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7点30分,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正式鸣枪起跑。10点11分,首名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撞线完赛,用时约2时40分42秒。“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机器人完成了半马的赛程。”天工机器人CEO熊友军表示,“今天的马拉松比赛是我们检验技术成熟度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希望未来机器人能真正走入生活,帮助人类在一些不适合工作的危险场所进行作业。”天工Ultra身高1.8米,体重约55公斤,赛前就被寄予厚望。为了本次比赛,研发团队针对机器人的本体和一体化关节的稳定性和耐热性做了优化,并通过能耗系统的优化和快速换电技术提升续航能力。在机器人的平衡性、步态规划、上下肢协调方面,团队也做了运动控制算法的提升,能够让它跑得更稳定、灵活,适应复杂的户外环境。本次天工Ultra搭载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慧思开物”平台,给天工Ultra提供具身大脑和具身小脑,让它能够感知和规划长程路径。小顽童队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第二个冲线,第三名冲线的旋风小子队参赛机器人是松延动力N2机器人。同一型号机器人,但运用了不同的运动控制算法,在本次比赛中可以进行对比测试。按照比赛规则,换电、换机器人等情况都要罚时。最终,小顽童队松延动力N2机器人获得亚军,来自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行者二号赛队行者二号机器人获得季军。据介绍,行者二号赛队全程未更换电池、未更换机器人。此次比赛对参赛机器人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宣传亮相机会,也是在真实场景下对产品进行能力测试的平台。“作为全球首个机器人半马,人形机器人踏上赛道的一小步,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大步。”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机器人面临环境感知、地形判断、通信顺畅等一系列挑战。这次比赛也是一个验证平台、测试平台、展示平台,研发人员、发烧友和企业的交流平台。”创新工场执行董事、前沿科技基金总经理任博冰说,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处于技术突破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硬件从基本可用向规模降本推进,具身算法在小脑层面已经趋近成熟、大脑在多模态感知层面快速推进。这场马拉松是人形机器人技术实力的“压力测试”,也是产业进程的“风向标”。从早期投资人的视角,参赛产品在技术极限验证方面的表现,包括稳定性、环境适应力、复杂决策即时性等,以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表现方式,都很受关注。任博冰认为,通过这次马拉松比赛,产业在技术路线、政策配套和资本扶持方面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未来,多维度、多场景的竞赛,后续在数据、硬件、算法方面的生态构建,以及对企业在政策和资本方面扶持都可以进一步加强。梁靓表示:“在这场全球首创的赛事中,人形机器人与人同场竞技,不仅能借助极限场景倒逼技术突破、展现标杆性应用成果,还能激发社会对‘人机共生’的深度探讨,进而提升公众认知,促进机器人产业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