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押注中国市场,英伟达的最后一搏?

高见科技论

1天前

4月17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再次现身中国,行程低调却含义深远。英伟达方面向《第一财经》回应称:“我们定期与政府领导人会面,讨论我们公司的产品和技术。”

这已是他3个月内第二次访华,背景却比任何一次都更具紧迫感。

就在两天前4月15日,英伟达披露已收到美国政府正式通知:包括H20在内的所有满足其内存带宽和互连带宽标准的AI芯片,未来向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须申请许可证。

这意味着,连为“合规”而生的H20也被明确纳入限制范围,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最后一款主力AI产品遭遇政策封锁。英伟达估计,仅这一变化,将使其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4月27日)计提高达55亿美元的减值与采购损失——这笔费用与H20芯片库存、采购承诺及相关准备金直接相关,相当于2024年中国区总营收的32.16%。

这也许是黄仁勋不得不再次亲访中国的真正动因。面对被迫“清仓”的H20库存、将失信于客户的风险、以及中国市场大模型生态自主化加速的现实,他的这次北京之行,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场政治姿态,也是一场商业告别前的战略突围。

但问题是:这一次,英伟达还有机会争取“缓冲期”吗?

01 当“阉割版”也被禁,英伟达的订单崩盘逻辑

H20原本被视为英伟达“技术自救”的关键落点。

2022年以来,A100与H100等高端芯片先后被列入美国出口限制清单后,英伟达以H20、L20、L2等产品“替补”中国市场。其中,H20被视为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枚棋子。

这款芯片在浮点精度、互连速度和整体带宽上大幅降级(FP16算力148TFLOPS,显存带宽4TB/s,仅为H100的30%),在不触碰美国出口红线的基础上保留了H100架构下的部分训练与推理能力。尽管性能逊于主流芯片,但它的真实价值在于:“能合法地出货”。

英伟达原计划以H20为主力在2025年交付给中国多家头部客户。根据产业链消息,H20芯片的中国市场预售订单总额高达120亿至150亿美元,2025年Q1中国区营收171亿美元中,H20订单占比超93%。甚至由幻方量化创立的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中国新锐大模型厂商也在其大模型训练中使用了H20。

然而,2025年4月的政策升级打破了这一平衡。美国政府首次明确,即便是此前已发布、已经接单、专为中国设计的“合规版”芯片,也必须纳入管制。

英伟达随即向市场发出预警:与H20相关的库存与采购承诺,将带来55亿美元的财务减值。公司用上了非常规的措辞:“这表明我们对获得出口许可证并不乐观。”

大摩分析师进一步指出,H20芯片预计在2025年4月占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的12%至13%,未来几个季度收入恐将因此下滑8%至9%。

不仅是订单没了,更是产品路线已被堵死。英伟达所谓的“中国市场缓冲区”,几乎一夜间被击穿。

02 失去中国,英伟达能否维持AI霸权的全球叙事?

英伟达之所以极力维护中国市场,并不是出于短期销售压力,而是它全球AI生态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根据英伟达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是英伟达的第四大销售额地区,仅次于美国、新加坡等。在截至1月的2024自然年中,英伟达中国区营收171.08亿美元,为史上最高,比前一年103.06亿美元增长66%。目前,英伟达2025财年中,53%的收入占比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非单纯的买方,而是世界范围内大模型应用最活跃的实践土壤。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纷纷推出自研模型,正在推动以AI原生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商业模式。

2025年年初,深度求索(DeepSeek)凭借技术突破在国内大模型领域崛起,其训练过程中大规模采用H20芯片。这意味着,在中国大模型产业的发展中,英伟达并非旁观者,而是重要技术参与方。

但也正是这种“参与感”,引来了新的政治关注。

有业内分析师认为,深度求索(DeepSeek)的崛起,很可能正是美国进一步升级出口限制的重要诱因之一。作为中国 AI 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其基于合规算力资源构建的高效大模型训练体系,被英伟达称为 “测试时间缩放”(Test Time Scaling)的典范。这种通过优化算法降低对高端芯片依赖的技术路径,不仅验证了中国 AI 产业的创新韧性,更直接触发了美国政府的战略警觉。

美国国会 “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 等机构迅速将 DeepSeek 列为 “国家安全威胁”,并推动特朗普政府在 1 月 23 日签署行政命令,要求 180 天内制定全面 AI 战略以维护美国主导地位。这一举措与特朗普同期启动的 5000 亿美元 “星际之门” AI 基础设施计划形成政策组合拳,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与产业投入双轨策略遏制中国 AI 发展。

换句话说:AI霸权之争已从技术维度切换到地缘政治,英伟达必须为其全球成功付出本土化的代价。

但英伟达也清楚,在当前AI需求高企的大周期下,如果完全失去中国市场,它面向资本市场的增长叙事将失去一块关键拼图。

这也解释了,即便形势严峻,包括摩根士丹利、美银、杰富瑞瑞银等仍在近期纷纷重申对英伟达股票的“买入”评级,目标价在160-185美元不等。但他们也警告,未来几个季度数据中心业务的不确定性,将对英伟达估值形成阶段性挑战。

03 英伟达的三条“自救路径”

面对订单冻结、客户不满与政策高压,英伟达或许还有三条退路,但每一条都充满不确定性。

路径一:尝试申请出口许可,维持有限出货

黄仁勋此番访华,显然也包含了向中国政府释放“合规合作”信号的意图,希望美国政府在个案上批准某些订单交付。但英伟达自己都在财报中承认,对获取许可证“并不乐观”。在美国大选年及科技封锁不断加码的政治氛围下,这条路的回旋空间微乎其微。

路径二:再次推出更低性能的“合规芯片”

黄仁勋已向部分客户传递信息,拟开发新的定制芯片,性能将再度降低,以绕开最新的政策边界。这是英伟达一贯擅长的策略——技术妥协以赢得市场。但问题在于,一旦性能跌出行业可用标准,客户是否还愿意买单?

尤其是,中国大模型厂商正在加速“去英伟达化”。百度早已全面投入昆仑芯替代,阿里也在内部推进AI芯片团队整合,华为升腾910B已在腾讯、蚂蚁集团应用,训练效率提升40%。如果英伟达再降配,其芯片将有可能从“合规但可用”滑落为“合规但无用”。

路径三:探索软性合作或技术授权形式

这或许是黄仁勋最现实的选择:通过与中国AI企业联合研发、技术授权、提供工具链支持等方式,不再直接销售芯片,而是以生态参与者的身份继续存在。这类似于Intel早期与中国厂商的合作模式,但也可能因“技术转让敏感性”面临美方更严格审查。

无论哪一条路径,都不是简单的商业选择,而是需要在中美政治博弈中找到“缝隙”的生存策略。

尾声:押注中国,是黄仁勋最后的边界试探

这一次,北京之行不只是一次例行拜访,也不只是为了应对H20的库存危机。黄仁勋在尝试探索:在全面封锁的高压下,英伟达是否还能在中国保留一个技术与生态上的“缓冲地带”。

从A100到H20,从高端到合规,再到可能的“准退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命运,正走向一次结构性的压缩。而这一压缩,并非因技术失败,而是源于规则变动、地缘张力与信任失衡。

英伟达不能控制政治,但它试图以务实的商业姿态,去争取延迟清算。这不是一次轻松的冒险,更像是一场有尊严的试探。

留给它的窗口期,已所剩无几。


4月17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再次现身中国,行程低调却含义深远。英伟达方面向《第一财经》回应称:“我们定期与政府领导人会面,讨论我们公司的产品和技术。”

这已是他3个月内第二次访华,背景却比任何一次都更具紧迫感。

就在两天前4月15日,英伟达披露已收到美国政府正式通知:包括H20在内的所有满足其内存带宽和互连带宽标准的AI芯片,未来向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须申请许可证。

这意味着,连为“合规”而生的H20也被明确纳入限制范围,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最后一款主力AI产品遭遇政策封锁。英伟达估计,仅这一变化,将使其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4月27日)计提高达55亿美元的减值与采购损失——这笔费用与H20芯片库存、采购承诺及相关准备金直接相关,相当于2024年中国区总营收的32.16%。

这也许是黄仁勋不得不再次亲访中国的真正动因。面对被迫“清仓”的H20库存、将失信于客户的风险、以及中国市场大模型生态自主化加速的现实,他的这次北京之行,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场政治姿态,也是一场商业告别前的战略突围。

但问题是:这一次,英伟达还有机会争取“缓冲期”吗?

01 当“阉割版”也被禁,英伟达的订单崩盘逻辑

H20原本被视为英伟达“技术自救”的关键落点。

2022年以来,A100与H100等高端芯片先后被列入美国出口限制清单后,英伟达以H20、L20、L2等产品“替补”中国市场。其中,H20被视为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枚棋子。

这款芯片在浮点精度、互连速度和整体带宽上大幅降级(FP16算力148TFLOPS,显存带宽4TB/s,仅为H100的30%),在不触碰美国出口红线的基础上保留了H100架构下的部分训练与推理能力。尽管性能逊于主流芯片,但它的真实价值在于:“能合法地出货”。

英伟达原计划以H20为主力在2025年交付给中国多家头部客户。根据产业链消息,H20芯片的中国市场预售订单总额高达120亿至150亿美元,2025年Q1中国区营收171亿美元中,H20订单占比超93%。甚至由幻方量化创立的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中国新锐大模型厂商也在其大模型训练中使用了H20。

然而,2025年4月的政策升级打破了这一平衡。美国政府首次明确,即便是此前已发布、已经接单、专为中国设计的“合规版”芯片,也必须纳入管制。

英伟达随即向市场发出预警:与H20相关的库存与采购承诺,将带来55亿美元的财务减值。公司用上了非常规的措辞:“这表明我们对获得出口许可证并不乐观。”

大摩分析师进一步指出,H20芯片预计在2025年4月占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的12%至13%,未来几个季度收入恐将因此下滑8%至9%。

不仅是订单没了,更是产品路线已被堵死。英伟达所谓的“中国市场缓冲区”,几乎一夜间被击穿。

02 失去中国,英伟达能否维持AI霸权的全球叙事?

英伟达之所以极力维护中国市场,并不是出于短期销售压力,而是它全球AI生态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根据英伟达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是英伟达的第四大销售额地区,仅次于美国、新加坡等。在截至1月的2024自然年中,英伟达中国区营收171.08亿美元,为史上最高,比前一年103.06亿美元增长66%。目前,英伟达2025财年中,53%的收入占比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非单纯的买方,而是世界范围内大模型应用最活跃的实践土壤。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纷纷推出自研模型,正在推动以AI原生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商业模式。

2025年年初,深度求索(DeepSeek)凭借技术突破在国内大模型领域崛起,其训练过程中大规模采用H20芯片。这意味着,在中国大模型产业的发展中,英伟达并非旁观者,而是重要技术参与方。

但也正是这种“参与感”,引来了新的政治关注。

有业内分析师认为,深度求索(DeepSeek)的崛起,很可能正是美国进一步升级出口限制的重要诱因之一。作为中国 AI 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其基于合规算力资源构建的高效大模型训练体系,被英伟达称为 “测试时间缩放”(Test Time Scaling)的典范。这种通过优化算法降低对高端芯片依赖的技术路径,不仅验证了中国 AI 产业的创新韧性,更直接触发了美国政府的战略警觉。

美国国会 “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 等机构迅速将 DeepSeek 列为 “国家安全威胁”,并推动特朗普政府在 1 月 23 日签署行政命令,要求 180 天内制定全面 AI 战略以维护美国主导地位。这一举措与特朗普同期启动的 5000 亿美元 “星际之门” AI 基础设施计划形成政策组合拳,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与产业投入双轨策略遏制中国 AI 发展。

换句话说:AI霸权之争已从技术维度切换到地缘政治,英伟达必须为其全球成功付出本土化的代价。

但英伟达也清楚,在当前AI需求高企的大周期下,如果完全失去中国市场,它面向资本市场的增长叙事将失去一块关键拼图。

这也解释了,即便形势严峻,包括摩根士丹利、美银、杰富瑞瑞银等仍在近期纷纷重申对英伟达股票的“买入”评级,目标价在160-185美元不等。但他们也警告,未来几个季度数据中心业务的不确定性,将对英伟达估值形成阶段性挑战。

03 英伟达的三条“自救路径”

面对订单冻结、客户不满与政策高压,英伟达或许还有三条退路,但每一条都充满不确定性。

路径一:尝试申请出口许可,维持有限出货

黄仁勋此番访华,显然也包含了向中国政府释放“合规合作”信号的意图,希望美国政府在个案上批准某些订单交付。但英伟达自己都在财报中承认,对获取许可证“并不乐观”。在美国大选年及科技封锁不断加码的政治氛围下,这条路的回旋空间微乎其微。

路径二:再次推出更低性能的“合规芯片”

黄仁勋已向部分客户传递信息,拟开发新的定制芯片,性能将再度降低,以绕开最新的政策边界。这是英伟达一贯擅长的策略——技术妥协以赢得市场。但问题在于,一旦性能跌出行业可用标准,客户是否还愿意买单?

尤其是,中国大模型厂商正在加速“去英伟达化”。百度早已全面投入昆仑芯替代,阿里也在内部推进AI芯片团队整合,华为升腾910B已在腾讯、蚂蚁集团应用,训练效率提升40%。如果英伟达再降配,其芯片将有可能从“合规但可用”滑落为“合规但无用”。

路径三:探索软性合作或技术授权形式

这或许是黄仁勋最现实的选择:通过与中国AI企业联合研发、技术授权、提供工具链支持等方式,不再直接销售芯片,而是以生态参与者的身份继续存在。这类似于Intel早期与中国厂商的合作模式,但也可能因“技术转让敏感性”面临美方更严格审查。

无论哪一条路径,都不是简单的商业选择,而是需要在中美政治博弈中找到“缝隙”的生存策略。

尾声:押注中国,是黄仁勋最后的边界试探

这一次,北京之行不只是一次例行拜访,也不只是为了应对H20的库存危机。黄仁勋在尝试探索:在全面封锁的高压下,英伟达是否还能在中国保留一个技术与生态上的“缓冲地带”。

从A100到H20,从高端到合规,再到可能的“准退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命运,正走向一次结构性的压缩。而这一压缩,并非因技术失败,而是源于规则变动、地缘张力与信任失衡。

英伟达不能控制政治,但它试图以务实的商业姿态,去争取延迟清算。这不是一次轻松的冒险,更像是一场有尊严的试探。

留给它的窗口期,已所剩无几。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