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不断加高的背景下,传感器产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 “神经末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部分国家频繁调整关税政策,导致全球传感器产业链成本攀升、贸易风险加剧,而中国正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成为外资传感器企业应对关税风暴的战略高地。
从全球视角来看,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重塑传感器产业格局。以美国为例,对进口传感器产品加征关税,不仅推高了本土企业的采购成本,也使得依赖美国市场的外资企业面临两难抉择:若继续维持原有生产布局,高昂的关税将严重压缩利润空间;若转移产能,又需重新考量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愈发凸显。
易福门在华首个生产研发基地奠基
本周内,两家外资传感器企业的战略布局动作引发行业高度关注。2025 年 4 月 15 日,德国易福门(ifm)智能传感器生产研发基地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该项目是易福门集团在中国的首个生产研发基地,总投资约1亿美元,将按照德国工业4.0标准打造标杆示范传感器生产研发基地,计划2026年建成投产,助力集团进一步增强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制造能力,扎根中国市场。
易福门集团1969年成立于德国,是全球龙头工业传感器品牌和工业4.0先驱之一,产品包括传感器、状态监测系统、图形处理器、工业通信设备等,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具身智能、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
易福门集团董事会成员、首席运营官Dirk?Kristes表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易福门全球第三大市场,并持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苏州新工厂的奠基,是易福门中国区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彰显了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易福门集团执行副总裁Andrzej?Durdyn指出,自2023年集团开始选址,对全球17个候选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董事会审慎评估后,我们最终共同决定将新总部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历经近两年的筹备,愈发坚定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迈来芯加速供应链本地化
合作模式的创新,同样是外资企业应对关税挑战的重要策略。4月16日,比利时传感器供应商迈来芯(Melexis)正式揭晓了其中国战略的未来规划。
中国汽车、消费、工业以及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迈来芯重点聚焦区域。2024年,亚太地区在迈来芯总销售额中占据60%的份额,而中国在其中贡献了近半壁江山。迈来芯在汽车动力总成、内饰照明、转向和制动系统等关键领域成果斐然,凭借其先进的传感与驱动芯片解决方案,为OEM厂商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与可靠保障。
增设本地物流中心是Melexis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提升公司在中国的物流配送效率,缩短产品交付周期。
在推进本地化制造的过程中,Melexis注重与本土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自2024年初起,迈来芯积极布局,在中国成功搭建起本地外包半导体组装和测试(OSAT)合作伙伴体系,以此增强在本土的服务效能。作为战略拓展的关键一环,迈来芯在2024年底完成严谨的筛选流程后,成功新增了一家中国半导体晶圆制造合作伙伴,并在该合作工厂正式启动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化研发的迈来芯产品生产进程。目前,相关产品正处于紧张的开发和试生产阶段,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
这种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基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优化。通过合作,迈来芯不仅规避了关税成本,还能借助中国供应链,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生产环节,加速产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实现了技术、成本、市场的多赢。
关税风暴下的产业共赢新态势
事实上,外资传感器企业布局中国早有先例,且持续深化。早在1994年,霍尼韦尔就在华设立了合资企业——霍尼韦尔西安工厂(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该工厂现已发展成为集一流研发、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生产基地;同年,全球领先的转向传感器企业美国柏恩氏落户厦门设立生产车间;2004年,德国大陆集团开始在中国连云港地区生产传感器;同年,世界领先的传感器供应商美国森萨塔科技集团落户常州,目前已成为其全球最大的研发制造工厂;2019年底,全球先进的工业传感器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德国西克(SICK)在江苏常州设立了中国生产中心。
中国市场对外资传感器企业的吸引力,源于多维度的优势。在市场需求层面,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工业 4.0、新能源汽车、智能医疗等新兴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根据赛迪顾问预测,预计到2026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5,547.2亿元。
产业生态方面,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政策层面,中国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关税风暴下,外资传感器企业加速落地中国,既是企业应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传感器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与完善生态,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空间;对中国传感器产业来说,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经验注入,将加速本土企业创新升级,推动行业向高端化迈进,开启产业共赢的全新篇章。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不断加高的背景下,传感器产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 “神经末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部分国家频繁调整关税政策,导致全球传感器产业链成本攀升、贸易风险加剧,而中国正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成为外资传感器企业应对关税风暴的战略高地。
从全球视角来看,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重塑传感器产业格局。以美国为例,对进口传感器产品加征关税,不仅推高了本土企业的采购成本,也使得依赖美国市场的外资企业面临两难抉择:若继续维持原有生产布局,高昂的关税将严重压缩利润空间;若转移产能,又需重新考量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愈发凸显。
易福门在华首个生产研发基地奠基
本周内,两家外资传感器企业的战略布局动作引发行业高度关注。2025 年 4 月 15 日,德国易福门(ifm)智能传感器生产研发基地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该项目是易福门集团在中国的首个生产研发基地,总投资约1亿美元,将按照德国工业4.0标准打造标杆示范传感器生产研发基地,计划2026年建成投产,助力集团进一步增强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制造能力,扎根中国市场。
易福门集团1969年成立于德国,是全球龙头工业传感器品牌和工业4.0先驱之一,产品包括传感器、状态监测系统、图形处理器、工业通信设备等,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具身智能、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
易福门集团董事会成员、首席运营官Dirk?Kristes表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易福门全球第三大市场,并持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苏州新工厂的奠基,是易福门中国区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彰显了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易福门集团执行副总裁Andrzej?Durdyn指出,自2023年集团开始选址,对全球17个候选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董事会审慎评估后,我们最终共同决定将新总部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历经近两年的筹备,愈发坚定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迈来芯加速供应链本地化
合作模式的创新,同样是外资企业应对关税挑战的重要策略。4月16日,比利时传感器供应商迈来芯(Melexis)正式揭晓了其中国战略的未来规划。
中国汽车、消费、工业以及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迈来芯重点聚焦区域。2024年,亚太地区在迈来芯总销售额中占据60%的份额,而中国在其中贡献了近半壁江山。迈来芯在汽车动力总成、内饰照明、转向和制动系统等关键领域成果斐然,凭借其先进的传感与驱动芯片解决方案,为OEM厂商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与可靠保障。
增设本地物流中心是Melexis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提升公司在中国的物流配送效率,缩短产品交付周期。
在推进本地化制造的过程中,Melexis注重与本土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自2024年初起,迈来芯积极布局,在中国成功搭建起本地外包半导体组装和测试(OSAT)合作伙伴体系,以此增强在本土的服务效能。作为战略拓展的关键一环,迈来芯在2024年底完成严谨的筛选流程后,成功新增了一家中国半导体晶圆制造合作伙伴,并在该合作工厂正式启动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化研发的迈来芯产品生产进程。目前,相关产品正处于紧张的开发和试生产阶段,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
这种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基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优化。通过合作,迈来芯不仅规避了关税成本,还能借助中国供应链,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生产环节,加速产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实现了技术、成本、市场的多赢。
关税风暴下的产业共赢新态势
事实上,外资传感器企业布局中国早有先例,且持续深化。早在1994年,霍尼韦尔就在华设立了合资企业——霍尼韦尔西安工厂(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该工厂现已发展成为集一流研发、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生产基地;同年,全球领先的转向传感器企业美国柏恩氏落户厦门设立生产车间;2004年,德国大陆集团开始在中国连云港地区生产传感器;同年,世界领先的传感器供应商美国森萨塔科技集团落户常州,目前已成为其全球最大的研发制造工厂;2019年底,全球先进的工业传感器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德国西克(SICK)在江苏常州设立了中国生产中心。
中国市场对外资传感器企业的吸引力,源于多维度的优势。在市场需求层面,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工业 4.0、新能源汽车、智能医疗等新兴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根据赛迪顾问预测,预计到2026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5,547.2亿元。
产业生态方面,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政策层面,中国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关税风暴下,外资传感器企业加速落地中国,既是企业应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传感器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与完善生态,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空间;对中国传感器产业来说,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经验注入,将加速本土企业创新升级,推动行业向高端化迈进,开启产业共赢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