为。

中金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24年,中金公司跨部门协作,共同建言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金融合作提供助力;与越南国资委分享国企改革经验,与阿联酋、沙特企业分享中国工业园与产业园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的经验,对印尼政府及企业阐述中国数字经济模式和经验,与拉美国家合作伙伴沟通农业可持续发展。

资本赋能

国际业务持续“破局”

国际业务扩张离不开资本支持。2024年,包括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方正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通过增资、担保与并购等方式加强国际业务支持,为国际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近期市场最为关注的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事项中,也对国际业务进行了高度关注。本次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并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其中不超过30亿元拟用于合并后公司的国际化业务发展,持续培育跨境金融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和资源配置。

总体来看,国际业务布局已成为券商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但正如华泰证券首席执行官周易在年报致辞中所言:“国际化对公司意味着真正参与高水平全球竞争。”

在高水平全球竞争中,不可避免地遇上摩根大通等海外投行巨头。对此,国君金控表示,相比外资投行巨头,中资券商植根中国,可发挥境内外一体化协同等优势,全方位为内地企业发展赋能,为内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中资券商在内地企业投融资时不仅是助手,更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伙伴。

事实上,在与外资巨头的竞争中,中资券商的差异化路径是资源禀赋与战略的错位。田利辉建议,中资券商要聚焦中资企业“出海”,依托本土企业跨境融资、境外IPO需求实现发展;要构建“投行+投资+研究”全链条,业务强调整合而非单点突破;要深耕“一带一路”,通过收购当地券商渗透东南亚零售市场;要依托境内客户与政策红利(如跨境理财通)实现境内外联动,借助政金产多方协同来构筑业务壁垒。总体上,中资券商需在合规风控、离岸人民币产品、东南亚本土化三方面突破,方能把握全球变局主动权。

券商出海:立足中国,赢得更多全球金融话语权

中国基金报记者江右

即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在不断提高,中资券商出海的国际化业务空间依然广阔。中资券商积极把握对外开放的新机遇,立足中国特色借鉴海外成功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赢得更多话语权。

券商出海的业务空间广阔

对于券商出海的发展机遇,中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在全球化浪潮下,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券商可立足中国特色、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为我国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多金融话语权。

首先,要把握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机遇。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需发挥投行专业优势,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经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把握国内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机遇,引导并服务好外资加快布局中国市场。也希望未来能不断畅通多元化外资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国际公司来华上市、发债融资,持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资投行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资投行需积极把握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等业务机会,做好境内外全流程服务。有条件的中资投行可稳步推进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通过内生自建、外延并购等多种方式拓展国际网络,逐步实现全球化运营、提供全球化服务。此外,加强与海外金融机构的深化合作,共同把握全球资本市场机遇。

中金公司是高度重视出海的中资券商龙头之一,中金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国际化是中金的特色,也是优势,更是未来。进一步做实中金国际,持续增强对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整体统筹作用,国际网络布局不断完善。

中信证券表示,展望未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将不断提高,境内外客户跨境投融资的需求还将进一步释放,国际化发展面临广阔机遇。中信证券将携手广大客户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对外开放进程中积极作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国君金控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有望为全球提供核心资产。国君金控表示,未来十年,全球博弈下的国力变化和财富流动趋势,支持布局中国资产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持续向好,有望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核心资产,为内资券商海外展业创造机遇。

对于近年来国际化战略取得的明显成果,中信证券表示,一方面,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为公司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国金融开放的持续深化以及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为国际化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中信证券自身也在不断发力,通过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广泛的境内外客户基础、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及多元完善的业务体系等独特优势,持续为境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的跨境金融服务。

当然,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资券商出海也遇到不少挑战,国君金控表示,未来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经济增长基础和资本市场环境或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有很多现状需要改变,比如跨境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本地化的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化人才的配置。

中资券商多方位把握发展机遇

对于如何把握出海的广阔发展机遇,中信证券表示,中信证券国际坚定按既定战略统筹部署,朝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投资银行愿景提升竞争优势,下一步将聚焦三方面:

一是全力服务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双向开放,一方面紧跟跨境资本市场流动趋势,积极满足中资企业机构和个人日益增长的对外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把握投资中国的长周期机遇,努力成为中国客户走出去、境外客户引进来的首选中国投资银行。

二是加强战略引领,加速推进国际化发展。中信证券将坚持香港、亚太、欧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香港业务的竞争力,推动全产品金融服务落地与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全球业务,提高香港以外其他地区的收入占比,加大对中国客户本地业务和本地客户中国业务的开拓力度,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

三是全面提升跨境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健全跨境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强化交易类业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国君金控表示,公司国际业务将以客户为中心,重点提升交易服务能力、融资服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和研究能力。财富管理将努力拓宽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加强跨境业务发展;投行业务将持续深化境内外一体化协同,拓展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产业类客户;机构及衍生品业务将深挖客户价值,加强资产的盘活利用。

国泰君安证券(合并后为国泰海通证券)在2024年年报中,展望2025年全年重点任务时,其中一个重点任务就是“推进国际化战略,优化跨境一体化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持续深耕重点区域市场,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的布局,全面提升公司业务、人员和运营的国际化水平”。

中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则说,业务板块上,综合运用资产端“投资+投行”与投资端“投资中国”打法,因地制宜。例如,在东南亚、拉美地区挖掘跨境并购、赴港上市、人民币债等跨境股债并购业务机会;在欧洲地区重点覆盖大型跨国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家族办公室等目标客户,挖掘跨国企业在华资产的资本运作;在海湾地区重点覆盖主权财富基金、大型企业等目标客户,挖掘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投资中国(一、二级)等业务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根据各家券商最新年报,从营收数据来看,2024年,华泰国际、中信国际、中金国际的营业收入位列前三,分别为200.63亿港元(约为187.45亿元)、22.63亿美元(约为164.53亿元)、107.5亿港元(约为100.43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国君金控,营业收入为78.34亿港元(约为73.2亿元)。

【导读】券商国际业务增速亮眼!最新分析研判来了

券商国际业务增速亮眼

未来或将呈现“分层竞争”格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曹雯璟

券商国际业务回到高增长轨道。

2024年,多家头部券商国际业务收入呈现迅猛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头部券商加速抢占全球市场,呈现出“强者恒强”格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中介机构承担着赋能中资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重要职能。国际化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更是中资券商的长期布局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双向奔赴”。随着更多券商加码国际业务,未来行业或将呈现“分层竞争”格局。

国际业务增速亮眼

多渠道拓展全球客户成共识

根据各家券商最新年报,从营收数据来看,2024年,华泰国际、中信国际、中金国际的营业收入位列前三,分别为200.63亿港元(约为187.45亿元)、22.63亿美元(约为164.53亿元)、107.5亿港元(约为100.43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国君金控,营业收入为78.34亿港元(约为73.2亿元)。

营收增速位居前列的是国君金控、中信国际和华泰国际,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46.13%、41.20%和40.61%。

从净利润数据来看,2024年,华泰国际、中信国际、中金国际的净利润位列前三,分别为71.65亿港元(约为66.63亿元)、5.3亿美元(约为38.53亿元)、28.57亿港元(约为26.57亿元)。

净利润增幅位居前列的是华泰国际、中信国际和国君金控,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258.52%、115.55%和113.98%。

从业务发展战略看,头部券商国际业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侧重点,但持续健全全球产品体系,多渠道拓展全球客户成为行业共识。

比如国君金控积极在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进行布局。2024年,公司在海外布局取得积极进展,越南子公司增资获得越南证监会批复;英国子公司实现E-FICC大类资产全覆盖;澳门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

2024年,中信国际完成香港地区全业务线布局,将大宗商品业务延伸到香港,推出窝轮、牛熊证做市等新业务;在新加坡地区实现基金服务、孖展等业务首单项目突破;在印度市场推出个股期货、个股互换业务;落地欧洲股权衍生品交易业务。

华泰国际方面,2024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交易平台正式投产,并取得日本东京交易所颁发的东京专业债券市场承销资格;还取得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有限承销会员资格,且成为首家获批越南证券市场直接交易资格的中资券商。

在国际布局方面,中金公司建立了覆盖中国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东京、胡志明市、迪拜等地的国际网络。积极布局互联互通机制全枢纽交易所,2024年新增哈萨克斯坦、韩国、马来西亚三个亚洲市场,并支持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全球股票市场交易。

此外,面对“走出去”“引进来”双向资本流动的业务需求,各大券商也在积极响应中国企业“出海”诉求,为企业在产业发展、资本运作、跨境并购、海外产业链投资布局等方面提供支持,协助客户通过多产品跨境资本运作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

中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企业“出海”的金融需求来看,首先是跨境融资,包括中资企业境外股本融资、境外债发行、引入境外投资人等。中资券商应积极把握中资企业全球存托凭证发行、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等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遇。其次是跨境财务顾问,包括跨境并购、战略合作等。中资券商要协助中资企业在海外布局过程中对接当地优质资源,为企业“出海”对接潜在战略合作伙伴。再者是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需求,中资券商应进一步丰富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人与投资人服务,拓宽人民币资产配置途径,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未来或将呈现“分层竞争”格局

差异化战略是关键

随着中资券商的国际化布局不断深入,头部券商也在加速抢占全球市场,呈现出“强者恒强”格局。而部分中小型券商国际业务连续三年亏损,正加速剥离境外低效资产。

国君金控表示,头部中资券商通常国际业务布局较早,在境外市场已有一定积累,在资本实力、客户资源、人才储备、品牌信誉、跨境协同能力、金融科技运用、牌照资质等自身资源禀赋方面具备优势。

国君金控认为,随着更多券商加码国际业务,未来行业或将呈现“分层竞争”格局。头部中资券商或将进一步完善和补足其国际布局,强化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向区域覆盖广泛、业务全面的综合性券商迈进。中小中资券商或优先聚焦特定市场,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券商‘出海’过程中,头部和中小券商采取了鲜明的差异化战略。在区域布局方面,中小券商目前主要深耕中国香港市场,头部券商则在核心区域建立‘出海’枢纽,以此为中心对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进行辐射。在重点业务方面,头部券商已经通过收购本地机构、高投入打造海外团队等方式,在跨境投行业务方面形成了优势,未来战略将围绕并购、融资等企业‘出海’服务展开;中小券商则秉承境外团队‘最小化’原则,通过联合承销的方式实现相关牌照业务在海外的落地变现。”沪上一位券业资深人士谈道。

华南一位券商国际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业务面对着更加不熟悉和不确定的海外市场,中资券商在海外需要更强大的母公司支持和资本实力,头部券商天然具有优势,头部券商品牌也能获得更多客户认可。未来仍是头部集中趋势,中小券商可以凭借特色化业务和优势,在小而精的方向进行发展。

券商出海2.0,在破局与升级中构建全球竞争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莫琳

2024年,行业内150家券商的合计营收和净利润均创下近三年新高,其中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券商特别是头部券商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一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加速演变,中资券商的国际化进程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深耕香港、布局亚太、辐射全球”的国际化战略共识下,“中资券商业务结构上,从传统跨境套利转向投行、财富管理等轻资本模式,区域布局以香港为枢纽,正加速渗透东南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中国企业出海的需求急剧增长,内资企业积极寻求海外上市、跨境并购以及全球布局,这对金融服务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多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券商凭借自身优势,通过业务扩张、区域深耕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的金融服务网络,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证券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出海2.0

“掘金”东南亚

2024年,香港作为中资券商的基本盘,再次得到稳固。截至2024年末,中资券商在中国香港设立了35家子公司,全年共服务64家企业登陆港交所,实现融资863.8亿港元,占全市场比重为98.4%。2024年,中资券商服务港股通交易金额为11.2万亿港元,同比增长64.9%,持续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但是在年报中不难发现,东南亚市场正在成为中资券商近年来重点布局的核心区域。

银河证券通过一系列并购整合,将业务网络广泛扩展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在马来西亚,银河证券通过并购当地小型券商,整合其客户资源和业务团队,优化业务流程,市场份额超过10%,稳居区域龙头地位;在新加坡,同样通过并购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提升。银河证券国际业务,五年来实现收入翻倍,也成功登顶多个东南亚国家的经纪业务榜首。

中信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中信证券坚持香港、亚太、欧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24年,在亚太市场,中信证券于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完成了数个投行标杆项目,机构经纪业务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健,巩固了中信证券在东南亚的市场地位。

中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也透露,中金公司的国际业务和地区布局方向旨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重点将确保布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括东南亚、海湾国家、拉美地区、中亚等地区。2024年,中金公司越南代表处已经正式营业。阿联酋分公司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也完成注册,正积极筹备营业,是中资券商在海湾地区的首家分支机构。

2023年9月,华泰证券入局东南亚市场,成立新加坡子公司并获得相关牌照,大力布局投资银行、股权衍生品等多元业务。2024年9月,旗下子公司率先以中资券商身份在越南成功获批证券交易代码,直接切入越南胡志明市与河内两大证券交易所,为客户提供投资研究以及交易产品等多元化服务。

业务多元化、本土化

国际化发展进入“深水区”

2024年,全球IPO活动放缓,前三季度,A股、港股市场交投清淡,撑起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大旗”的是其多元化业务向纵深发展。

田利辉指出,近年来,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呈现头部集中化、业务轻资本化、区域新兴化三大趋势。业务结构上,头部中资券商早已从传统跨境套利转向投行、财富管理等轻资本模式,而中小券商因低效资产拖累持续亏损。

中信证券为例,2024年,中信证券完成香港地区全业务线布局,将大宗商品业务延伸到香港,推出窝轮、牛熊证做市等新业务;在新加坡地区实现基金服务、孖展等业务首单项目突破;在印度市场推出个股期货、个股互换业务;落地欧洲股权衍生品交易业务,通过多元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了中信证券国际在海外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国君金控通过创新衍生品业务以及精细化的财富管理服务,成功撬动了东南亚区域市场,在新加坡、越南等地的业务逐步站稳脚跟。通过新加坡、越南子公司,积极开展跨境场外衍生品等业务,2023年税前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8%,2024年国际业务收入亦表现亮眼。

国君金控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公司的国际业务扩容至经纪、企业投融资、资产管理、做市及财富管理等,还在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积极布局:越南子公司增资获得越南证监会批复,英国子公司实现E-FICC大类资产全覆盖,澳门子公司也正式投入运营。

2025年,券商国际化发展将进入“深水区”,通过客户跟随战略,中资券商在服务客户跨境金融需求的过程中,也顺利地将自身的业务范围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从而实现业务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更进一步地,随着中资券商通过服务境内客户“走出去”和境外客户“引进来”所积累的对当地市场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客户基础的不断加深,“本土化”战略的落地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券商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关键一步。

中信建投非银团队研究表明,根据国际投行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其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灵活采取多种策略进行国际化扩张。在海外发展初期,国际投行大多先以在当地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可以独立经营的子公司,继而择机选择通过内生发展或外源并购等方式深入当地业务并成为全球布局的大型投资银行

中金公司的经验表明,中资券商不仅可以在跨境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服务,还可以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与带路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方面大有可为。

中金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24年,中金公司跨部门协作,共同建言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金融合作提供助力;与越南国资委分享国企改革经验,与阿联酋、沙特企业分享中国工业园与产业园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的经验,对印尼政府及企业阐述中国数字经济模式和经验,与拉美国家合作伙伴沟通农业可持续发展。

资本赋能

国际业务持续“破局”

国际业务扩张离不开资本支持。2024年,包括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方正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通过增资、担保与并购等方式加强国际业务支持,为国际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近期市场最为关注的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事项中,也对国际业务进行了高度关注。本次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并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其中不超过30亿元拟用于合并后公司的国际化业务发展,持续培育跨境金融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和资源配置。

总体来看,国际业务布局已成为券商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但正如华泰证券首席执行官周易在年报致辞中所言:“国际化对公司意味着真正参与高水平全球竞争。”

在高水平全球竞争中,不可避免地遇上摩根大通等海外投行巨头。对此,国君金控表示,相比外资投行巨头,中资券商植根中国,可发挥境内外一体化协同等优势,全方位为内地企业发展赋能,为内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中资券商在内地企业投融资时不仅是助手,更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伙伴。

事实上,在与外资巨头的竞争中,中资券商的差异化路径是资源禀赋与战略的错位。田利辉建议,中资券商要聚焦中资企业“出海”,依托本土企业跨境融资、境外IPO需求实现发展;要构建“投行+投资+研究”全链条,业务强调整合而非单点突破;要深耕“一带一路”,通过收购当地券商渗透东南亚零售市场;要依托境内客户与政策红利(如跨境理财通)实现境内外联动,借助政金产多方协同来构筑业务壁垒。总体上,中资券商需在合规风控、离岸人民币产品、东南亚本土化三方面突破,方能把握全球变局主动权。

券商出海:立足中国,赢得更多全球金融话语权

中国基金报记者江右

即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在不断提高,中资券商出海的国际化业务空间依然广阔。中资券商积极把握对外开放的新机遇,立足中国特色借鉴海外成功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赢得更多话语权。

券商出海的业务空间广阔

对于券商出海的发展机遇,中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在全球化浪潮下,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券商可立足中国特色、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为我国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多金融话语权。

首先,要把握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机遇。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需发挥投行专业优势,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经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把握国内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机遇,引导并服务好外资加快布局中国市场。也希望未来能不断畅通多元化外资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国际公司来华上市、发债融资,持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资投行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资投行需积极把握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等业务机会,做好境内外全流程服务。有条件的中资投行可稳步推进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通过内生自建、外延并购等多种方式拓展国际网络,逐步实现全球化运营、提供全球化服务。此外,加强与海外金融机构的深化合作,共同把握全球资本市场机遇。

中金公司是高度重视出海的中资券商龙头之一,中金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国际化是中金的特色,也是优势,更是未来。进一步做实中金国际,持续增强对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整体统筹作用,国际网络布局不断完善。

中信证券表示,展望未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将不断提高,境内外客户跨境投融资的需求还将进一步释放,国际化发展面临广阔机遇。中信证券将携手广大客户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对外开放进程中积极作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国君金控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有望为全球提供核心资产。国君金控表示,未来十年,全球博弈下的国力变化和财富流动趋势,支持布局中国资产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持续向好,有望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核心资产,为内资券商海外展业创造机遇。

对于近年来国际化战略取得的明显成果,中信证券表示,一方面,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为公司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国金融开放的持续深化以及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为国际化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中信证券自身也在不断发力,通过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广泛的境内外客户基础、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及多元完善的业务体系等独特优势,持续为境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的跨境金融服务。

当然,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资券商出海也遇到不少挑战,国君金控表示,未来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经济增长基础和资本市场环境或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有很多现状需要改变,比如跨境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本地化的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化人才的配置。

中资券商多方位把握发展机遇

对于如何把握出海的广阔发展机遇,中信证券表示,中信证券国际坚定按既定战略统筹部署,朝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投资银行愿景提升竞争优势,下一步将聚焦三方面:

一是全力服务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双向开放,一方面紧跟跨境资本市场流动趋势,积极满足中资企业机构和个人日益增长的对外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把握投资中国的长周期机遇,努力成为中国客户走出去、境外客户引进来的首选中国投资银行。

二是加强战略引领,加速推进国际化发展。中信证券将坚持香港、亚太、欧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香港业务的竞争力,推动全产品金融服务落地与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全球业务,提高香港以外其他地区的收入占比,加大对中国客户本地业务和本地客户中国业务的开拓力度,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

三是全面提升跨境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健全跨境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强化交易类业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国君金控表示,公司国际业务将以客户为中心,重点提升交易服务能力、融资服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和研究能力。财富管理将努力拓宽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加强跨境业务发展;投行业务将持续深化境内外一体化协同,拓展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产业类客户;机构及衍生品业务将深挖客户价值,加强资产的盘活利用。

国泰君安证券(合并后为国泰海通证券)在2024年年报中,展望2025年全年重点任务时,其中一个重点任务就是“推进国际化战略,优化跨境一体化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持续深耕重点区域市场,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的布局,全面提升公司业务、人员和运营的国际化水平”。

中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则说,业务板块上,综合运用资产端“投资+投行”与投资端“投资中国”打法,因地制宜。例如,在东南亚、拉美地区挖掘跨境并购、赴港上市、人民币债等跨境股债并购业务机会;在欧洲地区重点覆盖大型跨国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家族办公室等目标客户,挖掘跨国企业在华资产的资本运作;在海湾地区重点覆盖主权财富基金、大型企业等目标客户,挖掘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投资中国(一、二级)等业务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