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要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

联商网

3天前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及11.5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6.2%。

遇见小面

出品/职业餐饮网

作者/张铎

2014年,遇见小面只是一家开在广州街头的30㎡小重庆面馆,用了整整7年,只开出100家店。

当新式面馆赛道的热钱退去时,它却选择逆势扩张,按下“加速键”。

现在,它带着400家门店和11亿元营收,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

01

曾获九毛九喜家德投资,

小面赛道头号玩家冲击港股

2014年,餐饮行业迎来资本热潮,西少爷、伏牛堂等“互联网餐饮”品牌相继出现,遇见小面在广州开出首店。在小面之前,创始团队还尝试过茶餐厅、东北菜馆、东北饺子馆。

2021年,资本热情重燃,并以更激进的姿态下注,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等新中式面馆获得数亿融资,遇见小面亦有所斩获,但彼时门店数刚百家。

此后,遇见小面扩张步伐显著提速。2023年增至200家,2024年第300家门店开业,2025年4月10日,第400家门店落地香港。

这家在行业浪潮中起步、在多年沉淀中突围的品牌,如今站在港交所门前。

据沙利文数据,2022至2024年,遇见小面连续三年在“重庆小面”、“豌杂面”、“酸辣粉”类目中,位列全国连锁餐厅线下销售榜首。

在中式面馆整体市场中,以商品交易额计,遇见小面排名第四。仅次于和府捞面、李先生牛肉面和老碗会。其中,遇见小面以58.6%的年复合增长率,位列前五大品牌之首。

遇见小面背后站着九毛九、喜家德、百福资本与碧桂园创投等知名餐饮企业和产业资本。最近一轮融资完成后,遇见小面的投后估值达到约30亿元人民币。

02

降价换量策略“生效”,

三年营收翻三倍达11.5亿,翻台率4.1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及11.5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6.2%。同期,公司净利润由-3600万元转为正向增长,2023年为4590万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6070万元。

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于门店网络的持续扩张。公司餐厅总数由2022年底的170家增至2024年底的360家,规模翻倍。

为应对消费趋于理性的市场环境,近三年来遇见小面多次主动下调菜品价格。订单平均销售额由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0元。价格带下探带来了翻台率的提升:同店翻座率从2023年的3.9次/天升至4.1次/天。

不过,在降价换量的策略下,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的同店销售额出现5.1%的下滑,反映出客单价压力对营收质量的冲击。

除了餐厅主营业务外,公司还通过特许经营获得收入。2024年,加盟业务贡献的收入占总营收的13.2%。不过,直营门店的扩张更为迅速,特许经营收入的占比有所下降。

遇见小面的外卖业务维持稳定。过去三年,直营门店外卖收入占比分别为15.7%、15.5%和15.6%。

此外,公司亦在探索零售产品线,但目前零售收入占比较低。2022年至2024年,零售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2%、0.1%和0.1%。

03

从30㎡街边小店到400家连锁,

遇见小面的扩张逻辑藏在哪些细节里?

门店数能增长、营收能上涨,前提是扩张模型跑得通。对于想在连锁快餐里跑出规模的品牌来说,产品结构、定价策略、运营场景的可复制性,才是硬通货。

作为以重庆小面为主打的中式连锁餐饮品牌,遇见小面自我定位为全人群、全时段、全场景。

1、小面只是起点,用30+SKU适配客群

遇见小面的产品包含特色小面、小锅冒菜、抄手系列、米饭系列、撸串系列、特色小食及产品饮料,共30~40SKU,有辣和不辣的产品,实现不同城市、客群的适配。

2、13元起步、主食均价22元,用平价策略抢人

根据招股书,遇见小面的主食介于13~35元,2024年下调定价后的平均价格为22元,显著低于行业内28元的人均堂食价格。

3、全时段覆盖,测试24小时营业

在2018年,遇见小面就开始探索24小时营业,提供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截至目前,共有47家餐厅实行24小时营业。

4、商圈适配高,商场到枢纽全覆盖

遇见小面门店布局覆盖购物中心、写字楼、住宅区、学校、展览馆、景区及交通枢纽等多元化场景,以适应不同人流密度与消费动机。

5、门店模型轻,投资回收15.2个月

遇见小面的门店面积,通常介于100~150平方米,在内地新开一家餐厅的前期开支介于70万及90万之间,直营餐厅的首次收支平衡为开业后2个月,平均投资回收期为15.2个月。

6、双轮驱动,标准化管理体系支持复制

除了直营拓展外,遇见小面还在2019年开展特许经营业务,直营门店和特许经营门店均实行总部集中化管理。

遇见小面的创始人之一宋奇曾有麦当劳与百胜餐饮的工作履历,从第一家门店开始就将标准化管理运用至门店。遇见小面在所有餐厅建立“赛马体系”,并探索AI及先进技术于餐厅管理。

稳健扩张是遇见小面的步调。2014年~2021年,以100家门店做店型研究,第2个100店做城市扩展;2023~2024年,第3个100店做规模扩张。

04

三驾马车驱动扩张

遇见小面能否完成上市长跑?

遇见小面未来发展的“三架马车”,分别是下沉低线市场开店、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

1、下沉市场打开增量空间,模型复制性初步验证

近年来,遇见小面加速向低线城市渗透。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从2022年的17.65%提升至2024年的19.17%。

同时,低线市场的销售波动相对更小。2024年,该区域同店销售额仅下滑0.4%,远低于整体4.2%的下滑幅度。

2、试水出海,香港是窗口也是试金石

2024年5月,遇见小面香港首店落地红磡。日前宣布将品牌第400家门店设在西九龙高铁站这一交通枢纽要地。将以在香港开设100家门店为长远目标。

根据公司披露数据,香港门店日均销售额为5.12万元,订单均价60.4元,翻台率达6.8次,分别为一线城市门店的4.1、1.9和1.8倍。

尽管目前运营数据亮眼,但香港门店模式尚属于早期,在700万人口基数下推行百店战略,仍面临场地成本、客群稳定性与本地化运营等诸多挑战。

3、加盟体系扩张较慢,管理效率待验证

遇见小面特许经营门店从2022年的59家扩展到2024年的81家,但特许经营门店的扩张速度慢于直营门店的扩张速度,还有部分门店从特许经营转向直营。

目前特许经营商的数量为42家,近两年新增16位加盟商,同时有10位加盟商退出。可见,遇见小面的加盟体系,仍然需要打磨。

此外遇见小面还曾尝试第三方合营模式,却最终于2023年上半年关闭,官方认为该模式不适用于高效体系化的发展方向。

4、三驾马车已明确,执行难度不容低估

遇见小面计划在2025、2026和2027年,分别在中国及海外新开设约120至150家、150至180家、170至200家餐厅。

门店模型虽然具备可复制性,但在大规模扩张下,如何同步保障人才供给、管理标准化、产品稳定性,将是长期考验。

为了应对这些扩张中的结构性挑战,遇见小面也在招股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除了门店拓展外,遇见小面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还将用于数字化能力建设、品牌打造与会员体系优化、对上游食品加工环节的投资收购等。进一步打通供应链与管理链条。

职业餐饮网小结:

遇见小面虽然获得资本加持,却不是被催熟的品牌。它用时间打磨连锁模型,从小面切入延展多品类,从标准化到阶段性扩张,一步步走到了资本市场门口。

当然,上市之路仍有诸多不确定性,连锁扩张也远不是终点。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登录 | 注册

遇见小面在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打工人养肥的网红面馆,要上市了?

遇见小面9年开店200家,快餐为何做成“慢”生意?

联商品牌周报:Dr.Martens大规模撤店 UR全国首店调整

负债21亿的瑞幸咖啡创始人,能靠这碗“面”翻身?

这届资本为何只爱面不爱米

奈雪的茶2024年巨亏超9亿,单店盈利能力下滑明显

回到顶部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及11.5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6.2%。

遇见小面

出品/职业餐饮网

作者/张铎

2014年,遇见小面只是一家开在广州街头的30㎡小重庆面馆,用了整整7年,只开出100家店。

当新式面馆赛道的热钱退去时,它却选择逆势扩张,按下“加速键”。

现在,它带着400家门店和11亿元营收,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

01

曾获九毛九喜家德投资,

小面赛道头号玩家冲击港股

2014年,餐饮行业迎来资本热潮,西少爷、伏牛堂等“互联网餐饮”品牌相继出现,遇见小面在广州开出首店。在小面之前,创始团队还尝试过茶餐厅、东北菜馆、东北饺子馆。

2021年,资本热情重燃,并以更激进的姿态下注,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等新中式面馆获得数亿融资,遇见小面亦有所斩获,但彼时门店数刚百家。

此后,遇见小面扩张步伐显著提速。2023年增至200家,2024年第300家门店开业,2025年4月10日,第400家门店落地香港。

这家在行业浪潮中起步、在多年沉淀中突围的品牌,如今站在港交所门前。

据沙利文数据,2022至2024年,遇见小面连续三年在“重庆小面”、“豌杂面”、“酸辣粉”类目中,位列全国连锁餐厅线下销售榜首。

在中式面馆整体市场中,以商品交易额计,遇见小面排名第四。仅次于和府捞面、李先生牛肉面和老碗会。其中,遇见小面以58.6%的年复合增长率,位列前五大品牌之首。

遇见小面背后站着九毛九、喜家德、百福资本与碧桂园创投等知名餐饮企业和产业资本。最近一轮融资完成后,遇见小面的投后估值达到约30亿元人民币。

02

降价换量策略“生效”,

三年营收翻三倍达11.5亿,翻台率4.1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及11.5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6.2%。同期,公司净利润由-3600万元转为正向增长,2023年为4590万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6070万元。

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于门店网络的持续扩张。公司餐厅总数由2022年底的170家增至2024年底的360家,规模翻倍。

为应对消费趋于理性的市场环境,近三年来遇见小面多次主动下调菜品价格。订单平均销售额由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0元。价格带下探带来了翻台率的提升:同店翻座率从2023年的3.9次/天升至4.1次/天。

不过,在降价换量的策略下,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的同店销售额出现5.1%的下滑,反映出客单价压力对营收质量的冲击。

除了餐厅主营业务外,公司还通过特许经营获得收入。2024年,加盟业务贡献的收入占总营收的13.2%。不过,直营门店的扩张更为迅速,特许经营收入的占比有所下降。

遇见小面的外卖业务维持稳定。过去三年,直营门店外卖收入占比分别为15.7%、15.5%和15.6%。

此外,公司亦在探索零售产品线,但目前零售收入占比较低。2022年至2024年,零售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2%、0.1%和0.1%。

03

从30㎡街边小店到400家连锁,

遇见小面的扩张逻辑藏在哪些细节里?

门店数能增长、营收能上涨,前提是扩张模型跑得通。对于想在连锁快餐里跑出规模的品牌来说,产品结构、定价策略、运营场景的可复制性,才是硬通货。

作为以重庆小面为主打的中式连锁餐饮品牌,遇见小面自我定位为全人群、全时段、全场景。

1、小面只是起点,用30+SKU适配客群

遇见小面的产品包含特色小面、小锅冒菜、抄手系列、米饭系列、撸串系列、特色小食及产品饮料,共30~40SKU,有辣和不辣的产品,实现不同城市、客群的适配。

2、13元起步、主食均价22元,用平价策略抢人

根据招股书,遇见小面的主食介于13~35元,2024年下调定价后的平均价格为22元,显著低于行业内28元的人均堂食价格。

3、全时段覆盖,测试24小时营业

在2018年,遇见小面就开始探索24小时营业,提供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截至目前,共有47家餐厅实行24小时营业。

4、商圈适配高,商场到枢纽全覆盖

遇见小面门店布局覆盖购物中心、写字楼、住宅区、学校、展览馆、景区及交通枢纽等多元化场景,以适应不同人流密度与消费动机。

5、门店模型轻,投资回收15.2个月

遇见小面的门店面积,通常介于100~150平方米,在内地新开一家餐厅的前期开支介于70万及90万之间,直营餐厅的首次收支平衡为开业后2个月,平均投资回收期为15.2个月。

6、双轮驱动,标准化管理体系支持复制

除了直营拓展外,遇见小面还在2019年开展特许经营业务,直营门店和特许经营门店均实行总部集中化管理。

遇见小面的创始人之一宋奇曾有麦当劳与百胜餐饮的工作履历,从第一家门店开始就将标准化管理运用至门店。遇见小面在所有餐厅建立“赛马体系”,并探索AI及先进技术于餐厅管理。

稳健扩张是遇见小面的步调。2014年~2021年,以100家门店做店型研究,第2个100店做城市扩展;2023~2024年,第3个100店做规模扩张。

04

三驾马车驱动扩张

遇见小面能否完成上市长跑?

遇见小面未来发展的“三架马车”,分别是下沉低线市场开店、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

1、下沉市场打开增量空间,模型复制性初步验证

近年来,遇见小面加速向低线城市渗透。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从2022年的17.65%提升至2024年的19.17%。

同时,低线市场的销售波动相对更小。2024年,该区域同店销售额仅下滑0.4%,远低于整体4.2%的下滑幅度。

2、试水出海,香港是窗口也是试金石

2024年5月,遇见小面香港首店落地红磡。日前宣布将品牌第400家门店设在西九龙高铁站这一交通枢纽要地。将以在香港开设100家门店为长远目标。

根据公司披露数据,香港门店日均销售额为5.12万元,订单均价60.4元,翻台率达6.8次,分别为一线城市门店的4.1、1.9和1.8倍。

尽管目前运营数据亮眼,但香港门店模式尚属于早期,在700万人口基数下推行百店战略,仍面临场地成本、客群稳定性与本地化运营等诸多挑战。

3、加盟体系扩张较慢,管理效率待验证

遇见小面特许经营门店从2022年的59家扩展到2024年的81家,但特许经营门店的扩张速度慢于直营门店的扩张速度,还有部分门店从特许经营转向直营。

目前特许经营商的数量为42家,近两年新增16位加盟商,同时有10位加盟商退出。可见,遇见小面的加盟体系,仍然需要打磨。

此外遇见小面还曾尝试第三方合营模式,却最终于2023年上半年关闭,官方认为该模式不适用于高效体系化的发展方向。

4、三驾马车已明确,执行难度不容低估

遇见小面计划在2025、2026和2027年,分别在中国及海外新开设约120至150家、150至180家、170至200家餐厅。

门店模型虽然具备可复制性,但在大规模扩张下,如何同步保障人才供给、管理标准化、产品稳定性,将是长期考验。

为了应对这些扩张中的结构性挑战,遇见小面也在招股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除了门店拓展外,遇见小面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还将用于数字化能力建设、品牌打造与会员体系优化、对上游食品加工环节的投资收购等。进一步打通供应链与管理链条。

职业餐饮网小结:

遇见小面虽然获得资本加持,却不是被催熟的品牌。它用时间打磨连锁模型,从小面切入延展多品类,从标准化到阶段性扩张,一步步走到了资本市场门口。

当然,上市之路仍有诸多不确定性,连锁扩张也远不是终点。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登录 | 注册

遇见小面在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打工人养肥的网红面馆,要上市了?

遇见小面9年开店200家,快餐为何做成“慢”生意?

联商品牌周报:Dr.Martens大规模撤店 UR全国首店调整

负债21亿的瑞幸咖啡创始人,能靠这碗“面”翻身?

这届资本为何只爱面不爱米

奈雪的茶2024年巨亏超9亿,单店盈利能力下滑明显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