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宛如一片浓重的阴霾,悄然笼罩着无数人的健康与生活。近年来,我国癌症新发病例数持续攀升,每一个新增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是无数人对健康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担忧。癌症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也对社会医疗资源构成了巨大挑战,其防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民生大事。
从左至右:主持人、乔友林、张保宁、王成锋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癌症基金会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进全民健康的号召,筹备并举办了“科学防癌,健康生活”系列论坛。4月17日,系列论坛的第二场“癌症防控”访谈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演播厅成功录制。本次节目特别邀请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秘书长、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卫学院教授乔友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知名专家张保宁,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王成锋,围绕“癌症防控”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01
宫颈癌筛查,
为女性健康撑起“保护伞”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高发癌症之一,而我国的筛查覆盖率却不尽如人意。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很多人对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宫颈癌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虽然大部分HPV感染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但仍有部分会持续感染,进而引发宫颈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最终会发展成宫颈癌。癌症筛查就像是一张“安全网”,能够在宫颈癌前病变阶段甚至更早发现问题,及时阻断病情进展。
乔友林
谈到优先筛查人群,乔教授表示,我国规定35~64岁的女性为宫颈癌筛查的重点人群。这是因为从HPV感染到发展为宫颈癌,通常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35岁以上女性感染HPV后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个年龄段进行筛查更具成本效益。不过,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HIV感染女性,无论年龄大小,一旦检测呈阳性,都应尽早开展筛查,且筛查间隔和频率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针对大家关心的筛查方式,乔教授介绍说,过去宫颈癌筛查主要依靠细胞学涂片,这种方法在取样时可能会给女性带来不适,且漏诊率较高。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HPV检测逐渐成为主流。HPV检测不仅取样相对简便,通过采集阴道分泌物即可,而且准确性高。此外,目前还可以采用HPV检测与细胞学(TCT)联合筛查的方式,其对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可高达98%。对于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自采样HPV检测是个不错的选择,女性可以在家自行取样后送检,既方便又经济。
此外,乔教表示,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但接种疫苗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筛查。疫苗只能预防部分高危型HPV感染,不能覆盖所有致癌因素。在发达国家,随着HPV疫苗的普及,宫颈癌筛查频率有所调整,但在我国,由于疫苗引入较晚,很多女性在疫苗接种前就已暴露于HPV感染风险中,所以目前还不能盲目减少筛查频率。一般建议接种疫苗后,仍需定期进行筛查,只是筛查间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比如从原本的每年一次延长至每5年一次。
02
乳腺癌筛查,
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之战
乳腺癌曾长期位居我国女性癌症发病率之首,近年来虽退居第二,但仍是女性健康的“头号大敌”。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筛查的普及,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张保宁
张教授通过数据展示了筛查对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显著作用:我国乳腺癌患者2003—2005年的五年生存率为73.1%,到2012—2015年已提升至82%;美国在1963年开展纽约健康保险计划进行乳腺癌筛查后,死亡率降低了23%;欧洲国家推行筛查后,乳腺癌死亡率也明显下降。在我国,目前虽缺乏大规模筛查降低死亡率的确切数据,但从临床情况来看,早期病例的增加意味着乳腺癌死亡率必然呈下降趋势。
那么,为什么定期筛查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呢?张教授解释道,乳腺癌早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大幅下降,如Ⅳ期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约20%。筛查能够发现微小病灶,像一些直径小于1cm的肿块,通过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为早期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在乳腺癌筛查技术方面,张教授介绍了常用的超声和钼靶检查。钼靶对钙化灶非常敏感,适合40岁以上乳腺致密的女性,能发现微小钙化灶,这些钙化灶有时可能就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超声对囊肿的检测更为准确,适合年轻女性,因为年轻女性乳腺腺体较为致密,超声检查能更好地分辨乳腺结构。很多女性对钼靶检查的辐射存在担忧,张教授强调,一次钼靶检查的辐射仅约0.4毫西弗,其辐射量甚至比普通的X线检查的辐射量更低,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危害。
近年来,AI辅助诊断技术逐渐应用于乳腺癌筛查领域。张教授认为,AI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比如在超声检查中,AI系统能够对图像进行更精准的分析,其准确性可达到高年资超声医生的水。不过,张教授也提醒,AI目前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诊断,后续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关于筛查年龄和频率,张教授表示,我国一般建议40岁起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应提前至30岁,并且可以联合MRI进行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同时,张教授还强调了乳房自我检查的重要性,建议女性每月月经后7天进行自我检查,通过触诊,感受是否有异常肿块等。但自我检查不能替代专业的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03
胰腺癌筛查,
突破困境,早筛早诊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往往已处于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极高。然而,王教授强调,对胰腺癌特别是高危人群,早筛早诊至关重要。
王成锋
王教授介绍,目前胰腺癌尚无普筛手段,但国际和国内都对高危人群有明确的定义。国际上更注重遗传因素,如BRCA2突变的人群患胰腺癌风险较高。而在我国,除了遗传因素,还会综合考虑生活习惯等因素。像慢性胰腺炎患者、5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家族性胰腺癌、家族性乳腺癌等遗传病史的人群,都属于胰腺癌高危人群。
在筛查方法上,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是常用手段。EUS(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是诊断胰腺癌的金标准,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胰腺的病变情况,但普及率相对较低;MRI检查无创,但费用较高。肿瘤标志物中,CA19-9是常用指标,但其特异性较差,胆管炎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因此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进行诊断,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手段
很多人体检时会顺便检查肿瘤标志物,结果异常往往会引发焦虑。王教授解释说,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肿瘤,一些良性疾病如感冒、拉肚子,甚至服用某些药物都可能导致其升高。所以,当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时,不要过度紧张,可以在一两个星期后在同一家医院复查,同时要结合自身症状,如是否有腹痛、黄疸等,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果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或升高幅度较大,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胰腺癌筛查的年龄和频率,王教授建议,高危人群应从50岁起每年进行EUS或MRI检查;对于家族性胰腺癌患者,筛查年龄可提前至40岁。由于胰腺癌发展较快,早发现一个月,治疗效果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建议高危人群务必重视定期筛查,最好3个月筛查一次。
本次论坛中,三位专家分别从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的筛查要点、方法、误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令人深刻地认识到癌症筛查的重要性。通过定期、精准的筛查,许多癌症能够在早期被发现,从而大大提高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癌症防控之路任重道远,未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防癌意识,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癌症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癌症筛查的覆盖率,让更多人受益。同时,也期待医学科研不断取得突破,研发出更精准、便捷、经济的筛查技术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离“无癌世界”的目标越来越近。
癌症宛如一片浓重的阴霾,悄然笼罩着无数人的健康与生活。近年来,我国癌症新发病例数持续攀升,每一个新增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是无数人对健康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担忧。癌症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也对社会医疗资源构成了巨大挑战,其防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民生大事。
从左至右:主持人、乔友林、张保宁、王成锋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癌症基金会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进全民健康的号召,筹备并举办了“科学防癌,健康生活”系列论坛。4月17日,系列论坛的第二场“癌症防控”访谈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演播厅成功录制。本次节目特别邀请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秘书长、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卫学院教授乔友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知名专家张保宁,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王成锋,围绕“癌症防控”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01
宫颈癌筛查,
为女性健康撑起“保护伞”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高发癌症之一,而我国的筛查覆盖率却不尽如人意。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很多人对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宫颈癌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虽然大部分HPV感染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但仍有部分会持续感染,进而引发宫颈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最终会发展成宫颈癌。癌症筛查就像是一张“安全网”,能够在宫颈癌前病变阶段甚至更早发现问题,及时阻断病情进展。
乔友林
谈到优先筛查人群,乔教授表示,我国规定35~64岁的女性为宫颈癌筛查的重点人群。这是因为从HPV感染到发展为宫颈癌,通常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35岁以上女性感染HPV后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个年龄段进行筛查更具成本效益。不过,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HIV感染女性,无论年龄大小,一旦检测呈阳性,都应尽早开展筛查,且筛查间隔和频率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针对大家关心的筛查方式,乔教授介绍说,过去宫颈癌筛查主要依靠细胞学涂片,这种方法在取样时可能会给女性带来不适,且漏诊率较高。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HPV检测逐渐成为主流。HPV检测不仅取样相对简便,通过采集阴道分泌物即可,而且准确性高。此外,目前还可以采用HPV检测与细胞学(TCT)联合筛查的方式,其对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可高达98%。对于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自采样HPV检测是个不错的选择,女性可以在家自行取样后送检,既方便又经济。
此外,乔教表示,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但接种疫苗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筛查。疫苗只能预防部分高危型HPV感染,不能覆盖所有致癌因素。在发达国家,随着HPV疫苗的普及,宫颈癌筛查频率有所调整,但在我国,由于疫苗引入较晚,很多女性在疫苗接种前就已暴露于HPV感染风险中,所以目前还不能盲目减少筛查频率。一般建议接种疫苗后,仍需定期进行筛查,只是筛查间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比如从原本的每年一次延长至每5年一次。
02
乳腺癌筛查,
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之战
乳腺癌曾长期位居我国女性癌症发病率之首,近年来虽退居第二,但仍是女性健康的“头号大敌”。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筛查的普及,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张保宁
张教授通过数据展示了筛查对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显著作用:我国乳腺癌患者2003—2005年的五年生存率为73.1%,到2012—2015年已提升至82%;美国在1963年开展纽约健康保险计划进行乳腺癌筛查后,死亡率降低了23%;欧洲国家推行筛查后,乳腺癌死亡率也明显下降。在我国,目前虽缺乏大规模筛查降低死亡率的确切数据,但从临床情况来看,早期病例的增加意味着乳腺癌死亡率必然呈下降趋势。
那么,为什么定期筛查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呢?张教授解释道,乳腺癌早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大幅下降,如Ⅳ期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约20%。筛查能够发现微小病灶,像一些直径小于1cm的肿块,通过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为早期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在乳腺癌筛查技术方面,张教授介绍了常用的超声和钼靶检查。钼靶对钙化灶非常敏感,适合40岁以上乳腺致密的女性,能发现微小钙化灶,这些钙化灶有时可能就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超声对囊肿的检测更为准确,适合年轻女性,因为年轻女性乳腺腺体较为致密,超声检查能更好地分辨乳腺结构。很多女性对钼靶检查的辐射存在担忧,张教授强调,一次钼靶检查的辐射仅约0.4毫西弗,其辐射量甚至比普通的X线检查的辐射量更低,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危害。
近年来,AI辅助诊断技术逐渐应用于乳腺癌筛查领域。张教授认为,AI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比如在超声检查中,AI系统能够对图像进行更精准的分析,其准确性可达到高年资超声医生的水。不过,张教授也提醒,AI目前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诊断,后续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关于筛查年龄和频率,张教授表示,我国一般建议40岁起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应提前至30岁,并且可以联合MRI进行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同时,张教授还强调了乳房自我检查的重要性,建议女性每月月经后7天进行自我检查,通过触诊,感受是否有异常肿块等。但自我检查不能替代专业的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03
胰腺癌筛查,
突破困境,早筛早诊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往往已处于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极高。然而,王教授强调,对胰腺癌特别是高危人群,早筛早诊至关重要。
王成锋
王教授介绍,目前胰腺癌尚无普筛手段,但国际和国内都对高危人群有明确的定义。国际上更注重遗传因素,如BRCA2突变的人群患胰腺癌风险较高。而在我国,除了遗传因素,还会综合考虑生活习惯等因素。像慢性胰腺炎患者、5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家族性胰腺癌、家族性乳腺癌等遗传病史的人群,都属于胰腺癌高危人群。
在筛查方法上,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是常用手段。EUS(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是诊断胰腺癌的金标准,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胰腺的病变情况,但普及率相对较低;MRI检查无创,但费用较高。肿瘤标志物中,CA19-9是常用指标,但其特异性较差,胆管炎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因此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进行诊断,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手段
很多人体检时会顺便检查肿瘤标志物,结果异常往往会引发焦虑。王教授解释说,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肿瘤,一些良性疾病如感冒、拉肚子,甚至服用某些药物都可能导致其升高。所以,当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时,不要过度紧张,可以在一两个星期后在同一家医院复查,同时要结合自身症状,如是否有腹痛、黄疸等,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果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或升高幅度较大,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胰腺癌筛查的年龄和频率,王教授建议,高危人群应从50岁起每年进行EUS或MRI检查;对于家族性胰腺癌患者,筛查年龄可提前至40岁。由于胰腺癌发展较快,早发现一个月,治疗效果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建议高危人群务必重视定期筛查,最好3个月筛查一次。
本次论坛中,三位专家分别从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的筛查要点、方法、误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令人深刻地认识到癌症筛查的重要性。通过定期、精准的筛查,许多癌症能够在早期被发现,从而大大提高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癌症防控之路任重道远,未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防癌意识,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癌症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癌症筛查的覆盖率,让更多人受益。同时,也期待医学科研不断取得突破,研发出更精准、便捷、经济的筛查技术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离“无癌世界”的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