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碧红 唐泽文 赵明
名片
余村村
位置:浙江省安吉县
人口:280户1060余人
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4万元
荣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特色: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彻底改变以矿为主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将一个竹林山村打造成“有血有肉”的青年创业乐园。
这是4月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拍摄的乡村民居,覆盖竹林的远山与风格一致的建筑相得益彰。(拼接图片)
4月,春和景明,浙江安吉余村5000多亩毛竹林随风阵阵吟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带着在这片竹林里定制而成的特殊礼物参会,没想到大受欢迎,被一抢而空。他带来的礼物,正是余村刚引进不久的项目——经过9年研发终于成功的竹铅笔。
余村山林面积6000亩,其中5200余亩都是毛竹林。近年来余村一边提升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边又跳出“靠山吃山”的发展边界,在绿水青山间探索打造乡村3.0版本,将一个小山村成功打造成为青年才俊们向往的梦想乐园。
这是3月3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拍摄的竹林。
2024年,这个只有200多户原住居民的小村落,涌入122万游客打卡,100+场诸如观星、星空音乐会等时尚社交活动从年头一直排到年尾,一批批“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在村里落脚生根,成为“新村民”。
环抱竹林,余村正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
进阶的乡村
蜿蜒村道 串满咖啡农场、乡音酒馆和骑行天团
在废弃的矿坑遗址上弹钢琴,这是突发奇想吗?看似古灵精怪的问题,余村却将它变成了真实发生的事。
以矿为生,是这个小山村一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20年后的今天,村里的矿山不仅关停了,去年7月,这片废弃的遗址还成为了法国知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户外经典演奏场所,震撼世人。
“这里三面环山,中间还有一大块平整后的草地,对演唱演奏活动来说,就算不用音响设备,都能形成天然的混响音效,是很好的户外演奏场地。”一名余村村委会干部带调研采访组来到草地中央,还试着对周围喊了几嗓子。
其实,吸引“钢琴王子”来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2021年余村被评为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而这几年,余村一直在“世界最佳”的道路上奔跑。
这是3月3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拍摄的纪念碑,该地是重要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
走在村主干道上,远远就能看到路边上搭着二层露台的白色小屋,连同身后一大片农场被栅栏围合在了一起。这里,是余村里的若干咖啡店之一——与余咖啡农场。
“远观有竹林,身边有麦田,帐篷下面喝喝咖啡、喂喂小动物,还是很受大城市消费者欢迎的,48块钱的门票价里,包含了一杯饮品。”一边来回给游客端送咖啡、饮料,一边聊起生意经的咖啡店主理人俞佳慧忙得正欢,尽管是周一,但这个上午已经接待了十多户家庭游客,其中大部分是从杭州、上海等地驾车而来的游客。
对于自家的咖啡厅变成网红店,俞佳慧显得很谦虚。完整运营了第一年,去年这家乡村咖啡店把营收做到了百万元规模,最多的一天卖出了一千多杯咖啡及饮品。“和安吉另一家一天卖出8000多杯的咖啡店来说,都是小巫见大巫。”她玩笑道。
为了把生意做大,这位“90后”主理人已迅速启动新计划:在山上流转的竹林里开辟一块空间,种上一大片绣球花,供游客打卡拍照以及举办精致沙龙和研学项目。
远处一个由巨型落地窗拼接成不规则形状的现代工业风透明房子吸引了调研采访组的注意。经打听,这是当地人气颇高的音乐酒吧——乡音小馆,但此前它只是一个仓库。
乡音小馆
“起初只是想要在乡村里找个音乐工作室搞创作,但后来发现到余村里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社交娱乐需求不小,索性分出了三个业务版块。”在该店主理人阿水的带领参观下,这个从垃圾中转站变身而来的酒馆尽显时尚活力:一楼主打乐队演出以及酒和咖啡销售,二楼室内继续保留音乐创作空间,室外则利用地势落差打造出举办音乐派对的户外空间。就在前一晚,一场近百人的音乐派对刚刚结束。
不缺游客,不缺年轻人,这也是吸引上海都市丽人卓莉斥重金在乡村投建OKKA乡野骑行社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中高端消费领域的自行车越野骑行项目,一张骑行天团的巨幅海报高调亮相在蓝房子外墙上,室内挂满的各种赛事奖牌、专业设计的乡野骑行路线图,以及混搭着北欧风的几间客房,为乡村里再添一处时尚消费打卡地。
刚开业不久的OKKA乡野骑行社,吸引了不少骑行爱好者到此打卡和骑行体验。
愈发“年轻态”
构筑一个“青年友好型”的梦想乐园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游客和年轻人跑到余村来?
一路的好奇和疑问下,调研采访组发现了一个细节:无论是经营乡音小馆的音乐制作人兼主理人阿水,还是OKKA乡野骑行社老板卓莉,他们身后还有另一个身份——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而这样的合伙人还有数十个。
余村村支书汪玉成,正是全球合伙人计划的参与策划者之一。“聊半个小时吧,等会儿还有好几个项目要对接。”好不容易在村委会见到汪玉成,他的电话响个不停。
抓住电话安静的缝隙,他以极快语速说了三件事:
第一,为更好发展乡村经济,2021年底镇村两级经过头脑风暴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7个月后,作为关键思路的“全球合伙人计划”酝酿落地,截至目前成功吸引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入村。
第二,为了“接住”年轻人,余村打造了一条“渐进式”青年入乡路径,让不同状态、不同情况的青年都能找到舒适的创业环境。
第三,按照“两入股三收益”的分配原则,利用村集体或乡镇资产、资源开展经营及业务,实现青年与乡村共益。
这三点,在卓莉和阿水身上都得到了集中体现。“喏,麦田对面的青来集,就是外来青年和创业者们主要办公的地方。里面的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目前长期有100多名数字游民在里面居住生活,房租很便宜。”卓莉说,按照不同房间房型,最便宜的房租一个月只要400元,最多的也就1000元,她选择了后者。
4月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拍摄的数字游民社区DN余村。
房租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年轻人最看中的是这里“半城半乡”的放松状态。
“没有固定的工作环境要求,可能有一半时间在城市,另一半时间在乡村,这是一种自由流动的、循环式的状态。”数字游民yaya说,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上班,而余村还提供所需的配套环境、空间和基础设施,妥妥的“大自然工位”,这让厌倦了在格子间工作的上班族找到新的乐趣,流露出当下年轻人对生活和工作的鲜明态度。
4月1日,数字游民使用DN余村的静音仓。
DN余村门前的展板上,正显示着这里的“朝气指数”:百余人成员中,25%来自浙江,24%来自上海,11%来自北京;他们平均年龄28岁,63%为“90后”;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0%,23%的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这类人群,主要为媒体类、技术信息类、学生、咨询行业、设计、创客……
“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现在却24小时生活工作在村里,会因为落差而感到寂寞吗?留得住吗?”从进村到采访若干的青年,调研采访组始终关心这个问题,而每个被问的人,都会反问记者,“为什么会寂寞呢?”他们甚至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余村一直很热闹,每天都有各种社交活动。
没有实地生活体验,很难真正理解这样的感受,但透过每个人的言语,似乎又看到了更多答案:理解青年、尊重青年、成就青年,是余村发展的底层逻辑,它不仅为青年提供必备的工作环境,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生活配套及各类业态落地,把社团社交活动的重要性提到高点,进而形成青年人集聚生态。
如今,余村的“新村民”已超过原住居民,形成了青年人和余村共融共生的新格局。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陈碧红 唐泽文 赵明
名片
余村村
位置:浙江省安吉县
人口:280户1060余人
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4万元
荣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特色: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彻底改变以矿为主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将一个竹林山村打造成“有血有肉”的青年创业乐园。
这是4月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拍摄的乡村民居,覆盖竹林的远山与风格一致的建筑相得益彰。(拼接图片)
4月,春和景明,浙江安吉余村5000多亩毛竹林随风阵阵吟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带着在这片竹林里定制而成的特殊礼物参会,没想到大受欢迎,被一抢而空。他带来的礼物,正是余村刚引进不久的项目——经过9年研发终于成功的竹铅笔。
余村山林面积6000亩,其中5200余亩都是毛竹林。近年来余村一边提升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边又跳出“靠山吃山”的发展边界,在绿水青山间探索打造乡村3.0版本,将一个小山村成功打造成为青年才俊们向往的梦想乐园。
这是3月3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拍摄的竹林。
2024年,这个只有200多户原住居民的小村落,涌入122万游客打卡,100+场诸如观星、星空音乐会等时尚社交活动从年头一直排到年尾,一批批“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在村里落脚生根,成为“新村民”。
环抱竹林,余村正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
进阶的乡村
蜿蜒村道 串满咖啡农场、乡音酒馆和骑行天团
在废弃的矿坑遗址上弹钢琴,这是突发奇想吗?看似古灵精怪的问题,余村却将它变成了真实发生的事。
以矿为生,是这个小山村一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20年后的今天,村里的矿山不仅关停了,去年7月,这片废弃的遗址还成为了法国知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户外经典演奏场所,震撼世人。
“这里三面环山,中间还有一大块平整后的草地,对演唱演奏活动来说,就算不用音响设备,都能形成天然的混响音效,是很好的户外演奏场地。”一名余村村委会干部带调研采访组来到草地中央,还试着对周围喊了几嗓子。
其实,吸引“钢琴王子”来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2021年余村被评为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而这几年,余村一直在“世界最佳”的道路上奔跑。
这是3月3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拍摄的纪念碑,该地是重要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
走在村主干道上,远远就能看到路边上搭着二层露台的白色小屋,连同身后一大片农场被栅栏围合在了一起。这里,是余村里的若干咖啡店之一——与余咖啡农场。
“远观有竹林,身边有麦田,帐篷下面喝喝咖啡、喂喂小动物,还是很受大城市消费者欢迎的,48块钱的门票价里,包含了一杯饮品。”一边来回给游客端送咖啡、饮料,一边聊起生意经的咖啡店主理人俞佳慧忙得正欢,尽管是周一,但这个上午已经接待了十多户家庭游客,其中大部分是从杭州、上海等地驾车而来的游客。
对于自家的咖啡厅变成网红店,俞佳慧显得很谦虚。完整运营了第一年,去年这家乡村咖啡店把营收做到了百万元规模,最多的一天卖出了一千多杯咖啡及饮品。“和安吉另一家一天卖出8000多杯的咖啡店来说,都是小巫见大巫。”她玩笑道。
为了把生意做大,这位“90后”主理人已迅速启动新计划:在山上流转的竹林里开辟一块空间,种上一大片绣球花,供游客打卡拍照以及举办精致沙龙和研学项目。
远处一个由巨型落地窗拼接成不规则形状的现代工业风透明房子吸引了调研采访组的注意。经打听,这是当地人气颇高的音乐酒吧——乡音小馆,但此前它只是一个仓库。
乡音小馆
“起初只是想要在乡村里找个音乐工作室搞创作,但后来发现到余村里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社交娱乐需求不小,索性分出了三个业务版块。”在该店主理人阿水的带领参观下,这个从垃圾中转站变身而来的酒馆尽显时尚活力:一楼主打乐队演出以及酒和咖啡销售,二楼室内继续保留音乐创作空间,室外则利用地势落差打造出举办音乐派对的户外空间。就在前一晚,一场近百人的音乐派对刚刚结束。
不缺游客,不缺年轻人,这也是吸引上海都市丽人卓莉斥重金在乡村投建OKKA乡野骑行社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中高端消费领域的自行车越野骑行项目,一张骑行天团的巨幅海报高调亮相在蓝房子外墙上,室内挂满的各种赛事奖牌、专业设计的乡野骑行路线图,以及混搭着北欧风的几间客房,为乡村里再添一处时尚消费打卡地。
刚开业不久的OKKA乡野骑行社,吸引了不少骑行爱好者到此打卡和骑行体验。
愈发“年轻态”
构筑一个“青年友好型”的梦想乐园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游客和年轻人跑到余村来?
一路的好奇和疑问下,调研采访组发现了一个细节:无论是经营乡音小馆的音乐制作人兼主理人阿水,还是OKKA乡野骑行社老板卓莉,他们身后还有另一个身份——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而这样的合伙人还有数十个。
余村村支书汪玉成,正是全球合伙人计划的参与策划者之一。“聊半个小时吧,等会儿还有好几个项目要对接。”好不容易在村委会见到汪玉成,他的电话响个不停。
抓住电话安静的缝隙,他以极快语速说了三件事:
第一,为更好发展乡村经济,2021年底镇村两级经过头脑风暴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7个月后,作为关键思路的“全球合伙人计划”酝酿落地,截至目前成功吸引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入村。
第二,为了“接住”年轻人,余村打造了一条“渐进式”青年入乡路径,让不同状态、不同情况的青年都能找到舒适的创业环境。
第三,按照“两入股三收益”的分配原则,利用村集体或乡镇资产、资源开展经营及业务,实现青年与乡村共益。
这三点,在卓莉和阿水身上都得到了集中体现。“喏,麦田对面的青来集,就是外来青年和创业者们主要办公的地方。里面的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目前长期有100多名数字游民在里面居住生活,房租很便宜。”卓莉说,按照不同房间房型,最便宜的房租一个月只要400元,最多的也就1000元,她选择了后者。
4月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拍摄的数字游民社区DN余村。
房租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年轻人最看中的是这里“半城半乡”的放松状态。
“没有固定的工作环境要求,可能有一半时间在城市,另一半时间在乡村,这是一种自由流动的、循环式的状态。”数字游民yaya说,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上班,而余村还提供所需的配套环境、空间和基础设施,妥妥的“大自然工位”,这让厌倦了在格子间工作的上班族找到新的乐趣,流露出当下年轻人对生活和工作的鲜明态度。
4月1日,数字游民使用DN余村的静音仓。
DN余村门前的展板上,正显示着这里的“朝气指数”:百余人成员中,25%来自浙江,24%来自上海,11%来自北京;他们平均年龄28岁,63%为“90后”;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0%,23%的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这类人群,主要为媒体类、技术信息类、学生、咨询行业、设计、创客……
“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现在却24小时生活工作在村里,会因为落差而感到寂寞吗?留得住吗?”从进村到采访若干的青年,调研采访组始终关心这个问题,而每个被问的人,都会反问记者,“为什么会寂寞呢?”他们甚至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余村一直很热闹,每天都有各种社交活动。
没有实地生活体验,很难真正理解这样的感受,但透过每个人的言语,似乎又看到了更多答案:理解青年、尊重青年、成就青年,是余村发展的底层逻辑,它不仅为青年提供必备的工作环境,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生活配套及各类业态落地,把社团社交活动的重要性提到高点,进而形成青年人集聚生态。
如今,余村的“新村民”已超过原住居民,形成了青年人和余村共融共生的新格局。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