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6次IPO失败,第7次合规大于财富?

智车科技

5天前

在车市寒冬的那两年,奇瑞进行了混改,拿到青岛五道口196亿元的注资,代价也同样巨大,国资持股降至40%以下,奇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冲击IPO。...与奇瑞营收跃升高度关联,可推断其新能源板块对2024年总营收增长贡献显著,占比也将更高。

作 者 | 无忌

了解更多金融信息 | BT财经数据通正文共计4158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国内年营收第三大车企奇瑞汽车,第七次IPO能否如愿。

4月15日,奇瑞集团发布销量快报。一季度,集团累计销售汽车620025辆,同比增长17.1%,创造历史季度销量新高。其中,奇瑞汽车累计销售590533辆,同比增长18.8%;新能源车累计销售163458辆,同比增长171.8%;累计出口汽车255465辆。

不久前,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提交第七次IPO申请,再一次牵动整个汽车圈的神经。奇瑞顶着“中国最大燃油车IPO”名号已经多年,从2004年至今,一场长达21年的资本长跑,曾六次IPO折戟,这一次奇瑞能否梦想成真,成为中国燃油车最大的IPO?

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13亿元,同时手握419亿元现金,全年销量260万辆,这样的车企竟然游离在资本市场之外,也成为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心中的遗憾,他在2025年度干部大会上发布了完成企业上市、年度经营目标、关键能力提升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四大任务,并重点强调,将企业高质量上市作为公司首要任务。

其实奇瑞汽车上市从来不是因为业绩问题,奇瑞近期业绩也足够出色,销量也稳步增长,但是第7次IPO,仅仅这些就够了吗?在这次递交招股书前,奇瑞还在为厘清股权结构做最后的调整,合规或才是应该放在首位的事。

1

为何6次折戟IPO?

1997年成立于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前身为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08年3月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一批汽车制造商,当年风靡一时的奇瑞QQ承载着很多80后的青春梦想。

奇瑞最开始造车时没有造车资质,只能被迫把品牌名挂靠在上汽名下,并向后者出让了20%的股份,终圆了自己的造车梦,才有了一代神车奇瑞QQ。

2003年7月首代奇瑞QQ上市,首年销量突破4万辆‌,2004年销量飙升至8.5万辆。2005年实现月销破万,全年销量近13万辆,占据微型车市场份额60%‌。2006年全年销量保持高位,占奇瑞品牌整体销量超40%‌。截至2011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被称“中国版甲壳虫”,截至奇瑞QQ停产,累计销量140万辆。

奇瑞QQ的成功为奇瑞带来不俗的收益,虽然奇瑞官方没有公布具体营收数据,不过依据当时奇瑞QQ售价在2.88万元至5万元左右的价格也能粗略估算,若取中间值4万元/辆,按140万辆总销量估算,不考虑通胀以及价格波动因素的情况下,奇瑞QQ总营收约560亿元。

因为奇瑞QQ火爆,奇瑞在2004年首次启动上市程序,这一次上市计划很快夭折,根源就在于和上汽之间的股权纠纷,在股权出现重大纠纷的情况下,证监会自然不会允许他们上市。当时上汽看到奇瑞销量火爆,觉得20%的股权太少,就想增持股份,本来就有种被胁迫的奇瑞,这次没有让步,也导致了两家最终谈崩,上汽撤资,为了保障资金支持,奇瑞还是持续引入了其他方资本,因复杂的股权结构和纠纷却被证监会无情劝退。

吸取首次IPO失利的教训,奇瑞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并全面实施了多品牌战略,瑞麒、威麟、开瑞等子品牌遍地开花,期望用规模换资本青睐,2007年第二次冲击IPO,奇瑞的多点开花或导致其资源过于分散,没有打磨出一个十分强势的品牌,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下,资本市场更趋于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奇瑞第二次IPO再次失利。

受到前两次上市失败的影响,奇瑞蛰伏了8年后才第三次IPO,准备在2016年趁着新能源政策风口,通过借壳“海螺型材”把奇瑞新能源扶上市。但当时奇瑞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不足2万辆,加上同样的股权结构问题,又连续两次相继碰壁于A股和港股。

在车市寒冬的那两年,奇瑞进行了混改,拿到青岛五道口196亿元的注资,代价也同样巨大,国资持股降至40%以下,奇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冲击IPO。遗憾的是青岛五道口在其上市关键时刻资金链断裂,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斥资100.54亿元接盘,只是如此一来,原本就复杂的股权结构更加复杂,上市再次卡在熟悉的位置。

六次IPO失利,尹同跃也由“尹同学”成了63岁的“尹老汉”。

2

营收高居车企第三

其实奇瑞汽车并不担心业绩和销量,甚至这块成为奇瑞的加分项。2024年,奇瑞创造了诸多第一,这也给了尹同跃在2025年上市的底气。

2024年奇瑞补齐了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块短板,实现了国内国外、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四个赛道同时发力。2024年奇瑞在这四个赛道上实现了“全科优秀”,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

奇瑞兑现了尹同跃说的那句“要不客气”的豪言,全年销量2603916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583569辆,同比增长232.7%,增速位居主流车企首位。2024年12月销量298505辆,同比增长38.4%。新能源汽车销量10.2万辆,首次突破单月销量10万辆,全年营收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50%,年增长超过1500亿元。全年汽车出口1144588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自主品牌出口量第一。

营收方面,在目前已经发布财报的车企中,比亚迪以7700亿元的营收规模稳居第一,上汽集团只发布了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4305亿元,预计全年营收规模近6000亿元。吉利2024年营收2402亿元,长城营收2022亿元,长安汽车营收1597亿元,奇瑞4800亿元的营收仅次于比亚迪和上汽,位居中国车企第三位。

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提高,说明奇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发力初见成效。招股书显示,2022年,奇瑞新能源汽车营收占比为13.2%,2024年全年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22.4%,新能源车型(如风云A8/A9、捷途山海系列等)单价高于传统燃油车,且高增长的新能源销量直接拉动营收规模扩张‌,而就在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的营收占比只有16%,这意味着2024年第四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与奇瑞营收跃升高度关联,可推断其新能源板块对2024年总营收增长贡献显著,占比也将更高。

去年奇瑞完成全球化布局‌,新能源车型加速进入欧洲、中东等海外市场,西班牙合资工厂等项目推动全球市场渗透‌。同时奇瑞的品牌矩阵也开始全面发力,‌主品牌奇瑞‌表现亮眼,全年销量达161.1万辆‌,首次突破16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31.1%,占总销量的61.9%‌。‌捷途全年销量56.8万辆‌,同比激增80.3%,超额完成原定55万辆目标‌。‌聚焦年轻市场的‌新兴品牌‌‌iCAR,主推iCAR 03/V23等新能源车型,全年销量6.6万辆‌。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去年12月单月销量1.77万辆‌,全年累计销量5.8万辆。

奇瑞在2024年发布多款混动产品(如风云系列),推动混动技术开源,构建全球混动产业链生态‌。前三季度奇瑞研发投入达65.53亿元,第四季度研发费用没有公布,即便是和前三季度持平的话,全年研发投入约88亿元,和长城汽车2024年93亿元的研发费用大致持平。

‌研发投入转化‌为奇瑞带来不俗收益,混动发动机、变速器及能量管理技术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支撑营收与销量双增长。但奇瑞的研发费用占比不算高,招股书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占比仅为3.6%。低于长城的4.6%,更低于比亚迪的6.85%,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31亿元,也远超奇瑞。同时奇瑞尽管销量增速显著,全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133.5万辆仍低于比亚迪371.8万辆、吉利177.3万辆,未进入“自主三强”阵营。

3

招股书的隐忧

奇瑞汽车6次IPO失利,根源或出自混乱的股权问题,合规性一直是奇瑞汽车不得不面对的头等大事。

天眼查显示奇瑞前五大股东分别是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立讯有限公司和芜湖瑞创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8.64%、9.97%、8.70%、7.87%和6.74%。另外两大持股5%以上的股东是常熟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和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39%和5.20%。

从股权结构看,芜湖国资、瑞创投资与立讯精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基本厘清了此前的命门——股权结构复杂,终结了早年挂靠上汽遗留下的产权纠纷。在这样的情况下,招股书却强调“实控人仍为芜湖国资委”,看似已经厘清的股权结构,因为招股书上的强调表述,又让人留下遐想空间。毕竟2019年青岛五道口注资时,奇瑞也曾宣称解决治理顽疾,在青岛五道口资金链断裂后,立讯精密接盘,反而让股权复杂度不降反升。重组虽更具彻底性,但在汽车产业“合纵连横”加剧的当下,分散的股权结构能否抵御未来战略投资者的博弈,都为上市增加了不确定性。

尽管奇瑞新能源汽车在2024年业绩优异,但目前奇瑞主要营收来源依然是传统燃油车,燃油车的营收占比高达74.8%,而各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营收占总营收的平均值为40.9%。好在一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累计销售163458辆,同比增长171.8%,这为奇瑞IPO作了良好的铺垫。

奇瑞汽车一直以重研发闻名于行业。奇瑞在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清晰地展现了其“技术换市场”的战略路径。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九月,奇瑞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了36.46亿元、66.64亿元和65.53亿元,占营收比例均控制在3.5%-4.5%左右,并且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亚于营收增速。这种对研发的高度专注不仅帮助奇瑞保持了技术领先地位,也为产品线的不断丰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奇瑞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奇瑞已经形成了涵盖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内的多元化产品布局;在智能化方面,“大卓智驾”系统和“雄狮智舱”平台也彰显出奇瑞在智能驾驶与人机交互领域的创新能力。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提升了奇瑞品牌的竞争力,还促进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4月15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天穹智算”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运输工具、设计研究,当前商标状态为注册申请中。“天穹智算”商标的申请,可能预示着奇瑞汽车未来在智能驾驶、车联网技术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从近三年奇瑞的业绩表现来看,奇瑞IPO通过的可能性很大,毕竟其规模能达到全球第八大车企,这样的光环能吸引很多投资者,而业绩方面更是加分项,优秀的业绩不仅反映了奇瑞汽车出色的市场表现和盈利能力,也展示了公司在多品牌战略和全球化布局上的成功。奇瑞旗下五大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及智界各具特色,覆盖了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其中捷途品牌仅用六年时间就达成了百万销量的里程碑。此外,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首位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奇瑞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凭借如此亮眼的财务表现和稳健的增长趋势,奇瑞汽车向港交所递交的IPO申请显得底气十足,有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合规性优先于业绩表现,业绩只是参考,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均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明确规定,这或许是奇瑞唯一需要担心的麻烦。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文标题 : 【行业深度研究】奇瑞6次IPO失败,第7次合规大于财富?

在车市寒冬的那两年,奇瑞进行了混改,拿到青岛五道口196亿元的注资,代价也同样巨大,国资持股降至40%以下,奇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冲击IPO。...与奇瑞营收跃升高度关联,可推断其新能源板块对2024年总营收增长贡献显著,占比也将更高。

作 者 | 无忌

了解更多金融信息 | BT财经数据通正文共计4158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国内年营收第三大车企奇瑞汽车,第七次IPO能否如愿。

4月15日,奇瑞集团发布销量快报。一季度,集团累计销售汽车620025辆,同比增长17.1%,创造历史季度销量新高。其中,奇瑞汽车累计销售590533辆,同比增长18.8%;新能源车累计销售163458辆,同比增长171.8%;累计出口汽车255465辆。

不久前,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提交第七次IPO申请,再一次牵动整个汽车圈的神经。奇瑞顶着“中国最大燃油车IPO”名号已经多年,从2004年至今,一场长达21年的资本长跑,曾六次IPO折戟,这一次奇瑞能否梦想成真,成为中国燃油车最大的IPO?

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13亿元,同时手握419亿元现金,全年销量260万辆,这样的车企竟然游离在资本市场之外,也成为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心中的遗憾,他在2025年度干部大会上发布了完成企业上市、年度经营目标、关键能力提升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四大任务,并重点强调,将企业高质量上市作为公司首要任务。

其实奇瑞汽车上市从来不是因为业绩问题,奇瑞近期业绩也足够出色,销量也稳步增长,但是第7次IPO,仅仅这些就够了吗?在这次递交招股书前,奇瑞还在为厘清股权结构做最后的调整,合规或才是应该放在首位的事。

1

为何6次折戟IPO?

1997年成立于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前身为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08年3月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一批汽车制造商,当年风靡一时的奇瑞QQ承载着很多80后的青春梦想。

奇瑞最开始造车时没有造车资质,只能被迫把品牌名挂靠在上汽名下,并向后者出让了20%的股份,终圆了自己的造车梦,才有了一代神车奇瑞QQ。

2003年7月首代奇瑞QQ上市,首年销量突破4万辆‌,2004年销量飙升至8.5万辆。2005年实现月销破万,全年销量近13万辆,占据微型车市场份额60%‌。2006年全年销量保持高位,占奇瑞品牌整体销量超40%‌。截至2011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被称“中国版甲壳虫”,截至奇瑞QQ停产,累计销量140万辆。

奇瑞QQ的成功为奇瑞带来不俗的收益,虽然奇瑞官方没有公布具体营收数据,不过依据当时奇瑞QQ售价在2.88万元至5万元左右的价格也能粗略估算,若取中间值4万元/辆,按140万辆总销量估算,不考虑通胀以及价格波动因素的情况下,奇瑞QQ总营收约560亿元。

因为奇瑞QQ火爆,奇瑞在2004年首次启动上市程序,这一次上市计划很快夭折,根源就在于和上汽之间的股权纠纷,在股权出现重大纠纷的情况下,证监会自然不会允许他们上市。当时上汽看到奇瑞销量火爆,觉得20%的股权太少,就想增持股份,本来就有种被胁迫的奇瑞,这次没有让步,也导致了两家最终谈崩,上汽撤资,为了保障资金支持,奇瑞还是持续引入了其他方资本,因复杂的股权结构和纠纷却被证监会无情劝退。

吸取首次IPO失利的教训,奇瑞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并全面实施了多品牌战略,瑞麒、威麟、开瑞等子品牌遍地开花,期望用规模换资本青睐,2007年第二次冲击IPO,奇瑞的多点开花或导致其资源过于分散,没有打磨出一个十分强势的品牌,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下,资本市场更趋于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奇瑞第二次IPO再次失利。

受到前两次上市失败的影响,奇瑞蛰伏了8年后才第三次IPO,准备在2016年趁着新能源政策风口,通过借壳“海螺型材”把奇瑞新能源扶上市。但当时奇瑞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不足2万辆,加上同样的股权结构问题,又连续两次相继碰壁于A股和港股。

在车市寒冬的那两年,奇瑞进行了混改,拿到青岛五道口196亿元的注资,代价也同样巨大,国资持股降至40%以下,奇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冲击IPO。遗憾的是青岛五道口在其上市关键时刻资金链断裂,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斥资100.54亿元接盘,只是如此一来,原本就复杂的股权结构更加复杂,上市再次卡在熟悉的位置。

六次IPO失利,尹同跃也由“尹同学”成了63岁的“尹老汉”。

2

营收高居车企第三

其实奇瑞汽车并不担心业绩和销量,甚至这块成为奇瑞的加分项。2024年,奇瑞创造了诸多第一,这也给了尹同跃在2025年上市的底气。

2024年奇瑞补齐了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块短板,实现了国内国外、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四个赛道同时发力。2024年奇瑞在这四个赛道上实现了“全科优秀”,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

奇瑞兑现了尹同跃说的那句“要不客气”的豪言,全年销量2603916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583569辆,同比增长232.7%,增速位居主流车企首位。2024年12月销量298505辆,同比增长38.4%。新能源汽车销量10.2万辆,首次突破单月销量10万辆,全年营收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50%,年增长超过1500亿元。全年汽车出口1144588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自主品牌出口量第一。

营收方面,在目前已经发布财报的车企中,比亚迪以7700亿元的营收规模稳居第一,上汽集团只发布了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4305亿元,预计全年营收规模近6000亿元。吉利2024年营收2402亿元,长城营收2022亿元,长安汽车营收1597亿元,奇瑞4800亿元的营收仅次于比亚迪和上汽,位居中国车企第三位。

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提高,说明奇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发力初见成效。招股书显示,2022年,奇瑞新能源汽车营收占比为13.2%,2024年全年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22.4%,新能源车型(如风云A8/A9、捷途山海系列等)单价高于传统燃油车,且高增长的新能源销量直接拉动营收规模扩张‌,而就在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的营收占比只有16%,这意味着2024年第四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与奇瑞营收跃升高度关联,可推断其新能源板块对2024年总营收增长贡献显著,占比也将更高。

去年奇瑞完成全球化布局‌,新能源车型加速进入欧洲、中东等海外市场,西班牙合资工厂等项目推动全球市场渗透‌。同时奇瑞的品牌矩阵也开始全面发力,‌主品牌奇瑞‌表现亮眼,全年销量达161.1万辆‌,首次突破16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31.1%,占总销量的61.9%‌。‌捷途全年销量56.8万辆‌,同比激增80.3%,超额完成原定55万辆目标‌。‌聚焦年轻市场的‌新兴品牌‌‌iCAR,主推iCAR 03/V23等新能源车型,全年销量6.6万辆‌。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去年12月单月销量1.77万辆‌,全年累计销量5.8万辆。

奇瑞在2024年发布多款混动产品(如风云系列),推动混动技术开源,构建全球混动产业链生态‌。前三季度奇瑞研发投入达65.53亿元,第四季度研发费用没有公布,即便是和前三季度持平的话,全年研发投入约88亿元,和长城汽车2024年93亿元的研发费用大致持平。

‌研发投入转化‌为奇瑞带来不俗收益,混动发动机、变速器及能量管理技术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支撑营收与销量双增长。但奇瑞的研发费用占比不算高,招股书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占比仅为3.6%。低于长城的4.6%,更低于比亚迪的6.85%,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31亿元,也远超奇瑞。同时奇瑞尽管销量增速显著,全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133.5万辆仍低于比亚迪371.8万辆、吉利177.3万辆,未进入“自主三强”阵营。

3

招股书的隐忧

奇瑞汽车6次IPO失利,根源或出自混乱的股权问题,合规性一直是奇瑞汽车不得不面对的头等大事。

天眼查显示奇瑞前五大股东分别是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立讯有限公司和芜湖瑞创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8.64%、9.97%、8.70%、7.87%和6.74%。另外两大持股5%以上的股东是常熟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和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39%和5.20%。

从股权结构看,芜湖国资、瑞创投资与立讯精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基本厘清了此前的命门——股权结构复杂,终结了早年挂靠上汽遗留下的产权纠纷。在这样的情况下,招股书却强调“实控人仍为芜湖国资委”,看似已经厘清的股权结构,因为招股书上的强调表述,又让人留下遐想空间。毕竟2019年青岛五道口注资时,奇瑞也曾宣称解决治理顽疾,在青岛五道口资金链断裂后,立讯精密接盘,反而让股权复杂度不降反升。重组虽更具彻底性,但在汽车产业“合纵连横”加剧的当下,分散的股权结构能否抵御未来战略投资者的博弈,都为上市增加了不确定性。

尽管奇瑞新能源汽车在2024年业绩优异,但目前奇瑞主要营收来源依然是传统燃油车,燃油车的营收占比高达74.8%,而各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营收占总营收的平均值为40.9%。好在一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累计销售163458辆,同比增长171.8%,这为奇瑞IPO作了良好的铺垫。

奇瑞汽车一直以重研发闻名于行业。奇瑞在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清晰地展现了其“技术换市场”的战略路径。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九月,奇瑞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了36.46亿元、66.64亿元和65.53亿元,占营收比例均控制在3.5%-4.5%左右,并且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亚于营收增速。这种对研发的高度专注不仅帮助奇瑞保持了技术领先地位,也为产品线的不断丰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奇瑞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奇瑞已经形成了涵盖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在内的多元化产品布局;在智能化方面,“大卓智驾”系统和“雄狮智舱”平台也彰显出奇瑞在智能驾驶与人机交互领域的创新能力。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提升了奇瑞品牌的竞争力,还促进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4月15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天穹智算”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运输工具、设计研究,当前商标状态为注册申请中。“天穹智算”商标的申请,可能预示着奇瑞汽车未来在智能驾驶、车联网技术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从近三年奇瑞的业绩表现来看,奇瑞IPO通过的可能性很大,毕竟其规模能达到全球第八大车企,这样的光环能吸引很多投资者,而业绩方面更是加分项,优秀的业绩不仅反映了奇瑞汽车出色的市场表现和盈利能力,也展示了公司在多品牌战略和全球化布局上的成功。奇瑞旗下五大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及智界各具特色,覆盖了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其中捷途品牌仅用六年时间就达成了百万销量的里程碑。此外,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首位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奇瑞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凭借如此亮眼的财务表现和稳健的增长趋势,奇瑞汽车向港交所递交的IPO申请显得底气十足,有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合规性优先于业绩表现,业绩只是参考,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均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明确规定,这或许是奇瑞唯一需要担心的麻烦。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文标题 : 【行业深度研究】奇瑞6次IPO失败,第7次合规大于财富?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