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智慧杜志辉: AI+营销,没十年功夫,你上不了场!

广东善渊健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0小时前

在AI+营销的竞技场中,唯有具备深厚技术积淀与行业洞察的企业方能立于潮头。当前趋势显示,多感官AI交互(视觉、触觉、嗅觉等)正重构营销范式,如趣致集团通过五维AI交互终端实现用户沉浸式体验,并结合饮料口味数据库精准预测新品成功率,技术研发投入同比激增40% ;用户共创生态成为新战场,如美图借AI灵感计划联动千名创作者,将用户转化为品牌代言人,实现93%的写真保存率与亿级曝光;而全球化AI营销网络的搭建考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如中东市场布局需深度对接本地资本与政策。这些实践表明,AI+营销已非简单工具应用,而是系统性技术穿透与商业智慧的融合,唯有十年深耕者方能驾驭这场变革。

 

背景:  

在北京某栋写字楼的开放式办公室里,大公智慧创始人杜志辉正与团队讨论某连锁企业的AI选品方案。杜志辉,行业公认的超市大数据挖掘技术专家,20年IT经验,曾任中信21世纪技术总监,广众传媒技术与销售负责人,曾任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为移动、联通、铁通、银行提供增值服务。杜总领军创建的大公智慧是终端整合营销服务商,借助先进的大数据处理引擎和数据分析洞察技术,搭建了一套国内领先的泛会员管理体系,对消费者的引流、留存、激活、挖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为零售商在新零售时代提供最新的全渠道大数据整合营销解决方案。这位深耕零售数据领域14年的创业者,曾带领团队为物美、永辉等头部商超搭建数据中台,2017年凭借“超市消费数据智能化”的商业愿景斩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大公智慧的公司营收也连续多年实现千万级规模。当下,AI营销再次重拾热度,从传统数据服务商到AI营销领军者,他如何将超市场景的深度理解与AI技术融合?成功经验背后又藏着怎样的行业洞察和深远预测?

 


(大公智慧创始人 杜志辉)

 

主持人:杜总您好,听说您创业初期就专注于超市消费数据,这段经历对大公智慧拥抱AI有什么影响? 

 

杜志辉:超市是消费数据的“富矿”。我们从2010年开始给物美做会员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每周三上午10点,中老年顾客买鸡蛋时,68%会顺带买酱油。这种颗粒度的洞察,后来成了我们训练AI模型的基础。超市数据的价值在于“场景真实性”——消费者在货架前的决策是最真实的需求表达,这比线上点击行为更能反映消费本质。

 


主持人:超市场景的数据有什么特殊性?大公智慧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AI优势? 


杜志辉:三点核心。第一是全链路覆盖,我们的数据从POS机到小程序,从支付到会员体系,形成完整闭环。比如你在物美扫码领券,去便利店核销,这些行为在我们系统里是“同一个人”。第二是实时决策能力,每天有800万SKU的交易数据入库,模型能分钟级迭代策略——某区域酸奶销量突降,系统15分钟内关联天气、竞品活动等12个维度,自动生成促销方案。第三是合规性,所有用户数据三重脱敏,合作商超的接口采用金融级加密。(敲了敲电脑)这是超市场景给我们的“数据安全课”。

 

主持人:2017年4000万融资是大公智慧的重要转折点,这笔资金如何加速AI落地? 


杜志辉:当时投资人问得最多的是:“超市数据能做多大文章?”我们带着在物美试点的“POS机+小程序”数据联动案例去谈判——促销券核销率比传统方式高2.3倍。这笔资金主要用在两件事:第一,扩展数据采集维度,从单纯的交易数据,拓展到动线热力图、货架陈列等非结构化数据;第二,训练行业专属模型,比如针对超市的“货架智能推荐系统”,AI能根据历史销量、保质期、竞品位置自动调整商品摆放。现在这套系统已经让合作商超的货架效率提升了19%。

 

主持人:您提到“行业专属模型”,大公智慧的AI与通用模型有何不同?

 

杜志辉:我们给联合利华做AI选品时,发现南方雨季洗发水销量下降18%,但搭配雨伞赠品能提升23%转化率——这种经验只有深耕超市场景的团队才能沉淀。我们把类似的200多个行业规则写成AI的“剧本”,比如“满减券在周末下午三点核销率最高”“会员生日月消费额提升40%”。这些规则让AI能快速适配不同超市的个性化需求,比通用模型精准度高35%。

 

主持人:最后想请您聊聊技术护城河,大公智慧的AI有什么独特之处?  


杜志辉:两点。第一,场景化算法库,我们把给永辉、中百做的127次促销策略优化写成AI的“行业字典”,新客户进来能像搭积木一样复用。第二,敏捷中台,自研的营销自动化系统让客户能4小时内完成从数据建模到优惠券生成的全流程。(停顿)超市数据的价值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能否让AI真正“懂行”——比如知道生鲜不能用传统快消的促销逻辑,知道会员积分兑换要考虑到超市的库存周转。

 

结语  


采访结束时,杜志辉的手机弹出一条消息:某区域超市通过大公智慧的AI选品系统,本周销售额环比提升28%。从超市数据深耕者到AI破局者,他始终相信:“超市是AI最好的训练场——这里藏着最真实的消费逻辑,也孕育着最具爆发力的商业价值。”正如他在融资路演时说的:“不是AI改变了超市,而是超市本就应该这么聪明。” 

 


杜总透露, 结合当前AI+营销技术发展趋势及零售行业实践,未来3-5年,传统超市行业可能出现三大创新方向:


一、全场景智能选品与动态库存管理

通过AI算法对顾客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超市可实现 "货架级精准" 的选品策略。如某连锁超市通过AI分析数年销售数据与区域消费偏好,成功将健康食品和进口零食的货架占比提升30%,带动周转率增长25%。未来系统或将整合天气数据、社区人口结构变化等外部变量,实现货架商品的实时动态调整。结合智能货架技术,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商品拿取频次,当某商品被频繁触摸却未购买时,系统自动触发促销策略或调整陈列位置。


二、无感化购物体验重构

AI技术将推动 "拿货即走" 的无感支付成为主流。如扫码/人脸识别入场技术,结合计算机视觉的商品识别系统,顾客购物行为可被全程数字化记录。更进阶的应用可能包括:通过顾客手机定位推送路径规划(如引导至临期商品区),基于购物车重量传感器自动识别易腐商品并提供保鲜建议。AR技术也将升级为商品3D全息投影,顾客扫描货架即可查看营养成分溯源信息或虚拟试用美妆产品。


三、个性化互动营销生态

AI将推动超市从 "卖场"转变为社交化生活中心。参考中电商平台的个性化推荐逻辑,未来超市会员系统可结合智能购物车轨迹数据、APP浏览记录等,在顾客经过相关货架时触发定向优惠(如健身爱好者路过蛋白粉区域时,推送私教课程优惠券)。AI短视频生成技术也可应用于超市场景:顾客购买火锅食材后,收银小票附带AI生成的「家庭火锅派对」短视频菜谱,并嵌入关联商品二次营销入口。


杜总坦言,以上变革的实现依赖于 AI中台系统 的构建,需整合销售数据、物联网设备数据、外部环境数据等多维信息源。当前技术瓶颈在于多模态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但随着边缘计算和5G技术的普及,预计2026-2027年将出现成熟落地案例。

在AI+营销的竞技场中,唯有具备深厚技术积淀与行业洞察的企业方能立于潮头。当前趋势显示,多感官AI交互(视觉、触觉、嗅觉等)正重构营销范式,如趣致集团通过五维AI交互终端实现用户沉浸式体验,并结合饮料口味数据库精准预测新品成功率,技术研发投入同比激增40% ;用户共创生态成为新战场,如美图借AI灵感计划联动千名创作者,将用户转化为品牌代言人,实现93%的写真保存率与亿级曝光;而全球化AI营销网络的搭建考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如中东市场布局需深度对接本地资本与政策。这些实践表明,AI+营销已非简单工具应用,而是系统性技术穿透与商业智慧的融合,唯有十年深耕者方能驾驭这场变革。

 

背景:  

在北京某栋写字楼的开放式办公室里,大公智慧创始人杜志辉正与团队讨论某连锁企业的AI选品方案。杜志辉,行业公认的超市大数据挖掘技术专家,20年IT经验,曾任中信21世纪技术总监,广众传媒技术与销售负责人,曾任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为移动、联通、铁通、银行提供增值服务。杜总领军创建的大公智慧是终端整合营销服务商,借助先进的大数据处理引擎和数据分析洞察技术,搭建了一套国内领先的泛会员管理体系,对消费者的引流、留存、激活、挖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为零售商在新零售时代提供最新的全渠道大数据整合营销解决方案。这位深耕零售数据领域14年的创业者,曾带领团队为物美、永辉等头部商超搭建数据中台,2017年凭借“超市消费数据智能化”的商业愿景斩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大公智慧的公司营收也连续多年实现千万级规模。当下,AI营销再次重拾热度,从传统数据服务商到AI营销领军者,他如何将超市场景的深度理解与AI技术融合?成功经验背后又藏着怎样的行业洞察和深远预测?

 


(大公智慧创始人 杜志辉)

 

主持人:杜总您好,听说您创业初期就专注于超市消费数据,这段经历对大公智慧拥抱AI有什么影响? 

 

杜志辉:超市是消费数据的“富矿”。我们从2010年开始给物美做会员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每周三上午10点,中老年顾客买鸡蛋时,68%会顺带买酱油。这种颗粒度的洞察,后来成了我们训练AI模型的基础。超市数据的价值在于“场景真实性”——消费者在货架前的决策是最真实的需求表达,这比线上点击行为更能反映消费本质。

 


主持人:超市场景的数据有什么特殊性?大公智慧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AI优势? 


杜志辉:三点核心。第一是全链路覆盖,我们的数据从POS机到小程序,从支付到会员体系,形成完整闭环。比如你在物美扫码领券,去便利店核销,这些行为在我们系统里是“同一个人”。第二是实时决策能力,每天有800万SKU的交易数据入库,模型能分钟级迭代策略——某区域酸奶销量突降,系统15分钟内关联天气、竞品活动等12个维度,自动生成促销方案。第三是合规性,所有用户数据三重脱敏,合作商超的接口采用金融级加密。(敲了敲电脑)这是超市场景给我们的“数据安全课”。

 

主持人:2017年4000万融资是大公智慧的重要转折点,这笔资金如何加速AI落地? 


杜志辉:当时投资人问得最多的是:“超市数据能做多大文章?”我们带着在物美试点的“POS机+小程序”数据联动案例去谈判——促销券核销率比传统方式高2.3倍。这笔资金主要用在两件事:第一,扩展数据采集维度,从单纯的交易数据,拓展到动线热力图、货架陈列等非结构化数据;第二,训练行业专属模型,比如针对超市的“货架智能推荐系统”,AI能根据历史销量、保质期、竞品位置自动调整商品摆放。现在这套系统已经让合作商超的货架效率提升了19%。

 

主持人:您提到“行业专属模型”,大公智慧的AI与通用模型有何不同?

 

杜志辉:我们给联合利华做AI选品时,发现南方雨季洗发水销量下降18%,但搭配雨伞赠品能提升23%转化率——这种经验只有深耕超市场景的团队才能沉淀。我们把类似的200多个行业规则写成AI的“剧本”,比如“满减券在周末下午三点核销率最高”“会员生日月消费额提升40%”。这些规则让AI能快速适配不同超市的个性化需求,比通用模型精准度高35%。

 

主持人:最后想请您聊聊技术护城河,大公智慧的AI有什么独特之处?  


杜志辉:两点。第一,场景化算法库,我们把给永辉、中百做的127次促销策略优化写成AI的“行业字典”,新客户进来能像搭积木一样复用。第二,敏捷中台,自研的营销自动化系统让客户能4小时内完成从数据建模到优惠券生成的全流程。(停顿)超市数据的价值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能否让AI真正“懂行”——比如知道生鲜不能用传统快消的促销逻辑,知道会员积分兑换要考虑到超市的库存周转。

 

结语  


采访结束时,杜志辉的手机弹出一条消息:某区域超市通过大公智慧的AI选品系统,本周销售额环比提升28%。从超市数据深耕者到AI破局者,他始终相信:“超市是AI最好的训练场——这里藏着最真实的消费逻辑,也孕育着最具爆发力的商业价值。”正如他在融资路演时说的:“不是AI改变了超市,而是超市本就应该这么聪明。” 

 


杜总透露, 结合当前AI+营销技术发展趋势及零售行业实践,未来3-5年,传统超市行业可能出现三大创新方向:


一、全场景智能选品与动态库存管理

通过AI算法对顾客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超市可实现 "货架级精准" 的选品策略。如某连锁超市通过AI分析数年销售数据与区域消费偏好,成功将健康食品和进口零食的货架占比提升30%,带动周转率增长25%。未来系统或将整合天气数据、社区人口结构变化等外部变量,实现货架商品的实时动态调整。结合智能货架技术,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商品拿取频次,当某商品被频繁触摸却未购买时,系统自动触发促销策略或调整陈列位置。


二、无感化购物体验重构

AI技术将推动 "拿货即走" 的无感支付成为主流。如扫码/人脸识别入场技术,结合计算机视觉的商品识别系统,顾客购物行为可被全程数字化记录。更进阶的应用可能包括:通过顾客手机定位推送路径规划(如引导至临期商品区),基于购物车重量传感器自动识别易腐商品并提供保鲜建议。AR技术也将升级为商品3D全息投影,顾客扫描货架即可查看营养成分溯源信息或虚拟试用美妆产品。


三、个性化互动营销生态

AI将推动超市从 "卖场"转变为社交化生活中心。参考中电商平台的个性化推荐逻辑,未来超市会员系统可结合智能购物车轨迹数据、APP浏览记录等,在顾客经过相关货架时触发定向优惠(如健身爱好者路过蛋白粉区域时,推送私教课程优惠券)。AI短视频生成技术也可应用于超市场景:顾客购买火锅食材后,收银小票附带AI生成的「家庭火锅派对」短视频菜谱,并嵌入关联商品二次营销入口。


杜总坦言,以上变革的实现依赖于 AI中台系统 的构建,需整合销售数据、物联网设备数据、外部环境数据等多维信息源。当前技术瓶颈在于多模态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但随着边缘计算和5G技术的普及,预计2026-2027年将出现成熟落地案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