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家药企“狂”回购:恒瑞、药明、复星们在下什么棋?

E药经理人

3天前

近期,一组公开数据引发热议,“A股上市公司一季度合计回购294亿元,医药生物板块以近40亿元遥遥领先。”

图片

2025年一季度实施回购金额居前的行业


事实的确如此,E药经理人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A股88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进展,总额达36.46亿元,回购股份总数达3.4亿股。不仅如此,2024年更加夸张,158家药企发布回购进展,总额超83亿元。

具体公司层面,今年一季度回购金额最高的京新药业,几乎可以比肩“招商系”辽港股份和“大央企”京沪高铁;CXO“头牌”药明康德自2024年以来,不仅累计花费30亿回购,还计划再花20亿;制药“一哥”恒瑞也没落下,其股份回购计划上限达12亿元。

实际上,医药板块自2021年起持续调整,不仅屡受带量采购、药价谈判等政策影响,还频繁遭遇生物安全法、关税争端等“黑天鹅”事件波及,几乎可以称得上与A股大盘“涨时滞后、跌时同步”。

但在“花钱”回购股份上为何又无人能及了呢?


88家药企花34亿回购,药明最“壕”


事实上,从A股整体情况来看,“回购潮”自2024年一季度就已经开始,688家上市公司的回购总金额和股份总数都是前几年的数倍。医药板块更是如此,并且到了2025年一季度,医药板块还跃升为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回购金额、数量最高的板块。E药经理人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A股88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进展,总金额高达36.46亿元,回购股份总数达3.4亿股。

图片

来源:Wind数据


当然,进入4月以来,A股医药上市公司的回购步伐更加迅猛,仅16天时间就有23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进展,涉及金额高达4.59亿元,回购股份总数也达6581万股。

从具体子板块来看,曾经或因集采、地缘争端、风口消失等市场因素遭遇业绩重创的公司,是回购股份的主力军。在一季度回购金额TOP10的企业中,就有6家企业为仿制药公司,另外四家则来自CRO、医药零售等板块。

其中回购金额最高、股份总数也名列前茅的京新药业,据其公告,截至3月31日,截至4月8日,公司回购股份达3542.1775万股,成交总金额为4.47亿元(不含交易费用,下同)。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成交总金额已经接近4.5亿元,但这或许仍为京新药业回购计划的一半。据悉,在今年1月初,京新药业董事会曾通过一份股票回购方案,主要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该计划涉及总金额为2亿-4亿元。而到了3月初,京新药业再次披露调整方案,将金额直接拉升至3.5亿-7亿元。

与京新药业同样大手笔的制药公司还有制药“一哥”恒瑞,自2024年5月其董事会通过股份回购方案以来,截至恒瑞最新披露的进展(4月9日上午收盘),恒瑞已累计回购832.45万股,回购金额3.64亿元。其中仅进入4月就累计回购147.08万股,累计回购金额达7033.07万元。

同样,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或许还可以期待恒瑞更大力度回购股份。毕竟根据去年5月的回购方案,恒瑞要在12个月内回购不低于6亿元且不超过12亿元的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按照目前的进度,仅仅为其最高限额的30%。

CXO也是回购股份的主力军。两大头部CXO——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也都在一季度披露了股份回购进展。自2024年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到今年3月31日,泰格医药累计回购公司股份980.63万股,成交总金额约为5亿元,其中仅在今年Q1就回购了超过3亿元的股份。

如果计算总额,药明康德可以称得上A股医药板块中回购股份最“壕”的上市公司,不仅2024年全年掏出30亿元回购股份,今年3月、4月又先后公布了两次回购计划,分别投入10亿资金回购股份。也就是说,2024年以来,光回购股份,药明康德就将斥资50亿元,因此也被二级市场股民称为“回购狂魔”。


A股上市公司,为何药企最爱“花钱”回购?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屡经波折,医药板块常常“受灾”最严重,那么为何在回购股份上,医药上市公司又如此爱花钱呢?

还要回到“回购股份”的含义和动因上来。其实,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简单来讲就是公司“自己掏钱去股市里买回自家股票”,相当于“公司花钱买自己卖出去的东西”。有的公司是出于“账上有闲钱,暂时用不上”,回购股份是花钱的途径之一;还有公司觉得现在股价太便宜,想要提升股东信心,就自己当买家,从股市里买回股票。

当然,这些买回来的股票如果直接“注销”,就相当于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变少了,剩下的股票可能更值钱;也有公司把股票买回来留着未来可以发给员工当奖励,也就是上述京新、恒瑞提到的“员工持股计划”。

如果聚焦到医药板块,药企们回购股份其实可以归结为三大原因:应对政策冲击,进行估值修复;优化资金结构;为公司未来国际化做准备。

要说A股哪个板块受政策影响最大,医药板块必然榜上有名。一边是波及几乎所有工业企业的带量采购、药价谈判等控费政策,一边又是影响流通与零售企业的两票制、门诊统筹,药企股价或因国谈通过连涨数日、或因集采丢标遭遇闪崩,亦或是零售药店因药价治理政策退出医保……这些现象几乎已经成常态。

就拿2018年以来的国家集采为例,健康元(丽珠)、恒瑞、京新药业等公司都曾因集采丢标股价跌停,业绩也在最初的几年遭遇重创。此时,为修复估值,提振二级市场信心,这些药企就会选择通过回购股份的方式,减少股本提升每股收益,从而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例如健康元自2020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进行股份回购,累计已超20亿元,并且大多数回购而来的股份都走向了“注销”结局。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业绩承压。Wind数据显示,健康元自2022年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双双达到171亿元和15亿元高峰后,已经连续两年下滑。主要原因是核心业务化学制剂、中药制剂产品受到药价谈判、带量采购、原料药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收入大幅下滑。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即使如此大手笔的回购,健康元的股价也只能保证在同一水平线上下浮动。截至4月16日下午收盘,健康元报10.31元/股,与2021年水平相当。

在通过回购股份来优化资本结构上,药明康德最具话语权。虽然经历新增客户规模减小、业绩增长疲软,以及美国生物安全法、关税争端等紧张的外部环境压力,药明康德“壕”掷数十亿回购股份,在4月初的公告中,公司还将采用“贷款”的方式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具体而言,“拟回购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97.24元/股,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9亿元。”

药明康德的操作用一句话解释,其实就是“找银行借钱买自己的股票,赌未来股价反弹”‌。短期内,用回购和增持“托住股价”,长期来看,如果未来公司股价涨高,不仅能还银行的钱,还能收获一部分利息。

据悉,截至4月16日下午收盘,药明康德(A股)报52.36元/股,虽然并未回到2021年的高峰时期,但距离曾经的低点也有不小的涨幅。

此外,2024年以来,无论是制药“一哥”恒瑞,还是科创板、港股18A未盈利上市Biotech都彰显出国际化野心。例如恒瑞不仅在1月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其BD步伐也在加速,先后与多家MNC达成合作;Biotech方面,收获多笔BD大单的和铂医药也发布公告称2025年初至今,公司已累计拨款2.4亿港元用于股份回购。

有观点认为,在中国药企加速出海的大趋势下,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还可优化股权结构以吸引国际资本。同时,部分企业通过回购为未来并购或分拆上市铺路,提升资本运作灵活性。


近期,一组公开数据引发热议,“A股上市公司一季度合计回购294亿元,医药生物板块以近40亿元遥遥领先。”

图片

2025年一季度实施回购金额居前的行业


事实的确如此,E药经理人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A股88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进展,总额达36.46亿元,回购股份总数达3.4亿股。不仅如此,2024年更加夸张,158家药企发布回购进展,总额超83亿元。

具体公司层面,今年一季度回购金额最高的京新药业,几乎可以比肩“招商系”辽港股份和“大央企”京沪高铁;CXO“头牌”药明康德自2024年以来,不仅累计花费30亿回购,还计划再花20亿;制药“一哥”恒瑞也没落下,其股份回购计划上限达12亿元。

实际上,医药板块自2021年起持续调整,不仅屡受带量采购、药价谈判等政策影响,还频繁遭遇生物安全法、关税争端等“黑天鹅”事件波及,几乎可以称得上与A股大盘“涨时滞后、跌时同步”。

但在“花钱”回购股份上为何又无人能及了呢?


88家药企花34亿回购,药明最“壕”


事实上,从A股整体情况来看,“回购潮”自2024年一季度就已经开始,688家上市公司的回购总金额和股份总数都是前几年的数倍。医药板块更是如此,并且到了2025年一季度,医药板块还跃升为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回购金额、数量最高的板块。E药经理人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A股88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进展,总金额高达36.46亿元,回购股份总数达3.4亿股。

图片

来源:Wind数据


当然,进入4月以来,A股医药上市公司的回购步伐更加迅猛,仅16天时间就有23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进展,涉及金额高达4.59亿元,回购股份总数也达6581万股。

从具体子板块来看,曾经或因集采、地缘争端、风口消失等市场因素遭遇业绩重创的公司,是回购股份的主力军。在一季度回购金额TOP10的企业中,就有6家企业为仿制药公司,另外四家则来自CRO、医药零售等板块。

其中回购金额最高、股份总数也名列前茅的京新药业,据其公告,截至3月31日,截至4月8日,公司回购股份达3542.1775万股,成交总金额为4.47亿元(不含交易费用,下同)。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成交总金额已经接近4.5亿元,但这或许仍为京新药业回购计划的一半。据悉,在今年1月初,京新药业董事会曾通过一份股票回购方案,主要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该计划涉及总金额为2亿-4亿元。而到了3月初,京新药业再次披露调整方案,将金额直接拉升至3.5亿-7亿元。

与京新药业同样大手笔的制药公司还有制药“一哥”恒瑞,自2024年5月其董事会通过股份回购方案以来,截至恒瑞最新披露的进展(4月9日上午收盘),恒瑞已累计回购832.45万股,回购金额3.64亿元。其中仅进入4月就累计回购147.08万股,累计回购金额达7033.07万元。

同样,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或许还可以期待恒瑞更大力度回购股份。毕竟根据去年5月的回购方案,恒瑞要在12个月内回购不低于6亿元且不超过12亿元的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按照目前的进度,仅仅为其最高限额的30%。

CXO也是回购股份的主力军。两大头部CXO——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也都在一季度披露了股份回购进展。自2024年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到今年3月31日,泰格医药累计回购公司股份980.63万股,成交总金额约为5亿元,其中仅在今年Q1就回购了超过3亿元的股份。

如果计算总额,药明康德可以称得上A股医药板块中回购股份最“壕”的上市公司,不仅2024年全年掏出30亿元回购股份,今年3月、4月又先后公布了两次回购计划,分别投入10亿资金回购股份。也就是说,2024年以来,光回购股份,药明康德就将斥资50亿元,因此也被二级市场股民称为“回购狂魔”。


A股上市公司,为何药企最爱“花钱”回购?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屡经波折,医药板块常常“受灾”最严重,那么为何在回购股份上,医药上市公司又如此爱花钱呢?

还要回到“回购股份”的含义和动因上来。其实,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简单来讲就是公司“自己掏钱去股市里买回自家股票”,相当于“公司花钱买自己卖出去的东西”。有的公司是出于“账上有闲钱,暂时用不上”,回购股份是花钱的途径之一;还有公司觉得现在股价太便宜,想要提升股东信心,就自己当买家,从股市里买回股票。

当然,这些买回来的股票如果直接“注销”,就相当于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变少了,剩下的股票可能更值钱;也有公司把股票买回来留着未来可以发给员工当奖励,也就是上述京新、恒瑞提到的“员工持股计划”。

如果聚焦到医药板块,药企们回购股份其实可以归结为三大原因:应对政策冲击,进行估值修复;优化资金结构;为公司未来国际化做准备。

要说A股哪个板块受政策影响最大,医药板块必然榜上有名。一边是波及几乎所有工业企业的带量采购、药价谈判等控费政策,一边又是影响流通与零售企业的两票制、门诊统筹,药企股价或因国谈通过连涨数日、或因集采丢标遭遇闪崩,亦或是零售药店因药价治理政策退出医保……这些现象几乎已经成常态。

就拿2018年以来的国家集采为例,健康元(丽珠)、恒瑞、京新药业等公司都曾因集采丢标股价跌停,业绩也在最初的几年遭遇重创。此时,为修复估值,提振二级市场信心,这些药企就会选择通过回购股份的方式,减少股本提升每股收益,从而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例如健康元自2020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进行股份回购,累计已超20亿元,并且大多数回购而来的股份都走向了“注销”结局。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业绩承压。Wind数据显示,健康元自2022年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双双达到171亿元和15亿元高峰后,已经连续两年下滑。主要原因是核心业务化学制剂、中药制剂产品受到药价谈判、带量采购、原料药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收入大幅下滑。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即使如此大手笔的回购,健康元的股价也只能保证在同一水平线上下浮动。截至4月16日下午收盘,健康元报10.31元/股,与2021年水平相当。

在通过回购股份来优化资本结构上,药明康德最具话语权。虽然经历新增客户规模减小、业绩增长疲软,以及美国生物安全法、关税争端等紧张的外部环境压力,药明康德“壕”掷数十亿回购股份,在4月初的公告中,公司还将采用“贷款”的方式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具体而言,“拟回购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97.24元/股,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9亿元。”

药明康德的操作用一句话解释,其实就是“找银行借钱买自己的股票,赌未来股价反弹”‌。短期内,用回购和增持“托住股价”,长期来看,如果未来公司股价涨高,不仅能还银行的钱,还能收获一部分利息。

据悉,截至4月16日下午收盘,药明康德(A股)报52.36元/股,虽然并未回到2021年的高峰时期,但距离曾经的低点也有不小的涨幅。

此外,2024年以来,无论是制药“一哥”恒瑞,还是科创板、港股18A未盈利上市Biotech都彰显出国际化野心。例如恒瑞不仅在1月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其BD步伐也在加速,先后与多家MNC达成合作;Biotech方面,收获多笔BD大单的和铂医药也发布公告称2025年初至今,公司已累计拨款2.4亿港元用于股份回购。

有观点认为,在中国药企加速出海的大趋势下,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还可优化股权结构以吸引国际资本。同时,部分企业通过回购为未来并购或分拆上市铺路,提升资本运作灵活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