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越火,厂商越卷,“储能第一股”就越被动。
近日,储能出海龙头派能科技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20.05亿元,同比下降39.2%;归母净利润为4111万元,同比下降92.0%;扣非净利润甚至转为亏损。这已经是派能科技业绩连续第二年下滑,从2022年的60亿降至如今的20亿。
对于主攻储能出海的派能科技来说,业绩难看的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二是行业竞争格局加剧。
派能科技受益于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的红利,业绩逐渐起飞。但从2023年开始,过于乐观的派能科技遭遇海外市场需求的低落。2024年,派能科技在海外市场依旧没有起色,甚至在国内储能市场面对低价竞争,还要应对其他厂商的围剿。
2022年,是派能科技上市以来的高光时刻,业绩猛涨,市值一度突破700亿。但那种“躺赢”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派能科技,还在危机之中,转型遇阻,高层变动,股东套现离场……
在如今的市场排名中,派能科技的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
据SNE Research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01GWh,同比增长约62.4%。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厦门海辰、比亚迪分列前四名,而派能科技并未出现在前十名中。
而派能科技诞生在储能赛道风口之前,曾是行业龙头。派能科技原名中兴派能,成立于2009年,其母公司中兴新是中兴系的投资控股平台,派能科技正是中兴在新能源领域重要筹码。
创立之时,国内锂电市场方兴未艾,但众多锂电厂商将重心放在动力电池领域,为了不在动力电池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沦为炮灰。派能科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动力以外的市场,依靠中兴在通信领域的地位,率先切入通信储能锂电市场,并迅速成为这一领域领跑者。
如今,派能科技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种垂直整合产业链的模式,国内少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储能电池系统及电芯,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工商业、电网、通信基站、车载储能、移动储能等领域。
依靠前期布局,派能科技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2019年,即成立的第十年,派能科技营收8.2亿,力压宁德时代相关业务。其储能电池出货量占据全球12.2%的份额,在家用储能系统中,排名全球第三。
2020年底,派能科技作为“储能第一股”正式在科创板挂牌,成功募资21.68亿元。
不过,派能科技是一家主要依靠海外市场成长起来的企业。
派能科技此前一直聚焦于海外户用储能市场,产品主要出口海外,远销欧洲、南非、东南亚、北美和澳洲等境外市场,在上市前,其来自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达到8成左右。2024年,派能科技境外主营业务收入为18.62亿元,同比减少39.69%,但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甚至达到93.79%。
2022年,是转折的开始。
这一年,被称为户用储能爆发元年,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危机推动户用储能需求大增,这一年,派能科技营收达到60.13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净利润也达到了12.73亿元的历史巅峰。在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发布的数据中,派能科技在全球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榜单中,成功登顶。
也是在这一年,派能科技市值突破700亿元,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
但国际市场的偶发性需求并不长久,并且同行的迅速介入,也将派能科技“打回原型”。
2023年,派能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2.99亿元,同比下降45.13%,实现归母净利润5.16亿元,同比下降59.49%。在2023年的后两个季度,派能科技的归母净利润转为亏损。
来源:猎云网
2024年,派能科技延续下降趋势,营业收入为20.05亿元,同比下降39.24%;归母净利润为4111万元,同比下降92.0%;扣非净利润为亏损2813.14 万元,同比减少 106.28%。
在销售方面,派能科技储能产品出货量为1521兆瓦时,同比减少18.90%,叠加价格下降的影响,导致收入大幅下滑。同时,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波动,汇兑收益同比下降106.61%,这两方面共同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统计,中国作为全球储能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 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欧洲地区在家庭储能和用户侧储能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但部分欧洲国家仍受到库存压力以及政策变动的影响,市场需求增速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在营收连续下滑,业绩承压之时,此次年报发布后,派能科技还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08亿元(含税),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262.03%。此举也引发投资者争议。
截至4月18日前的一个月,派能科技在二级市场的区间跌幅约17%,市值较一年前更是腰斩,如今的市值仅剩下91亿,距2022年的超700亿元的巅峰,相去甚远。
今年3月27日,派能科技持股11.3396%的第三大股东融科创投,宣布因自身资金周转需求,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数量合计不超过7360776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按照当日收盘价,该股东此次套现约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两年前,派能科技股东融通资本因超比例减持,被上海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据悉,融通资本在2022年上半年,累计减持派能科技5.08%的股份,套现近20亿元,而彼时,正处于派能科技股价高位时期。
其实,派能科技的遭遇不止于此。近一年来,派能科技发生多次高层领导变动。
今年3月15日,派能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裁、核心技术人员施璐递交辞职报告,公司副总裁冯朝晖也向董事会提交了辞任报告。此外,作为管理层,施璐和冯朝晖均直接持有派能科技27300股股份,并均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派能科技股份。
而在上述高管职位变动前的半个月,派能科技宣布新增认定公司元老蔡雪峰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同时聘任其为公司副总裁。
相较于副总裁的职位变动,去年5月份的董事长被留置事件更让人费解。
据悉,2024年月19日,派能科技公告称,收到控股股东中兴新通讯通知,中兴新通讯
及派能科技董事长韦在胜被立案调查、留置。三个月后,派能科技称,因韦在胜暂时无法正常履行有关职责,董事会推举董事翟卫东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又三个月后,韦在胜的的留置措施被解除,并恢复职位。
此外,受到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影响,2024年10月25日,派能科技宣布,原计划2025年4月投产的总投资50亿元的储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将延期一年建成。
面对业绩过山车式的变化,派能科技也曾出招干预,但转型之路漫漫,第二增长曲线仍未建立。
当海外市场风险影响经营稳定时,国内市场无疑是一片对抗风险的蓄水池。但在国内锂电和储能市场的修罗地,派能科技的这招“回马枪”并不好打。
在户储市场,派能科技不再局限于欧洲等高端市场的覆盖,也向东南亚、南非等更多全球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拓。当海外竞争压力太大时,派能科技已经在寻找国内市场的机会了。
据悉,派能科技在国内主要销售工商业储能、大储产品以及钠离子电池。
在工商业储能市场,派能科技根据市场发展特点,通过 EMC(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模式开展业务经营。据悉,目前该业务主要在国内市场进行。派能科技在国内的业务也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速国内市场渗透。
派能科技在国内市场打造出全面的工商业储能产品系列,在国内多个项目成功应用,而且实现规模化市场发货。但国内业务带来的营收并不可观。
财报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派能科技在国内市场的营收分别为1.74亿元、3.84亿元、2.45亿元、1.82亿元及1.23亿元。
来源:猎云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派能科技巅峰时期,其国内业务营收不增反减,主要是派能科技在产能受限的情况下优先满足毛利丰厚的境外业务。2023 年被誉为国内工商业储能元年,但营收依旧在下滑,这或许与派能科技在国内实行的聚焦大客户的战略有关。
2024年,派能科技高达93%的海外营收占比,可见其在工商业储能领域的进展并不顺利,也说明派能科技在国内市场的拓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在锂电池产业内,“马太效应”已经较为明显,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地位已经难以撼动。国内的锂电池能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延续已久的价格战让派能科技无法贸然插手。而为了在国内市场实现突围,派能科技只得另辟蹊径。
2021年,派能科技就开始布局钠电的开发与应用。2023年,派能科技投资2.2亿元建设1GWh钠离子电池项目;同年,入股钠电正极材料企业,进一步强化钠电产业链的垂直整合。2024年,派能科技钠离子电池产品实现规模化交付。
在国内市场,储能市场的内卷程度极为激烈。据《全球储能产业白皮书》数据,全行业产能同比激增45%,但需求增速仅18%,而头部厂商凭借规模优势,进一步挤压派能科技的生存空间。
面对近三年来经历的巨大落差,派能科技 “储能第一股”名头受到质疑,而新的增长曲线还在蓄力。在如今的市场格局中,派能科技能够稳住基本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翻盘,压力更大。
(首图来源:壹图网)
行业越火,厂商越卷,“储能第一股”就越被动。
近日,储能出海龙头派能科技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20.05亿元,同比下降39.2%;归母净利润为4111万元,同比下降92.0%;扣非净利润甚至转为亏损。这已经是派能科技业绩连续第二年下滑,从2022年的60亿降至如今的20亿。
对于主攻储能出海的派能科技来说,业绩难看的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二是行业竞争格局加剧。
派能科技受益于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的红利,业绩逐渐起飞。但从2023年开始,过于乐观的派能科技遭遇海外市场需求的低落。2024年,派能科技在海外市场依旧没有起色,甚至在国内储能市场面对低价竞争,还要应对其他厂商的围剿。
2022年,是派能科技上市以来的高光时刻,业绩猛涨,市值一度突破700亿。但那种“躺赢”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派能科技,还在危机之中,转型遇阻,高层变动,股东套现离场……
在如今的市场排名中,派能科技的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
据SNE Research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01GWh,同比增长约62.4%。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厦门海辰、比亚迪分列前四名,而派能科技并未出现在前十名中。
而派能科技诞生在储能赛道风口之前,曾是行业龙头。派能科技原名中兴派能,成立于2009年,其母公司中兴新是中兴系的投资控股平台,派能科技正是中兴在新能源领域重要筹码。
创立之时,国内锂电市场方兴未艾,但众多锂电厂商将重心放在动力电池领域,为了不在动力电池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沦为炮灰。派能科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动力以外的市场,依靠中兴在通信领域的地位,率先切入通信储能锂电市场,并迅速成为这一领域领跑者。
如今,派能科技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种垂直整合产业链的模式,国内少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储能电池系统及电芯,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工商业、电网、通信基站、车载储能、移动储能等领域。
依靠前期布局,派能科技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2019年,即成立的第十年,派能科技营收8.2亿,力压宁德时代相关业务。其储能电池出货量占据全球12.2%的份额,在家用储能系统中,排名全球第三。
2020年底,派能科技作为“储能第一股”正式在科创板挂牌,成功募资21.68亿元。
不过,派能科技是一家主要依靠海外市场成长起来的企业。
派能科技此前一直聚焦于海外户用储能市场,产品主要出口海外,远销欧洲、南非、东南亚、北美和澳洲等境外市场,在上市前,其来自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达到8成左右。2024年,派能科技境外主营业务收入为18.62亿元,同比减少39.69%,但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甚至达到93.79%。
2022年,是转折的开始。
这一年,被称为户用储能爆发元年,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危机推动户用储能需求大增,这一年,派能科技营收达到60.13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净利润也达到了12.73亿元的历史巅峰。在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发布的数据中,派能科技在全球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榜单中,成功登顶。
也是在这一年,派能科技市值突破700亿元,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
但国际市场的偶发性需求并不长久,并且同行的迅速介入,也将派能科技“打回原型”。
2023年,派能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2.99亿元,同比下降45.13%,实现归母净利润5.16亿元,同比下降59.49%。在2023年的后两个季度,派能科技的归母净利润转为亏损。
来源:猎云网
2024年,派能科技延续下降趋势,营业收入为20.05亿元,同比下降39.24%;归母净利润为4111万元,同比下降92.0%;扣非净利润为亏损2813.14 万元,同比减少 106.28%。
在销售方面,派能科技储能产品出货量为1521兆瓦时,同比减少18.90%,叠加价格下降的影响,导致收入大幅下滑。同时,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波动,汇兑收益同比下降106.61%,这两方面共同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统计,中国作为全球储能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 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欧洲地区在家庭储能和用户侧储能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但部分欧洲国家仍受到库存压力以及政策变动的影响,市场需求增速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在营收连续下滑,业绩承压之时,此次年报发布后,派能科技还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08亿元(含税),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262.03%。此举也引发投资者争议。
截至4月18日前的一个月,派能科技在二级市场的区间跌幅约17%,市值较一年前更是腰斩,如今的市值仅剩下91亿,距2022年的超700亿元的巅峰,相去甚远。
今年3月27日,派能科技持股11.3396%的第三大股东融科创投,宣布因自身资金周转需求,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数量合计不超过7360776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按照当日收盘价,该股东此次套现约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两年前,派能科技股东融通资本因超比例减持,被上海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据悉,融通资本在2022年上半年,累计减持派能科技5.08%的股份,套现近20亿元,而彼时,正处于派能科技股价高位时期。
其实,派能科技的遭遇不止于此。近一年来,派能科技发生多次高层领导变动。
今年3月15日,派能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裁、核心技术人员施璐递交辞职报告,公司副总裁冯朝晖也向董事会提交了辞任报告。此外,作为管理层,施璐和冯朝晖均直接持有派能科技27300股股份,并均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派能科技股份。
而在上述高管职位变动前的半个月,派能科技宣布新增认定公司元老蔡雪峰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同时聘任其为公司副总裁。
相较于副总裁的职位变动,去年5月份的董事长被留置事件更让人费解。
据悉,2024年月19日,派能科技公告称,收到控股股东中兴新通讯通知,中兴新通讯
及派能科技董事长韦在胜被立案调查、留置。三个月后,派能科技称,因韦在胜暂时无法正常履行有关职责,董事会推举董事翟卫东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又三个月后,韦在胜的的留置措施被解除,并恢复职位。
此外,受到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影响,2024年10月25日,派能科技宣布,原计划2025年4月投产的总投资50亿元的储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将延期一年建成。
面对业绩过山车式的变化,派能科技也曾出招干预,但转型之路漫漫,第二增长曲线仍未建立。
当海外市场风险影响经营稳定时,国内市场无疑是一片对抗风险的蓄水池。但在国内锂电和储能市场的修罗地,派能科技的这招“回马枪”并不好打。
在户储市场,派能科技不再局限于欧洲等高端市场的覆盖,也向东南亚、南非等更多全球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拓。当海外竞争压力太大时,派能科技已经在寻找国内市场的机会了。
据悉,派能科技在国内主要销售工商业储能、大储产品以及钠离子电池。
在工商业储能市场,派能科技根据市场发展特点,通过 EMC(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模式开展业务经营。据悉,目前该业务主要在国内市场进行。派能科技在国内的业务也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速国内市场渗透。
派能科技在国内市场打造出全面的工商业储能产品系列,在国内多个项目成功应用,而且实现规模化市场发货。但国内业务带来的营收并不可观。
财报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派能科技在国内市场的营收分别为1.74亿元、3.84亿元、2.45亿元、1.82亿元及1.23亿元。
来源:猎云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派能科技巅峰时期,其国内业务营收不增反减,主要是派能科技在产能受限的情况下优先满足毛利丰厚的境外业务。2023 年被誉为国内工商业储能元年,但营收依旧在下滑,这或许与派能科技在国内实行的聚焦大客户的战略有关。
2024年,派能科技高达93%的海外营收占比,可见其在工商业储能领域的进展并不顺利,也说明派能科技在国内市场的拓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在锂电池产业内,“马太效应”已经较为明显,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地位已经难以撼动。国内的锂电池能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延续已久的价格战让派能科技无法贸然插手。而为了在国内市场实现突围,派能科技只得另辟蹊径。
2021年,派能科技就开始布局钠电的开发与应用。2023年,派能科技投资2.2亿元建设1GWh钠离子电池项目;同年,入股钠电正极材料企业,进一步强化钠电产业链的垂直整合。2024年,派能科技钠离子电池产品实现规模化交付。
在国内市场,储能市场的内卷程度极为激烈。据《全球储能产业白皮书》数据,全行业产能同比激增45%,但需求增速仅18%,而头部厂商凭借规模优势,进一步挤压派能科技的生存空间。
面对近三年来经历的巨大落差,派能科技 “储能第一股”名头受到质疑,而新的增长曲线还在蓄力。在如今的市场格局中,派能科技能够稳住基本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翻盘,压力更大。
(首图来源:壹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