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娱工场 | “她力量”佳作频出,中国电影开启“她时代”

新华财经

3天前

相关电影口碑评价整体较高,《出走的决心》豆瓣评分8.8分,《好东西》评分9.0分,《还有明天》9.4分,《初步举证》更高达9.5分。

鏁板ū宸ュ満logo.png

新华财经上海4月17日电(李一帆)电影市场再现“小高峰”。2025年清明档电影中,《向阳·花》《我的世界大电影》《不说话的爱》等三部电影实现票房破亿元,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春节档后电影市场的低迷,其中的票房冠军《向阳·花》,更彰显了电影市场“她力量”的崛起。

女性力量绽放银幕

截至4月17日,《向阳·花》以1.62亿元的票房领跑清明档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则以1.52亿元位居次席。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原本在清明小长假(4月4日至4月6日)期间累计票房暂时领先,但在更长的市场周期中,《向阳·花》不仅成为春节档后首部票房破亿元的国产电影,更展现出持续的市场吸引力——连续三天网络平台票房预测上涨,实现票房反超,目前最终票房预测2.2亿元,较《我的世界大电影》的1.82亿元预期更具优势。

今年春节档后,国内电影市场相对疲软,清明档电影创下近十年票房新低,整个3月无一部影片票房突破亿元门槛。在此背景下,女性题材电影《向阳·花》及与其同类型影片的市场表现显得尤为可贵。他们代表着女性题材电影正在成为市场主流,而这并非单指票房,还包括影片数量、口碑和话题度等。

006E7pvhgy1i04hq7e7aaj33uw1blu12.jpg

《向阳·花》官方宣传海报

从2024年《热辣滚烫》《坠落的审判》《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电影开始,近两年女性电影频频破圈,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今年3月,《初步举证》《还有明天》《想飞的女孩》等多部女性题材电影集中上映,虽未出现票房爆款,但口碑和话题度较高,成功营造出独特的“女性电影季”,甚至被观众喻为3月是女性的“春节档”。尤值一提的是,《初步举证》《还有明天》两部引进片在中国市场斩获的票房,让中国成为其本土市场之外,海外票房最高的单一国家,足见中国市场女性观众对女性题材电影的支持力度。

这些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既有传统观念中被“污名化”的肥胖女性,也有被世俗定义为婚姻失败的单亲母亲,更有为争取政治权利突破家庭桎梏的家庭主妇。无论恪守传统或挑战常规,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女性都获得了完整的主体叙事。这种创作趋势不仅突破了过往影视作品对女性的刻板塑造,更持续拓宽着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边界。

得益于此,相关电影口碑评价整体较高,《出走的决心》豆瓣评分8.8分,《好东西》评分9.0分,《还有明天》9.4分,《初步举证》更高达9.5分。

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主义表达已突破“三八妇女节档”的节日性展映,演化为贯穿全年档期的持续性创作浪潮。这种贯穿不同时节的集体创作现象,正在形成具有文化影响力的银幕现象。当女性故事从特殊节日的应景之作,升华为日常银幕的常态表达,中国电影市场正迎来真正的叙事革新。

女性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在剧集领域,女性题材的崛起同样呈现燎原之势。2024年豆瓣电视剧评分榜首的《山花烂漫时》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塑造新时代女性力量的典范;位列第二的《我的阿勒泰》由女导演滕丛丛自编自导,刻画了女性鲜活的生命力。还有探讨都市女性独立精神的《玫瑰的故事》、聚焦女性挣扎与困惑的《不够善良的我们》、以中老年女性视角观察不同女性困境的《熟年》《烟火人家》《外婆的新世界》等,多元女性叙事正重构着荧屏图景。豆瓣2024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冷门佳片及剧集榜首等榜单,均由女性题材作品摘得。

这股创作浪潮延续至2025年,近日剧集市场持续涌现女性力作:通过何家三代女性命运折射时代洪流的《六姊妹》,以医疗美容为切口探讨自我认知的《以美之名》,颠覆传统古偶设定、构建女性复仇叙事的《掌心》,女性视角剧集已形成系统性产出。

而女性题材大放光彩的背后,支撑这种创作繁荣的,是女性创作者群体的集体崛起——豆瓣2024年最受关注导演榜前十中,贾玲、科拉莉·法尔雅、邵艺辉等5位女导演强势入席,与男性导演平分秋色;演员榜单前十更是被女性占据8席,抢走了大半市场关注。

这种创作生态的变化,也是女性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赋能。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女性观众占比已从2017年的50%攀升至2024年的58.4%,评分话语权也同步增强,在观影评价方面,25%的影片出现显著性别评分差(分差>0.5),较2023年提升10个百分点。

《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女性题材电影,女性观众占比稳定在70%左右,其中票房7.21亿元的《好东西》创下女性评分均分9.8分、男性评分均分9.0分的悬殊分差。还有《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的男女评分均相差0.5分。

同时,在对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上,女性用户对影视剧综有广泛兴趣,在观看之余还热衷于讨论、分享,相比男性拥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和传播力。

2025年春节档,女性购票比例进一步跃升至63.5%,《向阳·花》的观众画像中,男性占比仅为16.2%,女性群体的消费力进一步凸显。

剧集市场同样呈现鲜明趋势:例如爱奇艺热播剧中,女性观众占比达64%,男性观众比例为36%,两者相差28个百分点。这种供需关系正在改变影视行业的创作逻辑——当女性既是叙事主体又是消费主力,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催生出了具有时代特质的文化呈现。

从“她力量”觉醒到“她经济”崛起

近年来,聚焦女性生存状态的影视作品被赋予“她题材”的鲜明标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杨慧认为,“她题材”的兴起源自社会文化变迁,“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成为观众席里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对性别平等的呼吁、对女性成长的呐喊、对女性情感的表达,催生了‘她题材’作品的层出不穷。”

这种文化现象与“她经济”的蓬勃兴起相辅相成。麦肯锡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职场女性,约占全球女性就业总人数的26%,女性就业率也位居世界前列,达到近45%,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部分发达国家大致持平。随着女性参与社会分工的程度越深,经济基础越稳固,由此带来的被看见的可能越大。

据华泰证券统计,作为拉动消费增长与引领消费的重要动能,2023年我国“她经济”规模超1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2024年,医美、旅行、鞋服、家居等众多女性消费者主导的品类呈现出增长态势,女性消费力正在全面释放,“她消费”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愈发无可替代。

在此背景下,影视行业将女性题材视为突破同质化创作的重要切口——通过“她视角”创新叙事逻辑,既满足女性受众的精神需求,更成为激活市场增量的关键路径。

然而行业转型仍面临结构性挑战。尽管诸多女性题材作品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突破,但其在内容层面的优势能否长久延续下去仍有待观察。

当前不少“她题材”影视作品已经陷入模式化困境,例如女性群像剧常通过“职场逆袭+情感纠葛”的套路叠加制造爽感,角色塑造呈现标签化特征,“闺蜜互助”与“男性救赎”也成为常见桥段,少数影视剧作已开始被视为“伪女性主义”,亟需更深层次的表达。

同时,当前女性题材影视仍面临头部大制作稀缺的困境。传统头部影视公司主导的项目,尤其是所谓“大制作”的影视作品中,男性叙事仍占据主流,而女性作品则被限制在小众、小成本的创作框架中。这种行业长期形成的惯性行为模式,仍需时间来扭转。

但在杨慧看来,“她题材”影视类作品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构成中国影视的重要创作类别,一方面是因为其具有文化创新、类型创新的视听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其对女性故事和女性形象的突破,也承载了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的文化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女性题材电影层出不穷是必然现象,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随着女性导演、编剧、主演群体持续壮大,“她视角”之下的女性需求、女性审美、女性表达势必将从“边缘”走向主流,坚韧且富有力量的女性价值观也定将被看见。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相关电影口碑评价整体较高,《出走的决心》豆瓣评分8.8分,《好东西》评分9.0分,《还有明天》9.4分,《初步举证》更高达9.5分。

鏁板ū宸ュ満logo.png

新华财经上海4月17日电(李一帆)电影市场再现“小高峰”。2025年清明档电影中,《向阳·花》《我的世界大电影》《不说话的爱》等三部电影实现票房破亿元,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春节档后电影市场的低迷,其中的票房冠军《向阳·花》,更彰显了电影市场“她力量”的崛起。

女性力量绽放银幕

截至4月17日,《向阳·花》以1.62亿元的票房领跑清明档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则以1.52亿元位居次席。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原本在清明小长假(4月4日至4月6日)期间累计票房暂时领先,但在更长的市场周期中,《向阳·花》不仅成为春节档后首部票房破亿元的国产电影,更展现出持续的市场吸引力——连续三天网络平台票房预测上涨,实现票房反超,目前最终票房预测2.2亿元,较《我的世界大电影》的1.82亿元预期更具优势。

今年春节档后,国内电影市场相对疲软,清明档电影创下近十年票房新低,整个3月无一部影片票房突破亿元门槛。在此背景下,女性题材电影《向阳·花》及与其同类型影片的市场表现显得尤为可贵。他们代表着女性题材电影正在成为市场主流,而这并非单指票房,还包括影片数量、口碑和话题度等。

006E7pvhgy1i04hq7e7aaj33uw1blu12.jpg

《向阳·花》官方宣传海报

从2024年《热辣滚烫》《坠落的审判》《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电影开始,近两年女性电影频频破圈,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今年3月,《初步举证》《还有明天》《想飞的女孩》等多部女性题材电影集中上映,虽未出现票房爆款,但口碑和话题度较高,成功营造出独特的“女性电影季”,甚至被观众喻为3月是女性的“春节档”。尤值一提的是,《初步举证》《还有明天》两部引进片在中国市场斩获的票房,让中国成为其本土市场之外,海外票房最高的单一国家,足见中国市场女性观众对女性题材电影的支持力度。

这些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既有传统观念中被“污名化”的肥胖女性,也有被世俗定义为婚姻失败的单亲母亲,更有为争取政治权利突破家庭桎梏的家庭主妇。无论恪守传统或挑战常规,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女性都获得了完整的主体叙事。这种创作趋势不仅突破了过往影视作品对女性的刻板塑造,更持续拓宽着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边界。

得益于此,相关电影口碑评价整体较高,《出走的决心》豆瓣评分8.8分,《好东西》评分9.0分,《还有明天》9.4分,《初步举证》更高达9.5分。

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主义表达已突破“三八妇女节档”的节日性展映,演化为贯穿全年档期的持续性创作浪潮。这种贯穿不同时节的集体创作现象,正在形成具有文化影响力的银幕现象。当女性故事从特殊节日的应景之作,升华为日常银幕的常态表达,中国电影市场正迎来真正的叙事革新。

女性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在剧集领域,女性题材的崛起同样呈现燎原之势。2024年豆瓣电视剧评分榜首的《山花烂漫时》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塑造新时代女性力量的典范;位列第二的《我的阿勒泰》由女导演滕丛丛自编自导,刻画了女性鲜活的生命力。还有探讨都市女性独立精神的《玫瑰的故事》、聚焦女性挣扎与困惑的《不够善良的我们》、以中老年女性视角观察不同女性困境的《熟年》《烟火人家》《外婆的新世界》等,多元女性叙事正重构着荧屏图景。豆瓣2024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冷门佳片及剧集榜首等榜单,均由女性题材作品摘得。

这股创作浪潮延续至2025年,近日剧集市场持续涌现女性力作:通过何家三代女性命运折射时代洪流的《六姊妹》,以医疗美容为切口探讨自我认知的《以美之名》,颠覆传统古偶设定、构建女性复仇叙事的《掌心》,女性视角剧集已形成系统性产出。

而女性题材大放光彩的背后,支撑这种创作繁荣的,是女性创作者群体的集体崛起——豆瓣2024年最受关注导演榜前十中,贾玲、科拉莉·法尔雅、邵艺辉等5位女导演强势入席,与男性导演平分秋色;演员榜单前十更是被女性占据8席,抢走了大半市场关注。

这种创作生态的变化,也是女性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赋能。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女性观众占比已从2017年的50%攀升至2024年的58.4%,评分话语权也同步增强,在观影评价方面,25%的影片出现显著性别评分差(分差>0.5),较2023年提升10个百分点。

《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女性题材电影,女性观众占比稳定在70%左右,其中票房7.21亿元的《好东西》创下女性评分均分9.8分、男性评分均分9.0分的悬殊分差。还有《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的男女评分均相差0.5分。

同时,在对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上,女性用户对影视剧综有广泛兴趣,在观看之余还热衷于讨论、分享,相比男性拥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和传播力。

2025年春节档,女性购票比例进一步跃升至63.5%,《向阳·花》的观众画像中,男性占比仅为16.2%,女性群体的消费力进一步凸显。

剧集市场同样呈现鲜明趋势:例如爱奇艺热播剧中,女性观众占比达64%,男性观众比例为36%,两者相差28个百分点。这种供需关系正在改变影视行业的创作逻辑——当女性既是叙事主体又是消费主力,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催生出了具有时代特质的文化呈现。

从“她力量”觉醒到“她经济”崛起

近年来,聚焦女性生存状态的影视作品被赋予“她题材”的鲜明标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杨慧认为,“她题材”的兴起源自社会文化变迁,“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成为观众席里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对性别平等的呼吁、对女性成长的呐喊、对女性情感的表达,催生了‘她题材’作品的层出不穷。”

这种文化现象与“她经济”的蓬勃兴起相辅相成。麦肯锡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职场女性,约占全球女性就业总人数的26%,女性就业率也位居世界前列,达到近45%,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部分发达国家大致持平。随着女性参与社会分工的程度越深,经济基础越稳固,由此带来的被看见的可能越大。

据华泰证券统计,作为拉动消费增长与引领消费的重要动能,2023年我国“她经济”规模超1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2024年,医美、旅行、鞋服、家居等众多女性消费者主导的品类呈现出增长态势,女性消费力正在全面释放,“她消费”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愈发无可替代。

在此背景下,影视行业将女性题材视为突破同质化创作的重要切口——通过“她视角”创新叙事逻辑,既满足女性受众的精神需求,更成为激活市场增量的关键路径。

然而行业转型仍面临结构性挑战。尽管诸多女性题材作品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突破,但其在内容层面的优势能否长久延续下去仍有待观察。

当前不少“她题材”影视作品已经陷入模式化困境,例如女性群像剧常通过“职场逆袭+情感纠葛”的套路叠加制造爽感,角色塑造呈现标签化特征,“闺蜜互助”与“男性救赎”也成为常见桥段,少数影视剧作已开始被视为“伪女性主义”,亟需更深层次的表达。

同时,当前女性题材影视仍面临头部大制作稀缺的困境。传统头部影视公司主导的项目,尤其是所谓“大制作”的影视作品中,男性叙事仍占据主流,而女性作品则被限制在小众、小成本的创作框架中。这种行业长期形成的惯性行为模式,仍需时间来扭转。

但在杨慧看来,“她题材”影视类作品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构成中国影视的重要创作类别,一方面是因为其具有文化创新、类型创新的视听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其对女性故事和女性形象的突破,也承载了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的文化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女性题材电影层出不穷是必然现象,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随着女性导演、编剧、主演群体持续壮大,“她视角”之下的女性需求、女性审美、女性表达势必将从“边缘”走向主流,坚韧且富有力量的女性价值观也定将被看见。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