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智能驾驶行业迎来最强监管

智车科技

2天前

1、L2级别中不允许出现接管、智驾、自主、高阶智驾等词语,建议企业采用组合辅助驾驶这一表述。...原文标题: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智能驾驶行业迎来最强监管。

作者 | 王凌方

编辑 | 章涟漪

随着国内多起智能驾驶恶性事件的发生,官方开始正式加强了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监管力度。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在会上,明确要求各车企必须承担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并严格执行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的备案制度。此外,会议还强调了车企在营销宣传中应规范行为,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01

强调主体责任

在会议当天网络上流传的会议纪要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层对智驾功能实施了全面的严格控制。

首先,管理层强调,汽车制造商在进行OTA(空中下载技术)更新时,必须进行充分的验证,禁止进行公开测试。无论是千人团还是万人团,都必须遵循公告流程。这一措施旨在减少企业进行OTA更新的频率。

其次,要求LCC(车道居中辅助)和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必须通过避碰测试。

第三,提出是否可以从技术角度禁止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脱离控制,例如通过使用阻隔驾驶辅助的人脸ID识别技术,限制座椅调节和平躺功能。

《通知》明确指出,汽车生产企业在申请搭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时,必须补充增加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OTA升级信息相关的技术参数,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产品准入和生产一致性管理,并向市场监管总局进行备案。

工信部公告

企业在产品准入申报过程中,必须补充40项关键的技术参数,这些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感知系统(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电子控制器(ECU)、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边界以及人机交互方式等。具体而言,需要明确摄像头和雷达的安装位置、性能参数;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激活条件,例如车速、天气状况、道路类型等;以及OTA升级所涉及的ECU清单和软件版本信息。

在沙盒监管方面,对于搭载L2级系统的车辆,企业必须在量产初期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一份深度测试方案,该方案将重点验证在高危场景下的安全性能,例如系统失效、边界条件触发等情况。测试周期不得超过24个月。

据了解,这一政策的实施已经导致多家汽车制造商的OTA更新计划推迟,其中包括蔚来汽车的世界模型版本的智驾功能。

此外,企业必须及时上报事故事件。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功能失效等事件发生时,或当搭载该系统的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车企应及时上报。《通知》规定,企业应立即报告事故信息,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提交事故报告。若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提交事故信息。

事件上报方面,涉及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使用期间,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发生的与安全相关的驾驶行为、情况等描述。企业需提交季度、年度报告以及与产品安全评估相关的其他报告。

工信部将强化对事件和事故报告的分析与研判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事故的深度调查,并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准入与召回管理。

02

规范营销宣传

4月16日的会议,还重点强调了宣传的规范化。

1、L2级别中不允许出现接管、智驾、自主、高阶智驾等词语,建议企业采用组合辅助驾驶这一表述。

2、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驾驶员离车辅助驾驶功能。

3、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的表述。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4、尽量用中文全称,使用英文一个你在第一次出现时,有全称说明。

网传会议纪要

今年初以来,关于“智驾平权”的呼声更是愈演愈烈,一些辅助驾驶功能下放到了10万级产品,智驾产品正在走向更主流的市场;另一方面,智驾技术尚不成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的话说,目前户内组合驾驶辅助产品仍处于技术完善阶段,各项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功能应用从可用到好用仍有距离。如“视觉感知”或“融合感知”都尚未具备全天候感知能力,尤其是在暗光、逆光、反光、光影变化、雨雪、雾霾等环境条件下,感知能力仍有待提升。此外,受限于自然场景的不可穷尽性和不可预测性,端到端大模型等先进技术也尚未完全对所有驾驶场景实现理解。

张进华指出,国内很多车企提出了“L2+”“L2++”等误导性概念,或在试驾体验时向消费者演示“脱手”“脱眼”等不规范操作,易导致消费者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过度信赖,在销售和用户使用环节未明确告知系统的功能及性能限制、驾驶员职责与状态要求等关键信息,易导致用户高估产品的能力水平,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随后也发文强调,要推进用户认知水平的提升。企业应在交付、使用、维护等各环节建立系统化的用户教育机制,借助随车手册、车载终端提示、移动App、视频演示、交付培训等多种形式,向用户清晰传达系统的基本能力与适用范围、使用过程中的驾驶员职责、操作规范与接管要求、应急处置方法及系统局限性等内容。同时,建议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如首次购车人、老年驾驶者等)提供差异化的认知引导方案,真正实现“技术普及+认知普及”并重,夯实驾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通知》的发布和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短期内,企业可能面临合规成本增加等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促使企业提升技术透明度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任,加速自动驾驶技术迭代。企业和监管层的共同努力,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朝着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方向稳步前行。

原文标题 :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智能驾驶行业迎来最强监管

1、L2级别中不允许出现接管、智驾、自主、高阶智驾等词语,建议企业采用组合辅助驾驶这一表述。...原文标题: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智能驾驶行业迎来最强监管。

作者 | 王凌方

编辑 | 章涟漪

随着国内多起智能驾驶恶性事件的发生,官方开始正式加强了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监管力度。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在会上,明确要求各车企必须承担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并严格执行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的备案制度。此外,会议还强调了车企在营销宣传中应规范行为,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01

强调主体责任

在会议当天网络上流传的会议纪要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层对智驾功能实施了全面的严格控制。

首先,管理层强调,汽车制造商在进行OTA(空中下载技术)更新时,必须进行充分的验证,禁止进行公开测试。无论是千人团还是万人团,都必须遵循公告流程。这一措施旨在减少企业进行OTA更新的频率。

其次,要求LCC(车道居中辅助)和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必须通过避碰测试。

第三,提出是否可以从技术角度禁止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脱离控制,例如通过使用阻隔驾驶辅助的人脸ID识别技术,限制座椅调节和平躺功能。

《通知》明确指出,汽车生产企业在申请搭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时,必须补充增加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OTA升级信息相关的技术参数,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产品准入和生产一致性管理,并向市场监管总局进行备案。

工信部公告

企业在产品准入申报过程中,必须补充40项关键的技术参数,这些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感知系统(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电子控制器(ECU)、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边界以及人机交互方式等。具体而言,需要明确摄像头和雷达的安装位置、性能参数;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激活条件,例如车速、天气状况、道路类型等;以及OTA升级所涉及的ECU清单和软件版本信息。

在沙盒监管方面,对于搭载L2级系统的车辆,企业必须在量产初期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一份深度测试方案,该方案将重点验证在高危场景下的安全性能,例如系统失效、边界条件触发等情况。测试周期不得超过24个月。

据了解,这一政策的实施已经导致多家汽车制造商的OTA更新计划推迟,其中包括蔚来汽车的世界模型版本的智驾功能。

此外,企业必须及时上报事故事件。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功能失效等事件发生时,或当搭载该系统的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车企应及时上报。《通知》规定,企业应立即报告事故信息,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提交事故报告。若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提交事故信息。

事件上报方面,涉及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使用期间,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发生的与安全相关的驾驶行为、情况等描述。企业需提交季度、年度报告以及与产品安全评估相关的其他报告。

工信部将强化对事件和事故报告的分析与研判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事故的深度调查,并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准入与召回管理。

02

规范营销宣传

4月16日的会议,还重点强调了宣传的规范化。

1、L2级别中不允许出现接管、智驾、自主、高阶智驾等词语,建议企业采用组合辅助驾驶这一表述。

2、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驾驶员离车辅助驾驶功能。

3、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的表述。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4、尽量用中文全称,使用英文一个你在第一次出现时,有全称说明。

网传会议纪要

今年初以来,关于“智驾平权”的呼声更是愈演愈烈,一些辅助驾驶功能下放到了10万级产品,智驾产品正在走向更主流的市场;另一方面,智驾技术尚不成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的话说,目前户内组合驾驶辅助产品仍处于技术完善阶段,各项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功能应用从可用到好用仍有距离。如“视觉感知”或“融合感知”都尚未具备全天候感知能力,尤其是在暗光、逆光、反光、光影变化、雨雪、雾霾等环境条件下,感知能力仍有待提升。此外,受限于自然场景的不可穷尽性和不可预测性,端到端大模型等先进技术也尚未完全对所有驾驶场景实现理解。

张进华指出,国内很多车企提出了“L2+”“L2++”等误导性概念,或在试驾体验时向消费者演示“脱手”“脱眼”等不规范操作,易导致消费者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过度信赖,在销售和用户使用环节未明确告知系统的功能及性能限制、驾驶员职责与状态要求等关键信息,易导致用户高估产品的能力水平,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随后也发文强调,要推进用户认知水平的提升。企业应在交付、使用、维护等各环节建立系统化的用户教育机制,借助随车手册、车载终端提示、移动App、视频演示、交付培训等多种形式,向用户清晰传达系统的基本能力与适用范围、使用过程中的驾驶员职责、操作规范与接管要求、应急处置方法及系统局限性等内容。同时,建议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如首次购车人、老年驾驶者等)提供差异化的认知引导方案,真正实现“技术普及+认知普及”并重,夯实驾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通知》的发布和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短期内,企业可能面临合规成本增加等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促使企业提升技术透明度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任,加速自动驾驶技术迭代。企业和监管层的共同努力,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朝着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方向稳步前行。

原文标题 :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智能驾驶行业迎来最强监管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