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升级,芯片产业连锁反应剧烈

智车科技

2天前

纯芯片设计公司如英伟达、AMD、高通、博通、Marvell等,其晶圆生产由台积电或三星等非美国本土晶圆厂代工,因此新关税对它们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

前言:2025年4月,中美之间的关税战再度升级,导致全球芯片市场遭遇剧烈震荡。

从华强北的囤货狂潮,到跨国供应链的断裂,从进口芯片价格的急剧上涨,到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

这场贸易博弈不仅是一场关于价格与产能的较量,更是一次对技术自主和产业链韧性的严峻考验。

作者| 方文三图片来源|网 络 

关税战升级与原产地的认定标准措施

美国政府于4月10日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将提升至125%;

紧接着在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4月12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25%的关税。

短期内,关税战将显著增加半导体产品的成本。若对半导体原材料和芯片成品征收关税且无相关豁免机制,进口成本将大幅增加。

进口成本的增加不仅会转嫁至终端消费者,还可能对中国科技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美系芯片公司的新增订单都已暂停报价,市场普遍持悲观态度,正在评估影响。]

据消息人士透露,[鉴于成本负担的加剧,美国芯片可能需要加速退出中国市场。]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至145%,[中方反制]措施导致对原产地于美国的产品加征关税升至125%,这引发了存储芯片和模拟芯片的现货价格单日激增15%-20%。

当前,从海外引进国内的芯片产品必须接受原产地审核,特别是来自美国的产品,需根据新规定缴纳额外的关税。

依据中国海关总署于4月9日发布的最新版《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规定》,晶圆和封装测试的生产地将被纳入原产地的认定标准。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4月11日发布了《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强调了海关总署关于[集成电路]原产地的认定原则,即流片地将被认定为原产地。

这一规定意味着,不在美国进行流片的芯片,可能成为突破关税壁垒的有效途径。

中国海关明确指出,以[晶圆流片地]作为判定芯片原产地的标准,导致英特尔、美光等美国芯片因在美国本土流片需额外承担34%的关税,芯片的综合成本显著上升。

芯片公司所受影响将因模式不同而有所区别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自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总额达到1636.24亿美元(约合11617亿元人民币)。

其中集成电路以838亿元人民币位列第三,占我国自美进口总额的10.6%。

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后,美国芯片公司所受影响将因业务模式(IDM和Fabless)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美系IDM厂商如英特尔、德州仪器等的半导体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因关税而显著提升。

英特尔在美国本土拥有众多晶圆厂,部分产能无法迅速转移,短期内成本可能上升10%至20%,具体程度还取决于供应链的选择。

英特尔的CPU主要在亚太地区生产,但高性能CPU可能在美国制造,若为美国生产的高端CPU将受到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纯芯片设计公司如英伟达AMD高通、博通、Marvell等,其晶圆生产由台积电三星等非美国本土晶圆厂代工,因此新关税对它们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本土的晶圆厂包括:GlobalFoundries(格芯)、英特尔、美光、德州仪器。

除了英特尔的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外,德州仪器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得克萨斯州、缅因州、犹他州。

部分晶圆厂位于德国,其封测主要在美国本土进行,部分位于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成都。

此外,英特尔的部分CPU和GPU产品、ADI的模拟芯片产品、博通的部分射频类和汽车电子芯片、美光的少部分DRAM和NAND芯片、安森美的大部分功率类产品、Qorvo的射频前端产品可能会受到原产地认定新规的影响。

发现英伟达、苹果、AMD(包括赛灵思)、高通、博通、Marvell等主要美国芯片设计公司。

其产品多数交由台湾的台积电进行晶圆代工(部分产品亦由韩国三星代工),而封测工作主要在亚洲地区完成,因此这些公司基本上不会受到中国对美加征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

即便这些公司有部分芯片是在美国本土的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代工后出口至中国,他们亦可借助格罗方德的海外晶圆代工厂或更换代工厂来规避潜在的关税影响。

德州仪器的晶圆厂虽主要分布于美国本土及亚洲地区(包括日本、中国等),但其核心产能集中于美国,故德州仪器在中国市场将面临较大挑战。

美光直接受影响的产品包括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的DRAM内存以及用于固态硬盘、手机存储的NAND闪存

美光的工厂主要位于美国(犹他州、弗吉尼亚州、爱达荷州博伊西),若中国对美存储芯片加征关税,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将面临上涨。

犹他州的工厂曾是美光与英特尔共同生产3D X-Point闪存芯片的地点,近期美光以9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德州仪器。

爱达荷州博伊西是美光的总部所在地,设有研发中心和先进制程试验线,生产部分3D NAND闪存和DRAM芯片。

高通的骁龙系列手机SOC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广泛使用。其芯片的晶圆制造主要委托给三星、台积电等代工厂,分布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地。

苹果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晶圆制造方面,自台积电4nm工艺量产以来,就有消息透露苹果公司将成为该工厂的首个客户,利用台积电的4nm工艺生产移动处理器

此外,苹果手机选用的零部件多来自Skyworks、Qorvo等美国公司,这也表明苹果将受到加征关税的显著影响。

成熟制程芯片出口遭遇阻碍

由于价格优势,如晶圆报价仅为美国厂商的三分之一,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美国加征关税直接冲击了这些芯片的出口。以三伍微等企业为例,这些企业原本依赖于海外市场的高溢价订单,但由于终端客户需求的下调,它们不得不加速转向国内市场。

此外,美国计划对含有中国芯片的终端产品征收关税,这可能导致中国芯片间接出口面临更大的障碍。

据估计,在美国使用的中国芯片中,有三分之二属于成熟制程,且有一半的美国企业无法追溯芯片的来源,这为实施全面征税提供了依据。

尽管美国的关税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成熟制程技术,但其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管制措施(例如对极紫外光刻机的禁运)依然对中国先进制程技术的研发构成了长期的制约。

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国内暂时承压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进口总额达到335.1亿美元。

在各类设备中,光刻机的进口额最高,达到107.2亿美元,其中89%的光刻机来自荷兰;

离子注入机的79%从美国进口;而刻蚀机和热处理设备等则主要依赖于日本供应商。

在设备方面,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主要集中在前端制造设备上,2024年从美国的进口额达到48.1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12.7%。

CVD进口额为3.35亿元,占比6.2%,干法设备为3.33亿元,占比6.4%;

晶圆衬底设备的进口额约为800万元,占比0.5%。

近年来,国产半导体设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国内市场对于美国顶尖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如应用材料公司、泛林集团和科磊公司等,仍保持着较高的需求。

若国内制造厂商进口应用材料公司的成熟半导体设备,且设备为美国原产地制造,那么这些产品将会面临加征关税。

鉴于许多产品在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品,这可能会对那些尚未完成半导体设备采购的国内代工厂,以及经营美国半导体设备业务的二手设备供应商产生影响。

国内模拟半导体厂商面临巨大压力

根据目前尚未明确的统计数据,2024年模拟半导体前七营收预测显示,美国产模拟半导体在全球市场的产能占比尚未有确切数据。

然而,依据基础数据推算,美国在全球模拟半导体市场的产能占比预计不会低于40%,尤其在高性能模拟器件领域,美国制造的芯片占比甚至可能超过60%。

值得略微宽慰的是,中国目前作为支柱产业的电动汽车所需的关键材料,如SiC等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美国的产能占比并不高。

此外,自2023年下半年起,由于某大型厂商对PMIC和模拟芯片实施大幅降价,国内模拟半导体厂商面临巨大压力,但反制关税的提升有望增强其产品议价能力。

然而,对于中国部分产业而言,模拟半导体被征收反制税的影响几乎无法避免,且在短期内似乎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

结尾:关税另一面的作用是驱动国产替代加速

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中美两国持续实施的高额关税政策将促进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首先,通过流片地认证原产地,美国系的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IDM)厂商的竞争力将受到削弱,这将对国内的CPU、存储器、模拟器件、射频器件以及功率器件制造商产生积极影响。

在新规发布之前,美国生产的半导体产品若在东南亚或中国进行封装测试,其原产地可依据[封装地]进行认定。

然而,一旦明确原产地按照[流片地]来判定,美国系IDM厂商的价格竞争力将下降。

这包括了诸如英特尔、亚德诺半导体(ADI)、德州仪器、Qorvo、美光科技以及安森美半导体等公司。

此举将有利于国内相关厂商加速实现半导体产品的国产替代。

其次,美国芯片制造回流战略的实施受阻,这将对中国成熟的制程晶圆代工厂产生利好效应。

若中国采取的关税反制政策持续存在,一方面,国内的模拟器件、功率器件、射频器件制造商的竞争力将得到增强,为晶圆厂的成熟制程带来更多的订单;

另一方面,美国系IDM厂商可能会选择将流片业务转移到中国晶圆厂代工,以规避中国加征的关税影响。

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芯片公司有望加速代工环节的回流,晶圆厂的业绩有望从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中受益。

部分资料参考:华夏日报:《关税风暴下的芯片命运:原产地认定新规出台,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再提速》,伯虎财经:《关税战升级,[倒逼]国产芯片上位?》,芯智讯:《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对半导体产业影响几何?》,芯谋研究:《关税大战对中国半导体的影响》,电子发烧友网:《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中国芯片产业链底气有多强》,老姜侃产品:《中美关税博弈下的中国芯片与服务器产业:挑战与应对》,北国咨公司:《中美新一轮关税战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和相关建议》,芯世相:《加征关税,对芯片行业有什么影响?》,半导体产业纵横:《关税博弈下,这些芯片或将涨价》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深度丨关税战升级,芯片产业连锁反应剧烈

纯芯片设计公司如英伟达、AMD、高通、博通、Marvell等,其晶圆生产由台积电或三星等非美国本土晶圆厂代工,因此新关税对它们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

前言:2025年4月,中美之间的关税战再度升级,导致全球芯片市场遭遇剧烈震荡。

从华强北的囤货狂潮,到跨国供应链的断裂,从进口芯片价格的急剧上涨,到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

这场贸易博弈不仅是一场关于价格与产能的较量,更是一次对技术自主和产业链韧性的严峻考验。

作者| 方文三图片来源|网 络 

关税战升级与原产地的认定标准措施

美国政府于4月10日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将提升至125%;

紧接着在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4月12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25%的关税。

短期内,关税战将显著增加半导体产品的成本。若对半导体原材料和芯片成品征收关税且无相关豁免机制,进口成本将大幅增加。

进口成本的增加不仅会转嫁至终端消费者,还可能对中国科技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美系芯片公司的新增订单都已暂停报价,市场普遍持悲观态度,正在评估影响。]

据消息人士透露,[鉴于成本负担的加剧,美国芯片可能需要加速退出中国市场。]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至145%,[中方反制]措施导致对原产地于美国的产品加征关税升至125%,这引发了存储芯片和模拟芯片的现货价格单日激增15%-20%。

当前,从海外引进国内的芯片产品必须接受原产地审核,特别是来自美国的产品,需根据新规定缴纳额外的关税。

依据中国海关总署于4月9日发布的最新版《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规定》,晶圆和封装测试的生产地将被纳入原产地的认定标准。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4月11日发布了《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强调了海关总署关于[集成电路]原产地的认定原则,即流片地将被认定为原产地。

这一规定意味着,不在美国进行流片的芯片,可能成为突破关税壁垒的有效途径。

中国海关明确指出,以[晶圆流片地]作为判定芯片原产地的标准,导致英特尔、美光等美国芯片因在美国本土流片需额外承担34%的关税,芯片的综合成本显著上升。

芯片公司所受影响将因模式不同而有所区别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自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总额达到1636.24亿美元(约合11617亿元人民币)。

其中集成电路以838亿元人民币位列第三,占我国自美进口总额的10.6%。

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后,美国芯片公司所受影响将因业务模式(IDM和Fabless)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美系IDM厂商如英特尔、德州仪器等的半导体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因关税而显著提升。

英特尔在美国本土拥有众多晶圆厂,部分产能无法迅速转移,短期内成本可能上升10%至20%,具体程度还取决于供应链的选择。

英特尔的CPU主要在亚太地区生产,但高性能CPU可能在美国制造,若为美国生产的高端CPU将受到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纯芯片设计公司如英伟达AMD高通、博通、Marvell等,其晶圆生产由台积电三星等非美国本土晶圆厂代工,因此新关税对它们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本土的晶圆厂包括:GlobalFoundries(格芯)、英特尔、美光、德州仪器。

除了英特尔的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外,德州仪器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得克萨斯州、缅因州、犹他州。

部分晶圆厂位于德国,其封测主要在美国本土进行,部分位于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成都。

此外,英特尔的部分CPU和GPU产品、ADI的模拟芯片产品、博通的部分射频类和汽车电子芯片、美光的少部分DRAM和NAND芯片、安森美的大部分功率类产品、Qorvo的射频前端产品可能会受到原产地认定新规的影响。

发现英伟达、苹果、AMD(包括赛灵思)、高通、博通、Marvell等主要美国芯片设计公司。

其产品多数交由台湾的台积电进行晶圆代工(部分产品亦由韩国三星代工),而封测工作主要在亚洲地区完成,因此这些公司基本上不会受到中国对美加征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

即便这些公司有部分芯片是在美国本土的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代工后出口至中国,他们亦可借助格罗方德的海外晶圆代工厂或更换代工厂来规避潜在的关税影响。

德州仪器的晶圆厂虽主要分布于美国本土及亚洲地区(包括日本、中国等),但其核心产能集中于美国,故德州仪器在中国市场将面临较大挑战。

美光直接受影响的产品包括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的DRAM内存以及用于固态硬盘、手机存储的NAND闪存

美光的工厂主要位于美国(犹他州、弗吉尼亚州、爱达荷州博伊西),若中国对美存储芯片加征关税,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将面临上涨。

犹他州的工厂曾是美光与英特尔共同生产3D X-Point闪存芯片的地点,近期美光以9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德州仪器。

爱达荷州博伊西是美光的总部所在地,设有研发中心和先进制程试验线,生产部分3D NAND闪存和DRAM芯片。

高通的骁龙系列手机SOC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广泛使用。其芯片的晶圆制造主要委托给三星、台积电等代工厂,分布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地。

苹果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晶圆制造方面,自台积电4nm工艺量产以来,就有消息透露苹果公司将成为该工厂的首个客户,利用台积电的4nm工艺生产移动处理器

此外,苹果手机选用的零部件多来自Skyworks、Qorvo等美国公司,这也表明苹果将受到加征关税的显著影响。

成熟制程芯片出口遭遇阻碍

由于价格优势,如晶圆报价仅为美国厂商的三分之一,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美国加征关税直接冲击了这些芯片的出口。以三伍微等企业为例,这些企业原本依赖于海外市场的高溢价订单,但由于终端客户需求的下调,它们不得不加速转向国内市场。

此外,美国计划对含有中国芯片的终端产品征收关税,这可能导致中国芯片间接出口面临更大的障碍。

据估计,在美国使用的中国芯片中,有三分之二属于成熟制程,且有一半的美国企业无法追溯芯片的来源,这为实施全面征税提供了依据。

尽管美国的关税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成熟制程技术,但其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管制措施(例如对极紫外光刻机的禁运)依然对中国先进制程技术的研发构成了长期的制约。

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国内暂时承压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进口总额达到335.1亿美元。

在各类设备中,光刻机的进口额最高,达到107.2亿美元,其中89%的光刻机来自荷兰;

离子注入机的79%从美国进口;而刻蚀机和热处理设备等则主要依赖于日本供应商。

在设备方面,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主要集中在前端制造设备上,2024年从美国的进口额达到48.1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12.7%。

CVD进口额为3.35亿元,占比6.2%,干法设备为3.33亿元,占比6.4%;

晶圆衬底设备的进口额约为800万元,占比0.5%。

近年来,国产半导体设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国内市场对于美国顶尖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如应用材料公司、泛林集团和科磊公司等,仍保持着较高的需求。

若国内制造厂商进口应用材料公司的成熟半导体设备,且设备为美国原产地制造,那么这些产品将会面临加征关税。

鉴于许多产品在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品,这可能会对那些尚未完成半导体设备采购的国内代工厂,以及经营美国半导体设备业务的二手设备供应商产生影响。

国内模拟半导体厂商面临巨大压力

根据目前尚未明确的统计数据,2024年模拟半导体前七营收预测显示,美国产模拟半导体在全球市场的产能占比尚未有确切数据。

然而,依据基础数据推算,美国在全球模拟半导体市场的产能占比预计不会低于40%,尤其在高性能模拟器件领域,美国制造的芯片占比甚至可能超过60%。

值得略微宽慰的是,中国目前作为支柱产业的电动汽车所需的关键材料,如SiC等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美国的产能占比并不高。

此外,自2023年下半年起,由于某大型厂商对PMIC和模拟芯片实施大幅降价,国内模拟半导体厂商面临巨大压力,但反制关税的提升有望增强其产品议价能力。

然而,对于中国部分产业而言,模拟半导体被征收反制税的影响几乎无法避免,且在短期内似乎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

结尾:关税另一面的作用是驱动国产替代加速

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中美两国持续实施的高额关税政策将促进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首先,通过流片地认证原产地,美国系的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IDM)厂商的竞争力将受到削弱,这将对国内的CPU、存储器、模拟器件、射频器件以及功率器件制造商产生积极影响。

在新规发布之前,美国生产的半导体产品若在东南亚或中国进行封装测试,其原产地可依据[封装地]进行认定。

然而,一旦明确原产地按照[流片地]来判定,美国系IDM厂商的价格竞争力将下降。

这包括了诸如英特尔、亚德诺半导体(ADI)、德州仪器、Qorvo、美光科技以及安森美半导体等公司。

此举将有利于国内相关厂商加速实现半导体产品的国产替代。

其次,美国芯片制造回流战略的实施受阻,这将对中国成熟的制程晶圆代工厂产生利好效应。

若中国采取的关税反制政策持续存在,一方面,国内的模拟器件、功率器件、射频器件制造商的竞争力将得到增强,为晶圆厂的成熟制程带来更多的订单;

另一方面,美国系IDM厂商可能会选择将流片业务转移到中国晶圆厂代工,以规避中国加征的关税影响。

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芯片公司有望加速代工环节的回流,晶圆厂的业绩有望从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中受益。

部分资料参考:华夏日报:《关税风暴下的芯片命运:原产地认定新规出台,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再提速》,伯虎财经:《关税战升级,[倒逼]国产芯片上位?》,芯智讯:《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对半导体产业影响几何?》,芯谋研究:《关税大战对中国半导体的影响》,电子发烧友网:《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中国芯片产业链底气有多强》,老姜侃产品:《中美关税博弈下的中国芯片与服务器产业:挑战与应对》,北国咨公司:《中美新一轮关税战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和相关建议》,芯世相:《加征关税,对芯片行业有什么影响?》,半导体产业纵横:《关税博弈下,这些芯片或将涨价》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深度丨关税战升级,芯片产业连锁反应剧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