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又放卫星?特斯拉通用纯AI自动驾驶,是“真香”还是“画饼”?

智车科技

3天前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一直很“特立独行”:拒绝激光雷达,死磕摄像头+AI芯片。...如果纯AI方案真能成功,特斯拉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还能靠低价优势碾压竞争对手。...反观搭载激光雷达的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在类似场景下表现稳健。

引言

今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特斯拉很快将实现一种通用的、纯AI的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

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开启“吐槽+膜拜”双模式。

有人调侃:“马斯克是不是又偷看了《回到未来》的剧本?”

也有人认真分析:“这次特斯拉是要用摄像头+AI芯片,直接掀翻激光雷达的饭碗?”

作为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顶流”,特斯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神经。但话说回来,马斯克画过的“大饼”可不少——从火星移民到脑机接口,从机器人出租车到太阳能屋顶,每次都能掀起舆论风暴。

这次纯AI自动驾驶的豪言,究竟是技术革命的前奏,还是又一次“狼来了”的故事?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

(参考阅读请点击:

《马斯克被Waymo前 CEO 羞辱:无人驾驶江湖,特斯拉被Waymo按在地上摩擦?》)

一、纯AI自动驾驶:特斯拉的“核武器”还是“纸老虎”?

1. 马斯克的“纯视觉信仰”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一直很“特立独行”:拒绝激光雷达,死磕摄像头+AI芯片。

用马斯克的话说:“人类开车靠眼睛,AI为什么不能?”

这套逻辑看似简单粗暴,却藏着特斯拉的野心——用最便宜的硬件,实现最强的功能

举个例子,特斯拉Model 3的摄像头成本仅约100美元,而激光雷达动辄上千美元。如果纯AI方案真能成功,特斯拉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还能靠低价优势碾压竞争对手。

但问题来了:摄像头真能取代激光雷达吗?

2. 激光雷达VS摄像头:一场“视力”的较量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距离,精度高、抗干扰强,堪称自动驾驶的“火眼金睛”。

而摄像头依赖图像识别,受光线、天气影响大,遇到暴雨、浓雾直接“失明”。

2021年,美国加州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暴雨中追尾卡车,事故原因正是摄像头未能识别前方障碍物。

反观搭载激光雷达的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在类似场景下表现稳健。

这场“视力”较量,摄像头显然处于下风。

3. 数据为王:特斯拉的“秘密武器”

但特斯拉并非毫无胜算。

它拥有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数据集——截至2024年,特斯拉车主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100亿英里,相当于绕地球40万圈。

这些数据喂给AI算法,让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越来越“老司机”。

举个例子,特斯拉的“影子模式”能实时监控人类驾驶员的操作,并将正确决策反哺给AI。

就像一个永远在“偷师”的学徒,特斯拉的AI系统每天都在进化。

二、国内“翻车”现场:FSD功能是“青铜”还是“王者”?

1. 上海车主的“社死”经历

尽管特斯拉在全球狂飙突进,但在中国市场,FSD功能的表现却让车主直呼“上头”。

一位上海特斯拉车主吐槽:“开启FSD后,我的车像喝醉了酒——变道犹豫不决,跟车忽快忽慢,遇到三轮车直接‘死机’。”

更离谱的是,有车主在高速公路上遭遇“幽灵刹车”:系统突然误判前方有障碍物,猛踩刹车,差点引发追尾。

这些“翻车”现场,让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口碑扑街。

2. 政策与路况的“双重暴击”

特斯拉的“水土不服”,除了技术本身,还有政策和路况的锅。

政策限制:中国对自动驾驶路测有严格规定,特斯拉无法像在美国那样“撒欢儿”测试。路况复杂:从电动车横行的非机动车道,到突然变道的“老司机”,中国道路堪称“地狱难度”。

有网友调侃:“特斯拉的AI算法可能还没学会识别‘中国式过马路’。”

3. 本地化难题:特斯拉的“文化课”

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比如,中国司机习惯“加塞”,而特斯拉的AI系统却坚持“文明礼让”。

这种“中西差异”,让特斯拉在路口常常陷入“我是谁?我在哪?我该不该动?”的哲学思考。

三、行业暗战:特斯拉的“纯AI变革”能成功吗?

1. 传统车企的反击:激光雷达联盟

面对特斯拉的“纯视觉”挑战,传统车企纷纷抱团取暖。

宝马、奔驰、奥迪联合投资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沃尔沃则与Waymo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这些车企坚信:激光雷达仍是自动驾驶的“刚需”。

就像一位车企高管所说:“你可以不用激光雷达,但你不能保证所有路况都完美。”

2. 新势力的突围:华为的“全栈自研”

国内新势力也不甘示弱。

华为的ADS 2.0系统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号称“白天黑夜、雨雪雾天都能开”。

更狠的是,华为直接把激光雷达价格打到了白菜价——从万元级降到千元级。

这一招“价格屠夫”,让特斯拉的“成本优势”瞬间缩水。

3. 科技巨头的搅局:苹果的“代号泰坦”

别忘了,苹果也在闷声搞大事。

代号“泰坦”的自动驾驶项目,据说已经烧了上百亿美元。虽然苹果汽车还没量产,但它的AI算法和芯片技术,足以让特斯拉瑟瑟发抖。

四、未来展望: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1. 纯视觉VS融合感知:谁能笑到最后?

从技术趋势看,纯视觉和融合感知并非非此即彼。

就像特斯拉工程师所说:“未来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可能是‘视觉为主,雷达为辅’。”

比如,特斯拉的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HW 4.0,就悄悄加入了毫米波雷达。这或许意味着,马斯克也开始“打脸”了。

2. 用户信任:比技术更难攻克的堡垒

无论技术多先进,自动驾驶的普及都绕不开一个问题:用户敢不敢用?

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仅为30%,远低于美国的60%。

今年初热闹了一阵,L3级别自动驾驶拐点、全民智驾等热词满天飞,消费者的热情开始高涨,却又让小米SU7事故给打压下去了不少。

要让用户放心把方向盘交给AI,车企需要做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安全承诺。

3. 法律与伦理:自动驾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后,别忘了法律和伦理的挑战。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撞人,责任算谁的?AI系统如何避免“电车难题”(救一个人还是五个人)?

这些问题,连哲学家都头疼,更别说车企了。

五、结语:马斯克的饼,吃还是不吃?

马斯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总能把科幻概念变成商业现实(尽管有时候会迟到)。

但对待他的“预言”,最好的态度可能是——“乐观期待,谨慎相信”

毕竟,特斯拉的FSD在中国能不能成,不仅要看AI够不够聪明,还要看中国的外卖小哥、逆行大爷、加塞司机们……愿不愿意配合。

马斯克的纯AI自动驾驶豪言,是技术革命的前奏,还是又一次“画饼”?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技术竞赛已经让自动驾驶离我们越来越近。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无论特斯拉是真是假,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完全无人驾驶未来的可能性。”至于未来是特斯拉的天下,还是激光雷达的胜利,咱们就搬好小板凳,坐等吃瓜吧!

(文末彩蛋:你觉得特斯拉的纯AI自动驾驶能成功吗?评论区见!)

原文标题 : 马斯克又放卫星?特斯拉通用纯AI自动驾驶,是“真香”还是“画饼”?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一直很“特立独行”:拒绝激光雷达,死磕摄像头+AI芯片。...如果纯AI方案真能成功,特斯拉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还能靠低价优势碾压竞争对手。...反观搭载激光雷达的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在类似场景下表现稳健。

引言

今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特斯拉很快将实现一种通用的、纯AI的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

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开启“吐槽+膜拜”双模式。

有人调侃:“马斯克是不是又偷看了《回到未来》的剧本?”

也有人认真分析:“这次特斯拉是要用摄像头+AI芯片,直接掀翻激光雷达的饭碗?”

作为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顶流”,特斯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神经。但话说回来,马斯克画过的“大饼”可不少——从火星移民到脑机接口,从机器人出租车到太阳能屋顶,每次都能掀起舆论风暴。

这次纯AI自动驾驶的豪言,究竟是技术革命的前奏,还是又一次“狼来了”的故事?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

(参考阅读请点击:

《马斯克被Waymo前 CEO 羞辱:无人驾驶江湖,特斯拉被Waymo按在地上摩擦?》)

一、纯AI自动驾驶:特斯拉的“核武器”还是“纸老虎”?

1. 马斯克的“纯视觉信仰”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一直很“特立独行”:拒绝激光雷达,死磕摄像头+AI芯片。

用马斯克的话说:“人类开车靠眼睛,AI为什么不能?”

这套逻辑看似简单粗暴,却藏着特斯拉的野心——用最便宜的硬件,实现最强的功能

举个例子,特斯拉Model 3的摄像头成本仅约100美元,而激光雷达动辄上千美元。如果纯AI方案真能成功,特斯拉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还能靠低价优势碾压竞争对手。

但问题来了:摄像头真能取代激光雷达吗?

2. 激光雷达VS摄像头:一场“视力”的较量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距离,精度高、抗干扰强,堪称自动驾驶的“火眼金睛”。

而摄像头依赖图像识别,受光线、天气影响大,遇到暴雨、浓雾直接“失明”。

2021年,美国加州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暴雨中追尾卡车,事故原因正是摄像头未能识别前方障碍物。

反观搭载激光雷达的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在类似场景下表现稳健。

这场“视力”较量,摄像头显然处于下风。

3. 数据为王:特斯拉的“秘密武器”

但特斯拉并非毫无胜算。

它拥有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数据集——截至2024年,特斯拉车主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100亿英里,相当于绕地球40万圈。

这些数据喂给AI算法,让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越来越“老司机”。

举个例子,特斯拉的“影子模式”能实时监控人类驾驶员的操作,并将正确决策反哺给AI。

就像一个永远在“偷师”的学徒,特斯拉的AI系统每天都在进化。

二、国内“翻车”现场:FSD功能是“青铜”还是“王者”?

1. 上海车主的“社死”经历

尽管特斯拉在全球狂飙突进,但在中国市场,FSD功能的表现却让车主直呼“上头”。

一位上海特斯拉车主吐槽:“开启FSD后,我的车像喝醉了酒——变道犹豫不决,跟车忽快忽慢,遇到三轮车直接‘死机’。”

更离谱的是,有车主在高速公路上遭遇“幽灵刹车”:系统突然误判前方有障碍物,猛踩刹车,差点引发追尾。

这些“翻车”现场,让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口碑扑街。

2. 政策与路况的“双重暴击”

特斯拉的“水土不服”,除了技术本身,还有政策和路况的锅。

政策限制:中国对自动驾驶路测有严格规定,特斯拉无法像在美国那样“撒欢儿”测试。路况复杂:从电动车横行的非机动车道,到突然变道的“老司机”,中国道路堪称“地狱难度”。

有网友调侃:“特斯拉的AI算法可能还没学会识别‘中国式过马路’。”

3. 本地化难题:特斯拉的“文化课”

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比如,中国司机习惯“加塞”,而特斯拉的AI系统却坚持“文明礼让”。

这种“中西差异”,让特斯拉在路口常常陷入“我是谁?我在哪?我该不该动?”的哲学思考。

三、行业暗战:特斯拉的“纯AI变革”能成功吗?

1. 传统车企的反击:激光雷达联盟

面对特斯拉的“纯视觉”挑战,传统车企纷纷抱团取暖。

宝马、奔驰、奥迪联合投资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沃尔沃则与Waymo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这些车企坚信:激光雷达仍是自动驾驶的“刚需”。

就像一位车企高管所说:“你可以不用激光雷达,但你不能保证所有路况都完美。”

2. 新势力的突围:华为的“全栈自研”

国内新势力也不甘示弱。

华为的ADS 2.0系统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号称“白天黑夜、雨雪雾天都能开”。

更狠的是,华为直接把激光雷达价格打到了白菜价——从万元级降到千元级。

这一招“价格屠夫”,让特斯拉的“成本优势”瞬间缩水。

3. 科技巨头的搅局:苹果的“代号泰坦”

别忘了,苹果也在闷声搞大事。

代号“泰坦”的自动驾驶项目,据说已经烧了上百亿美元。虽然苹果汽车还没量产,但它的AI算法和芯片技术,足以让特斯拉瑟瑟发抖。

四、未来展望: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1. 纯视觉VS融合感知:谁能笑到最后?

从技术趋势看,纯视觉和融合感知并非非此即彼。

就像特斯拉工程师所说:“未来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可能是‘视觉为主,雷达为辅’。”

比如,特斯拉的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HW 4.0,就悄悄加入了毫米波雷达。这或许意味着,马斯克也开始“打脸”了。

2. 用户信任:比技术更难攻克的堡垒

无论技术多先进,自动驾驶的普及都绕不开一个问题:用户敢不敢用?

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仅为30%,远低于美国的60%。

今年初热闹了一阵,L3级别自动驾驶拐点、全民智驾等热词满天飞,消费者的热情开始高涨,却又让小米SU7事故给打压下去了不少。

要让用户放心把方向盘交给AI,车企需要做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安全承诺。

3. 法律与伦理:自动驾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后,别忘了法律和伦理的挑战。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撞人,责任算谁的?AI系统如何避免“电车难题”(救一个人还是五个人)?

这些问题,连哲学家都头疼,更别说车企了。

五、结语:马斯克的饼,吃还是不吃?

马斯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总能把科幻概念变成商业现实(尽管有时候会迟到)。

但对待他的“预言”,最好的态度可能是——“乐观期待,谨慎相信”

毕竟,特斯拉的FSD在中国能不能成,不仅要看AI够不够聪明,还要看中国的外卖小哥、逆行大爷、加塞司机们……愿不愿意配合。

马斯克的纯AI自动驾驶豪言,是技术革命的前奏,还是又一次“画饼”?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技术竞赛已经让自动驾驶离我们越来越近。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无论特斯拉是真是假,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完全无人驾驶未来的可能性。”至于未来是特斯拉的天下,还是激光雷达的胜利,咱们就搬好小板凳,坐等吃瓜吧!

(文末彩蛋:你觉得特斯拉的纯AI自动驾驶能成功吗?评论区见!)

原文标题 : 马斯克又放卫星?特斯拉通用纯AI自动驾驶,是“真香”还是“画饼”?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