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翔、石琳
核心结论
本轮美国关税税率或超1930年代水平,范围与强度远超2018-2019年水平,市场对美国1930年代初期贸易战的关注度提升。
背景:192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升温:(1)关税被作为保护本国产业工具:1913年后关税不再成为美国政府主要收入来源,而是用于保护国内产业;(2)共和党长期执政,更倾向保护主义:共和党支持者主要来自北方和中西部,更倾向保护主义,支持高关税;(3)为保护农业而提高关税:一战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农业受挫,共和党在1921-1922年大幅提高关税;(4)全球贸易受影响但恢复较快:全球贸易额在1921年大幅下滑,但受益于美国经济扩张,影响相对有限。
过程:1929-1933年,关税继续升级:(1)初衷仍是解决农业问题:192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并未得到解决;(2)1930年6月关税法案落地:大幅提升关税水平,征收对象广阔,且通过周期相对较长;(3)被其他经济体广泛报复:体现为关税、进口配额、外汇限制等多种形式;(4)全球贸易大幅收缩,美国受影响尤为明显:1930年开始全球贸易增速大幅转负,直到1933年才转正;(5)关税法案并不是经济下行的产物,对大萧条的影响相对有限:货币和金融因素占主导,金本位制度下,美联储货币政策相对克制。
后续演进:1934年开始,美国贸易政策逐步回到自由贸易模式:(1)1934年罗斯福政府提出《互惠贸易协定》:通过贸易协定方式互相降低关税;(2)二战后演变为关贸总协定:进一步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资产价格走势:(1)1928-1929.08:繁荣周期尾声,美股大幅上涨,铜、油等大宗商品同样上行;(2)1929.09-1933.03:“大萧条”阶段,风险资产大幅回撤,现金和债券类资产跑赢;(3)1933.04后:美国逐步走出经济衰退,股票、大宗再度走强。
1930与2025年加关税的异同点:(1)均源于特定的政治诉求,而非短期经济的产物,但从结果上均较难实现:1930年关税法案初衷是保护美国农民利益,但事与愿违,当下是推动制造业回流,同样较难实现;(2)本轮关税影响大概率大于1930年,且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美国进出口占GDP比重显著高于1930年代,加关税对美国经济影响更大;(3)当下美联储Fed Put的空间更大,但短期需等待:当下美联储危机应对更为迅速;(4)特朗普政策调整或相较1930年代胡佛更为灵活:2月以来特朗普支持率大幅下滑,Trump Put概率提升。若不及时调整,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不战而胜”的概率提升,关税政策转向仍可期。
风险提示: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数据计算存在纰漏;特朗普关税政策超预期
报告正文
1、本轮美国关税税率或超1930年代水平
2月以来特朗普关税政策持续成为全球市场焦点,按最新关税测算,已超过1930年代初期水平。在本轮加关税范围与强度远超2018-2019年水平的背景下,观察特朗普关税缺乏较为清晰的锚,市场关注焦点转向美国1930年代初期的贸易战。按照耶鲁大学的测算口径,考虑对等关税在内的已有关税政策(不考虑豁免),2025年美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税率或从上一年的2.4%提升至22.4%,是自19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上一轮美国持续且大幅度的提高关税,要追溯到1920-1930年代,尤其是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
2、1930年代贸易战复盘
1930年代的美国贸易战的代表性事件是1930年6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出台,不仅导致美国和全球贸易额的大幅下降,同时也加剧了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的经济衰退。
从时间维度,1930年代初的贸易保护主义需要追溯到1920年代,其先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20年代保护主义升温:一战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1920-1921),农业尤其受挫,共和党得以重新执政,在1921-1922年相继推出《紧急关税法》和《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贸易保护主义得以强化;(2)1929-1933大萧条期间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1929年在众议院被通过,1930年6月正式成为法律,但从结果上事与愿违,加剧了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的美国经济衰退;(3)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大幅削减关税,重回多边协定: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迅速调整贸易政策,1934年推出《互惠贸易协定法》,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签署互惠贸易协定的形式来降低贸易壁垒,促进美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复苏。
2.1 1920年代:保护主义升温
1913年所得税引入后,关税不再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国会开始利用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影响。19世纪上半叶,关税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大部分时间超过80%,南北战争后开始明显下滑,但截至19世纪末仍然超40%。1913年美国通过立法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关税不再成为联邦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收入比重快速下滑至1920年的5.7%附近。相应的,国会开始利用关税作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影响的工具。
1930年以前共和党支持者主要来自北方和中西部,更倾向保护主义政策,共和党政府执政时通常会支持高关税。19世纪大部分时期及20世纪,高保护性关税支持者主要来自北方,源于其制造业面临进口竞争,而高关税的反对者主要来自南方,棉花和烟草等农作物出口占比较高,中西部则相对混合。体现在政治层面,共和党支持者主要来自北方和中西部,更倾向保护主义政策,而民主党支持者主要来自南方,通常对高关税持反对态度。体现在实际的关税政策上,参考Epstein et al.,(1996)的研究,1877-1934年间,共和党执政期间更倾向提高关税,以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1922年《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和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最为典型。
一战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1920-1921年),农业尤其受挫,共和党得以重新执政,在1921-1922年相继推出《紧急关税法》和《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强化。1912年美国大选民主党胜选后,威尔逊总统承诺进行关税改革,并最终促成了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的通过,这是自1846年沃克关税法以来最大幅度的关税下调。1914年一战爆发,打断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的推进,1916年税收法案提高了收入税,恢复了糖的关税,并创建了独立的关税委员会。但由于战时经济的促进,美国经济尤其是农业、工业出口大幅高增。1918年底一战结束后,外部需求减弱+劳动力供应大幅提升+美联储大幅加息效果显现,美国经济在1920-1921年陷入衰退,其中农业尤其受挫,到1921年中农产品PPI同比一度降至-52%的低位。受益于经济衰退,共和党再次胜选,为应对战后经济衰退,特别是缓解农民的经济困境,哈定政府在1921-1922年相继推出《紧急关税法》和《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贸易保护主义得以强化。
1921-1922年美国加关税,遭致其他经济体报复,并导致全球贸易额在1921年大幅下滑,但受益于1920年代美国“柯立芝繁荣”时期的经济扩张,后续影响相对有限。1921-1922年美国大幅加关税,大多数美国贸易伙伴都提高了自己的关税,以抵消这一措施。受此影响,全球出口增速在1921年降至-34%,1922年回升至4.4%;美国出口增速在1921-1922年分别录得-46%、-14%。但整体看,1922年欧洲出口开始恢复正增长,到1923年美国、亚洲均回复正增长,且在1923-1929年大部分时间内保持正增,主要受益于“柯立芝繁荣”周期内美国经济持续扩张,很大程度对冲关税的影响。
2.2 1929-1933:关税的升级
192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问题并未得到解决,1929年共和党延续执政后,推动加关税以保护本国农业。1920年代“柯立芝繁荣”周期,美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人工资较快增长,但农业发展相对受挫。1928年共和党候选人胡佛(后赢得总统选举)在竞选活动中提到,“我们国家今天最紧迫的经济问题是农业。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直接为三分之一的人民带来繁荣和满足,间接惠及全体人民”。从1928年开始相关利益团体持续游说对美国农业进行保护。由于共和党人反对农业补贴(担心农业产能继续扩大), 也不愿降低对工业制成品的保护性关税(进口工业制成品关税高于进口农产品),因此唯一解决办法是提高农产品关税。
1929开始共和党人推动新一轮关税法案,由由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和众议员威尔斯·C·霍利发起,到1930年6月经胡佛总统签署成为法律,也即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推出,具有以下特点:(1)大幅提升关税水平:参考USITC口径,1930年关税法案通过后,美国应征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29年的40.1%提升至1932年的59.1%,所有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29年的13.5%提升至1933年的19.8%。从提升幅度看,1921-1922年的关税法案将应征商品的关税税率从16.4%提升至38.1%,1930年提升幅度明显不及前者,但是在1920年高关税基础上继续加征,使得1930年代初期关税税率大幅提升;(2)征收关税对象广阔,不仅涵盖政策初衷的农产品,对工业制成品同样加征关税:参考Irwin(2011)等的研究,按参议院的最终关税版本,除进口农产品平均关税从22.4%提升至36.0%,包括化学品、陶器和玻璃器皿、金属等众多品类关税税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3)关税法案的通过周期为相关法案最长,且从一开始就面临较多争议:从1929年1月众议院听证会开始,到1930年6月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历时18个月,比之前任何一项关税法案通过的时间都更长。与此同时,关税法案从一开始就面临共和党少数派、民主党、社会群体的多重反对。最典型案例是1930年5月由来自179所学院和大学的1028名经济学家签署声明,称提高关税是一个错误,敦促国会或总统予以否决。
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推出前后,遭致其他经济体报复,以关税、进口配额、外汇限制为代表的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升温。美国1930年关税法案推出后,其主要贸易伙伴出于报复或效仿心态,均明显提升本国关税水平,以美国最主要出口地加拿大为例,其平均关税税率从1928年的23.3%提升至1932年的27.4%。而由于很多国家与美国签署了最惠国协定,单方面对美进口提高关税受到限制,因此采用进口配额、外汇限制等非歧视性工具予以反击,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大幅升温。
从美国和全球贸易的视角看,1930年开始全球贸易增速大幅转负,美国受影响尤为明显,直到1933年全球贸易增速才转正。1930-1932年间,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世界贸易增速在1930-1932年的增速分别为-18%、-27.3%、-32.6%,到1933年才转正。美国出口降幅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1930-1932年出口增速分别为-26.7%、-37.1%、-33.7%,到1934年恢复正增长。从美国出口份额看,1929年美国仍维持在14.5%,到1933年降至10.1%,下降较为明显。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加关税时点(1930年)刚好位于大萧条(1929-1933年)期间,1930年关税法案与大萧条的关系究竟如何?与市场直觉相悖,1930年关税法案并不是为应对经济下行而提出,对于大萧条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并非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手段,主要是对20年代美国农业问题的回应。一方面从时间节点看,关税法案在1928年底就开始着手推动,而美国大萧条开始于1929年9月,以美股开始大幅下跌为标志。另一方面,从经济基本面的视角看,关税法案的流程集中在1929到1930年上半年,而这一阶段经济下行偏温和。到1930年底银行危机爆发,1931年秋季发生更严重的银行和金融问题,1932年大部分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最终在1933年初爆发了毁灭性的银行危机,而这些都发生在关税法案通过之后,因此关税法案并非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手段。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对经济大萧条的解释力度相对有限。从贸易与经济总量的关系看,1930-1932年美国实际GDP增速分别为-8.5%、-6.4%、-12.9%,而其中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分别贡献-0.3%、-0.2%、-0.2%,也即国内消费和投资大幅下滑是大萧条的最主要来源,贸易的影响相对有限。
按学术界主流观点,加关税并不是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的原因,货币和金融因素占据主导,也即金本位制度下,美联储货币政策相对克制。1933年之前美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实行金本位制,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和金融冲击能通过固定汇率传导至美国,另一方面限制了美联储对冲经济下行的努力。尤其是在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后,美国开始大量损失黄金储备,美联储选择提高利率以抑制资金外流,并维持金本位制,进一步加剧经济萧条,同时在银行倒闭的过程中并未采取更积极行动。体现在货币供应M2上,1930-1933年M2同比持续为负,也即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直到1933年4月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美联储才再度回归货币扩张,并有效推动了经济复苏。
而1930-1932年美国以及全球贸易额的大幅下降,更多源于192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带动需求大幅走弱。与1922年关税法案不同,1930年关税法案的背景是经济危机从美国向全球蔓延,从1929年开始,北美和欧洲经济增速已开始明显下行,1930年压力进一步加大,并演绎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这是美国及全球出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但毫无疑问的是,美国1930年关税法案遭致其他经济体广泛报复,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盛行,加剧美国出口的不利局面。由于在全球经济相对低迷背景下美国继续加关税,加拿大、欧洲等经济体出于报复+保护本土经济的目的,通过加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等形式,对美国出口予以限制。体现在数据层面,到1933年,加拿大自美国进口份额从关税法案前的69%降至54%,英国自美国进口份额从关税法案前的16%降至11%。从宏观数据看,1930-1932年美国出口降幅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出口份额从1929年的14.5%下滑至1933年的10.1%。
2.3 1934之后:《互惠贸易协定》推出
1931-1932年胡佛政府并未对关税政策进行修改,1933年上台之初罗斯福政府重心在国内经济政策,且在失业率高企背景下不敢贸然调整贸易政策。尽管1931-1932年经济危机大幅加剧,但胡佛政府在关税政策上并未松动,认为放松关税会恶化国内需求。在1930年中期选举中民主党控制众议院,在贸易问题上与进步共和党合作控制参议院多数席位,在1932年初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科利尔法案》,主要内容为剥夺总统调整关税税率的能力,授权总统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以降低关税,但被胡佛迅速否决。1932年选举民主党大获全胜,且总统罗斯福在竞选期间持续批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但在1933年罗斯福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和《农业调整法》(AAA),且出于保护本国工业的需要,贸易问题相对搁置。
到1934年罗斯福政府提出《互惠贸易协定》(RTAA),该法案授权国会将调整进口关税的权力授予总统,关税可以上下浮动高达50%,并快速在国会通过,通过贸易协定方式互相降低关税成为美国后续贸易政策的主要思路。从1934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1个经济体签署互惠贸易协定,占美国贸易额的60%以上。体现在关税上,应征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33年的53.6%降至1939年的37.3%,所有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8%降至14.4%。
互惠贸易协定(RTAA)在1940年代得以延续,并在二战后演变为关贸总协定(GATT),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战后美国目标是逐步推进双边RTAA进程, 迈向更广泛的多边进程。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诞生,包含一套管理贸易政策和协商降低关税的规则, 从而建立了战后世界贸易体系。从关税视角看,美国应征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进一步从1939年的37.3%降低至1950年代的13%以下。
3、贸易战前后的资产走势
从大类资产走势上,1930年关税法案前后的大类资产走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28-1929.08,柯立芝繁荣的余晖,美股继续“狂飙”:美股继续大幅上涨,且远超欧股,铜、原油等大宗商品同样明显上行。到1929年8月,美股创1920年代新高;(2)1929.09-1933.03,“大萧条”深度衰退,风险资产大幅回撤,现金和债券类资产跑赢:1929年9月开始美国正式进入经济衰退阶段,以美股大幅回落为标志。从资产走势上,美股、欧股为代表的风险资产大幅下跌,原油、铜等大宗商品及房地产均明显走弱,现金和债券类资产大幅跑赢。由于这一阶段美国仍坚持金本位制,而1931年开始英国等经济体放弃金本位,使得美元在1931H2-1932年经历明显上升;(3)1933.04后,美国逐步走出经济衰退,股票、大宗再度走强:受益于罗斯福新政及抛弃金本位制后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1933年开始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而美股的触底回升更早,在1932年下半年就开始震荡上行。由于美联储1933年4月美国抛弃金本位制,金价大幅上涨。受益于经济预期回升,原油、铜等大宗商品同样边际上行。
从美股分行业走势看,主要行业在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均经历较大跌幅。从1929年9月美股见顶回落开始,主要行业指数均经历大幅下行,一直持续至1932年6月。按累计涨跌幅计算,分别为:通讯(-75%)>能源(-78%)>药品(-79%)>消费(-83%)>公用事业(-84%)>工业(-86%)>科技(-89%)>金融(-91%)。而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美股大盘企稳回升,科技(177%)、工业(159%)、消费(134%)反弹幅度居前,公用事业(-8%)、通讯(33%)等防御板块相对靠后。
4、从1930审视2025:变与不变
将本轮特朗普加关税与1930年关税法案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加关税/贸易战均源于特定的政治诉求,而非短期经济的产物,但从结果上均较难实现,甚至事与愿违。1930年关税法案初衷是保护美国农民利益,解决农业长期通缩问题,通过加关税来保持本国农产品竞争力。而本轮特朗普加关税,很大程度源于兑现对铁锈带选民的承诺,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从结果而言,1930年关税法案并未起到保护农业的效果,反而加剧了海外经济体对美国的报复,美国农产品出口额在1930年后继续下滑,直到1941年触底,后续随着美国参与二战才得到大幅提升。而在出口下滑+国内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农民工资在1930-1933年同样大幅走弱。对于当前特朗普政府而言,在长期缺乏制造业相关配套的基础上,很难通过加关税来推动制造业回流,反而会使得全球经济下行加大+全球贸易壁垒提升下,美国本土制造业或面临更为严峻局面。
二战后美国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当前出口和进口占GDP比重显著高于1930年代,本轮加关税对美国经济影响或更大,且发挥主导作用。1930年美国出口、进口占GDP比重分别为4.1%、3.2%,从1960年代开始受益于全球贸易的发展,比重大幅提升,到2024年出口、进口占GDP比重分别上升至11.2%、15.6%。在深度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本轮特朗普政府大幅加关税,对经济影响或更大。同时,与1930年代关税是“大萧条”的加速器之一相比,本轮经济下行压力更多源于特朗普关税的主导,关税政策对经济发挥的影响更为明显。
但与1930年关税法案相比,在应对关税层面,美联储Fed Put的空间相对更大,对关税的负向或带来一定抑制,但短期需等待。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主要源于美联储在金本位制下货币政策受到掣肘,且未能及时干预银行危机,通货紧缩持续加深。而本轮美联储空间相对更大,且从硅谷银行等事件可以看出,在经济或金融系统出现明显问题时,美联储通常能及时干预。但短期来看,特朗普加关税带来的滞胀压力或在二季度逐步体现,美联储短期或偏中性,Fed Put仍需等待。
从政治角度看,本轮特朗普政策调整或相对1930年代胡佛更为灵活。即使特朗普不及时调整,意味着后续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不战而胜”的概率提升,为后续关税政策转向奠定政治基础,一如1930年代剧本。滞胀压力加大+美股低迷的共振下,2月以来特朗普支持率大幅下滑,Trump Put概率提升,意味着关税政策的变数仍然较大。参考Real Clear Politics汇总的民调数据,2月以来特朗普支持率大幅下滑,意味着其关税政策面临掣肘,尤其是3月后数据层面的滞胀压力将明显加大。同时,白宫对等关税细则对关税政策的调整留有余地,为后续关税谈判打开空间。若特朗普不及时调整关税政策,意味着后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6年中期选举或重演1930年代剧本,民主党“不战而胜”提升,为后续关税政策转向奠定政治基础,但短期仍需观察。
5、风险提示
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数据计算存在纰漏;特朗普关税政策超预期
作者:燕翔、石琳
核心结论
本轮美国关税税率或超1930年代水平,范围与强度远超2018-2019年水平,市场对美国1930年代初期贸易战的关注度提升。
背景:192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升温:(1)关税被作为保护本国产业工具:1913年后关税不再成为美国政府主要收入来源,而是用于保护国内产业;(2)共和党长期执政,更倾向保护主义:共和党支持者主要来自北方和中西部,更倾向保护主义,支持高关税;(3)为保护农业而提高关税:一战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农业受挫,共和党在1921-1922年大幅提高关税;(4)全球贸易受影响但恢复较快:全球贸易额在1921年大幅下滑,但受益于美国经济扩张,影响相对有限。
过程:1929-1933年,关税继续升级:(1)初衷仍是解决农业问题:192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并未得到解决;(2)1930年6月关税法案落地:大幅提升关税水平,征收对象广阔,且通过周期相对较长;(3)被其他经济体广泛报复:体现为关税、进口配额、外汇限制等多种形式;(4)全球贸易大幅收缩,美国受影响尤为明显:1930年开始全球贸易增速大幅转负,直到1933年才转正;(5)关税法案并不是经济下行的产物,对大萧条的影响相对有限:货币和金融因素占主导,金本位制度下,美联储货币政策相对克制。
后续演进:1934年开始,美国贸易政策逐步回到自由贸易模式:(1)1934年罗斯福政府提出《互惠贸易协定》:通过贸易协定方式互相降低关税;(2)二战后演变为关贸总协定:进一步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资产价格走势:(1)1928-1929.08:繁荣周期尾声,美股大幅上涨,铜、油等大宗商品同样上行;(2)1929.09-1933.03:“大萧条”阶段,风险资产大幅回撤,现金和债券类资产跑赢;(3)1933.04后:美国逐步走出经济衰退,股票、大宗再度走强。
1930与2025年加关税的异同点:(1)均源于特定的政治诉求,而非短期经济的产物,但从结果上均较难实现:1930年关税法案初衷是保护美国农民利益,但事与愿违,当下是推动制造业回流,同样较难实现;(2)本轮关税影响大概率大于1930年,且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美国进出口占GDP比重显著高于1930年代,加关税对美国经济影响更大;(3)当下美联储Fed Put的空间更大,但短期需等待:当下美联储危机应对更为迅速;(4)特朗普政策调整或相较1930年代胡佛更为灵活:2月以来特朗普支持率大幅下滑,Trump Put概率提升。若不及时调整,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不战而胜”的概率提升,关税政策转向仍可期。
风险提示: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数据计算存在纰漏;特朗普关税政策超预期
报告正文
1、本轮美国关税税率或超1930年代水平
2月以来特朗普关税政策持续成为全球市场焦点,按最新关税测算,已超过1930年代初期水平。在本轮加关税范围与强度远超2018-2019年水平的背景下,观察特朗普关税缺乏较为清晰的锚,市场关注焦点转向美国1930年代初期的贸易战。按照耶鲁大学的测算口径,考虑对等关税在内的已有关税政策(不考虑豁免),2025年美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税率或从上一年的2.4%提升至22.4%,是自19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上一轮美国持续且大幅度的提高关税,要追溯到1920-1930年代,尤其是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
2、1930年代贸易战复盘
1930年代的美国贸易战的代表性事件是1930年6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出台,不仅导致美国和全球贸易额的大幅下降,同时也加剧了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的经济衰退。
从时间维度,1930年代初的贸易保护主义需要追溯到1920年代,其先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20年代保护主义升温:一战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1920-1921),农业尤其受挫,共和党得以重新执政,在1921-1922年相继推出《紧急关税法》和《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贸易保护主义得以强化;(2)1929-1933大萧条期间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1929年在众议院被通过,1930年6月正式成为法律,但从结果上事与愿违,加剧了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的美国经济衰退;(3)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大幅削减关税,重回多边协定: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迅速调整贸易政策,1934年推出《互惠贸易协定法》,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签署互惠贸易协定的形式来降低贸易壁垒,促进美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复苏。
2.1 1920年代:保护主义升温
1913年所得税引入后,关税不再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国会开始利用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影响。19世纪上半叶,关税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大部分时间超过80%,南北战争后开始明显下滑,但截至19世纪末仍然超40%。1913年美国通过立法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关税不再成为联邦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收入比重快速下滑至1920年的5.7%附近。相应的,国会开始利用关税作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影响的工具。
1930年以前共和党支持者主要来自北方和中西部,更倾向保护主义政策,共和党政府执政时通常会支持高关税。19世纪大部分时期及20世纪,高保护性关税支持者主要来自北方,源于其制造业面临进口竞争,而高关税的反对者主要来自南方,棉花和烟草等农作物出口占比较高,中西部则相对混合。体现在政治层面,共和党支持者主要来自北方和中西部,更倾向保护主义政策,而民主党支持者主要来自南方,通常对高关税持反对态度。体现在实际的关税政策上,参考Epstein et al.,(1996)的研究,1877-1934年间,共和党执政期间更倾向提高关税,以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1922年《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和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最为典型。
一战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1920-1921年),农业尤其受挫,共和党得以重新执政,在1921-1922年相继推出《紧急关税法》和《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强化。1912年美国大选民主党胜选后,威尔逊总统承诺进行关税改革,并最终促成了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的通过,这是自1846年沃克关税法以来最大幅度的关税下调。1914年一战爆发,打断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的推进,1916年税收法案提高了收入税,恢复了糖的关税,并创建了独立的关税委员会。但由于战时经济的促进,美国经济尤其是农业、工业出口大幅高增。1918年底一战结束后,外部需求减弱+劳动力供应大幅提升+美联储大幅加息效果显现,美国经济在1920-1921年陷入衰退,其中农业尤其受挫,到1921年中农产品PPI同比一度降至-52%的低位。受益于经济衰退,共和党再次胜选,为应对战后经济衰退,特别是缓解农民的经济困境,哈定政府在1921-1922年相继推出《紧急关税法》和《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贸易保护主义得以强化。
1921-1922年美国加关税,遭致其他经济体报复,并导致全球贸易额在1921年大幅下滑,但受益于1920年代美国“柯立芝繁荣”时期的经济扩张,后续影响相对有限。1921-1922年美国大幅加关税,大多数美国贸易伙伴都提高了自己的关税,以抵消这一措施。受此影响,全球出口增速在1921年降至-34%,1922年回升至4.4%;美国出口增速在1921-1922年分别录得-46%、-14%。但整体看,1922年欧洲出口开始恢复正增长,到1923年美国、亚洲均回复正增长,且在1923-1929年大部分时间内保持正增,主要受益于“柯立芝繁荣”周期内美国经济持续扩张,很大程度对冲关税的影响。
2.2 1929-1933:关税的升级
192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问题并未得到解决,1929年共和党延续执政后,推动加关税以保护本国农业。1920年代“柯立芝繁荣”周期,美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人工资较快增长,但农业发展相对受挫。1928年共和党候选人胡佛(后赢得总统选举)在竞选活动中提到,“我们国家今天最紧迫的经济问题是农业。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直接为三分之一的人民带来繁荣和满足,间接惠及全体人民”。从1928年开始相关利益团体持续游说对美国农业进行保护。由于共和党人反对农业补贴(担心农业产能继续扩大), 也不愿降低对工业制成品的保护性关税(进口工业制成品关税高于进口农产品),因此唯一解决办法是提高农产品关税。
1929开始共和党人推动新一轮关税法案,由由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和众议员威尔斯·C·霍利发起,到1930年6月经胡佛总统签署成为法律,也即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推出,具有以下特点:(1)大幅提升关税水平:参考USITC口径,1930年关税法案通过后,美国应征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29年的40.1%提升至1932年的59.1%,所有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29年的13.5%提升至1933年的19.8%。从提升幅度看,1921-1922年的关税法案将应征商品的关税税率从16.4%提升至38.1%,1930年提升幅度明显不及前者,但是在1920年高关税基础上继续加征,使得1930年代初期关税税率大幅提升;(2)征收关税对象广阔,不仅涵盖政策初衷的农产品,对工业制成品同样加征关税:参考Irwin(2011)等的研究,按参议院的最终关税版本,除进口农产品平均关税从22.4%提升至36.0%,包括化学品、陶器和玻璃器皿、金属等众多品类关税税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3)关税法案的通过周期为相关法案最长,且从一开始就面临较多争议:从1929年1月众议院听证会开始,到1930年6月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历时18个月,比之前任何一项关税法案通过的时间都更长。与此同时,关税法案从一开始就面临共和党少数派、民主党、社会群体的多重反对。最典型案例是1930年5月由来自179所学院和大学的1028名经济学家签署声明,称提高关税是一个错误,敦促国会或总统予以否决。
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推出前后,遭致其他经济体报复,以关税、进口配额、外汇限制为代表的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升温。美国1930年关税法案推出后,其主要贸易伙伴出于报复或效仿心态,均明显提升本国关税水平,以美国最主要出口地加拿大为例,其平均关税税率从1928年的23.3%提升至1932年的27.4%。而由于很多国家与美国签署了最惠国协定,单方面对美进口提高关税受到限制,因此采用进口配额、外汇限制等非歧视性工具予以反击,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大幅升温。
从美国和全球贸易的视角看,1930年开始全球贸易增速大幅转负,美国受影响尤为明显,直到1933年全球贸易增速才转正。1930-1932年间,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世界贸易增速在1930-1932年的增速分别为-18%、-27.3%、-32.6%,到1933年才转正。美国出口降幅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1930-1932年出口增速分别为-26.7%、-37.1%、-33.7%,到1934年恢复正增长。从美国出口份额看,1929年美国仍维持在14.5%,到1933年降至10.1%,下降较为明显。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加关税时点(1930年)刚好位于大萧条(1929-1933年)期间,1930年关税法案与大萧条的关系究竟如何?与市场直觉相悖,1930年关税法案并不是为应对经济下行而提出,对于大萧条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并非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手段,主要是对20年代美国农业问题的回应。一方面从时间节点看,关税法案在1928年底就开始着手推动,而美国大萧条开始于1929年9月,以美股开始大幅下跌为标志。另一方面,从经济基本面的视角看,关税法案的流程集中在1929到1930年上半年,而这一阶段经济下行偏温和。到1930年底银行危机爆发,1931年秋季发生更严重的银行和金融问题,1932年大部分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最终在1933年初爆发了毁灭性的银行危机,而这些都发生在关税法案通过之后,因此关税法案并非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手段。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对经济大萧条的解释力度相对有限。从贸易与经济总量的关系看,1930-1932年美国实际GDP增速分别为-8.5%、-6.4%、-12.9%,而其中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分别贡献-0.3%、-0.2%、-0.2%,也即国内消费和投资大幅下滑是大萧条的最主要来源,贸易的影响相对有限。
按学术界主流观点,加关税并不是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的原因,货币和金融因素占据主导,也即金本位制度下,美联储货币政策相对克制。1933年之前美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实行金本位制,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和金融冲击能通过固定汇率传导至美国,另一方面限制了美联储对冲经济下行的努力。尤其是在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后,美国开始大量损失黄金储备,美联储选择提高利率以抑制资金外流,并维持金本位制,进一步加剧经济萧条,同时在银行倒闭的过程中并未采取更积极行动。体现在货币供应M2上,1930-1933年M2同比持续为负,也即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直到1933年4月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美联储才再度回归货币扩张,并有效推动了经济复苏。
而1930-1932年美国以及全球贸易额的大幅下降,更多源于192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带动需求大幅走弱。与1922年关税法案不同,1930年关税法案的背景是经济危机从美国向全球蔓延,从1929年开始,北美和欧洲经济增速已开始明显下行,1930年压力进一步加大,并演绎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这是美国及全球出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但毫无疑问的是,美国1930年关税法案遭致其他经济体广泛报复,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盛行,加剧美国出口的不利局面。由于在全球经济相对低迷背景下美国继续加关税,加拿大、欧洲等经济体出于报复+保护本土经济的目的,通过加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等形式,对美国出口予以限制。体现在数据层面,到1933年,加拿大自美国进口份额从关税法案前的69%降至54%,英国自美国进口份额从关税法案前的16%降至11%。从宏观数据看,1930-1932年美国出口降幅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出口份额从1929年的14.5%下滑至1933年的10.1%。
2.3 1934之后:《互惠贸易协定》推出
1931-1932年胡佛政府并未对关税政策进行修改,1933年上台之初罗斯福政府重心在国内经济政策,且在失业率高企背景下不敢贸然调整贸易政策。尽管1931-1932年经济危机大幅加剧,但胡佛政府在关税政策上并未松动,认为放松关税会恶化国内需求。在1930年中期选举中民主党控制众议院,在贸易问题上与进步共和党合作控制参议院多数席位,在1932年初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科利尔法案》,主要内容为剥夺总统调整关税税率的能力,授权总统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以降低关税,但被胡佛迅速否决。1932年选举民主党大获全胜,且总统罗斯福在竞选期间持续批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但在1933年罗斯福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和《农业调整法》(AAA),且出于保护本国工业的需要,贸易问题相对搁置。
到1934年罗斯福政府提出《互惠贸易协定》(RTAA),该法案授权国会将调整进口关税的权力授予总统,关税可以上下浮动高达50%,并快速在国会通过,通过贸易协定方式互相降低关税成为美国后续贸易政策的主要思路。从1934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1个经济体签署互惠贸易协定,占美国贸易额的60%以上。体现在关税上,应征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33年的53.6%降至1939年的37.3%,所有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8%降至14.4%。
互惠贸易协定(RTAA)在1940年代得以延续,并在二战后演变为关贸总协定(GATT),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战后美国目标是逐步推进双边RTAA进程, 迈向更广泛的多边进程。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诞生,包含一套管理贸易政策和协商降低关税的规则, 从而建立了战后世界贸易体系。从关税视角看,美国应征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进一步从1939年的37.3%降低至1950年代的13%以下。
3、贸易战前后的资产走势
从大类资产走势上,1930年关税法案前后的大类资产走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28-1929.08,柯立芝繁荣的余晖,美股继续“狂飙”:美股继续大幅上涨,且远超欧股,铜、原油等大宗商品同样明显上行。到1929年8月,美股创1920年代新高;(2)1929.09-1933.03,“大萧条”深度衰退,风险资产大幅回撤,现金和债券类资产跑赢:1929年9月开始美国正式进入经济衰退阶段,以美股大幅回落为标志。从资产走势上,美股、欧股为代表的风险资产大幅下跌,原油、铜等大宗商品及房地产均明显走弱,现金和债券类资产大幅跑赢。由于这一阶段美国仍坚持金本位制,而1931年开始英国等经济体放弃金本位,使得美元在1931H2-1932年经历明显上升;(3)1933.04后,美国逐步走出经济衰退,股票、大宗再度走强:受益于罗斯福新政及抛弃金本位制后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1933年开始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而美股的触底回升更早,在1932年下半年就开始震荡上行。由于美联储1933年4月美国抛弃金本位制,金价大幅上涨。受益于经济预期回升,原油、铜等大宗商品同样边际上行。
从美股分行业走势看,主要行业在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均经历较大跌幅。从1929年9月美股见顶回落开始,主要行业指数均经历大幅下行,一直持续至1932年6月。按累计涨跌幅计算,分别为:通讯(-75%)>能源(-78%)>药品(-79%)>消费(-83%)>公用事业(-84%)>工业(-86%)>科技(-89%)>金融(-91%)。而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美股大盘企稳回升,科技(177%)、工业(159%)、消费(134%)反弹幅度居前,公用事业(-8%)、通讯(33%)等防御板块相对靠后。
4、从1930审视2025:变与不变
将本轮特朗普加关税与1930年关税法案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加关税/贸易战均源于特定的政治诉求,而非短期经济的产物,但从结果上均较难实现,甚至事与愿违。1930年关税法案初衷是保护美国农民利益,解决农业长期通缩问题,通过加关税来保持本国农产品竞争力。而本轮特朗普加关税,很大程度源于兑现对铁锈带选民的承诺,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从结果而言,1930年关税法案并未起到保护农业的效果,反而加剧了海外经济体对美国的报复,美国农产品出口额在1930年后继续下滑,直到1941年触底,后续随着美国参与二战才得到大幅提升。而在出口下滑+国内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农民工资在1930-1933年同样大幅走弱。对于当前特朗普政府而言,在长期缺乏制造业相关配套的基础上,很难通过加关税来推动制造业回流,反而会使得全球经济下行加大+全球贸易壁垒提升下,美国本土制造业或面临更为严峻局面。
二战后美国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当前出口和进口占GDP比重显著高于1930年代,本轮加关税对美国经济影响或更大,且发挥主导作用。1930年美国出口、进口占GDP比重分别为4.1%、3.2%,从1960年代开始受益于全球贸易的发展,比重大幅提升,到2024年出口、进口占GDP比重分别上升至11.2%、15.6%。在深度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本轮特朗普政府大幅加关税,对经济影响或更大。同时,与1930年代关税是“大萧条”的加速器之一相比,本轮经济下行压力更多源于特朗普关税的主导,关税政策对经济发挥的影响更为明显。
但与1930年关税法案相比,在应对关税层面,美联储Fed Put的空间相对更大,对关税的负向或带来一定抑制,但短期需等待。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主要源于美联储在金本位制下货币政策受到掣肘,且未能及时干预银行危机,通货紧缩持续加深。而本轮美联储空间相对更大,且从硅谷银行等事件可以看出,在经济或金融系统出现明显问题时,美联储通常能及时干预。但短期来看,特朗普加关税带来的滞胀压力或在二季度逐步体现,美联储短期或偏中性,Fed Put仍需等待。
从政治角度看,本轮特朗普政策调整或相对1930年代胡佛更为灵活。即使特朗普不及时调整,意味着后续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不战而胜”的概率提升,为后续关税政策转向奠定政治基础,一如1930年代剧本。滞胀压力加大+美股低迷的共振下,2月以来特朗普支持率大幅下滑,Trump Put概率提升,意味着关税政策的变数仍然较大。参考Real Clear Politics汇总的民调数据,2月以来特朗普支持率大幅下滑,意味着其关税政策面临掣肘,尤其是3月后数据层面的滞胀压力将明显加大。同时,白宫对等关税细则对关税政策的调整留有余地,为后续关税谈判打开空间。若特朗普不及时调整关税政策,意味着后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6年中期选举或重演1930年代剧本,民主党“不战而胜”提升,为后续关税政策转向奠定政治基础,但短期仍需观察。
5、风险提示
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数据计算存在纰漏;特朗普关税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