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和生物再递表:港股18A反向收购第一枪打响,各怀什么心思?

智车科技

5天前

根据许可协议,嘉和生物授予TRC2004,Inc.全球独家许可(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开发、使用、制造、商业化及以其他方式利用GB261(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

谜, 保持, 手, 匹配, 插入, 抓住, 拼图, 合作, 一起, 团队合作

不是单纯“做加法”。

来源医药研究社

港股资本化运作新范式成形?

据了解,近日嘉和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摩根士丹利和浦银国际为新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值得一提的是,嘉和生物早在2020年就登陆港股,此次再次递表,源于一起反向收购交易。

去年10月份,嘉和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亿腾医药订立合并协议。根据协议,亿腾医药以6.77亿美元估值与嘉和生物1.97亿美元估值实施换股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更名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亿腾医药股东占比77.43%,原嘉和生物股东占比22.57%,亿腾医药实际控制人也将成为合并公司的控股股东。

如今,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二者的合作也终于推进到上市阶段。

资本市场视角下,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的战略合并无疑具有开创意义。据悉,这是自香港交易所颁布18A规则以来首个创新药企反向收购案例。合并公告发布后,嘉和生物股价单日涨幅超93%,创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年内纪录。

而于两家公司而言,此次合并也绝非简单“做加法”。

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双向奔赴”均始于各自的需求。简单来说,前者需要商业化铺路,后者则需要研发阵线支持。

01

嘉和生物:商业化通道亟待打开

就嘉和生物而言,该公司主要聚焦潜在FIC(全球首创)和BIC(同类最优)创新管线,在肿瘤及自免领域拥有10多款产品组合,包括GB491(来罗西抗)、GB261、GB242(英夫利西单抗)、GB223、 GB241(利妥昔单抗)等。

不过,这些产品基本都处在临床阶段,只有GB242已经实现NDA获批,商业化在即。在此基础上,公司抬升业绩主要靠BD合作、内部控本等手段。

比如,根据财报,2024年嘉和生物实现收益2.06亿元,就得益于公司与TRC 2004, Inc.签订的许可及股权协议。

根据许可协议,嘉和生物授予TRC 2004, Inc.全球独家许可(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 澳门及台湾),以开发、使用、制造、商业化及以其他方式利用GB261(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双方的合作将主要集中于探索GB261在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潜力。 

同时,嘉和生物将获得TRC 2004, Inc.数量可观的股权、数千万美元的首付款、高达4.4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占净销售额个位数到双位数百分比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另外,由于研发开支同比减少64.1%至2.028亿元,2024年嘉和生物的净亏损也同比收窄了92.2%,达到5297.4万元。

虽然整体业绩实现了好转,但嘉和生物的商业化通道尚未打开。嘉和生物也意识到,要加快产品上市放量进程、实现业绩增长,还是需要具备丰富商业化经验药企的助力。

目前,亿腾医药无疑弥补了嘉和生物暂时缺少的商业化拼图。

02

亿腾医药:技术护城河还需补强

商业化实力是亿腾医药的价值体现。

据悉,该公司已建立多元化产品组合,包括3种已商业化的原研产品(稳可信、希刻劳、亿瑞平)及3种创新领先专利药品(唯思沛、稳可达、景助达),覆盖了治疗需求庞大的疾病领域。

以亿瑞平针对的哮喘疾病为例。《柳叶刀-呼吸病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估计有2.6亿哮喘患者,到2025年全球将有2.75亿哮喘患者。

面对这样的需求现状,近年亿腾医药也在持续推进市场扩张。

据了解,亿腾医药在中国31个省份拥有1000名销售代表,覆盖约17000家医院、19000家药店、225家商业公司,带动了公司整体业绩增长。

公告显示,2022-2024年,亿腾医药收入分别为20.74亿元、23.04亿元、25.46亿元,同期年度利润分别为3.06亿元、3.08亿元、3.88亿元,均呈现上升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亿腾医药的产品基本都是收购或引进而来,一定程度减小了药物研发风险,公司也能更快启动产品商业化。但收购或授权引进模式也反映出公司缺少技术护城河,需要警惕“空心化”风险。

可以说,完善从源头创新到市场终端的生态链,也是亿腾医药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战略互补随之开启。亿腾医药表示:“我们看中嘉和在靶点发现和临床转化方面的专业积淀,这将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而除开经营层面的补强,亿腾医药携手嘉和生物组建新公司,可能还有一层作用——“圆一个上市梦”。

LiveReport大数据显示,亿腾医药曾于2020年9月23日首次递表港交所,两年半后,于2023年6月23日再次递表,并于2023年12月20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但就没有下文了。

这种情况下,亿腾医药反向收购嘉和生物,通过“借壳”的方式实现曲线上市,也带来了药企资本化运作的新思路。

03

结语

两家公司的战略合作,本质就是补强计划,主要是为了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闭环,从而扩大增长面。

效果也将最先反映在产品端。

嘉和生物财报就提到,“亿腾医药的景助达(一种HDAC抑制剂,用于治疗HR+/HER2乳腺癌)预计将与公司核心产品CDK4/6i在商业化方面及治疗 HR+/HER2-晚期乳腺癌方面产生非常强的协同效应。鉴于亿腾医药完善的销售及分销网络以及成熟且全面的生产系统,建议合并倘落实,将显著增强CDK4/6i未来商业化的成功机会。”

再放大来看,港股18A艰难处境中,其实十分需要这样的良性互动,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生态。资本运作下,投资者也期待看到更多的新颖叙事。

原文标题 : 嘉和生物再递表:港股18A反向收购第一枪打响,各怀什么心思?

根据许可协议,嘉和生物授予TRC2004,Inc.全球独家许可(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开发、使用、制造、商业化及以其他方式利用GB261(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

谜, 保持, 手, 匹配, 插入, 抓住, 拼图, 合作, 一起, 团队合作

不是单纯“做加法”。

来源医药研究社

港股资本化运作新范式成形?

据了解,近日嘉和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摩根士丹利和浦银国际为新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值得一提的是,嘉和生物早在2020年就登陆港股,此次再次递表,源于一起反向收购交易。

去年10月份,嘉和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亿腾医药订立合并协议。根据协议,亿腾医药以6.77亿美元估值与嘉和生物1.97亿美元估值实施换股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更名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亿腾医药股东占比77.43%,原嘉和生物股东占比22.57%,亿腾医药实际控制人也将成为合并公司的控股股东。

如今,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二者的合作也终于推进到上市阶段。

资本市场视角下,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的战略合并无疑具有开创意义。据悉,这是自香港交易所颁布18A规则以来首个创新药企反向收购案例。合并公告发布后,嘉和生物股价单日涨幅超93%,创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年内纪录。

而于两家公司而言,此次合并也绝非简单“做加法”。

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双向奔赴”均始于各自的需求。简单来说,前者需要商业化铺路,后者则需要研发阵线支持。

01

嘉和生物:商业化通道亟待打开

就嘉和生物而言,该公司主要聚焦潜在FIC(全球首创)和BIC(同类最优)创新管线,在肿瘤及自免领域拥有10多款产品组合,包括GB491(来罗西抗)、GB261、GB242(英夫利西单抗)、GB223、 GB241(利妥昔单抗)等。

不过,这些产品基本都处在临床阶段,只有GB242已经实现NDA获批,商业化在即。在此基础上,公司抬升业绩主要靠BD合作、内部控本等手段。

比如,根据财报,2024年嘉和生物实现收益2.06亿元,就得益于公司与TRC 2004, Inc.签订的许可及股权协议。

根据许可协议,嘉和生物授予TRC 2004, Inc.全球独家许可(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 澳门及台湾),以开发、使用、制造、商业化及以其他方式利用GB261(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双方的合作将主要集中于探索GB261在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潜力。 

同时,嘉和生物将获得TRC 2004, Inc.数量可观的股权、数千万美元的首付款、高达4.4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占净销售额个位数到双位数百分比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另外,由于研发开支同比减少64.1%至2.028亿元,2024年嘉和生物的净亏损也同比收窄了92.2%,达到5297.4万元。

虽然整体业绩实现了好转,但嘉和生物的商业化通道尚未打开。嘉和生物也意识到,要加快产品上市放量进程、实现业绩增长,还是需要具备丰富商业化经验药企的助力。

目前,亿腾医药无疑弥补了嘉和生物暂时缺少的商业化拼图。

02

亿腾医药:技术护城河还需补强

商业化实力是亿腾医药的价值体现。

据悉,该公司已建立多元化产品组合,包括3种已商业化的原研产品(稳可信、希刻劳、亿瑞平)及3种创新领先专利药品(唯思沛、稳可达、景助达),覆盖了治疗需求庞大的疾病领域。

以亿瑞平针对的哮喘疾病为例。《柳叶刀-呼吸病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估计有2.6亿哮喘患者,到2025年全球将有2.75亿哮喘患者。

面对这样的需求现状,近年亿腾医药也在持续推进市场扩张。

据了解,亿腾医药在中国31个省份拥有1000名销售代表,覆盖约17000家医院、19000家药店、225家商业公司,带动了公司整体业绩增长。

公告显示,2022-2024年,亿腾医药收入分别为20.74亿元、23.04亿元、25.46亿元,同期年度利润分别为3.06亿元、3.08亿元、3.88亿元,均呈现上升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亿腾医药的产品基本都是收购或引进而来,一定程度减小了药物研发风险,公司也能更快启动产品商业化。但收购或授权引进模式也反映出公司缺少技术护城河,需要警惕“空心化”风险。

可以说,完善从源头创新到市场终端的生态链,也是亿腾医药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战略互补随之开启。亿腾医药表示:“我们看中嘉和在靶点发现和临床转化方面的专业积淀,这将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而除开经营层面的补强,亿腾医药携手嘉和生物组建新公司,可能还有一层作用——“圆一个上市梦”。

LiveReport大数据显示,亿腾医药曾于2020年9月23日首次递表港交所,两年半后,于2023年6月23日再次递表,并于2023年12月20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但就没有下文了。

这种情况下,亿腾医药反向收购嘉和生物,通过“借壳”的方式实现曲线上市,也带来了药企资本化运作的新思路。

03

结语

两家公司的战略合作,本质就是补强计划,主要是为了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闭环,从而扩大增长面。

效果也将最先反映在产品端。

嘉和生物财报就提到,“亿腾医药的景助达(一种HDAC抑制剂,用于治疗HR+/HER2乳腺癌)预计将与公司核心产品CDK4/6i在商业化方面及治疗 HR+/HER2-晚期乳腺癌方面产生非常强的协同效应。鉴于亿腾医药完善的销售及分销网络以及成熟且全面的生产系统,建议合并倘落实,将显著增强CDK4/6i未来商业化的成功机会。”

再放大来看,港股18A艰难处境中,其实十分需要这样的良性互动,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生态。资本运作下,投资者也期待看到更多的新颖叙事。

原文标题 : 嘉和生物再递表:港股18A反向收购第一枪打响,各怀什么心思?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