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新办举行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良好,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拉动作用突出。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的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并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确定性。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着力稳增长、补短板、促转型,继续推动装备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在“稳增长”方面,重点是出台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三个行业新一轮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3%,“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工业民间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预期提振、效益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扩张。谢少锋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全球贸易体系和规则被严重损害,给全球经贸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极大不确定性,也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克服眼前的困难。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的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并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确定性。”“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共赢;坚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坚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高标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以优质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坚持高质量供给,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保持工业经济向稳向好发展势头。”谢少锋说。在电子产品消费方面,购新补贴扩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需求有效提振。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介绍,在补贴政策、AI终端等拉动下,我国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消费热情走高,带动电子整机生产和销售加快。一季度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8532.2万台,同比增长9.6%;电视机出货总量达到884万台,同比增长4.7%,连续两个季度正增长;1—2月5G手机出货量4161.9万部,同比增长7.6%,国产品牌手机尤其受消费者青睐,出货量占比85%。整机销售热潮也带动上游电子元器件产量小幅增长,一季度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和3.5%。
此外,在产业项目建设方面,政策协同发力,投资热情高涨;在软件生态建设方面,开源潜力持续迸发,赋能千行百业成效初显。谢存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技术驱动、应用牵引,继续强化优质电子信息软硬件供给,加快制定并发布新一轮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持之以恒推进软硬件技术攻关,加强消费电子典型应用案例和试点示范优秀成果宣传推广,推动更多APP上架鸿蒙应用商店,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鼓励各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开源、贡献开源、使用开源,加快打造互利互惠、共建共享的软件生态。陶青介绍,今年一季度,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两新”加力扩围等相关政策带动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的内需潜力进一步激发,我国装备工业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实现了“行业整体稳步增长、细分行业亮点纷呈”的良好开局。陶青表示,从细分行业看,陆海空电装备发展持续向好,智能装备类产业快速发展。低空装备行业方面,截至目前,已有716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成了登记注册,备案产品2327种,超过291万架,全球首款四座电动飞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船舶行业方面,骨干船舶企业生产良好,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的工程总进度已经超过65%,即将迎来首次坞内起浮。电力装备行业方面,1—2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风电装机容量5.3亿千瓦,同比增长17.6%。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整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实现了量产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序推进。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装备不断发展壮大,移动操作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药等制造环节的应用已经超过千台;防爆工业机器人取得了国内外防爆认证,在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生产等制造环节实现了规模应用。陶青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着力稳增长、补短板、促转型,继续推动装备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稳增长”方面,重点是出台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三个行业新一轮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补短板”方面,深入实施“工业母机+”、“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行动,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转型”方面,重点是出台相关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促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装备产品的深度融合应用,不断提升优质装备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