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扩张、竞争加剧
作者 | 胜马财经 辛子墨
编辑 | 欧阳文
3月4日,比亚迪宣布,以每股335港元的价格配售1.298亿股新股,最终募资435.09亿港元。这一规模不仅刷新了港股汽车板块的再融资纪录,也是全球汽车行业自2015年以来的最大股权融资案例。
3月25日,小米集团公告称,计划以每股53.25港元的价格配售8亿股。此次认购预计筹资约42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97亿元),将用于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其他一般用途。
3月27日,蔚来集团宣布,公司通过“闪电”配售方式,成功募集40.3亿港元资金,此次交易以每股29.46港币的价格完成。
3月31日,赛力斯发布公告称,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虽未公开招股细节,但接近公司的消息人士称,其募资规模或在10亿美元左右。时间再向前推,奇瑞汽车于2025年2月正式递交港股招股书,计划募资约150亿港元。
刚过去的三月里,港股市场热度依旧未减,不管是IPO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胜马财经注意到,这些参与企业中,有不少则是新能源车企。数据显示,光是3月一个月里,就有四家车企已经明确赴港募资进程。新能源汽车扎堆港股,向行业传递了什么信号?
港股募资大幅增长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密集赴港“圈钱”,离不开港股市场的宽松融资环境。胜马财经注意到,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IPO市场首发上市15家企业,募资182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70%,创下自2021年以来新高,募资额排名为全球第4,直追纽交所及东京证券交易所。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新增51家上市申请,其中11家为A股已上市公司,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对比之下,一季度A股市场有27家公司首发上市,共募集资金165.8亿元。对比可见,港股新上市的数量相对更少,但融资规模更大。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资金需求普遍较大,其上述几家募资的规模均在百亿元以上(人民币),因此,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显然选择港股市场更为合适。其次,港股的规定更宽松,以IPO为例,不同于A股对盈利能力的严苛要求,港股允许未盈利企业通过特定规则上市。
此外,近年来港交所优化了上市流程,将A+H股审批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并降低最低H股数门槛。从融资上来看,A股再融资需经历董事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证监会审核等流程,平均耗时9个月。而港股增发通常采用“闪电配售”模式,比亚迪此次配售从启动到完成仅用72小时。这种效率对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车企至关重要——蔚来此次配售甚至在公告当天完成,这些都吸引了亟须补充资金的诸多新能源车企。
数据显示,港股自从“926政策”(注: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强调经济刺激政策,简称“926政策”)以来,从22000点左右一路上涨,曾于2025年3月中旬一度涨至24771点附近。业内机构认为,3月的大环境,确实适合港股公司进行配售等再融资。
资金需求仍然巨大
从财务数据上看,这些上市募资的车企对资金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蔚来最为迫切。蔚来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为657.32亿元,同比增长18.2%;但同期净亏损超224亿元,同比扩大8.1%。公司现金储备虽然高达419亿元,但按当前亏损速度仅能维持两年资金需求。此外,公司还有623亿元的流动负债,资金压力凸显。
而今年冲刺港股上市的赛力斯,虽然以营收1451.76亿元、净利润59.46亿元的业绩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但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达87.38%,公司债务不到20亿元,货币资金达459.55亿元,但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达684.51亿元,压力也不容小觑。
而对于比亚迪和小米来说,弹药则比较充足。根据最新的财务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比亚迪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为917.34亿元。其中,货币资金663.19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254.15亿元。截至2024年底,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总额为1751亿元——可能是国内新能源造车企业中持有现金量最大的公司之一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资金情况充裕还是紧缺的车企,都显现出对资金的渴求。究其原因,是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开始计划扩充海外市场。
布局海外,增强储备
例如,比亚迪表示,公司计划加速泰国、匈牙利、巴西等地的海外工厂建设,通过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与此同时,比亚迪还将加大海外市场的渠道布局与品牌推广力度,全力推动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的实现。数据显示,比亚迪2月份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高达67025辆,同比增长187.8%,创下历史新高。
而奇瑞计划港股IPO募资350亿元,用于泰国、马来西亚工厂建设及欧洲市场开拓。赛力斯也表示,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是为了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H股募资将用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及供应链优化。
小米的步伐稍慢一些,今年3月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上,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正式宣布了小米汽车的出海计划。他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在2027年进军全球市场。
近日,小米汽车还宣布了在德国招募包括高级经理、运营、整车/底盘工程师在内的一些与汽车相关的岗位,大力招揽当地汽车人才,推进本土化。不难看出,小米今明年海外的动作会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说,海外市场的窗口已经来临,无论是小米、赛力斯这种后入局的玩家,还是比亚迪这种成熟的选手,接下来都要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建厂布局。对于它们来说,尽管在国内有很多现金储备,但是要在海外投资布局,资金出境比较复杂,流程也长。而海外建厂及运营需要大量欧元、美元等外汇储备,因此港股募资,就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渠道。
胜马财经注意到,2024年,港股市场南向资金净流入超3000亿港元,国际投资者占比超60%,在这样的资本结构下,企业不仅通过港股IPO直接获取美元、欧元等外币资金,还能规避汇率波动对海外投资的影响。
行业淘汰赛加剧
多家新能源汽车公司配售,也昭示着汽车企业在研发投入、市场扩张等多方面,均需要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有从事募资的人员对胜马财经表示,包括比亚迪、小米集团在内的车企,正处于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时间段,今年是中国车企们“你死我活”的一年,谁能够拿到更多的钱,意味着谁多一些活下去的机会。
可见,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赛段进入后半场,行业淘汰赛已经开启。电动化、智能化不仅需要巨额研发投入,还要求企业重构供应链、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对于车企而言,百亿规模的融资只是开始,未来还需要持续投入以应对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
胜马财经注意到,上述车企的募资目的都同时提及研发的需求。虽然其未详细展开,但几家车企当前均霸占着不同赛道里的杀手锏:蔚来重金押注换电模式,小米全力攻关智能驾驶,比亚迪则豪赌固态电池。在行业技术路线尚未明朗之际,谁都不敢在研发投入上掉队。
不难看出,新能源车企的这波大规模融资,短期内可以让获得资金的企业活得更加轻松一点,步子也会迈得更大,但与此同时,本着“你有我也有”“不能掉队”的心态,车企之间的比拼也会更加激烈,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势必会进一步加剧。
原文标题 : 新能源车企纷纷港股募资背后
市场扩张、竞争加剧
作者 | 胜马财经 辛子墨
编辑 | 欧阳文
3月4日,比亚迪宣布,以每股335港元的价格配售1.298亿股新股,最终募资435.09亿港元。这一规模不仅刷新了港股汽车板块的再融资纪录,也是全球汽车行业自2015年以来的最大股权融资案例。
3月25日,小米集团公告称,计划以每股53.25港元的价格配售8亿股。此次认购预计筹资约42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97亿元),将用于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其他一般用途。
3月27日,蔚来集团宣布,公司通过“闪电”配售方式,成功募集40.3亿港元资金,此次交易以每股29.46港币的价格完成。
3月31日,赛力斯发布公告称,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虽未公开招股细节,但接近公司的消息人士称,其募资规模或在10亿美元左右。时间再向前推,奇瑞汽车于2025年2月正式递交港股招股书,计划募资约150亿港元。
刚过去的三月里,港股市场热度依旧未减,不管是IPO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胜马财经注意到,这些参与企业中,有不少则是新能源车企。数据显示,光是3月一个月里,就有四家车企已经明确赴港募资进程。新能源汽车扎堆港股,向行业传递了什么信号?
港股募资大幅增长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密集赴港“圈钱”,离不开港股市场的宽松融资环境。胜马财经注意到,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IPO市场首发上市15家企业,募资182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70%,创下自2021年以来新高,募资额排名为全球第4,直追纽交所及东京证券交易所。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新增51家上市申请,其中11家为A股已上市公司,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对比之下,一季度A股市场有27家公司首发上市,共募集资金165.8亿元。对比可见,港股新上市的数量相对更少,但融资规模更大。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资金需求普遍较大,其上述几家募资的规模均在百亿元以上(人民币),因此,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显然选择港股市场更为合适。其次,港股的规定更宽松,以IPO为例,不同于A股对盈利能力的严苛要求,港股允许未盈利企业通过特定规则上市。
此外,近年来港交所优化了上市流程,将A+H股审批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并降低最低H股数门槛。从融资上来看,A股再融资需经历董事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证监会审核等流程,平均耗时9个月。而港股增发通常采用“闪电配售”模式,比亚迪此次配售从启动到完成仅用72小时。这种效率对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车企至关重要——蔚来此次配售甚至在公告当天完成,这些都吸引了亟须补充资金的诸多新能源车企。
数据显示,港股自从“926政策”(注: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强调经济刺激政策,简称“926政策”)以来,从22000点左右一路上涨,曾于2025年3月中旬一度涨至24771点附近。业内机构认为,3月的大环境,确实适合港股公司进行配售等再融资。
资金需求仍然巨大
从财务数据上看,这些上市募资的车企对资金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蔚来最为迫切。蔚来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为657.32亿元,同比增长18.2%;但同期净亏损超224亿元,同比扩大8.1%。公司现金储备虽然高达419亿元,但按当前亏损速度仅能维持两年资金需求。此外,公司还有623亿元的流动负债,资金压力凸显。
而今年冲刺港股上市的赛力斯,虽然以营收1451.76亿元、净利润59.46亿元的业绩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但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达87.38%,公司债务不到20亿元,货币资金达459.55亿元,但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达684.51亿元,压力也不容小觑。
而对于比亚迪和小米来说,弹药则比较充足。根据最新的财务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比亚迪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为917.34亿元。其中,货币资金663.19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254.15亿元。截至2024年底,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总额为1751亿元——可能是国内新能源造车企业中持有现金量最大的公司之一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资金情况充裕还是紧缺的车企,都显现出对资金的渴求。究其原因,是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开始计划扩充海外市场。
布局海外,增强储备
例如,比亚迪表示,公司计划加速泰国、匈牙利、巴西等地的海外工厂建设,通过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与此同时,比亚迪还将加大海外市场的渠道布局与品牌推广力度,全力推动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的实现。数据显示,比亚迪2月份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高达67025辆,同比增长187.8%,创下历史新高。
而奇瑞计划港股IPO募资350亿元,用于泰国、马来西亚工厂建设及欧洲市场开拓。赛力斯也表示,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是为了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H股募资将用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及供应链优化。
小米的步伐稍慢一些,今年3月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上,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正式宣布了小米汽车的出海计划。他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在2027年进军全球市场。
近日,小米汽车还宣布了在德国招募包括高级经理、运营、整车/底盘工程师在内的一些与汽车相关的岗位,大力招揽当地汽车人才,推进本土化。不难看出,小米今明年海外的动作会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说,海外市场的窗口已经来临,无论是小米、赛力斯这种后入局的玩家,还是比亚迪这种成熟的选手,接下来都要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建厂布局。对于它们来说,尽管在国内有很多现金储备,但是要在海外投资布局,资金出境比较复杂,流程也长。而海外建厂及运营需要大量欧元、美元等外汇储备,因此港股募资,就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渠道。
胜马财经注意到,2024年,港股市场南向资金净流入超3000亿港元,国际投资者占比超60%,在这样的资本结构下,企业不仅通过港股IPO直接获取美元、欧元等外币资金,还能规避汇率波动对海外投资的影响。
行业淘汰赛加剧
多家新能源汽车公司配售,也昭示着汽车企业在研发投入、市场扩张等多方面,均需要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有从事募资的人员对胜马财经表示,包括比亚迪、小米集团在内的车企,正处于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时间段,今年是中国车企们“你死我活”的一年,谁能够拿到更多的钱,意味着谁多一些活下去的机会。
可见,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赛段进入后半场,行业淘汰赛已经开启。电动化、智能化不仅需要巨额研发投入,还要求企业重构供应链、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对于车企而言,百亿规模的融资只是开始,未来还需要持续投入以应对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
胜马财经注意到,上述车企的募资目的都同时提及研发的需求。虽然其未详细展开,但几家车企当前均霸占着不同赛道里的杀手锏:蔚来重金押注换电模式,小米全力攻关智能驾驶,比亚迪则豪赌固态电池。在行业技术路线尚未明朗之际,谁都不敢在研发投入上掉队。
不难看出,新能源车企的这波大规模融资,短期内可以让获得资金的企业活得更加轻松一点,步子也会迈得更大,但与此同时,本着“你有我也有”“不能掉队”的心态,车企之间的比拼也会更加激烈,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势必会进一步加剧。
原文标题 : 新能源车企纷纷港股募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