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MCP,打通智能体变现的“最后一公里”

智车科技

2天前

支付宝在官网上把配置代码都给了出来,整个配置过程只需要开发者按照自己需求把APPID、私钥、公钥等各种环境变量填好,支付宝的能力就直接连接到智能体平台中。...而支付平台还把智能体付费的各个环节,用一个MCP“一网打尽”。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2024年,“点咖啡”、“发红包”成了智能体的高光时刻。

在发布会现场,荣耀前CEO赵明让自家的智能体YoYo给在座所有人点一杯咖啡。从打开软件,到筛选咖啡,再到下订单,全部过程都交给了智能体自主操作。

但在支付环节,这个步骤仍然需要交给赵明亲自完成。由此,引申出了一个开发者最关切的问题:

当智能体接入各种工具时,决定开发者收入转化的支付环节,却没有足够方便的能力支撑。

而在最近一个月各大厂商接连开放MCP协议的热潮下,支付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MCP协议。它不仅打通了智能体变现的“最后一公里”,也有机会通过智能体和智能硬件生态的契合,迎来支付交互的升级。

支付MCP协议,怎么解决开发者的变现难?

在没有MCP协议之前,调用支付API对于开发者来说,往往耗时耗力。

对于一个开发者来说,要想在自家智能体中接入支付API,往往需要根据不同支付服务商的设计,逐一适配包括参数命名、签名算法、回调机制等各种步骤。

在适配上述流程后,开发者需要根据各自智能体的支付逻辑,自行编写一套收费的逻辑代码。比如,如果开发者想设置一个“充值1元,每次使用扣费0.01元”的付费逻辑。那他需要自行完成以下过程:

首先,智能体需要通过代码对接支付接口,生成支付订单并处理用户的支付结果,系统将根据支付结果的成功还是失败继续选择不同的逻辑执行。如果成功,则执行开发者自行写好的付费逻辑代码,并写好回调到支付系统的代码,最终确认支付。

在核心逻辑之外,开发者还需要自行处理支付衍生的各种问题:比如用户需要查询余额、退款,再比如开发者希望自行统计收入情况,这些都需要靠代码来完成。

为此,市面上有部分智能体平台开发出了支付插件,供开发者快速设置付费方案。不过,和原有平台的多种支付能力相比,这些插件的功能往往只能支持简单的付费逻辑设计,比如按照固定的会员制和资源制收费。

相比之下,由官方平台开发的支付MCP协议,能够减去开发者写代码的大半工作量。

以支付宝最近上线的支付MCP协议为例,作为国内首个MCP,支付宝把“减代码”这件事玩明白了.

目前,对于支持MCP协议的Claude、Cursor、Cline等平台,都能直接完成该MCP配置。支付宝在官网上把配置代码都给了出来,整个配置过程只需要开发者按照自己需求把APP ID、私钥、公钥等各种环境变量填好,支付宝的能力就直接连接到智能体平台中。

简单配置好后,MCP+智能体就能把开发者剩余的工作“一手包办”。

集成能力后,不需要开发者亲自写代码,集合智能体当前的规划能力,只需要开发者亲自用文字把自己想要的付费逻辑“讲”给AI听,智能体自己就能调用对应工具,配置好对应的付费逻辑。

以支付宝官网给出的“诗人智能体”为例。在演示案例中,支付宝设定的支付逻辑是第一次“免费试用”,后续用户可自行充值1元,智能体每写一首诗,就会自动在余额中扣掉0.01元。

通过智能体的规划能力,开发者只需要在对话框中输入一段提示词,智能体就自行拆解了这套逻辑,并生成了对应的实施步骤:

过往需要成套代码才能解决的问题,被AI用几个步骤就拆解完毕。

而支付平台还把智能体付费的各个环节,用一个MCP“一网打尽”。

从目前给出的信息来看,支付宝目前在MCP协议中集成了5个接口,不单单包括最核心的支付功能,支付宝还把创建订单信息、查询订单、调用网页/App支付、查询退款等功能,全部塞进一个MCP协议中。

实际上,全面的支付环节,既能帮开发者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支付功能的完善,也能促进用户支付转化的成功率。

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退款是一道关键的保障途径。只有全套支付服务完善,才能让消费者敢于购买和尝试,也能促进开发者收获更多初次尝鲜的用户。

而用户查询付费情况、申请退款的步骤,通过智能体+MCP的组合,支付宝把它简化成“对话完成”的新交互形式。

目前,无论是查询订单,还是申请退款,只需要用户在智能体中直接对话申请,智能体就能通过调用MCP协议,自动完成对应操作。告别了用户手动操作找订单退款的烦恼,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可以说,支付宝的MCP协议不仅上得快,还把开发者和用户的需求全考虑到了。

MCP+智能体,支付交互迎来大变局

全球AI行业正在展开一场MCP的“协议战争”,最近,这股风渐渐地在国内开始酝酿。

先从大厂开始,借着MCP,他们嗅到了开发者生态扩展的机会。

在一份统一的协议面前,格外依赖开放生态的各家云厂商冲在最前面。通过集成自家大厂旗下已经具备的各种能力,谁的工具能力最全、谁的协议推出得最早,就能提前在窗口期收获一批智能体开发者。

4月9日,阿里云在会议现场打出了“加速AI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口号,并宣布百炼平台全面支持MCP。目前,阿里云共集成了包括高德地图、无影云电脑等在内的超过50款产品能力。

而腾讯也跟上了布局MCP的步伐。4月14日,腾讯云宣布大模型知识引擎升级支持MCP协议,用户在搭建智能体时,可以通过平台调用MCP插件。目前,该平台上线了腾讯位置服务、Airbnb、微信读书等MCP插件。

争相接入MCP协议的背后,是巨头对开发者流量与模型调用量的争夺——谁能成为智能体的“默认接口”,谁就能掌控下一代AI应用的入口。

而对于各个产品来说,MCP能够将他们的产品能力更轻松地衔接给智能体,成为了一个增大调用量、推动商业闭环的机会。

目前,支付宝、高德地图、MiniMax等国内公司,也在这个月内先后开放了MCP协议,让开发者能够根据需求调用应用功能。

为什么MCP会爆火?

从Manus引爆市场关注开始,就有不少业内人士猜测Manus使用了Anthropic开放的MCP协议。虽然最终证伪,但MCP对于正在迎来智能体爆发的2025年来说,是一块关键的基石。

用创始公司Anthropic的话来说,它相当于一个AI应用的“USB接口”。对于格外依靠调用工具能力的智能体来说,当各种应用都能基于同一种协议接入,才能真正赋予智能体最高的自由度,再基于规划能力实现各种各样复杂的任务:根据地图做个旅游攻略、用微信读书摘取书中关键内容做个报告......

而在聊天、发邮件、地理定位等千行百业的工具面前,支付MCP无疑是一众MCP中最关键的节点。

如果说MCP是打通AI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那么支付MCP就是智能体打通商业闭环的“最后一公里”。

没有支付MCP,智能体必将涉及的支付环节,就成了“无根之木”。这也是在MCP尚处早期的阶段,支付MCP必须出现的意义。

当支付盘活了智能体的变现问题,顺着智能体的上下游链路,支付交互方式也再次站在了大变局的交叉路口。

20年前,为了解决电商平台交付信任问题应运而生的支付宝,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在智能手机普及率飞速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开始甩掉信用卡和现金,逐渐习惯于通过手机完成支付。

如今,从网页到App端,再到二维码、刷脸等各种支付方式,顺着移动支付的扩张,支付场景逐渐扩展到便利店、菜市场等各种生活场景,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不过,在支付交互方式上,人们多依靠智能手机自行操作完成。

而在MCP框架下,智能体有望通过支付的标准化接口,让支付能力突破手机限制。

当前,智能体的适配场景已经扩展到包括汽车、手表、眼镜等多种智能硬件中,实现多端兼容。借着支付MCP打通支付方式的智能体,也将移动支付的载体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外,借着智能体和智能硬件的配合,支付交互方式也将迎来“一句话完成”的可能性。

当智能体接管手机,根据用户的一句话“点咖啡”、“发红包”,在支付MCP融入的当下,人和智能体之间的支付交易同样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完成。如同上述通过智能体,一句话完成自动扣费、退费,都将成为不远的现实。

扫码支付改变的是支付方式,而MCP协议构建的是支付生态。支付MCP,正在通过智能体,掀起AI时代的支付交互变革

原文标题 : 支付MCP,打通智能体变现的“最后一公里”

支付宝在官网上把配置代码都给了出来,整个配置过程只需要开发者按照自己需求把APPID、私钥、公钥等各种环境变量填好,支付宝的能力就直接连接到智能体平台中。...而支付平台还把智能体付费的各个环节,用一个MCP“一网打尽”。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2024年,“点咖啡”、“发红包”成了智能体的高光时刻。

在发布会现场,荣耀前CEO赵明让自家的智能体YoYo给在座所有人点一杯咖啡。从打开软件,到筛选咖啡,再到下订单,全部过程都交给了智能体自主操作。

但在支付环节,这个步骤仍然需要交给赵明亲自完成。由此,引申出了一个开发者最关切的问题:

当智能体接入各种工具时,决定开发者收入转化的支付环节,却没有足够方便的能力支撑。

而在最近一个月各大厂商接连开放MCP协议的热潮下,支付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MCP协议。它不仅打通了智能体变现的“最后一公里”,也有机会通过智能体和智能硬件生态的契合,迎来支付交互的升级。

支付MCP协议,怎么解决开发者的变现难?

在没有MCP协议之前,调用支付API对于开发者来说,往往耗时耗力。

对于一个开发者来说,要想在自家智能体中接入支付API,往往需要根据不同支付服务商的设计,逐一适配包括参数命名、签名算法、回调机制等各种步骤。

在适配上述流程后,开发者需要根据各自智能体的支付逻辑,自行编写一套收费的逻辑代码。比如,如果开发者想设置一个“充值1元,每次使用扣费0.01元”的付费逻辑。那他需要自行完成以下过程:

首先,智能体需要通过代码对接支付接口,生成支付订单并处理用户的支付结果,系统将根据支付结果的成功还是失败继续选择不同的逻辑执行。如果成功,则执行开发者自行写好的付费逻辑代码,并写好回调到支付系统的代码,最终确认支付。

在核心逻辑之外,开发者还需要自行处理支付衍生的各种问题:比如用户需要查询余额、退款,再比如开发者希望自行统计收入情况,这些都需要靠代码来完成。

为此,市面上有部分智能体平台开发出了支付插件,供开发者快速设置付费方案。不过,和原有平台的多种支付能力相比,这些插件的功能往往只能支持简单的付费逻辑设计,比如按照固定的会员制和资源制收费。

相比之下,由官方平台开发的支付MCP协议,能够减去开发者写代码的大半工作量。

以支付宝最近上线的支付MCP协议为例,作为国内首个MCP,支付宝把“减代码”这件事玩明白了.

目前,对于支持MCP协议的Claude、Cursor、Cline等平台,都能直接完成该MCP配置。支付宝在官网上把配置代码都给了出来,整个配置过程只需要开发者按照自己需求把APP ID、私钥、公钥等各种环境变量填好,支付宝的能力就直接连接到智能体平台中。

简单配置好后,MCP+智能体就能把开发者剩余的工作“一手包办”。

集成能力后,不需要开发者亲自写代码,集合智能体当前的规划能力,只需要开发者亲自用文字把自己想要的付费逻辑“讲”给AI听,智能体自己就能调用对应工具,配置好对应的付费逻辑。

以支付宝官网给出的“诗人智能体”为例。在演示案例中,支付宝设定的支付逻辑是第一次“免费试用”,后续用户可自行充值1元,智能体每写一首诗,就会自动在余额中扣掉0.01元。

通过智能体的规划能力,开发者只需要在对话框中输入一段提示词,智能体就自行拆解了这套逻辑,并生成了对应的实施步骤:

过往需要成套代码才能解决的问题,被AI用几个步骤就拆解完毕。

而支付平台还把智能体付费的各个环节,用一个MCP“一网打尽”。

从目前给出的信息来看,支付宝目前在MCP协议中集成了5个接口,不单单包括最核心的支付功能,支付宝还把创建订单信息、查询订单、调用网页/App支付、查询退款等功能,全部塞进一个MCP协议中。

实际上,全面的支付环节,既能帮开发者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支付功能的完善,也能促进用户支付转化的成功率。

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退款是一道关键的保障途径。只有全套支付服务完善,才能让消费者敢于购买和尝试,也能促进开发者收获更多初次尝鲜的用户。

而用户查询付费情况、申请退款的步骤,通过智能体+MCP的组合,支付宝把它简化成“对话完成”的新交互形式。

目前,无论是查询订单,还是申请退款,只需要用户在智能体中直接对话申请,智能体就能通过调用MCP协议,自动完成对应操作。告别了用户手动操作找订单退款的烦恼,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可以说,支付宝的MCP协议不仅上得快,还把开发者和用户的需求全考虑到了。

MCP+智能体,支付交互迎来大变局

全球AI行业正在展开一场MCP的“协议战争”,最近,这股风渐渐地在国内开始酝酿。

先从大厂开始,借着MCP,他们嗅到了开发者生态扩展的机会。

在一份统一的协议面前,格外依赖开放生态的各家云厂商冲在最前面。通过集成自家大厂旗下已经具备的各种能力,谁的工具能力最全、谁的协议推出得最早,就能提前在窗口期收获一批智能体开发者。

4月9日,阿里云在会议现场打出了“加速AI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口号,并宣布百炼平台全面支持MCP。目前,阿里云共集成了包括高德地图、无影云电脑等在内的超过50款产品能力。

而腾讯也跟上了布局MCP的步伐。4月14日,腾讯云宣布大模型知识引擎升级支持MCP协议,用户在搭建智能体时,可以通过平台调用MCP插件。目前,该平台上线了腾讯位置服务、Airbnb、微信读书等MCP插件。

争相接入MCP协议的背后,是巨头对开发者流量与模型调用量的争夺——谁能成为智能体的“默认接口”,谁就能掌控下一代AI应用的入口。

而对于各个产品来说,MCP能够将他们的产品能力更轻松地衔接给智能体,成为了一个增大调用量、推动商业闭环的机会。

目前,支付宝、高德地图、MiniMax等国内公司,也在这个月内先后开放了MCP协议,让开发者能够根据需求调用应用功能。

为什么MCP会爆火?

从Manus引爆市场关注开始,就有不少业内人士猜测Manus使用了Anthropic开放的MCP协议。虽然最终证伪,但MCP对于正在迎来智能体爆发的2025年来说,是一块关键的基石。

用创始公司Anthropic的话来说,它相当于一个AI应用的“USB接口”。对于格外依靠调用工具能力的智能体来说,当各种应用都能基于同一种协议接入,才能真正赋予智能体最高的自由度,再基于规划能力实现各种各样复杂的任务:根据地图做个旅游攻略、用微信读书摘取书中关键内容做个报告......

而在聊天、发邮件、地理定位等千行百业的工具面前,支付MCP无疑是一众MCP中最关键的节点。

如果说MCP是打通AI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那么支付MCP就是智能体打通商业闭环的“最后一公里”。

没有支付MCP,智能体必将涉及的支付环节,就成了“无根之木”。这也是在MCP尚处早期的阶段,支付MCP必须出现的意义。

当支付盘活了智能体的变现问题,顺着智能体的上下游链路,支付交互方式也再次站在了大变局的交叉路口。

20年前,为了解决电商平台交付信任问题应运而生的支付宝,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在智能手机普及率飞速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开始甩掉信用卡和现金,逐渐习惯于通过手机完成支付。

如今,从网页到App端,再到二维码、刷脸等各种支付方式,顺着移动支付的扩张,支付场景逐渐扩展到便利店、菜市场等各种生活场景,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不过,在支付交互方式上,人们多依靠智能手机自行操作完成。

而在MCP框架下,智能体有望通过支付的标准化接口,让支付能力突破手机限制。

当前,智能体的适配场景已经扩展到包括汽车、手表、眼镜等多种智能硬件中,实现多端兼容。借着支付MCP打通支付方式的智能体,也将移动支付的载体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外,借着智能体和智能硬件的配合,支付交互方式也将迎来“一句话完成”的可能性。

当智能体接管手机,根据用户的一句话“点咖啡”、“发红包”,在支付MCP融入的当下,人和智能体之间的支付交易同样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完成。如同上述通过智能体,一句话完成自动扣费、退费,都将成为不远的现实。

扫码支付改变的是支付方式,而MCP协议构建的是支付生态。支付MCP,正在通过智能体,掀起AI时代的支付交互变革

原文标题 : 支付MCP,打通智能体变现的“最后一公里”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