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康方“下南洋”,复宏汉霖、君实“逐鹿”中东,药企出海是时候换频道了!

E药经理人

2天前

  • 出海的目的地不只有美国,赶快放弃对美国的幻想。
  • 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是个“三万亿蓝海”,是中国医药出海多元化的重要增长极。
  • 出海既要选对市场,也要选对产品,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产品“丢”到海外去。
  • 海外监管部门只以“FDA、EMA背书”作为药品审批标准,对当地患者来说是致命的。
  • 中国药监部门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将助力中国药企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特朗普胡乱挥舞的关税大棒下,有国内头部药企的管理者疾呼:我们过去把太多的目光盯在去美国这件事了,现在必须得换一种思路,“首先放弃对美国市场的幻想。”

多位受访者认为,现在正是考虑清楚未来国际化策略的时候,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地缘政治环境和市场格局都在变化的环境里。

虽然“出海”是大势所趋,但“乱出海,必出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面前,选对市场更为关键。

不能否认美国的确是全球最大的细分市场,也是药品定价最高的市场,生物医药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也一直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的第一梯队,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美发达国家之外的市场就没有意义。

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的推进与支持,新兴市场正逐渐成为国内药企“出海”的热门地。

曾有药企高管算过一笔账,这是一片未被开垦的三万亿市场规模的蓝海。只是下一个问题来了,新的市场怎么去?

对美国市场祛魅

以前大家更多地关注出海国际化,语境主要是针对欧美市场。“毕竟那里是大型消费市场。”老吴是国内一家头部药企驻东南亚分公司的负责人。

如今的特朗普政府已经通过关税重压摆明了自己的观点:想挣美国的钱之前,要递“投名状”。

早已深耕于美国市场的跨国药企们,自年初起就陆续官宣在美投资加码,动辄数百亿美元。

远了说,礼来在今年2月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4座生产基地,总承诺投资超500亿美元。

强生宣布未来四年将在美国的制药和医疗技术业务上投资超过550亿美元。与拜登任期的这四年相比,投资增加了25%。

诺华则是在4月10日宣布计划在5年内对美国基础设施投资230亿美元,以确保诺华为美国患者提供的所有关键药物都将在美国生产。

美国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频频挥向中国之后,老吴向他的同事发出了灵魂拷问:国际化的目光只锚定在定价自由且全球药价最高的美国吗?

他直言,以往“出海”的企业往往首选美国,但是这种地缘政治的催化下,“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被更多人看到、并受到重视。“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就目前国内市场天花板已经很明确的市场来说,还是有增量和发展空间的。

国内一家传统药企驻泰国公司的业务经理林彦杰不完全认同老吴这个观点。

“东南亚国家,或者说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不是欧美市场的‘替补’。”林彦杰认为,向新兴市场进行产品出海的策略与欧美几乎是相反的策略。“我们自从开始拓展海外业务,就牢牢盯住了东南亚、中东、北非这些市场,这些市场对高质量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的需求很大,而且因为本身制药工业能力不强,市场竞争相对不激烈。”

如果就目前全球医药市场的规模而言,沙利文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占比超过40%,欧洲市场约20%,中国市场占比15%-17%。

但如果从人口或潜在患者群体来说,GDP总量在全球占比超过40%的美国和欧洲,人口占比仅15%。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人口44亿占全球2/3,GDP总量也占到了全球的40%。

新兴市场现有的市场规模占比虽低,却是名副其实的未被开发的潜在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涉及的158个国家和地区,能够为中国药企的出海提供一个几乎未开垦的、竞争格局相对良好的市场。

与这些未被开发的市场相对应,一方面是中国药企的国际化水平,也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正是重估出海目的地的时候。

A股医药行业上市公司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约为10%,即便是国际化领军企业复星医药,也仅在35%左右。而跨国药企的海外收入占比普遍高于50%,例如辉瑞为63%,阿斯利康达70%,日本武田更是超过80%。

若拿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横向比较,我国化工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比约40%,创新生物医药仅占3%上下,而汽车约30%,消费品约20%。

显然不管是与成熟的跨国药企相比,还是对比其他行业,中国的药企出海,尚在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研究人士指出,中国市场已经展现出的强大的供给与创新制造能力。走出去,是产业的必然选择。

虽然中国药企出海刚刚起步,但医药产业全球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近两年医药出口市场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其中新兴市场的崛起成为突出亮点。202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市场的医药出口额达444.66亿美元,同比增长7.7%。非洲市场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出口增长10.9%,同样成为我国医药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增长极。

2025年《全球医疗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医疗外交指数"排名跃居全球第三,其中"一带一路"医疗合作项目贡献度达47%。惠及新兴市场国家的患者,不是纸上谈兵。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成为火热的目的地。

既然选定了市场,拿什么产品出海,也很关键。

出海成为企业必答题的被共识的内部动因是,国内支付端限制了医药市场的“瓶颈”,寻找更广阔市场成为药企突破的“刚需”。但并非一股脑的把所有产品全都卖到海外市场。

E药经理人国际中心总经理张熊观察到,随着国内的医保控费愈发严格,集采、国谈成为常态,国内医药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博弈时代,这让不少仿制药、生物类似药企业开始找增量。

老吴回忆起初到印尼时的场景,“东南亚国家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制药工业体系,也有他们自己的‘地方保护主义’。”本地药厂有生产小分子仿制药的能力,再加上印度的仿制药企进入市场要早于中国药企,这几年中国的仿制药想在东南亚出海,基本上得从高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甚至是疫苗找突破口,普通的仿制药没机会了。”

如果是到了非洲,小分子仿制药依然有市场,张熊表示,在非洲市场更多地要解决药品的可及性问题,所以想要打开非洲市场,首先得具有成本优势。

不仅是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无论是从质量上讲,还是从数量上讲,也都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像恒瑞、君实、康方、复宏汉霖等等,都把PD-1和其他的创新药卖到了东南亚、中东乃至欧洲。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中国创新药在这些国家的定价虽然比不上美国,但价格能让这些国家的患者用得起,同样能够以价换量。

去一带一路国家,只靠药企使劲还不够

找到市场,选对产品,走到这里却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准入障碍是中国药企在开拓新兴市场时面临的更难攻克的瓶颈。

“在有的东南亚国家排队做PIC/S认证需要两年的时间。”林彦杰说道。

NMPA已经在2024年正式申请加入PIC/S,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国,可以实现检查结果的互认,对中国药企出海到其他成员国来说,能够逐步消除中国药企进行国际扩张时的监管障碍。

但加入PIC/S的资格审查普遍需要数年的时间,就连FDA都等待了6年才通过。显然,加入PIC/S进而加速产品出海,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审批周期长只能算是一个小障碍,就像老吴遭遇的“对本土药厂的地方保护主义”,是更大的“隐形门槛”。不少新兴市场的监管部门总是希望以“FDA或EMA监管作为产品背书”。

曾有创新药企管理者向E药经理人“抱怨”,一款产品想在欠发达地区市场上市,在与当地监管部门沟通、展示药物的临床数据和疗效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时,往往会遭遇“先在FDA获批”的隐形要求。“他们更愿意优先审批已经在欧美上市的产品。”

比如在大多数中东北非国家,医疗监管体系的管理人员都有在欧美留学或工作的背景,虽然有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但在医药监管方面早早就引入了美国FDA或欧洲EMA的相关体系,监管标准方面以欧美的审批和监管为“金标准”。

即使是一款产品已经在中国上市多年,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验证,仅仅因为没在FDA上市,没有FDA的“背书”,甚至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上市也要被“卡”。“在国内上市好几年,销售额上亿的产品,去到非洲市场,对方也提出要到中国现场核查。”林彦杰觉得有点荒谬,中国的GMP体系认证做了这么多年,不比谁差,怎么连非洲国家都不认?

吃暗亏的不在少数。

大量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地区,以及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新药的准入按照历史惯性,还是只看产品是否获得FDA批准,如果没有,就不能进入本国市场。“国外愿意与中国合作的,几乎优先与已经获得欧美认证和批准的品种合作。”张熊直言,“在他们看来这样风险最低,投入成本也最小。”

反之,即使有些产品已经在中国上市,也可能在中国市场上使用了很长时间。但由于没有海外临床数据,这些国家的药监体系基本都遵循欧美的监管体系,并不认可中国的数据。

这种传统延续多年却是非常致命的。

有行业观点认为,不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如果“对一款新产品的准入按照历史惯性只看产品是否获得FDA批准,如果没有就不能进入本国市场”将会是非常致命的、不合理的要求。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目前中国的药品监管体系历经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与迭代,继2017年加入ICH,以及2024年正式申请加入PIC/S组织后,中国的医药监管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医药产业现今出海的条件渐趋成熟,但是话说回来,想要突破“只看FDA”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一家公司单打独斗难以实现。

尤其是在全球贸易争端与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节骨眼,不少国内药企的海外业务负责人的想法都不谋而合:国内的医药行业协会能否代表整个行业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为国产创新药出海争取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国内的药监、商务甚至外交部门有没有可能形成合力,将生物医药出海提升到更高的国家战略层面呢?

积极的一面是,国家层面的医药战略合作正变得频繁起来。

以马来西亚市场来说,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医药市场之一,并且其医药市场规模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今年1月13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署了一项协议以推动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与马来西亚医疗器械管理局(MDA)在医疗器械审查领域的合作。据了解,这项协议优化了审批流程,鼓励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引入马来西亚,减少了重复审查,显著缩短了注册时间,大幅降低了中国医药企业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成本和时间门槛,将会为中国企业提前布局并抢占市场份额提供有力支持。

印尼则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国,庞大的人口也代表了巨大的医药需求,自2024年以来,中国和印尼在公卫和医药领域的交往互动升温,双方曾在2024年11月发布的《中印尼联合声明》强调,鼓励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生产合作。“一带一路”和《中印尼联合声明》为中国药企出海印尼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合作框架,降低了投资风险。

再远至非洲市场,中国药企的进入正在极大地解决这些的确缺医少药的问题。在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下,一家来自中国的药企在非洲国家马里投资建设了西非地区第一家现代化的药厂,结束了这个国家药品需要进口的历史,也使药品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同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实现了对马里周边8个国家的药品出口,极大缓解了非洲西部地区药品短缺的问题。

在张熊看来,国家药监局在国际合作中不仅积极引入国际标准,还深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02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24年,国家药监局成功连任新一届ICH管委会成员,全面实施71个ICH指导原则,这意味着中国药品审评标准与欧美日等国际监管机构趋同,实现国际接轨。这将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创新药走向世界。随着国家药监局第三次当选ICH管委会成员,也表明我国的监管机构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

一位医药行业资深观察家则有更宏伟的愿景:让NMPA比肩FDA,帮助中国企业跨越他国药品注册的核心障碍。这不仅能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新秩序下,更好地走进一带一路国家,更是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具有优势特色的国家力量的展现。

正如中国的新能源、化工业、消费品产业的出海如火如荼,医药产业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能够为GDP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冠肺炎感染疫情全球肆虐时,中国的疫苗企业挺身而出,从亚洲近邻到南美大陆,持续为全球多国的民众带去战胜疫情的希望和信心,如今中国的制药公司们也希望能够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患者,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研究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展现出的强大的产业供应链与创新制造能力,将是一次医药外交,进一步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链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老吴、林彦杰为化名)

  • 出海的目的地不只有美国,赶快放弃对美国的幻想。
  • 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是个“三万亿蓝海”,是中国医药出海多元化的重要增长极。
  • 出海既要选对市场,也要选对产品,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产品“丢”到海外去。
  • 海外监管部门只以“FDA、EMA背书”作为药品审批标准,对当地患者来说是致命的。
  • 中国药监部门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将助力中国药企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特朗普胡乱挥舞的关税大棒下,有国内头部药企的管理者疾呼:我们过去把太多的目光盯在去美国这件事了,现在必须得换一种思路,“首先放弃对美国市场的幻想。”

多位受访者认为,现在正是考虑清楚未来国际化策略的时候,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地缘政治环境和市场格局都在变化的环境里。

虽然“出海”是大势所趋,但“乱出海,必出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面前,选对市场更为关键。

不能否认美国的确是全球最大的细分市场,也是药品定价最高的市场,生物医药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也一直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的第一梯队,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美发达国家之外的市场就没有意义。

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的推进与支持,新兴市场正逐渐成为国内药企“出海”的热门地。

曾有药企高管算过一笔账,这是一片未被开垦的三万亿市场规模的蓝海。只是下一个问题来了,新的市场怎么去?

对美国市场祛魅

以前大家更多地关注出海国际化,语境主要是针对欧美市场。“毕竟那里是大型消费市场。”老吴是国内一家头部药企驻东南亚分公司的负责人。

如今的特朗普政府已经通过关税重压摆明了自己的观点:想挣美国的钱之前,要递“投名状”。

早已深耕于美国市场的跨国药企们,自年初起就陆续官宣在美投资加码,动辄数百亿美元。

远了说,礼来在今年2月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4座生产基地,总承诺投资超500亿美元。

强生宣布未来四年将在美国的制药和医疗技术业务上投资超过550亿美元。与拜登任期的这四年相比,投资增加了25%。

诺华则是在4月10日宣布计划在5年内对美国基础设施投资230亿美元,以确保诺华为美国患者提供的所有关键药物都将在美国生产。

美国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频频挥向中国之后,老吴向他的同事发出了灵魂拷问:国际化的目光只锚定在定价自由且全球药价最高的美国吗?

他直言,以往“出海”的企业往往首选美国,但是这种地缘政治的催化下,“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被更多人看到、并受到重视。“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就目前国内市场天花板已经很明确的市场来说,还是有增量和发展空间的。

国内一家传统药企驻泰国公司的业务经理林彦杰不完全认同老吴这个观点。

“东南亚国家,或者说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不是欧美市场的‘替补’。”林彦杰认为,向新兴市场进行产品出海的策略与欧美几乎是相反的策略。“我们自从开始拓展海外业务,就牢牢盯住了东南亚、中东、北非这些市场,这些市场对高质量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的需求很大,而且因为本身制药工业能力不强,市场竞争相对不激烈。”

如果就目前全球医药市场的规模而言,沙利文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占比超过40%,欧洲市场约20%,中国市场占比15%-17%。

但如果从人口或潜在患者群体来说,GDP总量在全球占比超过40%的美国和欧洲,人口占比仅15%。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人口44亿占全球2/3,GDP总量也占到了全球的40%。

新兴市场现有的市场规模占比虽低,却是名副其实的未被开发的潜在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涉及的158个国家和地区,能够为中国药企的出海提供一个几乎未开垦的、竞争格局相对良好的市场。

与这些未被开发的市场相对应,一方面是中国药企的国际化水平,也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正是重估出海目的地的时候。

A股医药行业上市公司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约为10%,即便是国际化领军企业复星医药,也仅在35%左右。而跨国药企的海外收入占比普遍高于50%,例如辉瑞为63%,阿斯利康达70%,日本武田更是超过80%。

若拿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横向比较,我国化工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比约40%,创新生物医药仅占3%上下,而汽车约30%,消费品约20%。

显然不管是与成熟的跨国药企相比,还是对比其他行业,中国的药企出海,尚在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研究人士指出,中国市场已经展现出的强大的供给与创新制造能力。走出去,是产业的必然选择。

虽然中国药企出海刚刚起步,但医药产业全球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近两年医药出口市场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其中新兴市场的崛起成为突出亮点。202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市场的医药出口额达444.66亿美元,同比增长7.7%。非洲市场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出口增长10.9%,同样成为我国医药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增长极。

2025年《全球医疗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医疗外交指数"排名跃居全球第三,其中"一带一路"医疗合作项目贡献度达47%。惠及新兴市场国家的患者,不是纸上谈兵。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成为火热的目的地。

既然选定了市场,拿什么产品出海,也很关键。

出海成为企业必答题的被共识的内部动因是,国内支付端限制了医药市场的“瓶颈”,寻找更广阔市场成为药企突破的“刚需”。但并非一股脑的把所有产品全都卖到海外市场。

E药经理人国际中心总经理张熊观察到,随着国内的医保控费愈发严格,集采、国谈成为常态,国内医药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博弈时代,这让不少仿制药、生物类似药企业开始找增量。

老吴回忆起初到印尼时的场景,“东南亚国家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制药工业体系,也有他们自己的‘地方保护主义’。”本地药厂有生产小分子仿制药的能力,再加上印度的仿制药企进入市场要早于中国药企,这几年中国的仿制药想在东南亚出海,基本上得从高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甚至是疫苗找突破口,普通的仿制药没机会了。”

如果是到了非洲,小分子仿制药依然有市场,张熊表示,在非洲市场更多地要解决药品的可及性问题,所以想要打开非洲市场,首先得具有成本优势。

不仅是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无论是从质量上讲,还是从数量上讲,也都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像恒瑞、君实、康方、复宏汉霖等等,都把PD-1和其他的创新药卖到了东南亚、中东乃至欧洲。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中国创新药在这些国家的定价虽然比不上美国,但价格能让这些国家的患者用得起,同样能够以价换量。

去一带一路国家,只靠药企使劲还不够

找到市场,选对产品,走到这里却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准入障碍是中国药企在开拓新兴市场时面临的更难攻克的瓶颈。

“在有的东南亚国家排队做PIC/S认证需要两年的时间。”林彦杰说道。

NMPA已经在2024年正式申请加入PIC/S,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国,可以实现检查结果的互认,对中国药企出海到其他成员国来说,能够逐步消除中国药企进行国际扩张时的监管障碍。

但加入PIC/S的资格审查普遍需要数年的时间,就连FDA都等待了6年才通过。显然,加入PIC/S进而加速产品出海,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审批周期长只能算是一个小障碍,就像老吴遭遇的“对本土药厂的地方保护主义”,是更大的“隐形门槛”。不少新兴市场的监管部门总是希望以“FDA或EMA监管作为产品背书”。

曾有创新药企管理者向E药经理人“抱怨”,一款产品想在欠发达地区市场上市,在与当地监管部门沟通、展示药物的临床数据和疗效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时,往往会遭遇“先在FDA获批”的隐形要求。“他们更愿意优先审批已经在欧美上市的产品。”

比如在大多数中东北非国家,医疗监管体系的管理人员都有在欧美留学或工作的背景,虽然有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但在医药监管方面早早就引入了美国FDA或欧洲EMA的相关体系,监管标准方面以欧美的审批和监管为“金标准”。

即使是一款产品已经在中国上市多年,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验证,仅仅因为没在FDA上市,没有FDA的“背书”,甚至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上市也要被“卡”。“在国内上市好几年,销售额上亿的产品,去到非洲市场,对方也提出要到中国现场核查。”林彦杰觉得有点荒谬,中国的GMP体系认证做了这么多年,不比谁差,怎么连非洲国家都不认?

吃暗亏的不在少数。

大量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地区,以及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新药的准入按照历史惯性,还是只看产品是否获得FDA批准,如果没有,就不能进入本国市场。“国外愿意与中国合作的,几乎优先与已经获得欧美认证和批准的品种合作。”张熊直言,“在他们看来这样风险最低,投入成本也最小。”

反之,即使有些产品已经在中国上市,也可能在中国市场上使用了很长时间。但由于没有海外临床数据,这些国家的药监体系基本都遵循欧美的监管体系,并不认可中国的数据。

这种传统延续多年却是非常致命的。

有行业观点认为,不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如果“对一款新产品的准入按照历史惯性只看产品是否获得FDA批准,如果没有就不能进入本国市场”将会是非常致命的、不合理的要求。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目前中国的药品监管体系历经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与迭代,继2017年加入ICH,以及2024年正式申请加入PIC/S组织后,中国的医药监管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医药产业现今出海的条件渐趋成熟,但是话说回来,想要突破“只看FDA”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一家公司单打独斗难以实现。

尤其是在全球贸易争端与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节骨眼,不少国内药企的海外业务负责人的想法都不谋而合:国内的医药行业协会能否代表整个行业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为国产创新药出海争取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国内的药监、商务甚至外交部门有没有可能形成合力,将生物医药出海提升到更高的国家战略层面呢?

积极的一面是,国家层面的医药战略合作正变得频繁起来。

以马来西亚市场来说,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医药市场之一,并且其医药市场规模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今年1月13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署了一项协议以推动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与马来西亚医疗器械管理局(MDA)在医疗器械审查领域的合作。据了解,这项协议优化了审批流程,鼓励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引入马来西亚,减少了重复审查,显著缩短了注册时间,大幅降低了中国医药企业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成本和时间门槛,将会为中国企业提前布局并抢占市场份额提供有力支持。

印尼则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国,庞大的人口也代表了巨大的医药需求,自2024年以来,中国和印尼在公卫和医药领域的交往互动升温,双方曾在2024年11月发布的《中印尼联合声明》强调,鼓励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生产合作。“一带一路”和《中印尼联合声明》为中国药企出海印尼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合作框架,降低了投资风险。

再远至非洲市场,中国药企的进入正在极大地解决这些的确缺医少药的问题。在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下,一家来自中国的药企在非洲国家马里投资建设了西非地区第一家现代化的药厂,结束了这个国家药品需要进口的历史,也使药品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同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实现了对马里周边8个国家的药品出口,极大缓解了非洲西部地区药品短缺的问题。

在张熊看来,国家药监局在国际合作中不仅积极引入国际标准,还深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02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24年,国家药监局成功连任新一届ICH管委会成员,全面实施71个ICH指导原则,这意味着中国药品审评标准与欧美日等国际监管机构趋同,实现国际接轨。这将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创新药走向世界。随着国家药监局第三次当选ICH管委会成员,也表明我国的监管机构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

一位医药行业资深观察家则有更宏伟的愿景:让NMPA比肩FDA,帮助中国企业跨越他国药品注册的核心障碍。这不仅能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新秩序下,更好地走进一带一路国家,更是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具有优势特色的国家力量的展现。

正如中国的新能源、化工业、消费品产业的出海如火如荼,医药产业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能够为GDP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冠肺炎感染疫情全球肆虐时,中国的疫苗企业挺身而出,从亚洲近邻到南美大陆,持续为全球多国的民众带去战胜疫情的希望和信心,如今中国的制药公司们也希望能够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患者,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研究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展现出的强大的产业供应链与创新制造能力,将是一次医药外交,进一步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链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老吴、林彦杰为化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