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4月17日电(记者闫鹏)近日,“绿途同行 碳求共赢:第二届长江商学院碳路先锋分享会”在北京举办。活动聚焦时下热议的“双碳”目标实施路径,围绕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聚合学界与产业界智慧,共话经济绿色转型突破点,助力企业家更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在开场致辞环节,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副院长、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周春生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为视角,揭示美国关税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破局思路。他认为,关税问题会倒逼中国国内经济体系的加速重构。若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例,这个调整过程将促使企业重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框架,并以更高效合理的方式在新时代做全球化布局。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司长江冰以《中国碳中和体系与碳市场》为主题系统阐释了中国“双碳”战略的深层逻辑与产业重构路径。他从战略价值维度提出“四新”理论框架:新人类文明、新质生产力、新能源安全、新国际治理。通过对比1962年与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数据,揭示传统工业文明不可持续性,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生发展观已成必然选择。
针对备受关注的碳市场建设,江冰详细解析了“2+8”体系架构:强制碳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双轨并行,八大区域试点协同创新。通过配额交易机制,碳价正重构企业成本结构。随着《碳排放双控制度》等政策出台,中国正构建包含核算标准、碳足迹认证、绿色金融的完整市场生态。
江冰认为,这场变革本质是制造业革命。中国依托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将碳排放约束转化为产业升级势能,正如新能源汽车颠覆传统汽车格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正重塑全球能源版图。这种“用制造业解决资源问题”的东方智慧,有助于中国在气候治理国际规则制定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规则接受者到引领者的历史跨越。
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碳路先锋项目学术主任傅成玉从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维度,认为当前企业家须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凡有中国标记的在外企业,产地化成为必选项。二是中国高科技企业价值仍被严重低估,以 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市场估值;智能制造将带动制造业价值重构,进而推升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价值。三是出海战略需要系统性升级,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地的投资需要构建全新打法。
同时,傅成玉建议企业家抓住两大确定性方向,一方面,产业智能化革命,大模型+制造业将催生万亿级价值重构;另一方面,绿色低碳转型,碳资产价值化是扩大消费的新蓝海。“中国处于上升期,只要坚定信念,用智能化重塑制造根基,用低碳化重构消费格局,完全能够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动力。”
中国中钢集团原总经理、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宝军表示,碳交易市场的扩容不仅是环境治理工具,更是倒逼产业升级的杠杆。企业必须正视“碳成本显性化”带来的生存压力,落后产能将面临自然出清,而数据真实性核查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新型准入门槛。
“超低排放改造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入场券。”贾宝军表示,在钢铁产业进入双碳阶段发展背景下,龙头企业通过构建传统工艺流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低碳闭环,以及应用绿氢还原+电炉等新的工艺流程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贾宝军表示,AI技术正重塑产业形态。比如垂直大模型已实现高炉参数智能优化,AI巡检机器人可通过多模态感知提前预警设备异常,具身智能在新的工艺流程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等。这种“硅基智能”与“碳基制造”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一代工业范式。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指出绿色转型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生态化重构,呼吁发挥长江商学院碳路先锋课程优势,更好实现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转化。
在本次分享会上,还有来自长江商学院多位“碳路先锋”围绕“创新与突破、清洁能源的未来”“从高碳到低碳、传统行业的转型路径”“智能电网+储能、构建未来能源系统的双引擎”等话题展开圆桌交流,从实践经验出发共论企业“双碳”发展路径。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4月17日电(记者闫鹏)近日,“绿途同行 碳求共赢:第二届长江商学院碳路先锋分享会”在北京举办。活动聚焦时下热议的“双碳”目标实施路径,围绕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聚合学界与产业界智慧,共话经济绿色转型突破点,助力企业家更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在开场致辞环节,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副院长、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周春生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为视角,揭示美国关税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破局思路。他认为,关税问题会倒逼中国国内经济体系的加速重构。若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例,这个调整过程将促使企业重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框架,并以更高效合理的方式在新时代做全球化布局。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司长江冰以《中国碳中和体系与碳市场》为主题系统阐释了中国“双碳”战略的深层逻辑与产业重构路径。他从战略价值维度提出“四新”理论框架:新人类文明、新质生产力、新能源安全、新国际治理。通过对比1962年与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数据,揭示传统工业文明不可持续性,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生发展观已成必然选择。
针对备受关注的碳市场建设,江冰详细解析了“2+8”体系架构:强制碳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双轨并行,八大区域试点协同创新。通过配额交易机制,碳价正重构企业成本结构。随着《碳排放双控制度》等政策出台,中国正构建包含核算标准、碳足迹认证、绿色金融的完整市场生态。
江冰认为,这场变革本质是制造业革命。中国依托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将碳排放约束转化为产业升级势能,正如新能源汽车颠覆传统汽车格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正重塑全球能源版图。这种“用制造业解决资源问题”的东方智慧,有助于中国在气候治理国际规则制定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规则接受者到引领者的历史跨越。
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碳路先锋项目学术主任傅成玉从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维度,认为当前企业家须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凡有中国标记的在外企业,产地化成为必选项。二是中国高科技企业价值仍被严重低估,以 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市场估值;智能制造将带动制造业价值重构,进而推升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价值。三是出海战略需要系统性升级,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地的投资需要构建全新打法。
同时,傅成玉建议企业家抓住两大确定性方向,一方面,产业智能化革命,大模型+制造业将催生万亿级价值重构;另一方面,绿色低碳转型,碳资产价值化是扩大消费的新蓝海。“中国处于上升期,只要坚定信念,用智能化重塑制造根基,用低碳化重构消费格局,完全能够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动力。”
中国中钢集团原总经理、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宝军表示,碳交易市场的扩容不仅是环境治理工具,更是倒逼产业升级的杠杆。企业必须正视“碳成本显性化”带来的生存压力,落后产能将面临自然出清,而数据真实性核查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新型准入门槛。
“超低排放改造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入场券。”贾宝军表示,在钢铁产业进入双碳阶段发展背景下,龙头企业通过构建传统工艺流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低碳闭环,以及应用绿氢还原+电炉等新的工艺流程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贾宝军表示,AI技术正重塑产业形态。比如垂直大模型已实现高炉参数智能优化,AI巡检机器人可通过多模态感知提前预警设备异常,具身智能在新的工艺流程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等。这种“硅基智能”与“碳基制造”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一代工业范式。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指出绿色转型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生态化重构,呼吁发挥长江商学院碳路先锋课程优势,更好实现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转化。
在本次分享会上,还有来自长江商学院多位“碳路先锋”围绕“创新与突破、清洁能源的未来”“从高碳到低碳、传统行业的转型路径”“智能电网+储能、构建未来能源系统的双引擎”等话题展开圆桌交流,从实践经验出发共论企业“双碳”发展路径。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