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VS油箱:拆解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安全生死局

智车科技

1天前

尽管从整体统计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自燃概率略低于燃油车,然而,新能源汽车一旦起火,其火势蔓延速度之快、灭火难度之大,往往会造成比燃油车自燃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前不久,一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高速行驶。因前方施工路段改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虽发出提醒并自动减速,驾驶员随后也接管进入人驾状态,但最终车辆仍以约97km/h的时速与隔离带水泥桩猛烈碰撞,这场惨烈事故致使3人不幸遇难。

这起悲剧犹如一记重锤,将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无情地砸向公众视野中心,引发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能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

在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当下,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究竟处于何种水平?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差异?

这些问题不仅紧紧揪着消费者的心,更是车企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时无法回避的关键议题,同时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全力攻克的重要关卡。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碰撞安全性对比

新能源汽车因动力系统的根本性变革,在碰撞安全性的设计理念和考量因素上,与燃油车展现出显著分野。

从车型分类来看,新能源汽车可大致分为油改电车型以及基于专属电动平台打造的车型。油改电车型由于是在原有燃油车底盘架构上进行电池换装,这一“嫁接”过程在空间布局、续航里程以及质量分配等方面往往会遭遇诸多挑战,进而对其碰撞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整体安全性表现相对欠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于电动平台打造的新能源车型,在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众多新能源汽车厂商在关键部位不惜成本地采用高强度钢材甚至轻质且高强度的铝合金材质,以此大幅提升车辆在碰撞时的抗撞击能力。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发布的测试结果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以问界M9为例,这款新能源车型在车内乘员安全测试中表现出色,在乘员侧25%偏置碰撞以及侧面碰撞测试项目中成功实现“零缺陷”,车顶强度与座椅/头枕工况同样斩获优秀评级,全方位彰显了新能源车型在结构安全性层面的卓越进步。

尽管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在标准碰撞试验工况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但新能源汽车因其搭载的高能量密度电池,使得电池防护成为碰撞安全性考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一旦在碰撞中遭受损伤,不仅极有可能致使车辆丧失正常运行能力,更会引发起火、爆炸等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新能源汽车行业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大量非标准碰撞试验,例如模拟车辆底部受到尖锐物体撞击时电池的安全性能表现等极端工况。

以行业领军者特斯拉为例,其车型创新性地将电池组布置在车辆底部,通过巧妙的设计使电池组与车身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坚固且稳定的“底盘”结构。

这一举措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车辆的整体刚性,增强了车辆在碰撞时的抗变形能力,同时也显著降低了电池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直接冲击和损伤的风险。

自燃安全性: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较量

在过去,燃油车自燃事故较为常见,电路老化短路、油路泄漏以及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等是引发燃油车自燃的主要原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以往燃油车的自燃概率相对处于较高水平,大约每10万辆燃油车中,就有10-20辆可能会不幸遭遇自燃事故。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定期对车辆进行全面保养维护、严格规范驾驶操作流程以及尽量避免车辆长时间处于高温暴晒等极端环境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燃油车的自燃风险,为车主的行车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反观新能源汽车,其自燃成因则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态势。一方面,电池组外部电路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撞击、频繁磨损等因素影响导致线路破损,极有可能引发短路故障,进而成为自燃事故的导火索;另一方面,电池内部热管理系统一旦出现失效情况,当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及时有效地散发出去时,就会引发电池热失控现象,最终导致车辆自燃。

尽管从整体统计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自燃概率略低于燃油车,然而,新能源汽车一旦起火,其火势蔓延速度之快、灭火难度之大,往往会造成比燃油车自燃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新能源汽车起火后,电池内部会持续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大量能量,使得火焰温度飙升至极高水平,普通的灭火器在如此猛烈的火势面前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发挥有效灭火作用,而且新能源汽车起火后的复燃概率也相当高,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自燃安全性,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可谓不遗余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例如,在电池单体层面,采用具有卓越耐高温性能的陶瓷材质隔膜、能够及时释放内部压力的防爆阀以及关键时刻可迅速切断电流的CID(电流中断装置)等先进技术,确保在电池出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及时、精准地切断电流通路,有效防止热失控现象的发生与蔓延。

实际上,坊间关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谁更安全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例如,大多数网友可能主观认为,电动车更容易自燃起火。不过,央视网的一则报道,却让这种质疑显得没有根据。

据报道,按照近三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火灾数量,统计计算后发现,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低到了2023年的万分之0.96。对比之下,燃油车的起火率则在万分之1.5左右。这也意味着,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实际上低于燃油车。

图源L:央视网(朝闻天下)

这则报道,也选取了世界上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挪威,证明了燃油车的相对安全性。数据显示,该国汽油和柴油汽车的火灾发生率是新能源汽车的四到五倍。

对此,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称:“电动汽车着火的事故率应该是小于油车的,这个是有统计的,但是我们对于电动汽车出了事故时的处理方式,不像油车那么有经验。”

因此,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尽管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并没有比燃油车更高,但是电池起火比汽油起火更难扑灭,复燃率较高,加上小米等品牌的新车型更受关注,所以新能源汽车起火似乎更受关注。

为此,也有人认为,新能源起火更受关注,或许是新能源汽车品牌被流量反噬的结果,或者因此带来的幸存者偏差效应,是一种错觉。

电池包和高压系统管理的安全考量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和高压系统管理堪称保障车辆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与关键环节。一旦管理不善,极易引发自燃、漏电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事故。

以全新元EV为例,该车在电池包和高压系统管理方面深度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构建起一套严密的安全防护体系。在电池包内部,精心设置了正极和负极接触器,这两个关键部件犹如忠诚的卫士,在车辆遭遇碰撞或电池出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在瞬间迅速切断电池电流对外输出,从源头上杜绝了因短路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对接触器进行定期且严格的烧结检测,实时掌握接触器的工作状态,确保其始终处于可控、可靠的工作状态,进一步为电池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筑牢根基。

在高压系统防护方面,新能源汽车充分借助软件系统的强大助力,实现了智能化、精细化的安全防护。

例如,普遍配备的碰撞断高压技术,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以毫秒级的响应速度迅速切断高压电路,避免高压电在车辆碰撞变形过程中对车内人员造成致命伤害;主被动放电技术则是在车辆进行维修保养或出现故障时,能够将高压系统中残留的电量以安全、可控的方式进行释放,为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比之下,燃油车由于不存在高压系统,其电路系统的电压相对较低,因此在漏电风险方面相较于新能源汽车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燃油车的油路系统同样需要车主精心维护与保养,一旦油路系统出现泄漏问题,在遇到明火或高温环境时,就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极易引发熊熊大火,对车辆和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自动驾驶技术可靠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蓝图。然而,小米SU7此次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的严重事故,无疑给这一新兴技术的安全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公众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从技术原理来看,自动驾驶汽车主要依靠传感器、摄像头、雷达以及复杂的算法来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的驾驶决策。在理想情况下,这些先进的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环境识别和快速的反应决策,从而有效降低人为驾驶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风险。

例如,一些高端自动驾驶汽车配备的激光雷达,能够实时构建车辆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为车辆提供精确的距离信息,帮助车辆提前预判潜在危险并做出合理的避让动作。

然而,现实的交通环境极其复杂多变,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复杂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雾、暴雪等,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精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误判。

此外,道路上的交通标识不清晰、施工路段的临时状况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不规范行为等,都可能使自动驾驶系统陷入“困惑”,无法做出准确、合理的决策。

从事故数据来看,虽然目前自动驾驶汽车的保有量相对较低,相关事故统计样本有限,但已发生的一些事故案例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例如,此前特斯拉也曾多次发生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开启状态下的碰撞事故,部分事故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事故表明,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距离实现完全可靠、安全的无人驾驶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为了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行业内正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传感器性能、改进算法模型,以及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法规和标准,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要求、测试规范以及事故责任认定等关键问题等。

结论

综合来看,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与燃油车在安全性方面各有特点,同时也各自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新能源汽车在电池防护技术创新、智能化主动安全配置应用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但在自燃风险防控、事故后复杂安全问题处理等方面仍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技术解决方案。

虽然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谁更安全的问题,消费者认知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但愿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汽车自燃而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电池VS油箱:拆解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安全生死局

尽管从整体统计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自燃概率略低于燃油车,然而,新能源汽车一旦起火,其火势蔓延速度之快、灭火难度之大,往往会造成比燃油车自燃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前不久,一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高速行驶。因前方施工路段改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虽发出提醒并自动减速,驾驶员随后也接管进入人驾状态,但最终车辆仍以约97km/h的时速与隔离带水泥桩猛烈碰撞,这场惨烈事故致使3人不幸遇难。

这起悲剧犹如一记重锤,将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无情地砸向公众视野中心,引发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能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

在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当下,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究竟处于何种水平?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差异?

这些问题不仅紧紧揪着消费者的心,更是车企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时无法回避的关键议题,同时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全力攻克的重要关卡。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碰撞安全性对比

新能源汽车因动力系统的根本性变革,在碰撞安全性的设计理念和考量因素上,与燃油车展现出显著分野。

从车型分类来看,新能源汽车可大致分为油改电车型以及基于专属电动平台打造的车型。油改电车型由于是在原有燃油车底盘架构上进行电池换装,这一“嫁接”过程在空间布局、续航里程以及质量分配等方面往往会遭遇诸多挑战,进而对其碰撞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整体安全性表现相对欠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于电动平台打造的新能源车型,在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众多新能源汽车厂商在关键部位不惜成本地采用高强度钢材甚至轻质且高强度的铝合金材质,以此大幅提升车辆在碰撞时的抗撞击能力。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发布的测试结果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以问界M9为例,这款新能源车型在车内乘员安全测试中表现出色,在乘员侧25%偏置碰撞以及侧面碰撞测试项目中成功实现“零缺陷”,车顶强度与座椅/头枕工况同样斩获优秀评级,全方位彰显了新能源车型在结构安全性层面的卓越进步。

尽管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在标准碰撞试验工况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但新能源汽车因其搭载的高能量密度电池,使得电池防护成为碰撞安全性考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一旦在碰撞中遭受损伤,不仅极有可能致使车辆丧失正常运行能力,更会引发起火、爆炸等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新能源汽车行业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大量非标准碰撞试验,例如模拟车辆底部受到尖锐物体撞击时电池的安全性能表现等极端工况。

以行业领军者特斯拉为例,其车型创新性地将电池组布置在车辆底部,通过巧妙的设计使电池组与车身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坚固且稳定的“底盘”结构。

这一举措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车辆的整体刚性,增强了车辆在碰撞时的抗变形能力,同时也显著降低了电池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直接冲击和损伤的风险。

自燃安全性: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较量

在过去,燃油车自燃事故较为常见,电路老化短路、油路泄漏以及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等是引发燃油车自燃的主要原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以往燃油车的自燃概率相对处于较高水平,大约每10万辆燃油车中,就有10-20辆可能会不幸遭遇自燃事故。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定期对车辆进行全面保养维护、严格规范驾驶操作流程以及尽量避免车辆长时间处于高温暴晒等极端环境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燃油车的自燃风险,为车主的行车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反观新能源汽车,其自燃成因则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态势。一方面,电池组外部电路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撞击、频繁磨损等因素影响导致线路破损,极有可能引发短路故障,进而成为自燃事故的导火索;另一方面,电池内部热管理系统一旦出现失效情况,当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及时有效地散发出去时,就会引发电池热失控现象,最终导致车辆自燃。

尽管从整体统计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自燃概率略低于燃油车,然而,新能源汽车一旦起火,其火势蔓延速度之快、灭火难度之大,往往会造成比燃油车自燃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新能源汽车起火后,电池内部会持续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大量能量,使得火焰温度飙升至极高水平,普通的灭火器在如此猛烈的火势面前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发挥有效灭火作用,而且新能源汽车起火后的复燃概率也相当高,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自燃安全性,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可谓不遗余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例如,在电池单体层面,采用具有卓越耐高温性能的陶瓷材质隔膜、能够及时释放内部压力的防爆阀以及关键时刻可迅速切断电流的CID(电流中断装置)等先进技术,确保在电池出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及时、精准地切断电流通路,有效防止热失控现象的发生与蔓延。

实际上,坊间关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谁更安全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例如,大多数网友可能主观认为,电动车更容易自燃起火。不过,央视网的一则报道,却让这种质疑显得没有根据。

据报道,按照近三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火灾数量,统计计算后发现,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低到了2023年的万分之0.96。对比之下,燃油车的起火率则在万分之1.5左右。这也意味着,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实际上低于燃油车。

图源L:央视网(朝闻天下)

这则报道,也选取了世界上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挪威,证明了燃油车的相对安全性。数据显示,该国汽油和柴油汽车的火灾发生率是新能源汽车的四到五倍。

对此,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称:“电动汽车着火的事故率应该是小于油车的,这个是有统计的,但是我们对于电动汽车出了事故时的处理方式,不像油车那么有经验。”

因此,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尽管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并没有比燃油车更高,但是电池起火比汽油起火更难扑灭,复燃率较高,加上小米等品牌的新车型更受关注,所以新能源汽车起火似乎更受关注。

为此,也有人认为,新能源起火更受关注,或许是新能源汽车品牌被流量反噬的结果,或者因此带来的幸存者偏差效应,是一种错觉。

电池包和高压系统管理的安全考量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和高压系统管理堪称保障车辆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与关键环节。一旦管理不善,极易引发自燃、漏电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事故。

以全新元EV为例,该车在电池包和高压系统管理方面深度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构建起一套严密的安全防护体系。在电池包内部,精心设置了正极和负极接触器,这两个关键部件犹如忠诚的卫士,在车辆遭遇碰撞或电池出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在瞬间迅速切断电池电流对外输出,从源头上杜绝了因短路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对接触器进行定期且严格的烧结检测,实时掌握接触器的工作状态,确保其始终处于可控、可靠的工作状态,进一步为电池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筑牢根基。

在高压系统防护方面,新能源汽车充分借助软件系统的强大助力,实现了智能化、精细化的安全防护。

例如,普遍配备的碰撞断高压技术,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以毫秒级的响应速度迅速切断高压电路,避免高压电在车辆碰撞变形过程中对车内人员造成致命伤害;主被动放电技术则是在车辆进行维修保养或出现故障时,能够将高压系统中残留的电量以安全、可控的方式进行释放,为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比之下,燃油车由于不存在高压系统,其电路系统的电压相对较低,因此在漏电风险方面相较于新能源汽车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燃油车的油路系统同样需要车主精心维护与保养,一旦油路系统出现泄漏问题,在遇到明火或高温环境时,就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极易引发熊熊大火,对车辆和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自动驾驶技术可靠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蓝图。然而,小米SU7此次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的严重事故,无疑给这一新兴技术的安全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公众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从技术原理来看,自动驾驶汽车主要依靠传感器、摄像头、雷达以及复杂的算法来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的驾驶决策。在理想情况下,这些先进的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环境识别和快速的反应决策,从而有效降低人为驾驶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风险。

例如,一些高端自动驾驶汽车配备的激光雷达,能够实时构建车辆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为车辆提供精确的距离信息,帮助车辆提前预判潜在危险并做出合理的避让动作。

然而,现实的交通环境极其复杂多变,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复杂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雾、暴雪等,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精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误判。

此外,道路上的交通标识不清晰、施工路段的临时状况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不规范行为等,都可能使自动驾驶系统陷入“困惑”,无法做出准确、合理的决策。

从事故数据来看,虽然目前自动驾驶汽车的保有量相对较低,相关事故统计样本有限,但已发生的一些事故案例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例如,此前特斯拉也曾多次发生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开启状态下的碰撞事故,部分事故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事故表明,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距离实现完全可靠、安全的无人驾驶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为了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行业内正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传感器性能、改进算法模型,以及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法规和标准,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要求、测试规范以及事故责任认定等关键问题等。

结论

综合来看,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与燃油车在安全性方面各有特点,同时也各自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新能源汽车在电池防护技术创新、智能化主动安全配置应用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但在自燃风险防控、事故后复杂安全问题处理等方面仍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技术解决方案。

虽然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谁更安全的问题,消费者认知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但愿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汽车自燃而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电池VS油箱:拆解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安全生死局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