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创始人程维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如果你在 8 亿用户上碰到瓶颈,那就国际化,就像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一样,从地球到太阳系,那里有 60 亿用户。”
事实上,滴滴也是这么做的,早在2017年就组建了海外业务团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较早尝试出海的一家。
目前滴滴国际主要覆盖了三个业务:海外网约车、外卖业务、金融业务。
其中,海外网约车业务已经盈利,日均单量近千万单;外卖业务在墨西哥做到了第一,市占率 50% 以上;金融业务,位列拉美地区消费金融第一梯队。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用户规模往往决定了它的上限。虽然从财报数据来看,国际业务还不能承担起赚钱养家的重任。但在自动驾驶未见起色、国内市场基本见顶的当下,向外探索无疑是更好的那个选择。
“重启”巴西外卖业务的底气
4月5日,滴滴宣布以“99 Food”的品牌,重启巴西外卖业务,其实滴滴在2018年试水巴西市场并启动外卖业务。
但Sensor Tower数据显示,巴西本土外卖平台iFood在2020年前后面向商家实行的“二选一”霸王条款,直接导致滴滴外卖和Uber Eats陷入拓客困境,两者在2023年前后相继退出巴西市场。然而,滴滴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积累资源、吸取教训,重新向巴西外卖市场发起挑战。
而这个底气主要是巴西网约车的规模带来的。
据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全年,滴滴国际业务总订单量达36.13亿单,同比增长35.8%;换算一下,去年国际业务每天的订单量大概为987万单,差不多是中国出行业务三分之一的体量。国际业务GTV(交易总额)为913亿元,同比增长34.8%,连续四个季度交易总额保持30%以上的增速,已成为滴滴重要的增长引擎。
而网约车业务在滴滴国际业务的订单量中占据了约95%,巴西和墨西哥市场的网约车订单量更是占到了这一部分的90%。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出行业务还实现了经调整息税摊销前盈利。
把国内已经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海外的不少,但能复制成功的也不多。
可以说,选对了好时机。
据一位前滴滴国际化人士称,“国际化第一站选在拉美有四个考虑,一是 Uber 当时刚换 CEO,且正面临上市,需要减少亏损;二是巴西和墨西哥是 Uber 海外最赚钱的市场之一;三是当地竞争对手不强;四是当地司机、乘客、政府都希望有第二家和 Uber 实力相当的对手进场。”
也可以说,是资本的力量——滴滴通过投资摸清楚本地情况,再下场本地化运营。
以巴西市场为例,滴滴先投资了巴西打车软件99taxi,99已在巴西运营了5年,覆盖全国550个城市,拥有14万司机和一千万下载用户,可以直接为滴滴提供本土经验和市场份额。同时是滴滴的常规套路,用补贴吸引司机和乘客,降低了用户出行成本,从而快速抢占了市场。
但补贴不可能是无限的,做本地化运营,滴滴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
第一,差异化竞争。从低线城市切入,依靠比Uber耕地的价格和更丰富分运力选项差异化竞争。比如在巴西,滴滴比 Uber 更早上线两轮摩托车业务,向司机收取的佣金更低,从而吸引了更多司机,实现了规模效应。现在,巴西和墨西哥网约车市场日均数百万订单中,摩托车承运的订单规模依然位居前列。
第二,更优质的服务,提升当地人的出行体验,比如凭借强大的技术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优化司机与乘客的匹配等等,伯虎财经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是关于支付。
滴滴刚进入拉美时,信用卡在巴西成年人中的普及率只有27%,墨西哥更是不到10%,这不仅阻止了乘客使用网约车,更将一大批司机拒之门外。
滴滴国际负责人曾表示,巴西人会开车的很多,能成为滴滴司机的却很少,因为没有银行账户。
滴滴不得不自己做支付,在巴西,推出了数字钱包“99Pay”。另外,2023年滴滴还收购了巴西金融科技巨头BePay的部分股权。
另一个是关于司机安全问题。
拉美部分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较差,恶性案件频发,司机安全得不到保障,滴滴会综合考虑乘客过去打车经历、出发及目的地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并进行乘客身份验证等多种措施,向司机提供更多信息供帮助其判断,降低接单的安全风险。
所以,滴滴目前已经在巴西拥有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平台注册司机数量超过150万,其中摩托车骑手70万。网约摩托车99Moto自2022年初上线以来,已在巴西完成10亿次订单,覆盖了巴西3300多个城镇。
与此同时,滴滴在巴西推出的数字钱包“99Pay”已支持账单缴纳、话费充值等功能,也有面向商家、消费者的支付服务,为外卖订单的支付闭环提供了条件。
当网约车和金融业务已经在巴西建立起优势资源,外卖配送业务似乎是意见顺其自然的事。而外卖业务又能反向带动网约车和金融业务的用户活跃度和粘性,三者的协同带来的增长将会充满想象力,一个集出行、外卖、金融于一体的“超级APP”。
与其想做成“超级APP”,不如先做好外卖
出行平台做外卖,滴滴已有很好的榜样。
Uber旗下的 Uber Eats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餐饮外卖平台之一,甚至其外卖业务一度超越出行业务,成为Uber的第一大营收来源,滴滴不可能不羡慕。
而且巴西外卖市场确实还有机会。
据Euromonitor数据,拉美外卖市场的增速在2023年达到19%,仅次于中东市场的34%、位居全球第二,但拉美市场379亿美元的规模却显著高于中东市场的223亿美元。可以说,拉美是全球当下最具潜力的外卖市场之一,而巴西和墨西哥分别占据拉美外卖市场前两名,这两个国家2023年的外卖市场规模分别达到约200亿美元和72亿美元。
与此同时,巴西二三线城市仍有大量旺盛且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据欧睿国际数据,巴西现有的外卖用户仅占其人口规模的30%左右,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已经超过50%。
虽然当地已有巨头,但因为其整体生态更早期、更复杂,加上配送成本高、支付系统不够便捷,已经引发了很多当地消费者的不满。比如配送时间长,因为外卖员骑的是单车。或者无人配送,三天后商家才回邮件解释,更多的吐槽还是说价格贵,外卖属于“富人行为”。而这些正是滴滴等中国玩家习以为常的经验和机会。
更重要的是,重新回归的滴滴,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在墨西哥,滴滴外卖与 Uber Eats 差异化竞争,依靠更低的餐品及配送价格,五年内成为了当地最大外卖平台。与此同时,滴滴还在学习美团的国内业务,比如送药、送酒、送生鲜等等。目前,滴滴外卖在墨西哥覆盖了超过 60 个主要城市,接入超 7 万个商家,每天稳定配送 30 万单以上。
只是,IFood这个巴西本土品牌是躲不过去的,它一直抢占着外卖8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渗透率非常强,如何面对强势的地头蛇,如何差异化竞争,如何把高昂的配送成本打下来都是巨大的挑战,毕竟过度补贴,可能是业务被拖死的关键推手。
与此同时,美团海外版Keeta似乎也看向了墨西哥、巴西等人口大国。
两者曾在国内碰手过,滴滴十个月关停了国内外卖业务,美团稳坐国内外卖龙头,即便是拉美地区的新选手,也不是能被忽略的对手,滴滴要维持其竞争力,必须加速扩展。
还有不能忽视的是,除了中美两大超级市场外,其他区域普通存在规模瓶颈,某个区域的成果难以支撑中国市场式的指数级增长。
参考来源:
1、36氪:滴滴重启巴西外卖业务,国际化浮现新叙事
2、虎嗅APP:遥远的拉美,滴滴“扎”进去了
3、晚点LatePost:晚点独家丨滴滴上线海外聚合出行服务,国际化网约车业务已盈利
滴滴创始人程维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如果你在 8 亿用户上碰到瓶颈,那就国际化,就像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一样,从地球到太阳系,那里有 60 亿用户。”
事实上,滴滴也是这么做的,早在2017年就组建了海外业务团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较早尝试出海的一家。
目前滴滴国际主要覆盖了三个业务:海外网约车、外卖业务、金融业务。
其中,海外网约车业务已经盈利,日均单量近千万单;外卖业务在墨西哥做到了第一,市占率 50% 以上;金融业务,位列拉美地区消费金融第一梯队。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用户规模往往决定了它的上限。虽然从财报数据来看,国际业务还不能承担起赚钱养家的重任。但在自动驾驶未见起色、国内市场基本见顶的当下,向外探索无疑是更好的那个选择。
“重启”巴西外卖业务的底气
4月5日,滴滴宣布以“99 Food”的品牌,重启巴西外卖业务,其实滴滴在2018年试水巴西市场并启动外卖业务。
但Sensor Tower数据显示,巴西本土外卖平台iFood在2020年前后面向商家实行的“二选一”霸王条款,直接导致滴滴外卖和Uber Eats陷入拓客困境,两者在2023年前后相继退出巴西市场。然而,滴滴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积累资源、吸取教训,重新向巴西外卖市场发起挑战。
而这个底气主要是巴西网约车的规模带来的。
据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全年,滴滴国际业务总订单量达36.13亿单,同比增长35.8%;换算一下,去年国际业务每天的订单量大概为987万单,差不多是中国出行业务三分之一的体量。国际业务GTV(交易总额)为913亿元,同比增长34.8%,连续四个季度交易总额保持30%以上的增速,已成为滴滴重要的增长引擎。
而网约车业务在滴滴国际业务的订单量中占据了约95%,巴西和墨西哥市场的网约车订单量更是占到了这一部分的90%。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出行业务还实现了经调整息税摊销前盈利。
把国内已经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海外的不少,但能复制成功的也不多。
可以说,选对了好时机。
据一位前滴滴国际化人士称,“国际化第一站选在拉美有四个考虑,一是 Uber 当时刚换 CEO,且正面临上市,需要减少亏损;二是巴西和墨西哥是 Uber 海外最赚钱的市场之一;三是当地竞争对手不强;四是当地司机、乘客、政府都希望有第二家和 Uber 实力相当的对手进场。”
也可以说,是资本的力量——滴滴通过投资摸清楚本地情况,再下场本地化运营。
以巴西市场为例,滴滴先投资了巴西打车软件99taxi,99已在巴西运营了5年,覆盖全国550个城市,拥有14万司机和一千万下载用户,可以直接为滴滴提供本土经验和市场份额。同时是滴滴的常规套路,用补贴吸引司机和乘客,降低了用户出行成本,从而快速抢占了市场。
但补贴不可能是无限的,做本地化运营,滴滴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
第一,差异化竞争。从低线城市切入,依靠比Uber耕地的价格和更丰富分运力选项差异化竞争。比如在巴西,滴滴比 Uber 更早上线两轮摩托车业务,向司机收取的佣金更低,从而吸引了更多司机,实现了规模效应。现在,巴西和墨西哥网约车市场日均数百万订单中,摩托车承运的订单规模依然位居前列。
第二,更优质的服务,提升当地人的出行体验,比如凭借强大的技术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优化司机与乘客的匹配等等,伯虎财经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是关于支付。
滴滴刚进入拉美时,信用卡在巴西成年人中的普及率只有27%,墨西哥更是不到10%,这不仅阻止了乘客使用网约车,更将一大批司机拒之门外。
滴滴国际负责人曾表示,巴西人会开车的很多,能成为滴滴司机的却很少,因为没有银行账户。
滴滴不得不自己做支付,在巴西,推出了数字钱包“99Pay”。另外,2023年滴滴还收购了巴西金融科技巨头BePay的部分股权。
另一个是关于司机安全问题。
拉美部分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较差,恶性案件频发,司机安全得不到保障,滴滴会综合考虑乘客过去打车经历、出发及目的地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并进行乘客身份验证等多种措施,向司机提供更多信息供帮助其判断,降低接单的安全风险。
所以,滴滴目前已经在巴西拥有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平台注册司机数量超过150万,其中摩托车骑手70万。网约摩托车99Moto自2022年初上线以来,已在巴西完成10亿次订单,覆盖了巴西3300多个城镇。
与此同时,滴滴在巴西推出的数字钱包“99Pay”已支持账单缴纳、话费充值等功能,也有面向商家、消费者的支付服务,为外卖订单的支付闭环提供了条件。
当网约车和金融业务已经在巴西建立起优势资源,外卖配送业务似乎是意见顺其自然的事。而外卖业务又能反向带动网约车和金融业务的用户活跃度和粘性,三者的协同带来的增长将会充满想象力,一个集出行、外卖、金融于一体的“超级APP”。
与其想做成“超级APP”,不如先做好外卖
出行平台做外卖,滴滴已有很好的榜样。
Uber旗下的 Uber Eats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餐饮外卖平台之一,甚至其外卖业务一度超越出行业务,成为Uber的第一大营收来源,滴滴不可能不羡慕。
而且巴西外卖市场确实还有机会。
据Euromonitor数据,拉美外卖市场的增速在2023年达到19%,仅次于中东市场的34%、位居全球第二,但拉美市场379亿美元的规模却显著高于中东市场的223亿美元。可以说,拉美是全球当下最具潜力的外卖市场之一,而巴西和墨西哥分别占据拉美外卖市场前两名,这两个国家2023年的外卖市场规模分别达到约200亿美元和72亿美元。
与此同时,巴西二三线城市仍有大量旺盛且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据欧睿国际数据,巴西现有的外卖用户仅占其人口规模的30%左右,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已经超过50%。
虽然当地已有巨头,但因为其整体生态更早期、更复杂,加上配送成本高、支付系统不够便捷,已经引发了很多当地消费者的不满。比如配送时间长,因为外卖员骑的是单车。或者无人配送,三天后商家才回邮件解释,更多的吐槽还是说价格贵,外卖属于“富人行为”。而这些正是滴滴等中国玩家习以为常的经验和机会。
更重要的是,重新回归的滴滴,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在墨西哥,滴滴外卖与 Uber Eats 差异化竞争,依靠更低的餐品及配送价格,五年内成为了当地最大外卖平台。与此同时,滴滴还在学习美团的国内业务,比如送药、送酒、送生鲜等等。目前,滴滴外卖在墨西哥覆盖了超过 60 个主要城市,接入超 7 万个商家,每天稳定配送 30 万单以上。
只是,IFood这个巴西本土品牌是躲不过去的,它一直抢占着外卖8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渗透率非常强,如何面对强势的地头蛇,如何差异化竞争,如何把高昂的配送成本打下来都是巨大的挑战,毕竟过度补贴,可能是业务被拖死的关键推手。
与此同时,美团海外版Keeta似乎也看向了墨西哥、巴西等人口大国。
两者曾在国内碰手过,滴滴十个月关停了国内外卖业务,美团稳坐国内外卖龙头,即便是拉美地区的新选手,也不是能被忽略的对手,滴滴要维持其竞争力,必须加速扩展。
还有不能忽视的是,除了中美两大超级市场外,其他区域普通存在规模瓶颈,某个区域的成果难以支撑中国市场式的指数级增长。
参考来源:
1、36氪:滴滴重启巴西外卖业务,国际化浮现新叙事
2、虎嗅APP:遥远的拉美,滴滴“扎”进去了
3、晚点LatePost:晚点独家丨滴滴上线海外聚合出行服务,国际化网约车业务已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