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博弈策略已从单纯加征关税转向“科技+贸易”混合战。
记者了解到,面对外部市场不确定性,中国金融机构加速布局跨境支付和贸易金融创新,通过优化结算体系、拓展本币互换、强化供应链金融支持,助力企业“出海”稳订单。
“关税政策持续变化对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格局影响深远,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关键支撑力量,积极创新跨境支付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应对关税挑战,探寻出海与出口转内销的新机遇。”一位国有大行华东区从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
跨境支付创新 护航企业出海
当前,中美贸易冲突使得传统贸易路径受阻,企业纷纷寻求出海拓展新市场。企业、金融以及支付机构多方捕捉这一需求,在跨境支付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源头厂货采购平台1688,为出口受阻企业和有外贸转内贸需求的工厂,推出一系列纾困解难举措。例如,1688为遇到资金困难的外贸厂商提供订单货款提前回款服务,支持线上申请,秒级到账。
此外,金融机构也为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跨境支付业务创新方面积极发力。如摩根大通环球企业银行大中华区主管黄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随着企业全球业务的拓展,其对高效的跨境资金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出海企业希望获取一站式解决方案,“比如自动化的跨境支付、集中化的现金池管理以及多币种账户服务等,以优化资金运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全球布局中会接触不同市场业务,面临多币种汇兑需求。同时,跨境融资方面,企业需要银团贷款、贸易融资、信用证开立、保理等融资授信服务,以支持国际贸易。
记者了解到,包括摩根大通等在内的外资银行,近年来持续规划创新不同的产品,用实际行动帮助出海客户管理资金流动性、优化支付,从资金增益到海外扩张,以及战略性并购等,助力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目标。
融资支持 助力出口转内销
面对关税战带来的外部市场压力,许多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推动出口转内销。针对部分受高关税冲击的出口企业,银行也在联合电商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出口转内销”,帮助企业调整市场策略,实现平稳过渡。
例如,1688就联合网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提供专项信用贷款,重点支持受影响最大的服装、纺织及轻工类产品和企业。
除了传统的信贷支持,支付机构还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多样化需求。4月10日,连连国际官宣推出“破浪守卫计划”,包括覆盖全周期、多场景的六重支付权益包,例如0费率、全年低至0.02%提现费率的TikTok Shop福利等,助力企业锚定机遇,驭浪前行。
近几年来,包括兴业银行等在内的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开展内销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业务,加大流动性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早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出口产品转内销提供金融支持。
科技赋能 提升支付效率
尽管当下国际贸易领域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挑战增多,但科技力量正成为破局开新的核心要素。
日前,蚂蚁国际旗下服务全球跨境中小企业的数字支付和金融服务品牌万里汇(WorldFirst)正式推出“护航计划”,即一站式跨境贸易金融服务智能体。该计划整合万里汇四大核心产品,以数字化技术在跨境支付、订单履约、外汇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方面盘活中小企业跨境贸易全链路营运能力。
据万里汇数据,该计划可帮助跨境商家资金流转效率提升到30%。万里汇中国跨境贸易总经理马启胜表示,安全、可靠、可信的高质量跨境支付服务能有效弥补商家出海时的本土化短板,“此次发布的护航计划将全方位增强国内跨境贸易企业竞争力,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买方的信任,突破新兴市场挑战,实现业务可持续增长”。
如今,众多卖家纷纷借助数字化工具与技术手段,全方位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构建起更为严密的贸易风险防范体系,并积极探寻、开拓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随着跨境企业纷纷加快向海外仓模式的转型进程,它们对于更高效跨境资金调配能力的需求愈发迫切,“比如,在批量备货过程中产生的大额支付需求,以及海外仓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本地化结算需求等,这些实际情况都在有力推动着支付服务朝着多元化、定制化的方向不断演进”。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国际贸易博弈策略已从单纯加征关税转向“科技+贸易”混合战。
记者了解到,面对外部市场不确定性,中国金融机构加速布局跨境支付和贸易金融创新,通过优化结算体系、拓展本币互换、强化供应链金融支持,助力企业“出海”稳订单。
“关税政策持续变化对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格局影响深远,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关键支撑力量,积极创新跨境支付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应对关税挑战,探寻出海与出口转内销的新机遇。”一位国有大行华东区从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
跨境支付创新 护航企业出海
当前,中美贸易冲突使得传统贸易路径受阻,企业纷纷寻求出海拓展新市场。企业、金融以及支付机构多方捕捉这一需求,在跨境支付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源头厂货采购平台1688,为出口受阻企业和有外贸转内贸需求的工厂,推出一系列纾困解难举措。例如,1688为遇到资金困难的外贸厂商提供订单货款提前回款服务,支持线上申请,秒级到账。
此外,金融机构也为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跨境支付业务创新方面积极发力。如摩根大通环球企业银行大中华区主管黄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随着企业全球业务的拓展,其对高效的跨境资金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出海企业希望获取一站式解决方案,“比如自动化的跨境支付、集中化的现金池管理以及多币种账户服务等,以优化资金运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全球布局中会接触不同市场业务,面临多币种汇兑需求。同时,跨境融资方面,企业需要银团贷款、贸易融资、信用证开立、保理等融资授信服务,以支持国际贸易。
记者了解到,包括摩根大通等在内的外资银行,近年来持续规划创新不同的产品,用实际行动帮助出海客户管理资金流动性、优化支付,从资金增益到海外扩张,以及战略性并购等,助力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目标。
融资支持 助力出口转内销
面对关税战带来的外部市场压力,许多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推动出口转内销。针对部分受高关税冲击的出口企业,银行也在联合电商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出口转内销”,帮助企业调整市场策略,实现平稳过渡。
例如,1688就联合网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提供专项信用贷款,重点支持受影响最大的服装、纺织及轻工类产品和企业。
除了传统的信贷支持,支付机构还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多样化需求。4月10日,连连国际官宣推出“破浪守卫计划”,包括覆盖全周期、多场景的六重支付权益包,例如0费率、全年低至0.02%提现费率的TikTok Shop福利等,助力企业锚定机遇,驭浪前行。
近几年来,包括兴业银行等在内的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开展内销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业务,加大流动性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早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出口产品转内销提供金融支持。
科技赋能 提升支付效率
尽管当下国际贸易领域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挑战增多,但科技力量正成为破局开新的核心要素。
日前,蚂蚁国际旗下服务全球跨境中小企业的数字支付和金融服务品牌万里汇(WorldFirst)正式推出“护航计划”,即一站式跨境贸易金融服务智能体。该计划整合万里汇四大核心产品,以数字化技术在跨境支付、订单履约、外汇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方面盘活中小企业跨境贸易全链路营运能力。
据万里汇数据,该计划可帮助跨境商家资金流转效率提升到30%。万里汇中国跨境贸易总经理马启胜表示,安全、可靠、可信的高质量跨境支付服务能有效弥补商家出海时的本土化短板,“此次发布的护航计划将全方位增强国内跨境贸易企业竞争力,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买方的信任,突破新兴市场挑战,实现业务可持续增长”。
如今,众多卖家纷纷借助数字化工具与技术手段,全方位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构建起更为严密的贸易风险防范体系,并积极探寻、开拓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随着跨境企业纷纷加快向海外仓模式的转型进程,它们对于更高效跨境资金调配能力的需求愈发迫切,“比如,在批量备货过程中产生的大额支付需求,以及海外仓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本地化结算需求等,这些实际情况都在有力推动着支付服务朝着多元化、定制化的方向不断演进”。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