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市场,成为关税冲突下最重要的通解。
在此背景之下,近一段时间大消费股全线爆发,电商、零售等多个方向轮番大涨,多股涨停。
Wind数据显示,4月2日至今,零售指数暴涨近10%,作为可选消费品的化妆品指数也大涨了8.43%。然而,在一众消费股大涨之间,化妆品龙头珀莱雅的股价却逆势下跌了5.5%,显得明显掉队。
而拉长时间来看,自2023年股价达到137元/股的高峰后,其近两年股价震荡下行至今更是接近腰斩。
2017年开始,特朗普上任后很快挥舞关税大棒并掀起中美贸易摩擦序幕,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国潮”消费的崛起和大爆发。随后几年,上市不久的珀莱雅不断吃下化妆品国货崛起的市场蛋糕,市值也因此飞速增长了十几倍,成就国产化妆品的“一姐”地位,也成为了当时市场最热捧的超级大白马之一。
如今,特朗普二次回归,再次掀起中美关税摩擦,熟悉的国货替代逻辑再次重现,作为国产化妆品“一姐”的珀莱雅,是否也能再次高光回归?
01
2018年开始,从国产零食到数码产品,从运动服饰到护肤美妆,国货正在越来越多地抢占市场份额。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国货品牌正在从消费者无可奈何的“平替”,成为消费者主动追逐的“高端”潮流,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国货美妆。
天猫美妆数据显示,2025年3.8焕新周期间,国货品牌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销售排行榜前列——巨子生物旗下的可复美位列前十,毛戈平、彩棠和薇诺娜均冲入前二十。
珀莱雅则连续第二年力压一众国际大牌,稳居销售排行榜第一。
与此同时,2024年全年,珀莱雅在主流电商平台的GMV达到107.58亿元,成为首个百亿国货美妆。
珀莱雅的崛起,也正好印证了如今关税冲击下互联网电商崛起的逻辑——近些年来,对于国货品牌而言,电商平台,几乎是国货崛起中最为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
截至2024年上半年,珀莱雅的线上销售营收占比高达93.69%,其中线上直营占比为74.56%,已成为珀莱雅最重要的渠道。
而借助线上渠道和珀莱雅的布局,在国产替代背景下,珀莱雅或许将成为最有可能接受海外大牌退出的市场份额的品牌。
作为美妆品牌,珀莱雅有着相对较全的产品矩阵,除了专注护肤的主品牌珀莱雅,公司还有更为平价的悦芙媞、主打洗护的Off&Relax等,珀莱雅还收购了彩棠,进入彩妆赛道。
而2024年上半年,彩棠在珀莱雅总营收中的占比已经增长至11.66%,被认为是珀莱雅的第二增长曲线。
单看业绩,珀莱雅的表现可谓亮眼。
近三年来,珀莱雅营收和净利润基本维持30%以上的增长率,2023年,珀莱雅归母净利润的增长率甚至达到46.06%。
在如此体量之上,仍能保持较高增长率,同时珀莱雅的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尤其近年来,珀莱雅的毛利率稳定上涨,净利润率也逐渐企稳回升,确实反映出了珀莱雅经营发展的高质量稳增长能力。
尽管毛利率和净利率差值较大,显示成本较高,近年来珀莱雅的销售费用也逐年增加,但某种程度上也表明,珀莱雅多品牌布局的规模效应正在显现。
因此,尽管竞争激烈、成本提高,但珀莱雅仍旧能够获得利润的回升,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
尽管珀莱雅2024年股价尚未发布,但从过往表现综合前三季度业绩来看,2024年珀莱雅营收净利或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02
在面临新一轮关税冲突下,从渠道变迁中成长并穿越周期的国货美妆品牌们,或将迎来新的增长曲线。
相比出海大厂,在关税冲击带来的严峻挑战下,受到更大影响的是相当多的跨境中小商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销售渠道。
商务部近日也指出,关税战中,仅靠中小商家的自身能力“突围”难免势单力孤,更需要平台助一臂之力,特别是提供诸如降低成本、提质增效、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帮助。
而从美妆赛道的渠道变迁来看,平台能够给予行业的,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珀莱雅的登顶之路,实则就是国内美妆渠道的变迁史。
从近十几年看来,互联网电商平台对于国货品牌的崛起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2008年,初代国货网红相宜本草在丽人丽妆的代运营下,登顶这一年的淘宝销量榜第一。
然而,彼时的电商平台仍处于萌芽期,国内美妆市场也尚未崛起,这一年,相宜本草全渠道销售额也仅2.17亿元。
欧睿数据显示,2010年前,国内美妆市场上,线下CS店、KA商超和百货渠道销售额合计占比超过80%。
然而,从2010年开始,电商渠道逐渐崛起,这一年,护肤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直接飙涨至近500%,美妆品牌也纷纷加大线上布局。
2010至2017 年间,化妆品线上渠道占比由 2.6%迅速增至 23.2%,位居第二,而过往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KA渠道占比由41.3%降至27.7%,百货渠道也由28.6%降至18.7%,两者份额严重缩水。
到2023年,线上渠道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3.6%。
电商渠道的拓宽,先后带来了相宜本草和百雀羚的机遇。
2012年至2015年,相宜本草连续三年进入榜单前十。2014年开始,百雀羚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最终在2017年、2018年成功登顶。
这时也是国货品牌的巅峰时期,同时进入TOP10榜单的国货占据5个席位,包括自然堂、萃雅、佰草集等。
然而,这时的国货基本均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尽管市占率有所提高,但中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大牌牢牢把握。
来源:化妆品观察
在此之后,随着国际大牌逐渐掌握国内电商营销渠道,以低价促销争夺市场,2018年至2021年间,国货护肤品牌的市占率由34.3%收缩至27.7%,一叶子、佰草集、完美、百雀羚、韩后等传统护肤品牌市场份额一缩再缩。
2019-2021年间,仅珀莱雅和薇诺娜仍位列国内美妆品牌市场份额前十。
很快,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成为国货美妆的突围战场,国货美妆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在此背景下,珀莱雅市占率逐渐提升,韩束也借助抖音自播和短剧营销崛起,登顶抖音美妆榜,市场份额跃居至国内第三。
2023年,国货美妆的市场份额首次达到50.4%,超过国际大牌,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主力。
2024年的《中国美妆行业白皮书》统计也显示,已经有超60%消费者愿意购买具有创新科技或原料的国货美妆产品。
从美妆行业本身来说,在经历了去年年底化妆品社零同比下降的危机之后,今年1-2月,国内化妆品社零同比增长4.4%,带来了一定的增长预期。
但难以否认,如今的美妆行业已经渐趋饱和,品牌之间进入了更为严峻的市场份额的抢夺。
与此同时,国际大牌正在国内不断撤退,或许将给国产化妆品带来新的市场。
过去十三年间,有十年欧莱雅都在国内登顶市占率第一。
在大品牌以垄断性优势和成熟的运营攻城略地之时,国外小众品牌往往也能凭借各自的独特定位分得一杯羹。
相较之下,国产品牌要么泯然众人,要么则饱受低端争议。
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扭转。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我国进口化妆品总额增速就开始逐渐放缓,直至2022年,我国进口化妆品总额呈现“负增长”。
2023年,化妆品进口总额同比下滑15.2%,一夜回到十年前。
尽管这种数据下滑更多地是消费者的自发选择,但这个时间节点,很难说和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完全无关。
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国货崛起的背景下,国际大牌的收缩和撤退,给予了国货品牌更多发展的空间。
而时至今日,这种“彼消此长”的势头则更加明显。
在抖音平台上,抖音代表的新兴消费人群对于美妆品牌的偏好转变得更快。
在2024年抖音美妆产品销量排行榜前20名中,国货品牌已占十一席,韩束、珀莱雅分居前二,对于国货的追捧力度,显著高过传统电商平台。
可见,伴随着新消费人群的成长,对于国货品牌的粘性更高。
与之相对的,今年欧莱雅发布公告,表示亚太区首次业绩出现下降。不少国际美妆集团也将业绩下滑的矛头指向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
仅今年前三个月,在国内有“撤退”迹象的外资美妆品牌已经超过12个,其中欧莱雅、资生堂、联合利华等美妆巨头旗下的品牌占比超过六成。
由于新品牌开拓成本的问题,小众国外品牌难以短时间开拓市场,美妆巨头也因为促销活动等利润受损严重。
放眼未来,在关税冲击下,面对国际大牌成本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转向国产化妆品品牌将成为一种必然,或许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国货品牌的扩张逻辑。
03
结语
今年以来,国货替代正在成为消费赛道关注的焦点。
但如今的消费者渐趋理性,在这种浪潮下,国货品牌本身的品牌力和竞争力,仍旧是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最终标准。
对于消费者而言,抛弃国外大牌的理由,同样也会成为消费者抛弃国产品牌的理由。
因此,不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投资者,仍应该理性思考,以技术力和竞争力为标准进行选择。(全文完)
扩大内需市场,成为关税冲突下最重要的通解。
在此背景之下,近一段时间大消费股全线爆发,电商、零售等多个方向轮番大涨,多股涨停。
Wind数据显示,4月2日至今,零售指数暴涨近10%,作为可选消费品的化妆品指数也大涨了8.43%。然而,在一众消费股大涨之间,化妆品龙头珀莱雅的股价却逆势下跌了5.5%,显得明显掉队。
而拉长时间来看,自2023年股价达到137元/股的高峰后,其近两年股价震荡下行至今更是接近腰斩。
2017年开始,特朗普上任后很快挥舞关税大棒并掀起中美贸易摩擦序幕,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国潮”消费的崛起和大爆发。随后几年,上市不久的珀莱雅不断吃下化妆品国货崛起的市场蛋糕,市值也因此飞速增长了十几倍,成就国产化妆品的“一姐”地位,也成为了当时市场最热捧的超级大白马之一。
如今,特朗普二次回归,再次掀起中美关税摩擦,熟悉的国货替代逻辑再次重现,作为国产化妆品“一姐”的珀莱雅,是否也能再次高光回归?
01
2018年开始,从国产零食到数码产品,从运动服饰到护肤美妆,国货正在越来越多地抢占市场份额。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国货品牌正在从消费者无可奈何的“平替”,成为消费者主动追逐的“高端”潮流,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国货美妆。
天猫美妆数据显示,2025年3.8焕新周期间,国货品牌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销售排行榜前列——巨子生物旗下的可复美位列前十,毛戈平、彩棠和薇诺娜均冲入前二十。
珀莱雅则连续第二年力压一众国际大牌,稳居销售排行榜第一。
与此同时,2024年全年,珀莱雅在主流电商平台的GMV达到107.58亿元,成为首个百亿国货美妆。
珀莱雅的崛起,也正好印证了如今关税冲击下互联网电商崛起的逻辑——近些年来,对于国货品牌而言,电商平台,几乎是国货崛起中最为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
截至2024年上半年,珀莱雅的线上销售营收占比高达93.69%,其中线上直营占比为74.56%,已成为珀莱雅最重要的渠道。
而借助线上渠道和珀莱雅的布局,在国产替代背景下,珀莱雅或许将成为最有可能接受海外大牌退出的市场份额的品牌。
作为美妆品牌,珀莱雅有着相对较全的产品矩阵,除了专注护肤的主品牌珀莱雅,公司还有更为平价的悦芙媞、主打洗护的Off&Relax等,珀莱雅还收购了彩棠,进入彩妆赛道。
而2024年上半年,彩棠在珀莱雅总营收中的占比已经增长至11.66%,被认为是珀莱雅的第二增长曲线。
单看业绩,珀莱雅的表现可谓亮眼。
近三年来,珀莱雅营收和净利润基本维持30%以上的增长率,2023年,珀莱雅归母净利润的增长率甚至达到46.06%。
在如此体量之上,仍能保持较高增长率,同时珀莱雅的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尤其近年来,珀莱雅的毛利率稳定上涨,净利润率也逐渐企稳回升,确实反映出了珀莱雅经营发展的高质量稳增长能力。
尽管毛利率和净利率差值较大,显示成本较高,近年来珀莱雅的销售费用也逐年增加,但某种程度上也表明,珀莱雅多品牌布局的规模效应正在显现。
因此,尽管竞争激烈、成本提高,但珀莱雅仍旧能够获得利润的回升,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
尽管珀莱雅2024年股价尚未发布,但从过往表现综合前三季度业绩来看,2024年珀莱雅营收净利或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02
在面临新一轮关税冲突下,从渠道变迁中成长并穿越周期的国货美妆品牌们,或将迎来新的增长曲线。
相比出海大厂,在关税冲击带来的严峻挑战下,受到更大影响的是相当多的跨境中小商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销售渠道。
商务部近日也指出,关税战中,仅靠中小商家的自身能力“突围”难免势单力孤,更需要平台助一臂之力,特别是提供诸如降低成本、提质增效、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帮助。
而从美妆赛道的渠道变迁来看,平台能够给予行业的,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珀莱雅的登顶之路,实则就是国内美妆渠道的变迁史。
从近十几年看来,互联网电商平台对于国货品牌的崛起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2008年,初代国货网红相宜本草在丽人丽妆的代运营下,登顶这一年的淘宝销量榜第一。
然而,彼时的电商平台仍处于萌芽期,国内美妆市场也尚未崛起,这一年,相宜本草全渠道销售额也仅2.17亿元。
欧睿数据显示,2010年前,国内美妆市场上,线下CS店、KA商超和百货渠道销售额合计占比超过80%。
然而,从2010年开始,电商渠道逐渐崛起,这一年,护肤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直接飙涨至近500%,美妆品牌也纷纷加大线上布局。
2010至2017 年间,化妆品线上渠道占比由 2.6%迅速增至 23.2%,位居第二,而过往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KA渠道占比由41.3%降至27.7%,百货渠道也由28.6%降至18.7%,两者份额严重缩水。
到2023年,线上渠道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3.6%。
电商渠道的拓宽,先后带来了相宜本草和百雀羚的机遇。
2012年至2015年,相宜本草连续三年进入榜单前十。2014年开始,百雀羚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最终在2017年、2018年成功登顶。
这时也是国货品牌的巅峰时期,同时进入TOP10榜单的国货占据5个席位,包括自然堂、萃雅、佰草集等。
然而,这时的国货基本均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尽管市占率有所提高,但中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大牌牢牢把握。
来源:化妆品观察
在此之后,随着国际大牌逐渐掌握国内电商营销渠道,以低价促销争夺市场,2018年至2021年间,国货护肤品牌的市占率由34.3%收缩至27.7%,一叶子、佰草集、完美、百雀羚、韩后等传统护肤品牌市场份额一缩再缩。
2019-2021年间,仅珀莱雅和薇诺娜仍位列国内美妆品牌市场份额前十。
很快,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成为国货美妆的突围战场,国货美妆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在此背景下,珀莱雅市占率逐渐提升,韩束也借助抖音自播和短剧营销崛起,登顶抖音美妆榜,市场份额跃居至国内第三。
2023年,国货美妆的市场份额首次达到50.4%,超过国际大牌,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主力。
2024年的《中国美妆行业白皮书》统计也显示,已经有超60%消费者愿意购买具有创新科技或原料的国货美妆产品。
从美妆行业本身来说,在经历了去年年底化妆品社零同比下降的危机之后,今年1-2月,国内化妆品社零同比增长4.4%,带来了一定的增长预期。
但难以否认,如今的美妆行业已经渐趋饱和,品牌之间进入了更为严峻的市场份额的抢夺。
与此同时,国际大牌正在国内不断撤退,或许将给国产化妆品带来新的市场。
过去十三年间,有十年欧莱雅都在国内登顶市占率第一。
在大品牌以垄断性优势和成熟的运营攻城略地之时,国外小众品牌往往也能凭借各自的独特定位分得一杯羹。
相较之下,国产品牌要么泯然众人,要么则饱受低端争议。
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扭转。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我国进口化妆品总额增速就开始逐渐放缓,直至2022年,我国进口化妆品总额呈现“负增长”。
2023年,化妆品进口总额同比下滑15.2%,一夜回到十年前。
尽管这种数据下滑更多地是消费者的自发选择,但这个时间节点,很难说和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完全无关。
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国货崛起的背景下,国际大牌的收缩和撤退,给予了国货品牌更多发展的空间。
而时至今日,这种“彼消此长”的势头则更加明显。
在抖音平台上,抖音代表的新兴消费人群对于美妆品牌的偏好转变得更快。
在2024年抖音美妆产品销量排行榜前20名中,国货品牌已占十一席,韩束、珀莱雅分居前二,对于国货的追捧力度,显著高过传统电商平台。
可见,伴随着新消费人群的成长,对于国货品牌的粘性更高。
与之相对的,今年欧莱雅发布公告,表示亚太区首次业绩出现下降。不少国际美妆集团也将业绩下滑的矛头指向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
仅今年前三个月,在国内有“撤退”迹象的外资美妆品牌已经超过12个,其中欧莱雅、资生堂、联合利华等美妆巨头旗下的品牌占比超过六成。
由于新品牌开拓成本的问题,小众国外品牌难以短时间开拓市场,美妆巨头也因为促销活动等利润受损严重。
放眼未来,在关税冲击下,面对国际大牌成本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转向国产化妆品品牌将成为一种必然,或许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国货品牌的扩张逻辑。
03
结语
今年以来,国货替代正在成为消费赛道关注的焦点。
但如今的消费者渐趋理性,在这种浪潮下,国货品牌本身的品牌力和竞争力,仍旧是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最终标准。
对于消费者而言,抛弃国外大牌的理由,同样也会成为消费者抛弃国产品牌的理由。
因此,不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投资者,仍应该理性思考,以技术力和竞争力为标准进行选择。(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