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间,国内知名智造企业双林股份(300100.SZ)发布2024年度报告。公告显示,2024年全年双林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9.10亿元,同比增长18.64%;实现归母净利润4.97亿元,同比增长514.49%;实现扣非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317.74%,各项经营数据均保持大幅增长趋势,彰显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开资料显示,双林股份是一家致力于以自主创新、产品研发、模具开发为基础,实现汽车零部件模块化、平台化供应的专业智造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公司营收水平不断突破新高。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业务,除了核心技术突破外还通过收购上游国际领先的数控磨床企业打通丝杠产业链布局,打破国外厂商对高端丝杠的布局,奠定公司在人形机器人核心传动部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 上游零部件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产销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随着新能源终端需求的强劲增长,双林股份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产品营收规模同比大幅提升,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成为业绩增长重要引擎。2024年公司加速新能源产业布局,作为国内生产和销售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公司的产品备受各类汽车客户好评。同时,公司的轮毂轴承产品也已为比亚迪、蔚来、阿维塔、问界、小鹏等多个头部新能源整车厂供货。在新能源动力系统方面,公司研发与生产并进,除了相关电机、电桥新平台的研发外,还加大量产进度,2024年公司电驱动产品实现营收6.75亿元,同比增长148.63%。除了下游需求对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产品的升级优化与转型,持续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分析人士指出,汽车智能化正逐步进入发展新阶段,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和汽车行业的耦合程度越来越深。面对大跨度的高新技术群,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走向成功的路径。双林股份就凭借其座椅驱动器这一王牌产品与人形机器人滚柱丝杠技术同源以及在生产工艺的相通性,成功进军人形机器人丝杠领域。
打通滚柱丝杠产业链上下游布局 加速新质生产力转型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涉及的零部件繁多,其中,丝杠的价值量占比达到了19.4%,比减速器、传感器等部件的价值量都高。假设一台机器人成本为2万美元的话,丝杠的价值就接近4000美元。但长期以来,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的设计制造一直依赖进口,成为制约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堵点即风口。几年前,双林股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依托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核心产品座椅驱动器与滚柱丝杠的技术同源性,以及长期技术积累,逐步跨界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并研发出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产品。根据检测数据显示,双林股份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产品承载能力较滚珠丝杠提升300%,使用寿命延长3倍,长径比突破10:1的高精度螺母制造技术更达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产品技术领先外,双林股份还通过收购数控磨床公司江苏无锡科之鑫,完成产业链关键拼图。据了解,科之鑫手握着行业“卡脖子”的内螺纹磨床技术,其自主研发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磨床,能够将单台设备成本从千万元级降至300万元,交付周期压缩75%。目前,双方通过“技术供给+量产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构建“研发—设备—制造”生态闭环,客户名单涵盖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收购科之鑫,公司实现了滚柱丝杠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延伸与资源整合,解决了设备端“卡脖子”环节,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采购成本,为后续产品的大规模量产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汽车零部件以及新兴市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业务布局外,双林股份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正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相关业务,加速新质生产力转型。在低空经济领域,双林股份积极布局,规划了功率范围在30KW至250KW系列的飞行器电驱产品。其中,230KW油冷产品方案进展迅猛,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按照计划,预计在2025年中实现样机交付,有望为低空经济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相关应用迈向新高度。
2024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报告预测,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4.71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汽车主业蓬勃发展外,双林股份凭借人形机器人滚柱丝杠上下游全面的产业链布局,有望紧抓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新质生产力转型与企业价值新突破。
4月15日晚间,国内知名智造企业双林股份(300100.SZ)发布2024年度报告。公告显示,2024年全年双林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9.10亿元,同比增长18.64%;实现归母净利润4.97亿元,同比增长514.49%;实现扣非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317.74%,各项经营数据均保持大幅增长趋势,彰显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开资料显示,双林股份是一家致力于以自主创新、产品研发、模具开发为基础,实现汽车零部件模块化、平台化供应的专业智造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公司营收水平不断突破新高。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业务,除了核心技术突破外还通过收购上游国际领先的数控磨床企业打通丝杠产业链布局,打破国外厂商对高端丝杠的布局,奠定公司在人形机器人核心传动部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 上游零部件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产销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随着新能源终端需求的强劲增长,双林股份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产品营收规模同比大幅提升,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成为业绩增长重要引擎。2024年公司加速新能源产业布局,作为国内生产和销售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公司的产品备受各类汽车客户好评。同时,公司的轮毂轴承产品也已为比亚迪、蔚来、阿维塔、问界、小鹏等多个头部新能源整车厂供货。在新能源动力系统方面,公司研发与生产并进,除了相关电机、电桥新平台的研发外,还加大量产进度,2024年公司电驱动产品实现营收6.75亿元,同比增长148.63%。除了下游需求对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产品的升级优化与转型,持续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分析人士指出,汽车智能化正逐步进入发展新阶段,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和汽车行业的耦合程度越来越深。面对大跨度的高新技术群,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走向成功的路径。双林股份就凭借其座椅驱动器这一王牌产品与人形机器人滚柱丝杠技术同源以及在生产工艺的相通性,成功进军人形机器人丝杠领域。
打通滚柱丝杠产业链上下游布局 加速新质生产力转型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涉及的零部件繁多,其中,丝杠的价值量占比达到了19.4%,比减速器、传感器等部件的价值量都高。假设一台机器人成本为2万美元的话,丝杠的价值就接近4000美元。但长期以来,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的设计制造一直依赖进口,成为制约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堵点即风口。几年前,双林股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依托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核心产品座椅驱动器与滚柱丝杠的技术同源性,以及长期技术积累,逐步跨界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并研发出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产品。根据检测数据显示,双林股份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产品承载能力较滚珠丝杠提升300%,使用寿命延长3倍,长径比突破10:1的高精度螺母制造技术更达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产品技术领先外,双林股份还通过收购数控磨床公司江苏无锡科之鑫,完成产业链关键拼图。据了解,科之鑫手握着行业“卡脖子”的内螺纹磨床技术,其自主研发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磨床,能够将单台设备成本从千万元级降至300万元,交付周期压缩75%。目前,双方通过“技术供给+量产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构建“研发—设备—制造”生态闭环,客户名单涵盖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收购科之鑫,公司实现了滚柱丝杠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延伸与资源整合,解决了设备端“卡脖子”环节,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采购成本,为后续产品的大规模量产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汽车零部件以及新兴市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业务布局外,双林股份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正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相关业务,加速新质生产力转型。在低空经济领域,双林股份积极布局,规划了功率范围在30KW至250KW系列的飞行器电驱产品。其中,230KW油冷产品方案进展迅猛,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按照计划,预计在2025年中实现样机交付,有望为低空经济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相关应用迈向新高度。
2024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报告预测,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4.71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汽车主业蓬勃发展外,双林股份凭借人形机器人滚柱丝杠上下游全面的产业链布局,有望紧抓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新质生产力转型与企业价值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