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驾驶到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迎来强监管

智车科技

2天前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大命门,此前行业遵循的GB38031-2020标准仅要求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原文标题:从辅助驾驶到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迎来强监管。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辅助驾驶与动力电池技术成为竞争核心。然而,伴随技术跃进的是频发的事故与争议:近期多场严重“辅助驾驶”功能事故纠纷,让消费者对新技术的信任危机日益加剧;动力电池起火事件亦再次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质疑。

4月16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发布了公告,标题为《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公告”)。公告特别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4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显示,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在技术要求方面,热扩散测试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公告》和新国标直指行业两大痛点:营销乱象与技术短板,通过监管升级重塑行业秩序,终结“拿命试错”的野蛮生长时代。

▍从“话术狂欢”到“责任边界”

自2025开年以来,国内已经有超过20家主流车企相继公布新一代辅助驾驶战略规划和技术路线。光大证券预计,2025年国内L2+城市辅助驾驶渗透率有望近10%,预计2026年及之后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其中,在10万-20万元产品上的推进或成为突破放量的关键。尽管国际通用的SAE标准明确将L2级定义为“组合驾驶辅助”,但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刻意模糊界限,可能引起消费者误解的话术,导致消费者对系统能力的误判。

2025年2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系统性规范了准入与宣传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信部上述公告发布后,一份疑为会议信息纪要的文件在网络上流传,涵盖收紧智驾能力的宣传、规范智驾能力的使用、严管智驾功能的部署和风险三个方面:汽车不允许公测,千人团和万人团,都要进行公告。明确充分验证,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L2标准中会考虑和规定视同条件,L2不能用“接管”等。

规范宣传,不要扩大宣传,不要出现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用组合辅助驾驶的表述也有提及;驳回只填参数、不进行验证材料申报的申请,降低频繁OTA,车企需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紧急OTA走召回、停产,走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再OTA。并且提出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如利用组合驾驶辅助的人脸ID识别,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等。

此外,政策还要求车企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监测系统,确保事故可追溯,并对数据造假企业实施“终身禁入”处罚,新规迫使车企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务实”。

虽然有企业对媒体表示,闭门会议内容,暂无官方回应。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必然趋势。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也在近日发文提到,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文章指出,部分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从“概率安全”到“零容忍”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大命门,此前行业遵循的GB 38031-2020标准仅要求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GB 38031-2025新国标,将“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强制性要求。

新国标的严苛性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延长热失控观察期至2小时,并要求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60℃,倒逼企业采用电芯阻燃、模组隔热、系统级智能监控等多层防护;二是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场景,要求电池包承受直径30mm钢球以150焦耳能量冲击后无泄漏、无明火;三是针对快充技术风险,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直击锂枝晶生长导致内短路的行业痛点。

这些测试被业内人士称为“酷刑实验”,以更真实模拟短路场景。专家认为,新标准将改写行业竞争规则,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快速响应,而中小厂商面临生存危机——电池系统合规改造成本增加15%-20%,部分低端车型因难以分摊成本或将退市,预计2027年30%的产能面临淘汰。技术路线也随之调整:磷酸铁锂电池因热稳定性优势市占率有望升至80%,三元锂电池退守高端市场,固态电池则因不可燃电解质成为未来突破方向。

工信部的双重政策看似针对具体技术问题,实则体现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变革:从“速度优先”到“安全为本”的转型。政策不再容忍“技术试错”裹挟公共安全,而是通过硬性标准倒逼企业守住安全底线。一位关注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业内人士坦言,对于参加今年上海车展的部分以“智驾”为标签的企业来说,或许需要做出不小的调整,毕竟距离车展仅剩几天时间,动力电池安全也是一场从材料到整车的全局战役。

编辑丨杨 果

排版丨杨 朔图片来源:摄图网、工信部

原文标题 : 从辅助驾驶到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迎来强监管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大命门,此前行业遵循的GB38031-2020标准仅要求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原文标题:从辅助驾驶到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迎来强监管。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辅助驾驶与动力电池技术成为竞争核心。然而,伴随技术跃进的是频发的事故与争议:近期多场严重“辅助驾驶”功能事故纠纷,让消费者对新技术的信任危机日益加剧;动力电池起火事件亦再次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质疑。

4月16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发布了公告,标题为《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公告”)。公告特别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4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显示,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在技术要求方面,热扩散测试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公告》和新国标直指行业两大痛点:营销乱象与技术短板,通过监管升级重塑行业秩序,终结“拿命试错”的野蛮生长时代。

▍从“话术狂欢”到“责任边界”

自2025开年以来,国内已经有超过20家主流车企相继公布新一代辅助驾驶战略规划和技术路线。光大证券预计,2025年国内L2+城市辅助驾驶渗透率有望近10%,预计2026年及之后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其中,在10万-20万元产品上的推进或成为突破放量的关键。尽管国际通用的SAE标准明确将L2级定义为“组合驾驶辅助”,但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刻意模糊界限,可能引起消费者误解的话术,导致消费者对系统能力的误判。

2025年2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系统性规范了准入与宣传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信部上述公告发布后,一份疑为会议信息纪要的文件在网络上流传,涵盖收紧智驾能力的宣传、规范智驾能力的使用、严管智驾功能的部署和风险三个方面:汽车不允许公测,千人团和万人团,都要进行公告。明确充分验证,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L2标准中会考虑和规定视同条件,L2不能用“接管”等。

规范宣传,不要扩大宣传,不要出现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用组合辅助驾驶的表述也有提及;驳回只填参数、不进行验证材料申报的申请,降低频繁OTA,车企需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紧急OTA走召回、停产,走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再OTA。并且提出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如利用组合驾驶辅助的人脸ID识别,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等。

此外,政策还要求车企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监测系统,确保事故可追溯,并对数据造假企业实施“终身禁入”处罚,新规迫使车企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务实”。

虽然有企业对媒体表示,闭门会议内容,暂无官方回应。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必然趋势。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也在近日发文提到,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文章指出,部分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从“概率安全”到“零容忍”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大命门,此前行业遵循的GB 38031-2020标准仅要求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GB 38031-2025新国标,将“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强制性要求。

新国标的严苛性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延长热失控观察期至2小时,并要求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60℃,倒逼企业采用电芯阻燃、模组隔热、系统级智能监控等多层防护;二是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场景,要求电池包承受直径30mm钢球以150焦耳能量冲击后无泄漏、无明火;三是针对快充技术风险,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直击锂枝晶生长导致内短路的行业痛点。

这些测试被业内人士称为“酷刑实验”,以更真实模拟短路场景。专家认为,新标准将改写行业竞争规则,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快速响应,而中小厂商面临生存危机——电池系统合规改造成本增加15%-20%,部分低端车型因难以分摊成本或将退市,预计2027年30%的产能面临淘汰。技术路线也随之调整:磷酸铁锂电池因热稳定性优势市占率有望升至80%,三元锂电池退守高端市场,固态电池则因不可燃电解质成为未来突破方向。

工信部的双重政策看似针对具体技术问题,实则体现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变革:从“速度优先”到“安全为本”的转型。政策不再容忍“技术试错”裹挟公共安全,而是通过硬性标准倒逼企业守住安全底线。一位关注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业内人士坦言,对于参加今年上海车展的部分以“智驾”为标签的企业来说,或许需要做出不小的调整,毕竟距离车展仅剩几天时间,动力电池安全也是一场从材料到整车的全局战役。

编辑丨杨 果

排版丨杨 朔图片来源:摄图网、工信部

原文标题 : 从辅助驾驶到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迎来强监管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