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苏浙领跑全国,公共充电桩一季度激增75%​

市场资讯

1周前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省份增速表现亮眼,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一季度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增幅均超24%,其中新疆以37.97%的增速领跑全国,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加速向县域及农村下沉。

4月16日,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达93.1万台,同比增长30.1%,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32.1万台,同比激增75.3%,私人充电桩增量61.1万台,同比增长14.6%。截至3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1374.9万台,同比增长47.6%,增速远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幅。同期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263.3万辆,桩车增量比优化至1:2.8,每新增2.8辆新能源汽车即配套1台充电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以70.03万台的保有量稳居榜首,江苏、浙江、上海紧随其后,四地合计占据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的近四成。这一格局与区域经济活跃度高度重合,例如广东的深圳、广州等地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创新,推动充电桩密度超过传统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排队”现象基本消除。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省份增速表现亮眼,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一季度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增幅均超24%,其中新疆以37.97%的增速领跑全国,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加速向县域及农村下沉。

技术革新成为驱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华为600kW液冷超充桩的量产落地,使得10分钟补能500公里成为现实;宁德时代“光储充”一体站在雄安投用,通过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协同,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智能化运维同样取得突破,南方电网AI调度系统将故障响应时间从10分钟压缩至30秒,华为“功率池化”技术则提升充电桩利用率30%,显著改善了运营效率。政策层面,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补贴新政将直流快充桩最高补贴提升至800元/千瓦,并明确新建住宅小区充电车位占比不得低于35%,进一步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保障。

尽管行业整体呈现高速增长,结构性挑战仍待破解。一线城市充电桩利用率超80%,而西部农村地区不足15%,区域失衡问题凸显。此外,兆瓦级超充技术对电网负荷形成压力,需配套储能系统缓解峰值冲击。专家指出,随着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设立500亿元充电基础设施专项子基金,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技术标准与数据接入等规范趋严,中小运营商或面临新一轮洗牌。

展望未来,中国充电网络正从“规模扩张”向“效率优先”转型。华为与特斯拉联合发布的全液冷超充解决方案,打破了车企自建网络的壁垒;蔚来“充电机器人+换电站”组合进入补贴试点,标志着补能服务向场景化演进。与此同时,中国充电桩出口量同比增长26.8%,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布局欧洲等海外市场,为全球新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在这场能源革命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充电基础设施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补给站”,更将成为智慧城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枢纽。

(转自:长江镍业网)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省份增速表现亮眼,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一季度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增幅均超24%,其中新疆以37.97%的增速领跑全国,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加速向县域及农村下沉。

4月16日,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达93.1万台,同比增长30.1%,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32.1万台,同比激增75.3%,私人充电桩增量61.1万台,同比增长14.6%。截至3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1374.9万台,同比增长47.6%,增速远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幅。同期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263.3万辆,桩车增量比优化至1:2.8,每新增2.8辆新能源汽车即配套1台充电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以70.03万台的保有量稳居榜首,江苏、浙江、上海紧随其后,四地合计占据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的近四成。这一格局与区域经济活跃度高度重合,例如广东的深圳、广州等地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创新,推动充电桩密度超过传统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排队”现象基本消除。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省份增速表现亮眼,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一季度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增幅均超24%,其中新疆以37.97%的增速领跑全国,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加速向县域及农村下沉。

技术革新成为驱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华为600kW液冷超充桩的量产落地,使得10分钟补能500公里成为现实;宁德时代“光储充”一体站在雄安投用,通过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协同,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智能化运维同样取得突破,南方电网AI调度系统将故障响应时间从10分钟压缩至30秒,华为“功率池化”技术则提升充电桩利用率30%,显著改善了运营效率。政策层面,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补贴新政将直流快充桩最高补贴提升至800元/千瓦,并明确新建住宅小区充电车位占比不得低于35%,进一步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保障。

尽管行业整体呈现高速增长,结构性挑战仍待破解。一线城市充电桩利用率超80%,而西部农村地区不足15%,区域失衡问题凸显。此外,兆瓦级超充技术对电网负荷形成压力,需配套储能系统缓解峰值冲击。专家指出,随着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设立500亿元充电基础设施专项子基金,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技术标准与数据接入等规范趋严,中小运营商或面临新一轮洗牌。

展望未来,中国充电网络正从“规模扩张”向“效率优先”转型。华为与特斯拉联合发布的全液冷超充解决方案,打破了车企自建网络的壁垒;蔚来“充电机器人+换电站”组合进入补贴试点,标志着补能服务向场景化演进。与此同时,中国充电桩出口量同比增长26.8%,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布局欧洲等海外市场,为全球新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在这场能源革命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充电基础设施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补给站”,更将成为智慧城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枢纽。

(转自:长江镍业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