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更扁平了:国际、自主板块合并办公,研发总院逐步整合

智车科技

2天前

4月10日的“上汽之夜”中,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透露,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上汽做了一系列结构的调整,把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核心业务整合在一起。

上汽整合“大乘用车板块”的计划,雏形搭好了。

文|邢芮芳

编辑|冒诗阳

汽车像素(ID:autopix)原创

我们独家了解到,上汽国际将在近期与上汽乘用车合并办公,接近 200 人的团队,将搬进上汽乘用车位于上海嘉定区安研路办公区的 2 号楼中。

上汽乘用车旗下有荣威飞凡、MG 名爵两个子品牌。2024 年两品牌合计销量70.7 万辆,其中国内市场只占 22.4 万辆。这带来了一个局面,虽然双品牌归属于上汽乘用车经营,但大部分销量、海外渠道,都是由上汽国际所管辖的。

矛盾在 MG 名爵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两个品牌中,荣威飞凡的主销市场在国内,但 MG 名爵的海外销量长期高于国内销量。2024 年 MG 名爵全球销量有 50.7 万辆,其中国内市场的销量约 8.5 万辆。MG 名爵是在欧洲销量最高的自主品牌,贡献了中国汽车出口欧洲总量的近 70%。

国内外需求的分裂,增加了资源协调的难度。MG 名爵在海外卖得好的是 MG ZS、MG3、MG4 EV 等紧凑级或小型车,但这三款车国内的月销量有时只有个位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MG4 EV,国内纯电车走向大中控屏、AI 智能座舱、AI 智能驾驶的时候,MG4 EV 几乎没有智能化配置 ,它的卖点是操控灵活、空间设计实用,以及好的通过性。

其结果是, MG4 EV 长期占据欧洲很多市场纯电车销量的 TOP 3,但在国内,这款车上个月的总销量为 8 辆。

但 MG 名爵并没有放弃国内。MG 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透露,MG 名爵会在未来两年内推出约 8 款新车,2025 年将在国内新增 150 家门店。

于是有限的研发资源,既需要持续投入在这些海外的主销车型上,又需要解决国内新车的适应性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协调,任务会很难完成。

国内、海外两公司的整合,只是上汽 “大乘用车板块” 的一部分,更难、更关键的整合在研发。

零束科技已经完成了与上汽创新研发总院的合并,随后,上汽总院也会整合入大乘用车板块,成为下属的研发部门,这是上汽将五大分公司整合成 “大乘用车板块” 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

上汽总院已经有不少关键岗位完成了调整。一个月之前,上汽通用背景、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执行副总经理王从鹤接替芦勇,开始执掌上汽总院。

上汽总院与上汽乘用车之间的一些职能开始交融。比如上汽乘用车主管成本的科室,已经合并到了上汽总院成立的“成本中心”,这意味着总院不再是单纯的研发机构。目前上汽总院内部的一些汇报和审批关系、绩效标准,也都逐步完成调整。

“以后总院就是产品研发后台,上汽乘用车就是市场销量的前台。” 一位上汽总院的人士向我们表示,新的组织结构,让研发和销售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变得直接了。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

简单直接,的确是上汽整合乘用车资源的目标之一。4 月 10 日的 “上汽之夜” 中,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透露,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上汽做了一系列结构的调整,把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核心业务整合在一起。完成后,上汽将会形成一个产销研一体、国内与国际业务协同的 “大乘用车板块”。

整合起来的好处是集中资源、提升效率。过去上汽的研发分布在上汽总院、零束科技为主的几家公司中,这套体系需要支持荣威、飞凡、MG 名爵和部分智己品牌的研发项目,几方面之间,需要跨越三到四个公司主体来合作,很难形成合力。

比如零束科技主要负责软件,但为了给电子电气架构做配套,零束内部也要部分涉及底盘等硬件的开发,这本应是上汽总院可以完成的事情。

另外,几家分公司之间缺乏一致的管理层来统筹。上汽总院、零束、上汽乘用车和上汽国际分别向上汽集团汇报,而上汽集团的领导层,此前通常只做战略管控,很少会具体到业务层面直管,这也是多数国企背景汽车集团的传统。

大乘用车板块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上述所有问题。业务层面打通部门墙、公司墙。管理核心层面,总裁贾健旭担任大乘用车板块执管会的主席,亲自负责业务,他的目标是实现 “乘用车一体化管理”。

但上汽大乘用车板块主要高管的变化,可能并没有结束。我们了解到,上汽乘用车公司现任总经理王骏已临近退休。

如今在多轮强有力的合并后,大乘用车板块已经初见雏形。上汽完成了整合的第一步,但合并与形成协同之间,很多麻烦才刚开始。

本文为汽车像素(autopix)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文标题 : Pix独家丨上汽更扁平了:国际、自主板块合并办公,研发总院逐步整合

4月10日的“上汽之夜”中,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透露,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上汽做了一系列结构的调整,把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核心业务整合在一起。

上汽整合“大乘用车板块”的计划,雏形搭好了。

文|邢芮芳

编辑|冒诗阳

汽车像素(ID:autopix)原创

我们独家了解到,上汽国际将在近期与上汽乘用车合并办公,接近 200 人的团队,将搬进上汽乘用车位于上海嘉定区安研路办公区的 2 号楼中。

上汽乘用车旗下有荣威飞凡、MG 名爵两个子品牌。2024 年两品牌合计销量70.7 万辆,其中国内市场只占 22.4 万辆。这带来了一个局面,虽然双品牌归属于上汽乘用车经营,但大部分销量、海外渠道,都是由上汽国际所管辖的。

矛盾在 MG 名爵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两个品牌中,荣威飞凡的主销市场在国内,但 MG 名爵的海外销量长期高于国内销量。2024 年 MG 名爵全球销量有 50.7 万辆,其中国内市场的销量约 8.5 万辆。MG 名爵是在欧洲销量最高的自主品牌,贡献了中国汽车出口欧洲总量的近 70%。

国内外需求的分裂,增加了资源协调的难度。MG 名爵在海外卖得好的是 MG ZS、MG3、MG4 EV 等紧凑级或小型车,但这三款车国内的月销量有时只有个位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MG4 EV,国内纯电车走向大中控屏、AI 智能座舱、AI 智能驾驶的时候,MG4 EV 几乎没有智能化配置 ,它的卖点是操控灵活、空间设计实用,以及好的通过性。

其结果是, MG4 EV 长期占据欧洲很多市场纯电车销量的 TOP 3,但在国内,这款车上个月的总销量为 8 辆。

但 MG 名爵并没有放弃国内。MG 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透露,MG 名爵会在未来两年内推出约 8 款新车,2025 年将在国内新增 150 家门店。

于是有限的研发资源,既需要持续投入在这些海外的主销车型上,又需要解决国内新车的适应性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协调,任务会很难完成。

国内、海外两公司的整合,只是上汽 “大乘用车板块” 的一部分,更难、更关键的整合在研发。

零束科技已经完成了与上汽创新研发总院的合并,随后,上汽总院也会整合入大乘用车板块,成为下属的研发部门,这是上汽将五大分公司整合成 “大乘用车板块” 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

上汽总院已经有不少关键岗位完成了调整。一个月之前,上汽通用背景、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执行副总经理王从鹤接替芦勇,开始执掌上汽总院。

上汽总院与上汽乘用车之间的一些职能开始交融。比如上汽乘用车主管成本的科室,已经合并到了上汽总院成立的“成本中心”,这意味着总院不再是单纯的研发机构。目前上汽总院内部的一些汇报和审批关系、绩效标准,也都逐步完成调整。

“以后总院就是产品研发后台,上汽乘用车就是市场销量的前台。” 一位上汽总院的人士向我们表示,新的组织结构,让研发和销售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变得直接了。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

简单直接,的确是上汽整合乘用车资源的目标之一。4 月 10 日的 “上汽之夜” 中,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透露,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上汽做了一系列结构的调整,把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核心业务整合在一起。完成后,上汽将会形成一个产销研一体、国内与国际业务协同的 “大乘用车板块”。

整合起来的好处是集中资源、提升效率。过去上汽的研发分布在上汽总院、零束科技为主的几家公司中,这套体系需要支持荣威、飞凡、MG 名爵和部分智己品牌的研发项目,几方面之间,需要跨越三到四个公司主体来合作,很难形成合力。

比如零束科技主要负责软件,但为了给电子电气架构做配套,零束内部也要部分涉及底盘等硬件的开发,这本应是上汽总院可以完成的事情。

另外,几家分公司之间缺乏一致的管理层来统筹。上汽总院、零束、上汽乘用车和上汽国际分别向上汽集团汇报,而上汽集团的领导层,此前通常只做战略管控,很少会具体到业务层面直管,这也是多数国企背景汽车集团的传统。

大乘用车板块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上述所有问题。业务层面打通部门墙、公司墙。管理核心层面,总裁贾健旭担任大乘用车板块执管会的主席,亲自负责业务,他的目标是实现 “乘用车一体化管理”。

但上汽大乘用车板块主要高管的变化,可能并没有结束。我们了解到,上汽乘用车公司现任总经理王骏已临近退休。

如今在多轮强有力的合并后,大乘用车板块已经初见雏形。上汽完成了整合的第一步,但合并与形成协同之间,很多麻烦才刚开始。

本文为汽车像素(autopix)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文标题 : Pix独家丨上汽更扁平了:国际、自主板块合并办公,研发总院逐步整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