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声音】联合资信总裁万华伟:信用评级体系加快适应“科技板”推出 多维能力建设亟待推进

联合资信

1天前

构建差异化评级体系,适应科技企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特征,强化对技术竞争力、知识产权价值、产品研发周期、市场前景等非财务维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联合资信总裁万华伟

随着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即将推出,信用评级作为连接融资主体与投资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其方法、视角和逻辑体系正迎来全面重构。一方面,科技企业的“轻资产、高研发、强波动”特性,与传统重资产、稳定盈利型企业大不相同,导致依赖历史数据的传统评级方法在应用中效果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债券市场“科技板”等制度即将落地,市场对评级结果的透明度、区分度与前瞻性的要求同步提升,评级机构也被赋予了更加多元和深度的信息披露责任。

联合资信近年来围绕科创债评级逻辑持续优化迭代,探索构建具有科技属性识别力的专业模型,提升评级服务对接实体创新的能力。近日,联合资信总裁万华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估不应拘泥于传统财务评价,而应综合考虑企业的技术创新力、成长确定性、外部资源支持度等多元要素,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更有效发挥评级机构的“定价锚”作用。

在他看来,信用评级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唯有坚持方法论创新、夯实数据分析能力、深度嵌入产业与资本两端,方能在服务科技强国战略中,找到属于评级机构的价值落点。

科创企业风险画像复杂,评级逻辑需重构升级

近年来科创类信用债发展迅速,2024年发行规模达1.2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五成。尽管目前的发行主体仍以高信用等级的成熟企业为主,但未来科创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民营中小科创企业的深度参与。与传统产业债相比,科创企业在信用风险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评级机构亟需调整评估逻辑。

“科技企业普遍轻资产、波动性强、经营不确定性高,传统以财务数据为主的评级体系已难以全面反映其信用状况。”万华伟说。

万华伟表示,科创企业通常处于早期或成长期,资产体量小、盈利能力弱,但在技术突破、市场前景等方面却具备高成长性。因此,在评级过程中,应将企业所处细分行业、技术壁垒、研发成果转化能力、政府支持政策等纳入信用分析框架。

万华伟还表示,联合资信已推出《科创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系统性引入了“科技创新实力”“成长性”“资金保障能力”等新指标。例如在技术能力维度,考察是否具备护城河型技术、核心专利、研发团队结构等;在财务维度上,更多关注资本结构稳定性、流动性安全边界以及经营性现金流的可持续性。

“评级应当精准揭示科创企业的结构性信用风险,形成更具区分度和前瞻性的评级体系,这对支持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万华伟说。

评级机构亟需产品与服务体系双升级

2025年起,债券市场“科技板”机制正式提出,标志着服务科技企业的信用债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万华伟认为,这不仅拓宽了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对评级机构的能力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技型企业往往难以纳入现有行业分类,甚至无法用一种债券品种框架来套评。”他说。

在他看来,科技板的推出使评级机构必须从产品逻辑、技术体系、评估方法上进行深层调整。具体来看,需重点围绕三方面推进转型。

一是方法论革新。构建差异化评级体系,适应科技企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特征,强化对技术竞争力、知识产权价值、产品研发周期、市场前景等非财务维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二是技术工具升级。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手段,实现对科技企业专利转化、订单兑现、融资能力等信息的动态跟踪,增强评级的时效性与风险预警功能。

三是服务模式延伸。随着更多私募股权、创投类机构参与科技债发行,潜在催生出高收益债市场,评级机构应布局适应“高收益债+高波动+弱财务支持”特点的信用评估产品与策略,完善全周期信用监测能力。

万华伟表示,联合资信已围绕“科技板”建立起多元维度的信用研究体系,并持续推动“数字化+模型化”在评级业务中的深度融合。“评级机构不仅要评得准、揭示透,还要能真正为科创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搭建桥梁。”万华伟说。

发挥好“定价锚”的新角色

面对科技创新浪潮下日益多样化的融资主体和信用结构,如何在不放松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兼顾成长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是当前评级机构的共同挑战。

对此,万华伟表示,过去信用评级过度依赖财务指标,难以全面刻画科技企业的中长期成长潜力。联合资信创新构建的“3C信用评级框架”,该模型突破传统“经营+财务”二维架构,强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权重,力求在评价其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其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未来潜力。

与此同时,万华伟表示,评级虚高与“一刀切”问题在某些市场阶段确实存在,为解决这一结构性困境,关键在于加强评级理论创新、提升评级区分度、引入违约率检验机制等多维手段。

此外,联合资信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构建风险监控系统,提升风险监控能力,切实提升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的有效性和前瞻性,有效发挥了风险预警功能。

他表示,评级的本质是对风险的判断,而非单纯提供高低分数,评级机构要回归本源、回归风险,用更专业、更扎实的工作赢得市场的信任。在他看来,科技企业的成长曲线虽非线性,但若能识别出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转化潜力的企业,并给予合理定价,将有助于引导市场资金向优质科创标的聚集,从而在资本市场层面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落地。

构建差异化评级体系,适应科技企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特征,强化对技术竞争力、知识产权价值、产品研发周期、市场前景等非财务维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联合资信总裁万华伟

随着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即将推出,信用评级作为连接融资主体与投资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其方法、视角和逻辑体系正迎来全面重构。一方面,科技企业的“轻资产、高研发、强波动”特性,与传统重资产、稳定盈利型企业大不相同,导致依赖历史数据的传统评级方法在应用中效果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债券市场“科技板”等制度即将落地,市场对评级结果的透明度、区分度与前瞻性的要求同步提升,评级机构也被赋予了更加多元和深度的信息披露责任。

联合资信近年来围绕科创债评级逻辑持续优化迭代,探索构建具有科技属性识别力的专业模型,提升评级服务对接实体创新的能力。近日,联合资信总裁万华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估不应拘泥于传统财务评价,而应综合考虑企业的技术创新力、成长确定性、外部资源支持度等多元要素,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更有效发挥评级机构的“定价锚”作用。

在他看来,信用评级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唯有坚持方法论创新、夯实数据分析能力、深度嵌入产业与资本两端,方能在服务科技强国战略中,找到属于评级机构的价值落点。

科创企业风险画像复杂,评级逻辑需重构升级

近年来科创类信用债发展迅速,2024年发行规模达1.2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五成。尽管目前的发行主体仍以高信用等级的成熟企业为主,但未来科创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民营中小科创企业的深度参与。与传统产业债相比,科创企业在信用风险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评级机构亟需调整评估逻辑。

“科技企业普遍轻资产、波动性强、经营不确定性高,传统以财务数据为主的评级体系已难以全面反映其信用状况。”万华伟说。

万华伟表示,科创企业通常处于早期或成长期,资产体量小、盈利能力弱,但在技术突破、市场前景等方面却具备高成长性。因此,在评级过程中,应将企业所处细分行业、技术壁垒、研发成果转化能力、政府支持政策等纳入信用分析框架。

万华伟还表示,联合资信已推出《科创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系统性引入了“科技创新实力”“成长性”“资金保障能力”等新指标。例如在技术能力维度,考察是否具备护城河型技术、核心专利、研发团队结构等;在财务维度上,更多关注资本结构稳定性、流动性安全边界以及经营性现金流的可持续性。

“评级应当精准揭示科创企业的结构性信用风险,形成更具区分度和前瞻性的评级体系,这对支持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万华伟说。

评级机构亟需产品与服务体系双升级

2025年起,债券市场“科技板”机制正式提出,标志着服务科技企业的信用债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万华伟认为,这不仅拓宽了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对评级机构的能力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技型企业往往难以纳入现有行业分类,甚至无法用一种债券品种框架来套评。”他说。

在他看来,科技板的推出使评级机构必须从产品逻辑、技术体系、评估方法上进行深层调整。具体来看,需重点围绕三方面推进转型。

一是方法论革新。构建差异化评级体系,适应科技企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特征,强化对技术竞争力、知识产权价值、产品研发周期、市场前景等非财务维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二是技术工具升级。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手段,实现对科技企业专利转化、订单兑现、融资能力等信息的动态跟踪,增强评级的时效性与风险预警功能。

三是服务模式延伸。随着更多私募股权、创投类机构参与科技债发行,潜在催生出高收益债市场,评级机构应布局适应“高收益债+高波动+弱财务支持”特点的信用评估产品与策略,完善全周期信用监测能力。

万华伟表示,联合资信已围绕“科技板”建立起多元维度的信用研究体系,并持续推动“数字化+模型化”在评级业务中的深度融合。“评级机构不仅要评得准、揭示透,还要能真正为科创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搭建桥梁。”万华伟说。

发挥好“定价锚”的新角色

面对科技创新浪潮下日益多样化的融资主体和信用结构,如何在不放松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兼顾成长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是当前评级机构的共同挑战。

对此,万华伟表示,过去信用评级过度依赖财务指标,难以全面刻画科技企业的中长期成长潜力。联合资信创新构建的“3C信用评级框架”,该模型突破传统“经营+财务”二维架构,强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权重,力求在评价其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其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未来潜力。

与此同时,万华伟表示,评级虚高与“一刀切”问题在某些市场阶段确实存在,为解决这一结构性困境,关键在于加强评级理论创新、提升评级区分度、引入违约率检验机制等多维手段。

此外,联合资信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构建风险监控系统,提升风险监控能力,切实提升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的有效性和前瞻性,有效发挥了风险预警功能。

他表示,评级的本质是对风险的判断,而非单纯提供高低分数,评级机构要回归本源、回归风险,用更专业、更扎实的工作赢得市场的信任。在他看来,科技企业的成长曲线虽非线性,但若能识别出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转化潜力的企业,并给予合理定价,将有助于引导市场资金向优质科创标的聚集,从而在资本市场层面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落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