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中的商业:谁在领跑?谁在承压?

联商网

6天前

华润置地经营性不动产收入达233亿元,同比增长4.8%;招商蛇口持有物业收入达74.64亿元,同比增长12%,涵盖商业、公寓、园区等多业态。

美妆

出品/新商业之家

撰文/Nathan

在债务压力、消费信心波动的背景下,行业正呈现显著的分化态势。

新商业之家整理了华润置地、华润万象生活、太古地产、恒隆地产、招商蛇口、香港置地、万科地产、新世界发展、瑞安房地产等十余家企业的年报或半年报,对这些主流央企、港资和民企的商业业务板块,进行横向对比与纵深剖析,重点呈现它们在盈利能力、经营资产、债务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整体来看,头部企业通过轻资产外拓和资产证券化实现逆势增长,而部分企业因依赖传统开发销售、债务压力、奢侈品零售不佳等原因,陷入业绩下滑或亏损。

01

分化加剧

轻资产与运营能力成关键

横向对比财报数据,最显著的特征是盈利分化加剧。尽管多家企业在收入和利润上出现同比增长,但这背后更多体现的,是业务结构调整与盈利模式的转变,而非传统开发带动的业绩回升。

整体上看,华润、招商蛇口等央企大多凭借轻资产扩张、多元业态实现稳健增长,其相对低的融资成本与现金流优势,更具抗风险能力;恒隆、太古等港资企业则普遍受高端零售调整的压力,香港置地、新世界发展、瑞安房地产等其他港资则在提升运营收益的同时,通过资产处置寻求套现。

在收入规模方面,万科以3,431.8亿元稳居榜首领跑,但收入同比下滑26.3%,主因开发业务收缩,而华润置地的综合营收同样高达2788亿元,同比增长11%。相比之下,瑞安房地产收入81.73亿元,同比下降16%。

华润置地

利润方面,大部分企业都增速放缓,乃至亏损也不在少数,即便是华润也“增收不增利”。2024年华润置地创造五年最高营收纪录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却降至255.8亿元,同比下降18.45%;好在经常性业务表现亮眼,核心净利润贡献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占比提升至40.7%,而华润万象生活的核心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长20.1%,是少数增长的企业之一,成为盈利“压舱石”。

相比之下,万科2024年净亏损494.8亿元,创上市34年来首次巨亏。瑞安房地产净利润8.1亿元,同比下降42%,中海地产和招商蛇口两个央企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38.95%和36.09%。究其原因,主要都与开发业务的毛利率骤降、借贷利息成本增加、资产减值计提有关。

瑞安房地产

在毛利率角度,商业运营为主的企业凭借租金收入的高稳定性,显著优于住宅开发业务为主的企业。例如瑞安房地产以64%毛利率领先于行业,主要是得益于租金收入占比提升至43.4%,以及资产出售;恒隆地产整体毛利率也有57.42%。而华润置地则开发业务拖累整体,综合毛利率21.6%,龙湖、招商蛇口、中海的毛利率也都在14%-18%之间。

财务稳健性方面,流动性风险最高的是万科。截至2024年底,万科净负债率为80.6%,同比提高25.9%,资产负债率为73.7%。新世界发展的57.5%、招商蛇口的55.85%、瑞安房地产的52%、龙湖的51.7%净负债率也都不低。相比之下,太古地产的资本净负债比率仅15.7%,而中海地产的现金短债比达3.5倍,都可谓非常稳健。

中海地产

在开发利润空间收窄的背景下,持有型物业已经成为稳定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华润置地经营性不动产收入达233亿元,同比增长4.8%;招商蛇口持有物业收入达74.64亿元,同比增长12%,涵盖商业、公寓、园区等多业态。

华润置地

另一方面,轻资产管理业务则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华润万象生活、招商蛇口、万科、龙湖为代表的企业在轻资产管理与运营能力持续发力。华润万象生活2024年新开21座购物中心,并新签约12个轻资产外拓项目;龙湖轻资产项目占比也提升至21.8%;招商蛇口则在2024年新签91万平方米的轻资产输出项目,还有多项REITs平台建设,加快从传统开发向资产运营商转型。

02

领跑者、转型者和承压者

从企业角度看,调整资产与业务结构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年度关键词,轻资产管理和资产证券化则是主要路径。或是领跑、或是加速转型,亦有承压前行者,不同的央国企、港资与民企显现出差异化表现。

另外,大悦城、保利等央企将在4月中下旬发布年报,其业绩预报显示,大悦城预计2024年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亏损最多达34亿元。保利发展预计净利润约50亿元,同比减少58%,开发业务的毛利率下滑是行业共性压力之一。

华润规模换利润,多项数据创新高

华润置地与华润万象生活作为央企阵营的领军企业,其年报中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增长”和“历史新高”。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是实至名归的强势。

2024年华润置地实现综合营业额2788.0亿元,同比增长11.0%。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增长曲线”经常性业务收入达到416.5亿元,占比已达14.9%,利润贡献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占比提升至40.7%。轻资产管理业务营业额为121.3亿元,同比增长14.0%。

华润万象生活实现营业收入170.4亿元,同比增长15.4%;核心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长20.1%。毛利率提升至32.9%。21.4%增长的商业航道收入,叠加60.2%的超高毛利率,验证了轻资产模式的盈利潜力。其中,来自购物中心的商业运营管理服务收入为42.09亿元,同比增长30.0%,占总收入的24.7%。

截至2024年底,华润万象生活管理在营购物中心122座,实现零售额2150亿元,同比增长18.7%;业主端租金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19.2%。

招商蛇口净利润下降36%,持有物业收入上涨12%

招商蛇口2024年营收1789.48亿元,同比增长2.25%,但归母净利润却下滑了36.09%。在行业流动性普遍吃紧的当下,招商蛇口319.64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与1003亿货币资金成为护城河。1.59的现金短债比与"三道红线"全绿,印证了央企财务纪律。

2024年新签91万方轻资产面积,新入市23个重资产项目,新增经营面积101万平方米。更值得关注的是REITs布局:去年新搭建蛇口租赁住房REIT平台。至此,招商蛇口在产业园区、租赁住房、集中商业等业态搭建了多个REITs平台。拥有59万方管理资产、8.13亿管理口径收入,标志着"投融管退"闭环形成。

主要持有物业全口径收入74.64亿元,同比上涨12%。集中商业在营项目47个,2024新开业10个项目,其中轻资产管理项目4个。

中国金茂扭亏为盈,多元化业务显成效

2024年中国金茂实现收入590.5亿元,实现股东应占溢利约10.65亿元,扭亏为盈,去除投资物业公平值损益后股东应占溢利达13.33亿元。

2024年,中国金茂多元化业务布局稳步推进,华夏金茂商业REIT成功上市,并完成四次超预期分红。得益于城市运营与物业开发业务毛利率增长,2024年毛利率为15%,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2024年,商务租赁与零售商业运营、酒店经营、金茂服务三大多元化业务板块收入分别为16.97亿元、16.98亿元、29.66亿元。

轻资产服务上市平台方面,金茂服务2024年营业收入29.66亿元,同比提升9.7%;合约面积134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2%;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12.0%,净利率提升至12.9%。

中海地产商业物业运营收入同比增长12.06%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1851.5亿元,期内股东应占溢利为156.4亿元。中海地产全年销售合约额3106.9亿元,同比增长0.3%,为前十房企中唯一正增长。

商业物业运营业务实现年内收入为71.29亿元,同比增长12.06%,其中写字楼租金收入为35.7亿元,购物中心租金收入为22.6亿元,长租公寓收入为2.7亿元,酒店及其他商业物业收入为10.3亿元。占比仅有3.85%。

太古内地商场租金收入上涨,正在推进内地7个项目

太古地产2024年收入为144.28亿港元,同比下降2%,股东应占经常性基本溢利同比降幅为11%,降至64.79亿港元。但在中国内地市场,其零售物业组合表现强劲,租金收入上涨4%。尤其是三里屯太古里租金收入同比增长12%,创历史新高。上海的前滩太古里租金收入也上涨7%,零售销售额上涨3%。

整体来看,2024年集团在中国内地的应占零售销售额(不包括汽车零售商的销售)下跌7%,但表现仍然胜市场,并较2019同期(疫情前)高出55%。

2024年,成都太古里、广州太古汇、北京颐堤港和上海兴业太古汇分别下跌14%、11%、4%及14%。2024年与2019年相比,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和太古汇的零售销售额分别上升1%、24%及67%,颐堤港则下跌1%,兴业太古汇因进行大型结构和改造工程影响下跌15%。

目前,太古在内地发展中项目仍有七个,包括北京太古坊、西安太古里、三亚太古里、广州聚龙湾太古里、广州天河路387号项目广州太古汇扩建部分。其中,与前滩太古里联动的上海前滩21号综合发展项目计划在2026年落成、上海洋泾的陆家嘴太古源将在2026年分阶段落成。

香港置地内地零售物业租金收入上涨11%,并计划回收100亿美元资产

香港置地2024年净亏损13.85亿美元,剔除一次性或非经营性项目后,集团基础盈利为4.1亿美元,同比减少44%。

香港地区的零售物业租金收入下降9%,而内地零售物业的租金收入上涨11%,包括来自王府中環的收益贡献显著提升,重庆光环购物公园业绩稳健,以及成都光环购物公园成功开业。

在2035年回收100亿美元的长期计划中,年报透露更多细节,包括退出非核心业务,并将成熟资产转向REITs。香港置地2024年已回收超2.9亿美元,其中80%用于降低净债务与投资核心项目,20%用于股份回购。计划在2027年前通过资产处置回收40亿-60亿美元,加速处置Build-to-Sell建售型资产。

2025年将有南京的JL CENTRAL,以及上海、重庆、南京、杭州的四个光环项目开业。苏州中環、重庆中環万象城计划2026,上海西岸中環则在2027年开业。

瑞安房地产全年偿债109亿,度过债务高峰,但利润下降42%

2024年瑞安房地产录得收入81.73亿元,同比下降16%;净利润8.1亿元,同比下降42%;股东应占溢利1.8亿元,同比下降78%。租金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全年租金及相关收入(含合营及联营公司)同比增长9%至35.47亿元;毛利率更是显著提升12%,达到64%。零售物业的销售增长8%、客流增长12%,出租率也稳定在94%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债务问题,面对299.2亿总负债和82.6亿年内到期债务,瑞房2024年已偿还合计108.7亿元的债务,自2021年以来累计已偿还离岸债务总额452亿元;港币/美元借贷总额占比已从2021年的77%大幅降至38%,境外债务敞口持续收窄。

今年3月公司已偿还4.9亿美元债,占2025年到期债务的近七成;通过出售鸿寿坊65%股权套现12亿、重组创智天地股权架构等动作,“用资产换流动性”转型轻资产。

截至2024年底,瑞房净负债为221.93亿元,净负债率为52%。虽然短期偿债仍然有压力,但考虑到年内债务已大部分偿清,加之仍然有储备住宅待售,这场“债务战”瑞房基本站稳了脚跟,正如其财务总裁孙希灏所言:"负债到期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

恒隆地产2024年内地商场收入减少3%

2024年恒隆内地业务营收占比近60%,恒隆2024年内地整体租赁收入和营业利润(按人民币计值)分别下降4%和6%,其中商场收入下跌3%,办公楼收入下跌6%。

作为恒隆的“门面”,上海恒隆广场和港汇恒隆广场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均出现下滑,特别是上海恒隆广场,收入从高位下跌6%,租户销售额跌幅高达22%。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其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下跌3%和12%。这与高端消费谨慎、消费者转向海外有关。

沈阳市府恒隆广场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下跌16%和25%,武汉恒隆广场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下跌19%和22%。而大连恒隆广场则逆势增长,收入增加8%,租户销售额亦上升3%。相比之下,恒隆的次高端商场表现相当出色,整体收入保持4%的稳健增长。天津恒隆广场尤为突出,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上升12%和8%。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恒隆的财报中也透露出一些积极的信号。与2019年相比,恒隆商场2024年奢侈品销售额增长近100%,顶级品牌销售额增长近200%。商场租出率也维持高水平,甚至有温和增长,上海两座恒隆、无锡、昆明等多个项目租出率达到98-99%,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实属不易。

新世界发展经营溢利跌18%,还有1246亿债务

新世界发展公布2025财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2024年12月底的六个月内,集团收入同比下滑1.6%至167.89亿港元,毛利缩水8%至66.75亿港元,核心经营溢利同比下跌18%,股东应占亏损扩大至66.33亿港元。

内地物业投资收入亦贡献9.44亿港元,出租率保持稳健。更重磅的动作是,深圳前海K11 ECOAST旗舰项目将于4月28日开业,这座22.85万平方米的“艺术商业航母”,被视作集团打通大湾区高端消费市场的关键落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动性压力,综合债务净额攀升至1246.3亿港元,资产负债率增至57.5%。短期债务降至322亿港元。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黄少媚透露会继续出售非核心资产和业务套现。“加上卖楼,我们的目标在2025财年做到(回笼资金)260亿港元。我们会继续和各大银行商讨再融资安排,并善用已经进入的减息周期,降低利息支出。”

新鸿基地产半年报内地租金跌2%

新鸿基地产发布2024/25财年半年度业绩报告,2024年下半年取得总收入399.3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5%。营业溢利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5%。

总体来看,物业发展业务表现出色,占总收入比重约40.9%,而物业投资业务收入下跌。期内总租金收入,连同所占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的租金收入计算,按年下跌1%,净租金收入按年下跌3%。

其中,内地收租物业组合的总租金收入按年下跌2%,主要受零售物业营业额租金下滑影响。新鸿基地产在中国内地拥有186.2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面积。

万科年亏500亿,商业资产规模收缩

万科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431.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94.8亿元。

今年商业部分公布的数据内容相对较少。其中,万科商业业务(含非并表项目)实现营业收入88.9亿元,较2023年的91.1亿元同比略降2.5%。印力管理的商业项目出租率 95.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2024年万科有8个商业项目开业。截至报告期末,万科开业商业项目达181个(不含轻资产输出管理项目),总建筑面积1081万平方米。与前一年的181个商业项目相比,在多次大宗交易出售资产后,全年已缩减22个项目、减少了77万方建筑面积。

最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总面积减少,万科商业的坪效却从2023年的786.7元/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的822.3元/平方米,增长约4.54%。

多渠道的资产成功退出是本年度最大亮点。一方面,杭州西溪印象城中金印力REIT上市后,保持出租率97.85%、租金收缴率99.96%,更以5.24%的年化分派率超越招募预期。中信万科消费基础设施基金则购买深圳龙岗万科广场、北京旧宫万科广场项目。

另一方面,万科全年完成了54个大宗资产交易,259亿元大宗交易额稳居行业榜首,其中包括成都高新万科大厦这类非一线城市大体量办公物业,以及与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完成了上海松江印象城交易。

龙湖去年新开11座天街,租金收入、营业额提升

龙湖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74.7亿元,股东应占溢利104.0亿元,剔除公平值变动等影响后的股东应占核心溢利达69.7亿元;实现毛利额204.1亿元,毛利率为16.0%

龙湖商业租金收入同比增长7%至109.8亿元,期末出租率97%。营业额同比增长16%,超730亿元;日均客流超320万人次/天,同比增长25%。同时,由商业投资与资产管理航道组成的运营业务,全年实现运营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5%。

截至2024年,龙湖商业累计开业运营商场达89座,运营总建面为930万平方米,全年新增运营11座天街。预计2025年,龙湖商业将新增开业11个项目,其中3个为轻资产。

登录 | 注册

华润置地将为商户减租,最高至25亿元

商场与商户的“至暗时刻”:还要继续减免租金吗?

万达、华润、大悦城、龙湖等内地企业租金收入对比

太古地产前三季度内地商场零售涨幅曝光 谁最快?

从业态、租金、坪效等多维度看上海购物中心现状

奈雪的茶2024年巨亏超9亿,单店盈利能力下滑明显

回到顶部

华润置地经营性不动产收入达233亿元,同比增长4.8%;招商蛇口持有物业收入达74.64亿元,同比增长12%,涵盖商业、公寓、园区等多业态。

美妆

出品/新商业之家

撰文/Nathan

在债务压力、消费信心波动的背景下,行业正呈现显著的分化态势。

新商业之家整理了华润置地、华润万象生活、太古地产、恒隆地产、招商蛇口、香港置地、万科地产、新世界发展、瑞安房地产等十余家企业的年报或半年报,对这些主流央企、港资和民企的商业业务板块,进行横向对比与纵深剖析,重点呈现它们在盈利能力、经营资产、债务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整体来看,头部企业通过轻资产外拓和资产证券化实现逆势增长,而部分企业因依赖传统开发销售、债务压力、奢侈品零售不佳等原因,陷入业绩下滑或亏损。

01

分化加剧

轻资产与运营能力成关键

横向对比财报数据,最显著的特征是盈利分化加剧。尽管多家企业在收入和利润上出现同比增长,但这背后更多体现的,是业务结构调整与盈利模式的转变,而非传统开发带动的业绩回升。

整体上看,华润、招商蛇口等央企大多凭借轻资产扩张、多元业态实现稳健增长,其相对低的融资成本与现金流优势,更具抗风险能力;恒隆、太古等港资企业则普遍受高端零售调整的压力,香港置地、新世界发展、瑞安房地产等其他港资则在提升运营收益的同时,通过资产处置寻求套现。

在收入规模方面,万科以3,431.8亿元稳居榜首领跑,但收入同比下滑26.3%,主因开发业务收缩,而华润置地的综合营收同样高达2788亿元,同比增长11%。相比之下,瑞安房地产收入81.73亿元,同比下降16%。

华润置地

利润方面,大部分企业都增速放缓,乃至亏损也不在少数,即便是华润也“增收不增利”。2024年华润置地创造五年最高营收纪录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却降至255.8亿元,同比下降18.45%;好在经常性业务表现亮眼,核心净利润贡献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占比提升至40.7%,而华润万象生活的核心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长20.1%,是少数增长的企业之一,成为盈利“压舱石”。

相比之下,万科2024年净亏损494.8亿元,创上市34年来首次巨亏。瑞安房地产净利润8.1亿元,同比下降42%,中海地产和招商蛇口两个央企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38.95%和36.09%。究其原因,主要都与开发业务的毛利率骤降、借贷利息成本增加、资产减值计提有关。

瑞安房地产

在毛利率角度,商业运营为主的企业凭借租金收入的高稳定性,显著优于住宅开发业务为主的企业。例如瑞安房地产以64%毛利率领先于行业,主要是得益于租金收入占比提升至43.4%,以及资产出售;恒隆地产整体毛利率也有57.42%。而华润置地则开发业务拖累整体,综合毛利率21.6%,龙湖、招商蛇口、中海的毛利率也都在14%-18%之间。

财务稳健性方面,流动性风险最高的是万科。截至2024年底,万科净负债率为80.6%,同比提高25.9%,资产负债率为73.7%。新世界发展的57.5%、招商蛇口的55.85%、瑞安房地产的52%、龙湖的51.7%净负债率也都不低。相比之下,太古地产的资本净负债比率仅15.7%,而中海地产的现金短债比达3.5倍,都可谓非常稳健。

中海地产

在开发利润空间收窄的背景下,持有型物业已经成为稳定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华润置地经营性不动产收入达233亿元,同比增长4.8%;招商蛇口持有物业收入达74.64亿元,同比增长12%,涵盖商业、公寓、园区等多业态。

华润置地

另一方面,轻资产管理业务则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华润万象生活、招商蛇口、万科、龙湖为代表的企业在轻资产管理与运营能力持续发力。华润万象生活2024年新开21座购物中心,并新签约12个轻资产外拓项目;龙湖轻资产项目占比也提升至21.8%;招商蛇口则在2024年新签91万平方米的轻资产输出项目,还有多项REITs平台建设,加快从传统开发向资产运营商转型。

02

领跑者、转型者和承压者

从企业角度看,调整资产与业务结构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年度关键词,轻资产管理和资产证券化则是主要路径。或是领跑、或是加速转型,亦有承压前行者,不同的央国企、港资与民企显现出差异化表现。

另外,大悦城、保利等央企将在4月中下旬发布年报,其业绩预报显示,大悦城预计2024年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亏损最多达34亿元。保利发展预计净利润约50亿元,同比减少58%,开发业务的毛利率下滑是行业共性压力之一。

华润规模换利润,多项数据创新高

华润置地与华润万象生活作为央企阵营的领军企业,其年报中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增长”和“历史新高”。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是实至名归的强势。

2024年华润置地实现综合营业额2788.0亿元,同比增长11.0%。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增长曲线”经常性业务收入达到416.5亿元,占比已达14.9%,利润贡献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占比提升至40.7%。轻资产管理业务营业额为121.3亿元,同比增长14.0%。

华润万象生活实现营业收入170.4亿元,同比增长15.4%;核心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长20.1%。毛利率提升至32.9%。21.4%增长的商业航道收入,叠加60.2%的超高毛利率,验证了轻资产模式的盈利潜力。其中,来自购物中心的商业运营管理服务收入为42.09亿元,同比增长30.0%,占总收入的24.7%。

截至2024年底,华润万象生活管理在营购物中心122座,实现零售额2150亿元,同比增长18.7%;业主端租金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19.2%。

招商蛇口净利润下降36%,持有物业收入上涨12%

招商蛇口2024年营收1789.48亿元,同比增长2.25%,但归母净利润却下滑了36.09%。在行业流动性普遍吃紧的当下,招商蛇口319.64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与1003亿货币资金成为护城河。1.59的现金短债比与"三道红线"全绿,印证了央企财务纪律。

2024年新签91万方轻资产面积,新入市23个重资产项目,新增经营面积101万平方米。更值得关注的是REITs布局:去年新搭建蛇口租赁住房REIT平台。至此,招商蛇口在产业园区、租赁住房、集中商业等业态搭建了多个REITs平台。拥有59万方管理资产、8.13亿管理口径收入,标志着"投融管退"闭环形成。

主要持有物业全口径收入74.64亿元,同比上涨12%。集中商业在营项目47个,2024新开业10个项目,其中轻资产管理项目4个。

中国金茂扭亏为盈,多元化业务显成效

2024年中国金茂实现收入590.5亿元,实现股东应占溢利约10.65亿元,扭亏为盈,去除投资物业公平值损益后股东应占溢利达13.33亿元。

2024年,中国金茂多元化业务布局稳步推进,华夏金茂商业REIT成功上市,并完成四次超预期分红。得益于城市运营与物业开发业务毛利率增长,2024年毛利率为15%,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2024年,商务租赁与零售商业运营、酒店经营、金茂服务三大多元化业务板块收入分别为16.97亿元、16.98亿元、29.66亿元。

轻资产服务上市平台方面,金茂服务2024年营业收入29.66亿元,同比提升9.7%;合约面积134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2%;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12.0%,净利率提升至12.9%。

中海地产商业物业运营收入同比增长12.06%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1851.5亿元,期内股东应占溢利为156.4亿元。中海地产全年销售合约额3106.9亿元,同比增长0.3%,为前十房企中唯一正增长。

商业物业运营业务实现年内收入为71.29亿元,同比增长12.06%,其中写字楼租金收入为35.7亿元,购物中心租金收入为22.6亿元,长租公寓收入为2.7亿元,酒店及其他商业物业收入为10.3亿元。占比仅有3.85%。

太古内地商场租金收入上涨,正在推进内地7个项目

太古地产2024年收入为144.28亿港元,同比下降2%,股东应占经常性基本溢利同比降幅为11%,降至64.79亿港元。但在中国内地市场,其零售物业组合表现强劲,租金收入上涨4%。尤其是三里屯太古里租金收入同比增长12%,创历史新高。上海的前滩太古里租金收入也上涨7%,零售销售额上涨3%。

整体来看,2024年集团在中国内地的应占零售销售额(不包括汽车零售商的销售)下跌7%,但表现仍然胜市场,并较2019同期(疫情前)高出55%。

2024年,成都太古里、广州太古汇、北京颐堤港和上海兴业太古汇分别下跌14%、11%、4%及14%。2024年与2019年相比,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和太古汇的零售销售额分别上升1%、24%及67%,颐堤港则下跌1%,兴业太古汇因进行大型结构和改造工程影响下跌15%。

目前,太古在内地发展中项目仍有七个,包括北京太古坊、西安太古里、三亚太古里、广州聚龙湾太古里、广州天河路387号项目广州太古汇扩建部分。其中,与前滩太古里联动的上海前滩21号综合发展项目计划在2026年落成、上海洋泾的陆家嘴太古源将在2026年分阶段落成。

香港置地内地零售物业租金收入上涨11%,并计划回收100亿美元资产

香港置地2024年净亏损13.85亿美元,剔除一次性或非经营性项目后,集团基础盈利为4.1亿美元,同比减少44%。

香港地区的零售物业租金收入下降9%,而内地零售物业的租金收入上涨11%,包括来自王府中環的收益贡献显著提升,重庆光环购物公园业绩稳健,以及成都光环购物公园成功开业。

在2035年回收100亿美元的长期计划中,年报透露更多细节,包括退出非核心业务,并将成熟资产转向REITs。香港置地2024年已回收超2.9亿美元,其中80%用于降低净债务与投资核心项目,20%用于股份回购。计划在2027年前通过资产处置回收40亿-60亿美元,加速处置Build-to-Sell建售型资产。

2025年将有南京的JL CENTRAL,以及上海、重庆、南京、杭州的四个光环项目开业。苏州中環、重庆中環万象城计划2026,上海西岸中環则在2027年开业。

瑞安房地产全年偿债109亿,度过债务高峰,但利润下降42%

2024年瑞安房地产录得收入81.73亿元,同比下降16%;净利润8.1亿元,同比下降42%;股东应占溢利1.8亿元,同比下降78%。租金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全年租金及相关收入(含合营及联营公司)同比增长9%至35.47亿元;毛利率更是显著提升12%,达到64%。零售物业的销售增长8%、客流增长12%,出租率也稳定在94%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债务问题,面对299.2亿总负债和82.6亿年内到期债务,瑞房2024年已偿还合计108.7亿元的债务,自2021年以来累计已偿还离岸债务总额452亿元;港币/美元借贷总额占比已从2021年的77%大幅降至38%,境外债务敞口持续收窄。

今年3月公司已偿还4.9亿美元债,占2025年到期债务的近七成;通过出售鸿寿坊65%股权套现12亿、重组创智天地股权架构等动作,“用资产换流动性”转型轻资产。

截至2024年底,瑞房净负债为221.93亿元,净负债率为52%。虽然短期偿债仍然有压力,但考虑到年内债务已大部分偿清,加之仍然有储备住宅待售,这场“债务战”瑞房基本站稳了脚跟,正如其财务总裁孙希灏所言:"负债到期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

恒隆地产2024年内地商场收入减少3%

2024年恒隆内地业务营收占比近60%,恒隆2024年内地整体租赁收入和营业利润(按人民币计值)分别下降4%和6%,其中商场收入下跌3%,办公楼收入下跌6%。

作为恒隆的“门面”,上海恒隆广场和港汇恒隆广场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均出现下滑,特别是上海恒隆广场,收入从高位下跌6%,租户销售额跌幅高达22%。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其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下跌3%和12%。这与高端消费谨慎、消费者转向海外有关。

沈阳市府恒隆广场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下跌16%和25%,武汉恒隆广场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下跌19%和22%。而大连恒隆广场则逆势增长,收入增加8%,租户销售额亦上升3%。相比之下,恒隆的次高端商场表现相当出色,整体收入保持4%的稳健增长。天津恒隆广场尤为突出,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上升12%和8%。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恒隆的财报中也透露出一些积极的信号。与2019年相比,恒隆商场2024年奢侈品销售额增长近100%,顶级品牌销售额增长近200%。商场租出率也维持高水平,甚至有温和增长,上海两座恒隆、无锡、昆明等多个项目租出率达到98-99%,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实属不易。

新世界发展经营溢利跌18%,还有1246亿债务

新世界发展公布2025财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2024年12月底的六个月内,集团收入同比下滑1.6%至167.89亿港元,毛利缩水8%至66.75亿港元,核心经营溢利同比下跌18%,股东应占亏损扩大至66.33亿港元。

内地物业投资收入亦贡献9.44亿港元,出租率保持稳健。更重磅的动作是,深圳前海K11 ECOAST旗舰项目将于4月28日开业,这座22.85万平方米的“艺术商业航母”,被视作集团打通大湾区高端消费市场的关键落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动性压力,综合债务净额攀升至1246.3亿港元,资产负债率增至57.5%。短期债务降至322亿港元。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黄少媚透露会继续出售非核心资产和业务套现。“加上卖楼,我们的目标在2025财年做到(回笼资金)260亿港元。我们会继续和各大银行商讨再融资安排,并善用已经进入的减息周期,降低利息支出。”

新鸿基地产半年报内地租金跌2%

新鸿基地产发布2024/25财年半年度业绩报告,2024年下半年取得总收入399.3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5%。营业溢利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5%。

总体来看,物业发展业务表现出色,占总收入比重约40.9%,而物业投资业务收入下跌。期内总租金收入,连同所占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的租金收入计算,按年下跌1%,净租金收入按年下跌3%。

其中,内地收租物业组合的总租金收入按年下跌2%,主要受零售物业营业额租金下滑影响。新鸿基地产在中国内地拥有186.2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面积。

万科年亏500亿,商业资产规模收缩

万科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431.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94.8亿元。

今年商业部分公布的数据内容相对较少。其中,万科商业业务(含非并表项目)实现营业收入88.9亿元,较2023年的91.1亿元同比略降2.5%。印力管理的商业项目出租率 95.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2024年万科有8个商业项目开业。截至报告期末,万科开业商业项目达181个(不含轻资产输出管理项目),总建筑面积1081万平方米。与前一年的181个商业项目相比,在多次大宗交易出售资产后,全年已缩减22个项目、减少了77万方建筑面积。

最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总面积减少,万科商业的坪效却从2023年的786.7元/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的822.3元/平方米,增长约4.54%。

多渠道的资产成功退出是本年度最大亮点。一方面,杭州西溪印象城中金印力REIT上市后,保持出租率97.85%、租金收缴率99.96%,更以5.24%的年化分派率超越招募预期。中信万科消费基础设施基金则购买深圳龙岗万科广场、北京旧宫万科广场项目。

另一方面,万科全年完成了54个大宗资产交易,259亿元大宗交易额稳居行业榜首,其中包括成都高新万科大厦这类非一线城市大体量办公物业,以及与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完成了上海松江印象城交易。

龙湖去年新开11座天街,租金收入、营业额提升

龙湖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74.7亿元,股东应占溢利104.0亿元,剔除公平值变动等影响后的股东应占核心溢利达69.7亿元;实现毛利额204.1亿元,毛利率为16.0%

龙湖商业租金收入同比增长7%至109.8亿元,期末出租率97%。营业额同比增长16%,超730亿元;日均客流超320万人次/天,同比增长25%。同时,由商业投资与资产管理航道组成的运营业务,全年实现运营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5%。

截至2024年,龙湖商业累计开业运营商场达89座,运营总建面为930万平方米,全年新增运营11座天街。预计2025年,龙湖商业将新增开业11个项目,其中3个为轻资产。

登录 | 注册

华润置地将为商户减租,最高至25亿元

商场与商户的“至暗时刻”:还要继续减免租金吗?

万达、华润、大悦城、龙湖等内地企业租金收入对比

太古地产前三季度内地商场零售涨幅曝光 谁最快?

从业态、租金、坪效等多维度看上海购物中心现状

奈雪的茶2024年巨亏超9亿,单店盈利能力下滑明显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