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模拟芯片,蛰伏出击

投资界

15小时前

主营业务与TI模拟芯片有竞争的本土大厂,受到了很强的冲击。...当时,东兴证券指出,国产模拟芯片在中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提升20%~30%,而高端汽车电子领域渗透率有望从10%跃升至30%。

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文明确,认定半导体产品流片地为原产地。

消息一出,A股半导体板块随之反弹,纳芯微、圣邦股份、思瑞浦等模拟芯片公司,唯捷创芯等射频芯片公司纷纷涨停。

原因不外乎别的,模拟芯片厂商多采用IDM模式,尤其是以TI、ADI为代表的全球前十的模拟芯片厂商。

因此按照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此次发布的进口报关规则,这些模拟芯片公司的产品在进入中国时,将面临被“加征关税”。

流片地为原产地”的规则提出,必然会抑制美资模拟芯片的进口,从而利好国产模拟芯片的发展。

在4月17日举行的2024年度科创板芯片设计环节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上,有模拟芯片企业负责人表示,近期其客户订单增长明显。

这么多年来,国产模拟芯片等待的契机终于到了。

01

蛰伏下的挣扎

中国的模拟市场是非常大的。

从市场机构的数据来看,WSTS在2024年秋季更新的数据,预测2024年全球模拟IC销售额约为794.33亿美元,即接近人民币6000亿元。有机构预测,中国模拟市场规模大概在3000亿元左右,基本上相当于全球模拟芯片的一半。

但国内有龙头模样的模拟厂商,其销售额基本上在20亿至40亿之间,其中在中国台湾上市的矽力杰2024年营收有望破40亿,但想要进入全球前十大模拟芯片设计公司名单,至少还要营收翻倍,达到80亿元左右,即超10亿美元。

这两年,国内模拟芯片企业可以说“承压巨大”。

一方面是因为模拟芯片正在经历下行周期,整个市场的需求就比较弱。各家国际模拟芯片巨头的日子也很难过吗,2024年德州仪器、ADI的营收分别下滑了10.7%、23.4%,且德州仪器已经连续两年收入下滑。下行周期自然也传导到国内企业,市场的严峻让国内模拟厂商充满挑战。

另一方面则是面对国际巨头们的价格压力。由于市场的下行,国际巨头在选择直接拼“价格战 ”。这部分也是国内模拟芯片被压制的最核心部分。TI对部分客户说“国产厂商给你们多少价格,我们就比国产厂商再便宜一些”,或者TI把自己的模拟产品和自己的DSP产品捆绑销售。利用这些方式去拿回中国市场的份额。

这场价格战的影响非常大。毕竟,TI拥有近14万种模拟器件,涵盖17个大类,每个大类又有十几到几十个不同场景的子产品线。其市场份额之高,可以用稳如泰山来形容。

模拟芯片的设计工艺依赖开发经验积累,研发周期长,一旦产品成熟稳定,用户粘性高,使用周期较长,模拟芯片与行业特点导致模拟芯片厂商存在寡头竞争、集中度较高的特点。

加上TI自身是IDM模式,拥有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哪怕打价格战,其毛利率依旧会比国内的Fabless厂商高。有知情人士告诉笔者,依赖于过去几年建设的晶圆厂,TI有能力打造很有成本优势的芯片,让他们有实力去开展“价格战”。

TI是这个世界上最早发明集成电路的公司之一,年逾百岁的TI经历了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演变。

横亘于TI和其他模拟芯片公司之间的时间差距,一度让中国模拟芯片公司想要动摇TI的市场根基犹如蚍蜉撼树。

这场价格竞赛打得非常激烈,有媒体将其称为“无底线降价”。主营业务与TI模拟芯片有竞争的本土大厂,受到了很强的冲击。

然而到了2024 年,其毛利率大幅下滑,降至 30% 左右,在国内同行业中已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因为纳芯微在车规领域做得非常好,那么去做越高端的领域,受到TI价格战的冲击也就越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年1月16日商务部启动了对美国出口成熟制程芯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知情人士指出,有些厂商甚至会采取低于成本的价格去卖芯片清库存。考虑到这些厂商对市场的号召力,他们的这些做法,严重点来说,有可能会将正在成长的中国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当中。

美企业因此获得了不公平竞争优势,并对华低价出口相关成熟制程芯片产品,损害了中国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这才直接削弱了TI、ADI等巨头的价格优势。当时,东兴证券指出,国产模拟芯片在中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提升20%~30%,而高端汽车电子领域渗透率有望从10%跃升至30%。

2024年全年业绩显示,唯捷创芯净利润亏损0.237亿元,同比减少121.13%;必易微净利润亏损1717.09万元,同比减亏;晶丰明源净利润亏损3305万元,同比收窄纳芯微净利润为亏损4.03亿元,同比下降31.95%。

02

模拟芯片的新变局

尽管受到国际大厂的冲击,但国内模拟芯片厂商并没有坐以待毙。

华为海思的AC9610 芯片性能指标超越欧美同类产品,精度达到 24 位,采样率高达 2M,在雷达、医疗器械等高端设备领域得到应用;圣邦股份研发的24 位高精度 ADC 芯片打破了 TI 的垄断;纳芯微在隔离芯片领域国内市占率超 60%,其车规级产品覆盖众多知名车企。

目前,国产芯片公司几乎可以覆盖汽车所需的绝大部分产品品类,而且在一些产品品类上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产品优势,市场表现不输国外企业。只是在更多产品品类上,中国芯片公司还处在刚刚突破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文提到的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中,关税实施后,中国的125%的关税会使TI、ADI等美系公司成本端上行。

“近两年,国内模拟芯片公司深受TI等的降价策略影响,如果接下来美资模拟芯片进口大幅减少,国内模拟芯片价格及竞争格局都有望得到改善。”某模拟芯片上市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即便TI的12英寸晶圆厂能降40%成本,但因工厂在美国,关税会抵消成本优势,对降价预期有一定抵消作用,延缓价格竞争激烈程度。

TI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后,中国的模拟厂商在本土化客户中可能进一步扩大份额。

今年一季度,公司生产经营及订单情况正常,客户订单同比有一定增长。据了解,赛微微电产品包括电池安全芯片、电池计量芯片和充电管理等模拟芯片。

近期公司新签订单和新增项目明显增多,公司管理层对2025年公司经营发展很有信心。其主要产品包括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等。

实际上,这场关税政策打破了‘低价换市场’的恶性循环,国产厂商终于有了技术试错的空间。“据我们估算,中国模拟芯片厂商合集营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8%(领 先厂商也只有约1%的市场份额),这为进一步国产化留下充足空间。”花旗表示。

国产模拟芯片厂商正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带动晶圆代工需求持续升温。在这一趋势下,华虹半导体等本土特色工艺晶圆厂正迎来发展机遇。

华虹半导体凭借成熟的工艺平台和国际合作经验,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不仅与意法半导体在40nm MCU领域展开合作,还与英飞凌等国际大厂保持紧密互动,充分验证了其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

华虹专注于射频、模拟芯片和MCU等特色工艺代工,恰好契合美系IDM厂商的供应链需求。在当前全球产业链本土化趋势下,华虹有望凭借技术积累和产能优势,进一步承接国际大厂订单,实现业务持续增长。

03

结语

国内模拟芯片厂商的未来布局可以总结成三点:

第 一,抓住模拟市场未来的增长机会。尽管模拟芯片目前在下行周期,但是模拟芯片的市场增长还是非常可观的。就目前来说,有几个市场能够看到很明显的增长:汽车市场、人形机器人、AI市场。

本土模拟芯片厂商多以电源管理芯片切入汽车市场,产品多应用于低附加值领域。车企在选择模拟芯片供应商时,会综合考虑成本、供应链安全和技术性能,模拟芯片的国产化空间大。此外,模拟芯片还在人形机器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电源管理、信号转换和处理、传感器信号处理等多个核心领域。

第二,聚焦细分领域。厂商通过聚焦特定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例如,纳芯微在隔离芯片和光伏逆变器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其隔离芯片市占率高达35%,光伏逆变器芯片市占率超50%。

第三,加强供应链合作。国内晶圆代工厂和封装测试厂深度合作,保障供应链稳定。思瑞浦与华虹合作的0.18μm特色工艺产线,已实现车规级芯片100%本土流片。

这次关税,对于国内模拟芯片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要打破模拟芯片的内卷,更重要的还是“寻求差异化创新”。不能只是做国外芯片的原位替代,而是要围绕应用创新,走出国内自己的差异化道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半导体产业纵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主营业务与TI模拟芯片有竞争的本土大厂,受到了很强的冲击。...当时,东兴证券指出,国产模拟芯片在中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提升20%~30%,而高端汽车电子领域渗透率有望从10%跃升至30%。

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文明确,认定半导体产品流片地为原产地。

消息一出,A股半导体板块随之反弹,纳芯微、圣邦股份、思瑞浦等模拟芯片公司,唯捷创芯等射频芯片公司纷纷涨停。

原因不外乎别的,模拟芯片厂商多采用IDM模式,尤其是以TI、ADI为代表的全球前十的模拟芯片厂商。

因此按照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此次发布的进口报关规则,这些模拟芯片公司的产品在进入中国时,将面临被“加征关税”。

流片地为原产地”的规则提出,必然会抑制美资模拟芯片的进口,从而利好国产模拟芯片的发展。

在4月17日举行的2024年度科创板芯片设计环节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上,有模拟芯片企业负责人表示,近期其客户订单增长明显。

这么多年来,国产模拟芯片等待的契机终于到了。

01

蛰伏下的挣扎

中国的模拟市场是非常大的。

从市场机构的数据来看,WSTS在2024年秋季更新的数据,预测2024年全球模拟IC销售额约为794.33亿美元,即接近人民币6000亿元。有机构预测,中国模拟市场规模大概在3000亿元左右,基本上相当于全球模拟芯片的一半。

但国内有龙头模样的模拟厂商,其销售额基本上在20亿至40亿之间,其中在中国台湾上市的矽力杰2024年营收有望破40亿,但想要进入全球前十大模拟芯片设计公司名单,至少还要营收翻倍,达到80亿元左右,即超10亿美元。

这两年,国内模拟芯片企业可以说“承压巨大”。

一方面是因为模拟芯片正在经历下行周期,整个市场的需求就比较弱。各家国际模拟芯片巨头的日子也很难过吗,2024年德州仪器、ADI的营收分别下滑了10.7%、23.4%,且德州仪器已经连续两年收入下滑。下行周期自然也传导到国内企业,市场的严峻让国内模拟厂商充满挑战。

另一方面则是面对国际巨头们的价格压力。由于市场的下行,国际巨头在选择直接拼“价格战 ”。这部分也是国内模拟芯片被压制的最核心部分。TI对部分客户说“国产厂商给你们多少价格,我们就比国产厂商再便宜一些”,或者TI把自己的模拟产品和自己的DSP产品捆绑销售。利用这些方式去拿回中国市场的份额。

这场价格战的影响非常大。毕竟,TI拥有近14万种模拟器件,涵盖17个大类,每个大类又有十几到几十个不同场景的子产品线。其市场份额之高,可以用稳如泰山来形容。

模拟芯片的设计工艺依赖开发经验积累,研发周期长,一旦产品成熟稳定,用户粘性高,使用周期较长,模拟芯片与行业特点导致模拟芯片厂商存在寡头竞争、集中度较高的特点。

加上TI自身是IDM模式,拥有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哪怕打价格战,其毛利率依旧会比国内的Fabless厂商高。有知情人士告诉笔者,依赖于过去几年建设的晶圆厂,TI有能力打造很有成本优势的芯片,让他们有实力去开展“价格战”。

TI是这个世界上最早发明集成电路的公司之一,年逾百岁的TI经历了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演变。

横亘于TI和其他模拟芯片公司之间的时间差距,一度让中国模拟芯片公司想要动摇TI的市场根基犹如蚍蜉撼树。

这场价格竞赛打得非常激烈,有媒体将其称为“无底线降价”。主营业务与TI模拟芯片有竞争的本土大厂,受到了很强的冲击。

然而到了2024 年,其毛利率大幅下滑,降至 30% 左右,在国内同行业中已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因为纳芯微在车规领域做得非常好,那么去做越高端的领域,受到TI价格战的冲击也就越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年1月16日商务部启动了对美国出口成熟制程芯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知情人士指出,有些厂商甚至会采取低于成本的价格去卖芯片清库存。考虑到这些厂商对市场的号召力,他们的这些做法,严重点来说,有可能会将正在成长的中国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当中。

美企业因此获得了不公平竞争优势,并对华低价出口相关成熟制程芯片产品,损害了中国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这才直接削弱了TI、ADI等巨头的价格优势。当时,东兴证券指出,国产模拟芯片在中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提升20%~30%,而高端汽车电子领域渗透率有望从10%跃升至30%。

2024年全年业绩显示,唯捷创芯净利润亏损0.237亿元,同比减少121.13%;必易微净利润亏损1717.09万元,同比减亏;晶丰明源净利润亏损3305万元,同比收窄纳芯微净利润为亏损4.03亿元,同比下降31.95%。

02

模拟芯片的新变局

尽管受到国际大厂的冲击,但国内模拟芯片厂商并没有坐以待毙。

华为海思的AC9610 芯片性能指标超越欧美同类产品,精度达到 24 位,采样率高达 2M,在雷达、医疗器械等高端设备领域得到应用;圣邦股份研发的24 位高精度 ADC 芯片打破了 TI 的垄断;纳芯微在隔离芯片领域国内市占率超 60%,其车规级产品覆盖众多知名车企。

目前,国产芯片公司几乎可以覆盖汽车所需的绝大部分产品品类,而且在一些产品品类上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产品优势,市场表现不输国外企业。只是在更多产品品类上,中国芯片公司还处在刚刚突破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文提到的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中,关税实施后,中国的125%的关税会使TI、ADI等美系公司成本端上行。

“近两年,国内模拟芯片公司深受TI等的降价策略影响,如果接下来美资模拟芯片进口大幅减少,国内模拟芯片价格及竞争格局都有望得到改善。”某模拟芯片上市公司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即便TI的12英寸晶圆厂能降40%成本,但因工厂在美国,关税会抵消成本优势,对降价预期有一定抵消作用,延缓价格竞争激烈程度。

TI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后,中国的模拟厂商在本土化客户中可能进一步扩大份额。

今年一季度,公司生产经营及订单情况正常,客户订单同比有一定增长。据了解,赛微微电产品包括电池安全芯片、电池计量芯片和充电管理等模拟芯片。

近期公司新签订单和新增项目明显增多,公司管理层对2025年公司经营发展很有信心。其主要产品包括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等。

实际上,这场关税政策打破了‘低价换市场’的恶性循环,国产厂商终于有了技术试错的空间。“据我们估算,中国模拟芯片厂商合集营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8%(领 先厂商也只有约1%的市场份额),这为进一步国产化留下充足空间。”花旗表示。

国产模拟芯片厂商正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带动晶圆代工需求持续升温。在这一趋势下,华虹半导体等本土特色工艺晶圆厂正迎来发展机遇。

华虹半导体凭借成熟的工艺平台和国际合作经验,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不仅与意法半导体在40nm MCU领域展开合作,还与英飞凌等国际大厂保持紧密互动,充分验证了其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

华虹专注于射频、模拟芯片和MCU等特色工艺代工,恰好契合美系IDM厂商的供应链需求。在当前全球产业链本土化趋势下,华虹有望凭借技术积累和产能优势,进一步承接国际大厂订单,实现业务持续增长。

03

结语

国内模拟芯片厂商的未来布局可以总结成三点:

第 一,抓住模拟市场未来的增长机会。尽管模拟芯片目前在下行周期,但是模拟芯片的市场增长还是非常可观的。就目前来说,有几个市场能够看到很明显的增长:汽车市场、人形机器人、AI市场。

本土模拟芯片厂商多以电源管理芯片切入汽车市场,产品多应用于低附加值领域。车企在选择模拟芯片供应商时,会综合考虑成本、供应链安全和技术性能,模拟芯片的国产化空间大。此外,模拟芯片还在人形机器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电源管理、信号转换和处理、传感器信号处理等多个核心领域。

第二,聚焦细分领域。厂商通过聚焦特定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例如,纳芯微在隔离芯片和光伏逆变器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其隔离芯片市占率高达35%,光伏逆变器芯片市占率超50%。

第三,加强供应链合作。国内晶圆代工厂和封装测试厂深度合作,保障供应链稳定。思瑞浦与华虹合作的0.18μm特色工艺产线,已实现车规级芯片100%本土流片。

这次关税,对于国内模拟芯片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要打破模拟芯片的内卷,更重要的还是“寻求差异化创新”。不能只是做国外芯片的原位替代,而是要围绕应用创新,走出国内自己的差异化道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半导体产业纵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