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千年菇乡文化的现代传承

新财网 文

6天前

为了使菇民戏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发展,菇民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杨香珍积极与县教育局合作,将菇民戏引入校园。...在杨香珍等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菇戏娃儿”们学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正逐步成长为菇民戏传承的新生力量。

清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回龙湾山场林深雾绕,菇农吴兴龙背起斧头,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剁花法传承基地。刀刃与腐木相触发出脆响,惊醒了沉睡的香菇孢子——这一延续八百年的剁花法技艺,传承着人类最早的菌类栽培智慧。

与此同时,在位于庆元县浙江鼎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光伏控温大棚内,智能中控系统精准调控着温湿度曲线,成排菇床上菌菇簇拥而出,演绎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奇迹。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唯一的食用菌类遗产,“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在现代化浪潮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这座以“香菇之源”闻名的小城正用生态保护筑牢发展根基,以科技创新激活传统产业,让学校教育浸润文化传承,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写下新答卷。

“林菇共育”:解锁800年生态密码

庆元地处浙江西南部,这里崇山峻岭、深谷陡坡,林木葱茏、降水丰沛,为菌物生长搭建起独特的环境,其香菇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据当地宗谱记载,800年前,被菇民奉为“菇神”的吴三公出生在今庆元县龙岩村,他居于深山,以狩猎与采集野生蕈菌为生。偶然间,吴三公观察到被伐倒的树木表皮被砍伤后,伤处常长出香菇,此法屡试屡验,这便是“剁花法”的由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后,他又发明“惊蕈术”,即通过拍击菇木来促进香菇生长。自此,“居无定所,朝生暮死”的野生香菇进入了人工栽培的历史进程。

看起来,人类驯服香菇的过程中似乎离不开伐木、砍树,那么这种看似破坏森林的传统香菇栽培技术何以延续800多年呢?

事实上,庆元菇民世代恪守着独特的生态法则。他们深谙森林资源的珍贵,因此在采伐时极为谨慎——严格遵循“砍老树、留壮树、护幼树”的择伐原则,精心挑选那些过于密集的树木进行砍伐,伐倒的菇木在自然分解中转化为腐殖质反哺土壤,从而维系着森林的健康平衡。

“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香菇栽培技术虽然随着时代迭代升级,但‘以林育菇、以菇养林’的共生理念始终未曾改变。”在曾参与申遗工作的庆元县政协副主席吴小军看来,对“林-菇共育”这一核心理念的传承,正是庆元香菇得以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

2022年11月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首个以食用菌为主的项目,填补了食用菌领域遗产类型的空白。

时至今日,庆元遗产地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1%,森林、梯田、村落、河流依旧保持着原有风貌,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1200余亩的“剁花法”传承基地中,每年都栽培“剁花法”香菇10~20根,还有年度技艺大赛促进菇农切磋剁花技艺,老菇农们更以“传帮带”的形式不断培育新人,让千年智慧在斧痕刀迹间代代相传。

“百菌齐放”:科技赋能下的产业新生

2023年,一部菌物生物多样性纪录片《菌物王国》的热播,让其拍摄地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被更多人所熟知。

作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百山祖园区是我国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重要分布区,同时也是“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的核心区。近年来,庆元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公园创建协同推进,定期开展菌物等生物多样性调查,推进县域野生动植物菌物资源本底调查。

除此之外,为深入发掘并保护好丰富的菌物资源,庆元县建成浙江省唯一一个省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并初步构建起“一区一馆五库”的保育体系。其中,“一区”指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育区,“一馆”为菌物标本馆,“五库”则涵盖菌种保藏库、活体组织库、基因库、有效成分库及综合信息库。目前,该体系已建成900亩食用菌野生资源保育区,累计收集保藏标本、种质资源、活体组织等7000余份。

“在此基础上,我们筛选出100余份具有优良特性的种质资源,申报国家品种权保护品种14个,并育成6个全国食用菌主栽品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主任陈俊良介绍道,为打破香菇“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庆元县持续拓展食用菌栽培种类,重点培育高转化率菌种。“如今,灰树花、银耳、黑木耳、竹荪、羊肚菌等‘后起之秀’相继崭露头角,已占据庆元食用菌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从“一菇独秀”到“百菌齐放”,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菇乡庆元正努力解答这一课题。

在菌棒生产环节,过去主要依赖菇农分散种养,菇农自制菌棒,不仅投入大,菌棒成品率也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自动化、数字化菌棒生产线,该生产线一天可不间断生产制作菌棒8万段。“我们已实现菌棒数字化加工、标准化接种养菌,这大大提高了菌棒产量和质量,农户从我们这里购买的菌棒成活率基本可达百分之百。”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叶高说。

在加工环节,传统柴火烘干食用菌的方式已被热泵节能烘干技术所取代。庆元县菌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叶松介绍,在公司建设的厂房内,一套全自动烘干设备不仅使烘干流程更加清洁,提升了香菇品质,还能降本增效,增加菇农收益。因此,农户纷纷选择到厂房进行集中烘干,并由公司原地收购。

在叶高、杨叶松等食用菌从业者看来,这种“两头集中、中间分散”的生产模式能够将菇农从繁重的菌棒生产与鲜菇烘干环节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倾注于精细化的种养管理,进而催生出品质更优、竞争力更强的庆元食用菌。这一模式的创新,正推动食用菌生产向工厂化生产转型,迈向生产、加工、收储、物流等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方向。

赓续文脉:千年菇乡文化的现代传承

800多年来,香菇与庆元菇民相生相伴,逐渐从生产融入生活,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其中以菇民戏、香菇功夫、香菇山歌、菇山话等最具代表性。

为了使菇民戏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发展,菇民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杨香珍积极与县教育局合作,将菇民戏引入校园。在庆元实验小学等学校,菇民戏成为了学生们的重要课程之一。学校专门开设了戏曲教室,配备了专业的戏曲教师,在课堂上,学生们系统学习戏曲基础知识,深切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在杨香珍等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菇戏娃儿”们学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正逐步成长为菇民戏传承的新生力量。

除了菇民戏,过去菇民们为护菇自卫而创编的原生态传统武术——“香菇功夫”,如今也成功走进了校园。在庆元县城东小学的课间操时段,体育老师正带领着孩子们练习“香菇功夫”。抱拳行礼、秤锤落地、山羊翘角、水牛跑角……操场上,孩子们的动作一气呵成,整齐标准。据悉,自设置“香菇功夫”课程以来,庆元县城东小学先后开设《七步拳花》《菇山拳花》等精品课,已推广至15所学校,惠及学生2万余人。

“从2010年起,庆元县将目光放在广大的学生群体上,推动香菇文化进校园,不断健全香菇文化传承机制。食用菌科研、香菇功夫、菇民戏走进各中小学校,能够在学生心中撒下传承文化遗产的种子,为千年菇乡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生机。”兼任庆元县第三中学科学副校长的县食用菌产业中心高级农艺师黄卫华说。

当然,丰富多彩的香菇文化也成为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

近年来,庆元县定期举办香菇始祖纪念活动、庆元香菇文化节,打造“林-菇共育”文化体验之旅等10多条旅游路线……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文化遗产衍生价值不断释放。

从“林-菇共育”的生态智慧,到科技赋能的产业新生,再到教育滋养的文化传承,“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正书写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答卷。在这片蕴藏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每一朵香菇都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每一片山林都诉说着农耕文明永续发展的故事。

为了使菇民戏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发展,菇民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杨香珍积极与县教育局合作,将菇民戏引入校园。...在杨香珍等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菇戏娃儿”们学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正逐步成长为菇民戏传承的新生力量。

清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回龙湾山场林深雾绕,菇农吴兴龙背起斧头,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剁花法传承基地。刀刃与腐木相触发出脆响,惊醒了沉睡的香菇孢子——这一延续八百年的剁花法技艺,传承着人类最早的菌类栽培智慧。

与此同时,在位于庆元县浙江鼎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光伏控温大棚内,智能中控系统精准调控着温湿度曲线,成排菇床上菌菇簇拥而出,演绎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奇迹。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唯一的食用菌类遗产,“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在现代化浪潮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这座以“香菇之源”闻名的小城正用生态保护筑牢发展根基,以科技创新激活传统产业,让学校教育浸润文化传承,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写下新答卷。

“林菇共育”:解锁800年生态密码

庆元地处浙江西南部,这里崇山峻岭、深谷陡坡,林木葱茏、降水丰沛,为菌物生长搭建起独特的环境,其香菇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据当地宗谱记载,800年前,被菇民奉为“菇神”的吴三公出生在今庆元县龙岩村,他居于深山,以狩猎与采集野生蕈菌为生。偶然间,吴三公观察到被伐倒的树木表皮被砍伤后,伤处常长出香菇,此法屡试屡验,这便是“剁花法”的由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后,他又发明“惊蕈术”,即通过拍击菇木来促进香菇生长。自此,“居无定所,朝生暮死”的野生香菇进入了人工栽培的历史进程。

看起来,人类驯服香菇的过程中似乎离不开伐木、砍树,那么这种看似破坏森林的传统香菇栽培技术何以延续800多年呢?

事实上,庆元菇民世代恪守着独特的生态法则。他们深谙森林资源的珍贵,因此在采伐时极为谨慎——严格遵循“砍老树、留壮树、护幼树”的择伐原则,精心挑选那些过于密集的树木进行砍伐,伐倒的菇木在自然分解中转化为腐殖质反哺土壤,从而维系着森林的健康平衡。

“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香菇栽培技术虽然随着时代迭代升级,但‘以林育菇、以菇养林’的共生理念始终未曾改变。”在曾参与申遗工作的庆元县政协副主席吴小军看来,对“林-菇共育”这一核心理念的传承,正是庆元香菇得以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

2022年11月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首个以食用菌为主的项目,填补了食用菌领域遗产类型的空白。

时至今日,庆元遗产地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1%,森林、梯田、村落、河流依旧保持着原有风貌,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1200余亩的“剁花法”传承基地中,每年都栽培“剁花法”香菇10~20根,还有年度技艺大赛促进菇农切磋剁花技艺,老菇农们更以“传帮带”的形式不断培育新人,让千年智慧在斧痕刀迹间代代相传。

“百菌齐放”:科技赋能下的产业新生

2023年,一部菌物生物多样性纪录片《菌物王国》的热播,让其拍摄地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被更多人所熟知。

作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百山祖园区是我国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重要分布区,同时也是“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的核心区。近年来,庆元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公园创建协同推进,定期开展菌物等生物多样性调查,推进县域野生动植物菌物资源本底调查。

除此之外,为深入发掘并保护好丰富的菌物资源,庆元县建成浙江省唯一一个省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并初步构建起“一区一馆五库”的保育体系。其中,“一区”指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育区,“一馆”为菌物标本馆,“五库”则涵盖菌种保藏库、活体组织库、基因库、有效成分库及综合信息库。目前,该体系已建成900亩食用菌野生资源保育区,累计收集保藏标本、种质资源、活体组织等7000余份。

“在此基础上,我们筛选出100余份具有优良特性的种质资源,申报国家品种权保护品种14个,并育成6个全国食用菌主栽品种。”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主任陈俊良介绍道,为打破香菇“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庆元县持续拓展食用菌栽培种类,重点培育高转化率菌种。“如今,灰树花、银耳、黑木耳、竹荪、羊肚菌等‘后起之秀’相继崭露头角,已占据庆元食用菌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从“一菇独秀”到“百菌齐放”,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菇乡庆元正努力解答这一课题。

在菌棒生产环节,过去主要依赖菇农分散种养,菇农自制菌棒,不仅投入大,菌棒成品率也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自动化、数字化菌棒生产线,该生产线一天可不间断生产制作菌棒8万段。“我们已实现菌棒数字化加工、标准化接种养菌,这大大提高了菌棒产量和质量,农户从我们这里购买的菌棒成活率基本可达百分之百。”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叶高说。

在加工环节,传统柴火烘干食用菌的方式已被热泵节能烘干技术所取代。庆元县菌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叶松介绍,在公司建设的厂房内,一套全自动烘干设备不仅使烘干流程更加清洁,提升了香菇品质,还能降本增效,增加菇农收益。因此,农户纷纷选择到厂房进行集中烘干,并由公司原地收购。

在叶高、杨叶松等食用菌从业者看来,这种“两头集中、中间分散”的生产模式能够将菇农从繁重的菌棒生产与鲜菇烘干环节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倾注于精细化的种养管理,进而催生出品质更优、竞争力更强的庆元食用菌。这一模式的创新,正推动食用菌生产向工厂化生产转型,迈向生产、加工、收储、物流等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方向。

赓续文脉:千年菇乡文化的现代传承

800多年来,香菇与庆元菇民相生相伴,逐渐从生产融入生活,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其中以菇民戏、香菇功夫、香菇山歌、菇山话等最具代表性。

为了使菇民戏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发展,菇民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杨香珍积极与县教育局合作,将菇民戏引入校园。在庆元实验小学等学校,菇民戏成为了学生们的重要课程之一。学校专门开设了戏曲教室,配备了专业的戏曲教师,在课堂上,学生们系统学习戏曲基础知识,深切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在杨香珍等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菇戏娃儿”们学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正逐步成长为菇民戏传承的新生力量。

除了菇民戏,过去菇民们为护菇自卫而创编的原生态传统武术——“香菇功夫”,如今也成功走进了校园。在庆元县城东小学的课间操时段,体育老师正带领着孩子们练习“香菇功夫”。抱拳行礼、秤锤落地、山羊翘角、水牛跑角……操场上,孩子们的动作一气呵成,整齐标准。据悉,自设置“香菇功夫”课程以来,庆元县城东小学先后开设《七步拳花》《菇山拳花》等精品课,已推广至15所学校,惠及学生2万余人。

“从2010年起,庆元县将目光放在广大的学生群体上,推动香菇文化进校园,不断健全香菇文化传承机制。食用菌科研、香菇功夫、菇民戏走进各中小学校,能够在学生心中撒下传承文化遗产的种子,为千年菇乡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生机。”兼任庆元县第三中学科学副校长的县食用菌产业中心高级农艺师黄卫华说。

当然,丰富多彩的香菇文化也成为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

近年来,庆元县定期举办香菇始祖纪念活动、庆元香菇文化节,打造“林-菇共育”文化体验之旅等10多条旅游路线……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文化遗产衍生价值不断释放。

从“林-菇共育”的生态智慧,到科技赋能的产业新生,再到教育滋养的文化传承,“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正书写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答卷。在这片蕴藏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每一朵香菇都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每一片山林都诉说着农耕文明永续发展的故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