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在京隆重召开。会上,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轮值总裁陈春生以《“膜”力驱动,碧水源技术创新领航水务变革新局》为题做了主题分享。
3月27日,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在京隆重召开。会上,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轮值总裁陈春生以《“膜”力驱动,碧水源技术创新领航水务变革新局》为题做了主题分享。
陈春生提到,水循环是地球的天然处理器,膜科技则是文明的算法升级。当水资源危机倒逼人类文明新觉醒,如何以科技革命解码水循环密码、以产业变革重塑流域生命共同体,既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者”,更是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支点。膜技术凭借其“精准分离、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独特优势,已成为破解困局的核心技术路径。
陈春生
01技术范式革命-解码膜技术重构水世界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水资源治理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水务行业正经历深刻技术变革。传统水处理工艺应对微塑料、抗生素及全氟化合物等新型污染物存在局限,而以精准分离见长的膜技术,凭借其分子级过滤精度与定制化解决方案,正在推动水处理技术体系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联合国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淡水缺口将达40%,而传统水处理技术对高盐废水、新兴污染物、能源消耗等痛点愈发乏力。膜技术凭借其“精准分离、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独特优势,已成为破解困局的核心技术路径。
目前,传统的水务领域市场需求已从“新建”向“存量”转变,但新兴模式和新兴领域的市场还在不断增长。2024年全球膜法水处理市场规模突破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海水淡化、工业零排放、再生水回用三大新兴领域贡献超60%增量。
陈春生表示,新的市场与新的商业模式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正渗透膜(FO)、石墨烯复合膜、生物仿生膜等前沿技术相继突破实验室瓶颈,美国奥赛斯水务公司正渗透膜已实现能耗较传统RO降低50%。
不仅如此,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从新加坡再生水厂的“新生水计划”,到沙特新未来智慧城的零液体排放系统,膜技术正从“水处理工具”升级为“城市水循环的核心引擎”。
全球水务产业已进入“膜时代”,而中国正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齐头并进,部分达到反向输出阶段。
陈春生表示,中国膜产业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50年的道路,市场规模全球占比超30%,国产反渗透膜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不足5%跃升至2023年的65%。在印尼雅加达、埃及开罗等海外项目中,中国膜技术替代欧美产品成为首选方案。中国膜产业以“高铁速度”完成逆袭,从技术代工到标准输出,在雅加达、开罗的蓝天碧水间,中国方案正在重绘全球水务产业链图谱。
02碧水源密码-构建膜科技“中国范式”的四维引擎
陈春生感言,如果说膜技术是打开水危机的金钥匙,碧水源就用二十年锻造了四重“密钥基因”。
在材料革命方面,碧水源不断向高端化和细分领域延展。在半导体级超纯水膜领域,碧水源研发出IC系列的膜原件,让脱盐率达到99.8%的“膜界珠峰”;在工业低盐和高盐两大应用场景中,碧水源定向开发出两款反渗透膜产品,解决了工业膜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针对盐湖提锂领域,碧水源研发出适应碱性水质的钛系吸附剂,犹如“水中淘金”的分子磁铁;在医药超滤膜方面,研发出医药级中空纤维膜,实现0.01微米的精准筛分,堪称生物制药的“纳米手术刀”。
在装备进化方面,碧水源推出了三类产品:在传统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方面,推出振动MBR技术,该技术化身“节能武士”,让能耗指标下降20%的同时提升处理效能;双膜海水淡化系统的大规模工程应用方面,碧水源已实现10万吨、20万吨级别工程的国产化示范,目前千吨级的海水淡化装备已经实现了国际出口,走向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在移动供水方面,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ICWT)作为颠覆性水处理范式,正以“移动水厂”形态重定义分布式治水边界。
在工艺革命方面,碧水源研发“MBR-DF”双膜新水源工艺构建水质净化的“高速公路网”,实现了污水向Ⅲ类水的进化;工业零排放领域,通过超高压的反渗透膜,以及可进行分盐的高盐型纳滤膜,实现了工业零排领域分盐膜的完全国产化,以及成本可持续;在盐湖提锂方面,碧水源形成“吸附-膜法”的解决方案,用全球首创的钛系吸附剂改写了“锂三角”游戏规则。
在创新生态方面,2024年,碧水源根据“1+5+N”研发矩阵构建创新蜂巢,凝聚起科研最大合力,每年孵化2-3项颠覆性技术,不断实现创新突破;产学研用方面,碧水源“创新飞轮”加速转动,碧水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揭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合体同步成立,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让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60%;研发成果方面,近两年碧水源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20项科技奖项,展现了膜技术研发“策源地”的创新动力。
04升维之战——从水务供应商到生态文明建筑师
碧水源构建“膜材料-膜工艺-膜装备”三维技术矩阵,不仅持续领跑市政水务提标改造、工业废水零排放等主战场,更在盐湖提锂、医用分离等尖端领域实现破壁突围。膜技术正从“末端治理”向“资源循环”跨越,碧水源以创新驱动水务与资源循环全领域突破。
陈春生从纵向、横向以及全局多维度进行了详细介绍。
纵向深耕:膜技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上游材料革命方面,碧水源积极布局不同细分领域的膜产品,提升细分领域市场竞争力及新的业务增长点。包括高脱盐的苦咸水膜、面向零排放等高污染系统的海淡膜、更高色度脱除率的纳滤膜、高通量净水膜片等。为膜技术的持续升级储备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下游场景再造方面,碧水源大力拓展电力、医药、电子光伏、印染等重点领域,助力企业降低水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横向拓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生态嫁接”
面对工业零排、盐湖提锂、医药膜产业等新兴领域,碧水源孵化设计院深度参与工业零排领域,孵化华特源进军盐湖产业,孵化医药膜专业公司进入医药膜产业。不仅如此,碧水源还成立了海水产业事业部专注海水产业发展。
工业零排领域,碧水源依托在工业废水处理和膜技术应用中的技术积累,发力工业废水循环处理和零排赛道,成立实体化设计公司,正式独立经营。设计院积极推动自研产品开发升级,新开发了厌氧反应器、膜极限浓缩、双极膜电渗析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艺包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产品体系。
盐湖产业方面,碧水源重新调整华特源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围绕工业有价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努力形成集高端选择性吸附材料、特种膜等产品研发、制造、工艺应用于一体的公司体系,自此华特源发展驶入快车道。围绕国家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华特源创新性开发出盐湖提锂“膜+吸附剂”集成技术,打破了盐湖膜产品由国外垄断的局面,以及钛系吸附剂全球空白的现状,拥有自主产权的生产线和盐湖提锂整体解决方案。2024年华特源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选启航培育企业,成功进军大盐湖产业。
医药膜产业,碧水源深刻践行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在制膜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以及深厚的技术积累,积极布局蛋白浓缩分离膜、除菌膜、除病毒膜的研发。历经两年时间,在超微滤膜资深专家博士领衔的30余人研发团队的努力下,中空纤维膜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实现在外泌体、细胞治疗、重组蛋白、中药制剂、体外诊断等不同领域的成功应用。
此外,碧水源还成立了海水产业事业部专注海水产业发展。以“经略海洋环共生”为核心理念,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构建“风光发电-海水淡化-资源提取”三位一体产业生态,形成闭合产业链,提升海水资源资源利用率。新的海水产业事业部以技术创新引领新产业落地为战略,通过自主研发的“多膜耦合”技术提升海水综合利用能效,在加大技术研发并寻求突破的同时将业务链向海水产业上、下游进行延伸,采用与相关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以及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快速推进新产业落地,为企业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全球布局:膜技术出海的“战略之路”
碧水源积极布局“出海”战略,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自主研发生产的膜产品出口至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经营网络已覆盖俄罗斯、白俄罗斯、阿联酋、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中交集团“一带一路”市场布局,努力深耕海外市场,不断提升海外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谈到碧水源的未来发展规划时,陈春生表示,碧水源新的业务领域主要包括污水资源化、城镇高品质供水、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业领域提质升级与零排放、盐湖提锂与资源循环利用五大方面。
其中,污水资源化领域已经进入存量市场,需要进行提质和循环利用;城镇高品质供水领域需要用超滤、纳滤技术进行升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将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工业领域提质升级与零排放领域将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处理和零排赛道的发展;盐湖提锂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将围绕国家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
陈春生还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碧水源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国产化替代进程。在传统领域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同时,在新兴领域潜心研究、快速迭代,实现产业市占率和增速的快速发展。
编辑:李丹
3月27日,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在京隆重召开。会上,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轮值总裁陈春生以《“膜”力驱动,碧水源技术创新领航水务变革新局》为题做了主题分享。
3月27日,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在京隆重召开。会上,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轮值总裁陈春生以《“膜”力驱动,碧水源技术创新领航水务变革新局》为题做了主题分享。
陈春生提到,水循环是地球的天然处理器,膜科技则是文明的算法升级。当水资源危机倒逼人类文明新觉醒,如何以科技革命解码水循环密码、以产业变革重塑流域生命共同体,既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者”,更是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支点。膜技术凭借其“精准分离、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独特优势,已成为破解困局的核心技术路径。
陈春生
01技术范式革命-解码膜技术重构水世界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水资源治理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水务行业正经历深刻技术变革。传统水处理工艺应对微塑料、抗生素及全氟化合物等新型污染物存在局限,而以精准分离见长的膜技术,凭借其分子级过滤精度与定制化解决方案,正在推动水处理技术体系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联合国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淡水缺口将达40%,而传统水处理技术对高盐废水、新兴污染物、能源消耗等痛点愈发乏力。膜技术凭借其“精准分离、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独特优势,已成为破解困局的核心技术路径。
目前,传统的水务领域市场需求已从“新建”向“存量”转变,但新兴模式和新兴领域的市场还在不断增长。2024年全球膜法水处理市场规模突破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海水淡化、工业零排放、再生水回用三大新兴领域贡献超60%增量。
陈春生表示,新的市场与新的商业模式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正渗透膜(FO)、石墨烯复合膜、生物仿生膜等前沿技术相继突破实验室瓶颈,美国奥赛斯水务公司正渗透膜已实现能耗较传统RO降低50%。
不仅如此,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从新加坡再生水厂的“新生水计划”,到沙特新未来智慧城的零液体排放系统,膜技术正从“水处理工具”升级为“城市水循环的核心引擎”。
全球水务产业已进入“膜时代”,而中国正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齐头并进,部分达到反向输出阶段。
陈春生表示,中国膜产业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50年的道路,市场规模全球占比超30%,国产反渗透膜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不足5%跃升至2023年的65%。在印尼雅加达、埃及开罗等海外项目中,中国膜技术替代欧美产品成为首选方案。中国膜产业以“高铁速度”完成逆袭,从技术代工到标准输出,在雅加达、开罗的蓝天碧水间,中国方案正在重绘全球水务产业链图谱。
02碧水源密码-构建膜科技“中国范式”的四维引擎
陈春生感言,如果说膜技术是打开水危机的金钥匙,碧水源就用二十年锻造了四重“密钥基因”。
在材料革命方面,碧水源不断向高端化和细分领域延展。在半导体级超纯水膜领域,碧水源研发出IC系列的膜原件,让脱盐率达到99.8%的“膜界珠峰”;在工业低盐和高盐两大应用场景中,碧水源定向开发出两款反渗透膜产品,解决了工业膜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针对盐湖提锂领域,碧水源研发出适应碱性水质的钛系吸附剂,犹如“水中淘金”的分子磁铁;在医药超滤膜方面,研发出医药级中空纤维膜,实现0.01微米的精准筛分,堪称生物制药的“纳米手术刀”。
在装备进化方面,碧水源推出了三类产品:在传统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方面,推出振动MBR技术,该技术化身“节能武士”,让能耗指标下降20%的同时提升处理效能;双膜海水淡化系统的大规模工程应用方面,碧水源已实现10万吨、20万吨级别工程的国产化示范,目前千吨级的海水淡化装备已经实现了国际出口,走向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在移动供水方面,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ICWT)作为颠覆性水处理范式,正以“移动水厂”形态重定义分布式治水边界。
在工艺革命方面,碧水源研发“MBR-DF”双膜新水源工艺构建水质净化的“高速公路网”,实现了污水向Ⅲ类水的进化;工业零排放领域,通过超高压的反渗透膜,以及可进行分盐的高盐型纳滤膜,实现了工业零排领域分盐膜的完全国产化,以及成本可持续;在盐湖提锂方面,碧水源形成“吸附-膜法”的解决方案,用全球首创的钛系吸附剂改写了“锂三角”游戏规则。
在创新生态方面,2024年,碧水源根据“1+5+N”研发矩阵构建创新蜂巢,凝聚起科研最大合力,每年孵化2-3项颠覆性技术,不断实现创新突破;产学研用方面,碧水源“创新飞轮”加速转动,碧水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揭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合体同步成立,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让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60%;研发成果方面,近两年碧水源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20项科技奖项,展现了膜技术研发“策源地”的创新动力。
04升维之战——从水务供应商到生态文明建筑师
碧水源构建“膜材料-膜工艺-膜装备”三维技术矩阵,不仅持续领跑市政水务提标改造、工业废水零排放等主战场,更在盐湖提锂、医用分离等尖端领域实现破壁突围。膜技术正从“末端治理”向“资源循环”跨越,碧水源以创新驱动水务与资源循环全领域突破。
陈春生从纵向、横向以及全局多维度进行了详细介绍。
纵向深耕:膜技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上游材料革命方面,碧水源积极布局不同细分领域的膜产品,提升细分领域市场竞争力及新的业务增长点。包括高脱盐的苦咸水膜、面向零排放等高污染系统的海淡膜、更高色度脱除率的纳滤膜、高通量净水膜片等。为膜技术的持续升级储备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下游场景再造方面,碧水源大力拓展电力、医药、电子光伏、印染等重点领域,助力企业降低水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横向拓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生态嫁接”
面对工业零排、盐湖提锂、医药膜产业等新兴领域,碧水源孵化设计院深度参与工业零排领域,孵化华特源进军盐湖产业,孵化医药膜专业公司进入医药膜产业。不仅如此,碧水源还成立了海水产业事业部专注海水产业发展。
工业零排领域,碧水源依托在工业废水处理和膜技术应用中的技术积累,发力工业废水循环处理和零排赛道,成立实体化设计公司,正式独立经营。设计院积极推动自研产品开发升级,新开发了厌氧反应器、膜极限浓缩、双极膜电渗析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艺包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产品体系。
盐湖产业方面,碧水源重新调整华特源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围绕工业有价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努力形成集高端选择性吸附材料、特种膜等产品研发、制造、工艺应用于一体的公司体系,自此华特源发展驶入快车道。围绕国家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华特源创新性开发出盐湖提锂“膜+吸附剂”集成技术,打破了盐湖膜产品由国外垄断的局面,以及钛系吸附剂全球空白的现状,拥有自主产权的生产线和盐湖提锂整体解决方案。2024年华特源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选启航培育企业,成功进军大盐湖产业。
医药膜产业,碧水源深刻践行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在制膜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以及深厚的技术积累,积极布局蛋白浓缩分离膜、除菌膜、除病毒膜的研发。历经两年时间,在超微滤膜资深专家博士领衔的30余人研发团队的努力下,中空纤维膜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实现在外泌体、细胞治疗、重组蛋白、中药制剂、体外诊断等不同领域的成功应用。
此外,碧水源还成立了海水产业事业部专注海水产业发展。以“经略海洋环共生”为核心理念,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构建“风光发电-海水淡化-资源提取”三位一体产业生态,形成闭合产业链,提升海水资源资源利用率。新的海水产业事业部以技术创新引领新产业落地为战略,通过自主研发的“多膜耦合”技术提升海水综合利用能效,在加大技术研发并寻求突破的同时将业务链向海水产业上、下游进行延伸,采用与相关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以及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快速推进新产业落地,为企业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全球布局:膜技术出海的“战略之路”
碧水源积极布局“出海”战略,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自主研发生产的膜产品出口至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经营网络已覆盖俄罗斯、白俄罗斯、阿联酋、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中交集团“一带一路”市场布局,努力深耕海外市场,不断提升海外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谈到碧水源的未来发展规划时,陈春生表示,碧水源新的业务领域主要包括污水资源化、城镇高品质供水、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业领域提质升级与零排放、盐湖提锂与资源循环利用五大方面。
其中,污水资源化领域已经进入存量市场,需要进行提质和循环利用;城镇高品质供水领域需要用超滤、纳滤技术进行升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将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工业领域提质升级与零排放领域将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处理和零排赛道的发展;盐湖提锂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将围绕国家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
陈春生还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碧水源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国产化替代进程。在传统领域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同时,在新兴领域潜心研究、快速迭代,实现产业市占率和增速的快速发展。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