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ARC《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前十大癌症有5种属于消化系统肿瘤,且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逐年递增。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82.47万例,其中消化道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发病人数为124.35万人,占比高达25.77%。
尽管医学在进步,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却始终差强人意。很多患者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才去就医,这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预后效果也不理想。早期发现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至关重要,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能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
从左至右:主持人、柯杨、巴一、王贵齐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癌症基金会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进全民健康的号召,筹备并举办了“科学防癌,健康生活”系列论坛。4月17日,系列论坛的第三场“消化道肿瘤防治”访谈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演播厅成功录制。本次节目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柯杨,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肿瘤内科主任巴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医师王贵齐,围绕“消化道肿瘤防治”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01
消化道肿瘤的预防之道
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高脂高糖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都如同隐匿的“导火索”,悄然增加着患癌风险。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等也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柯杨
柯杨教授强调,消化道肿瘤尤其是食管癌、胃癌的早期筛查,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突破口。她指出,我国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率不足,核心问题在于公众对 “谁需要筛查”“如何科学筛查” 认知模糊,而破解这一难题的第一步,是精准识别高危人群。
柯教授表示,预防消化道肿瘤,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防线。此外,定期体检筛查,尤其是对于有家族病史、年龄大、来自高发区、偏瘦及幽门螺杆菌阳性等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02
精准诊断,开启治疗新篇
巴一
巴一教授在访谈中结合临床经验,深入分析了消化道肿瘤筛查与治疗的关键问题。她指出,临床中高危人群常因三大因素延误筛查:
一是对 “年轻低风险” 的误判。部分年轻人自恃身体状态良好,忽视长期高压、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等习惯带来的潜在风险,殊不知消化道肿瘤发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压力增加、饮食结构不良等因素,让越来越多年轻患者被确诊”;
二是 “无症状即健康” 的认知偏差。消化道肿瘤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常不呈正相关,“很多患者反复胃痛、不适,检查却无异常,而部分毫无症状者一查已是晚期胃癌并肝转移”;
三是对胃肠镜检查的恐惧。巴一教授强调,无痛内镜已广泛普及,“我自己做胃镜后半小时就能出门诊,并无明显不适”,且内镜兼具诊断与活检功能,是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金标准。
谈及治疗策略,巴一教授强调 “精准分期” 是核心:早期肿瘤可通过内镜微创切除,保留器官功能;早中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术前可通过新辅助放化疗缩小肿瘤、降低分期,提高手术成功率;中晚期患者则需依赖系统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不断进步,比如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早期筛查干预,可延缓炎症 - 肝硬化 - 肝癌进程”。巴教授特别提醒,治疗需综合评估患者体质,“即使早期肿瘤,若患者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也需权衡手术风险”。
针对 AI 技术的应用,巴一教授肯定其在影像判读、病理初筛中的辅助价值,“相当于高年资主治医生水平,可提升基层效率”,但强调复杂病例仍需医生主导,“人不是按标准生病的,尤其是疑难病症,需结合临床经验综合判断”。她呼吁公众重视高危因素,“50 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五年做一次胃肠镜,日本、韩国 40 岁就开始密集筛查,我们应借鉴经验,早筛早治”。
03
内镜筛查,筑牢早诊基石
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内镜检查,尤其是胃镜和肠镜,就像消化道的 “侦察兵”,能够直接观察到消化道内部的情况,发现早期病变,甚至是癌前病变。
王贵齐
王贵齐教授强调了内镜检查从 “初筛工具” 向 “精筛诊治一体化” 的转变,他指出,传统胃肠镜作为 “金标准”,如今已结合无痛技术、胶囊内镜等创新手段,显著提升了筛查接受度——“无痛内镜让患者在舒适状态下完成检查,医生也能更从容规范地操作,避免漏诊;胶囊内镜则如‘迷你摄像机’,患者吞服后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云端系统 5 分钟内即可生成初步诊断,解决了怕麻烦、怕痛苦的痛点。”
针对早期病变隐匿的难题,王教授详细介绍了内镜技术的进阶:4K高清成像、电子染色、共聚焦显微内镜等技术,可将黏膜细节放大数十倍,精准识别早期癌变的微血管结构异常,使内镜诊断准确率无限接近病理活检。“早期食管癌、胃癌常表现为黏膜颜色轻微改变或细微隆起,这些‘蛛丝马迹’在先进技术下无所遁形,让微小癌灶的检出率提升40%以上。”
在治疗层面,王教授特别指出内镜微创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早期消化道肿瘤无需开刀,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即可完整切除病灶,保留食管、胃、肠道的完整功能,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5%。“比如早期胃黏膜癌,内镜下剥离病变黏膜后,患者第二天即可进食,生活质量几乎不受影响,这在传统外科手术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他同时提醒,胶囊内镜等无创手段目前更适用于初筛,若检测异常仍需通过传统内镜进一步确诊,“多种技术联合使用,才能实现‘精准筛、精准治’。”
本次论坛中,三位专家从预防、诊断、治疗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全面解读了消化道肿瘤防治的关键要点,令人深刻认识到消化道肿瘤虽然可怕,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精准的诊断技术以及科学的综合治疗与之抗衡。
提高公众对消化道肿瘤的认知,推动早筛早诊早治,是我们战胜肿瘤的关键。期待更多人能够从这些专家的建议中受益,积极采取行动,预防肿瘤的发生。同时,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肿瘤防治事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广大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科学为武器,在防癌抗癌的道路上,为健康生活而努力,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根据IARC《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前十大癌症有5种属于消化系统肿瘤,且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逐年递增。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82.47万例,其中消化道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发病人数为124.35万人,占比高达25.77%。
尽管医学在进步,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却始终差强人意。很多患者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才去就医,这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预后效果也不理想。早期发现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至关重要,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能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
从左至右:主持人、柯杨、巴一、王贵齐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癌症基金会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进全民健康的号召,筹备并举办了“科学防癌,健康生活”系列论坛。4月17日,系列论坛的第三场“消化道肿瘤防治”访谈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演播厅成功录制。本次节目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柯杨,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肿瘤内科主任巴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医师王贵齐,围绕“消化道肿瘤防治”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01
消化道肿瘤的预防之道
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高脂高糖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都如同隐匿的“导火索”,悄然增加着患癌风险。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等也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柯杨
柯杨教授强调,消化道肿瘤尤其是食管癌、胃癌的早期筛查,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突破口。她指出,我国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率不足,核心问题在于公众对 “谁需要筛查”“如何科学筛查” 认知模糊,而破解这一难题的第一步,是精准识别高危人群。
柯教授表示,预防消化道肿瘤,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防线。此外,定期体检筛查,尤其是对于有家族病史、年龄大、来自高发区、偏瘦及幽门螺杆菌阳性等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02
精准诊断,开启治疗新篇
巴一
巴一教授在访谈中结合临床经验,深入分析了消化道肿瘤筛查与治疗的关键问题。她指出,临床中高危人群常因三大因素延误筛查:
一是对 “年轻低风险” 的误判。部分年轻人自恃身体状态良好,忽视长期高压、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等习惯带来的潜在风险,殊不知消化道肿瘤发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压力增加、饮食结构不良等因素,让越来越多年轻患者被确诊”;
二是 “无症状即健康” 的认知偏差。消化道肿瘤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常不呈正相关,“很多患者反复胃痛、不适,检查却无异常,而部分毫无症状者一查已是晚期胃癌并肝转移”;
三是对胃肠镜检查的恐惧。巴一教授强调,无痛内镜已广泛普及,“我自己做胃镜后半小时就能出门诊,并无明显不适”,且内镜兼具诊断与活检功能,是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金标准。
谈及治疗策略,巴一教授强调 “精准分期” 是核心:早期肿瘤可通过内镜微创切除,保留器官功能;早中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术前可通过新辅助放化疗缩小肿瘤、降低分期,提高手术成功率;中晚期患者则需依赖系统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不断进步,比如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早期筛查干预,可延缓炎症 - 肝硬化 - 肝癌进程”。巴教授特别提醒,治疗需综合评估患者体质,“即使早期肿瘤,若患者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也需权衡手术风险”。
针对 AI 技术的应用,巴一教授肯定其在影像判读、病理初筛中的辅助价值,“相当于高年资主治医生水平,可提升基层效率”,但强调复杂病例仍需医生主导,“人不是按标准生病的,尤其是疑难病症,需结合临床经验综合判断”。她呼吁公众重视高危因素,“50 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五年做一次胃肠镜,日本、韩国 40 岁就开始密集筛查,我们应借鉴经验,早筛早治”。
03
内镜筛查,筑牢早诊基石
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内镜检查,尤其是胃镜和肠镜,就像消化道的 “侦察兵”,能够直接观察到消化道内部的情况,发现早期病变,甚至是癌前病变。
王贵齐
王贵齐教授强调了内镜检查从 “初筛工具” 向 “精筛诊治一体化” 的转变,他指出,传统胃肠镜作为 “金标准”,如今已结合无痛技术、胶囊内镜等创新手段,显著提升了筛查接受度——“无痛内镜让患者在舒适状态下完成检查,医生也能更从容规范地操作,避免漏诊;胶囊内镜则如‘迷你摄像机’,患者吞服后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云端系统 5 分钟内即可生成初步诊断,解决了怕麻烦、怕痛苦的痛点。”
针对早期病变隐匿的难题,王教授详细介绍了内镜技术的进阶:4K高清成像、电子染色、共聚焦显微内镜等技术,可将黏膜细节放大数十倍,精准识别早期癌变的微血管结构异常,使内镜诊断准确率无限接近病理活检。“早期食管癌、胃癌常表现为黏膜颜色轻微改变或细微隆起,这些‘蛛丝马迹’在先进技术下无所遁形,让微小癌灶的检出率提升40%以上。”
在治疗层面,王教授特别指出内镜微创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早期消化道肿瘤无需开刀,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即可完整切除病灶,保留食管、胃、肠道的完整功能,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5%。“比如早期胃黏膜癌,内镜下剥离病变黏膜后,患者第二天即可进食,生活质量几乎不受影响,这在传统外科手术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他同时提醒,胶囊内镜等无创手段目前更适用于初筛,若检测异常仍需通过传统内镜进一步确诊,“多种技术联合使用,才能实现‘精准筛、精准治’。”
本次论坛中,三位专家从预防、诊断、治疗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全面解读了消化道肿瘤防治的关键要点,令人深刻认识到消化道肿瘤虽然可怕,但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精准的诊断技术以及科学的综合治疗与之抗衡。
提高公众对消化道肿瘤的认知,推动早筛早诊早治,是我们战胜肿瘤的关键。期待更多人能够从这些专家的建议中受益,积极采取行动,预防肿瘤的发生。同时,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肿瘤防治事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广大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科学为武器,在防癌抗癌的道路上,为健康生活而努力,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