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库存 “亮红灯”:一场关税风暴下的“用药危机”

医学论坛网

4天前

从临床试验角度看,国内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程度与国际标准仍需接轨;以肿瘤治疗领域为例,进口药在上市后普遍会持续开展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而国产新药在完成注册试验后,对真实世界数据的跟踪研究存在滞后,同类产品的学术论文数量仅为进口药的1/5~1/3。

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肿瘤门诊,62 岁的王丽(化名)攥着空药盒反复追问:"陈医生,您再想想办法,我跑了三家医院都没买到这个进口靶向药,托人从香港带也要等半个月,断药可怎么办啊?"类似场景正在全国上演:患者持海外购药清单要求超说明书用药,肿瘤科日均处理数十条 "求药" 咨询……

图源CMT

目前,进口原研药正在退出公立医院,甚至有不少品牌已经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自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束,有50多个产品降幅超90%,最终没有一家外企有产品中标。尽管如此,中美 "对等关税" 政策实施后,势必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医药供应链的深层震荡:一方面,美国对华加征 34% 关税虽未直接冲击药品,但原料药、辅料等上游环节的成本传导已导致药企战略收缩;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反制措施虽未明确针对医药领域,但市场信心受挫势必造成进口药采购量的进一步锐减。

01

进口药:进口量缩减催生囤药潮?

进口药长期以来凭借其显著优势,在国内医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以美国药企研发的肿瘤治疗药物奥希替尼(泰瑞沙)和克唑替尼(赛可瑞)为例,前者针对肺癌 EGFR T790M 耐药突变,III 期试验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 18.9 个月,对脑转移患者颅内缓解率达 85%;后者靶向 ALK 融合基因,一线治疗 ALK 阳性患者客观缓解率达 74%,显著延长生存周期。这类药物历经十数年研发,数据覆盖不同分型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经全球超万例临床验证,受到不少国内患者的青睐。

图源:CMT

在罕见病治疗方面,进口药的不可替代性更为突出。例如,诺西那生钠(Spinraza)作为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药物,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提升 SMN 蛋白表达,使 1 型 SMA 患者 24 个月生存率从 10% 提升至 40%,填补国内治疗空白;依伐卡托(Kalydeco)是针对囊性纤维化 G551D 突变的口服CFTR蛋白增效剂,能够显著改善囊性纤维化(CF)患者的肺功能,5 年随访显示住院次数减少 50%。上述药物全球仅 3-5 家药企具备生产能力,国内尚无同类品种获批,患者依赖进口且年治疗费用超百万元。关税调整后,患者担忧供应中断,部分家庭被迫提前制订囤药计划,甚至通过海外渠道高价购药。

02

医生处方:重重关卡阻碍或增多

医生在开具进口药处方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首先,关税增加导致进口药成本上升,部分药品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医保报销的压力显著增加。从过往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逻辑来看,一些原本在目录内的进口药,不排除因价格超出当前医保支付能力范围,存在被调出目录的可能性。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医生为患者开具此类药物时,患者需全额自费,经济负担的陡然加重,无疑会给医生的处方决策带来更大压力。

其次,药品供应稳定性也成为问题。由于关税引发的贸易不确定性,进口药的供应链出现波动,部分药品出现缺货现象。已有部分药企针对关税成本压力采取应对措施,开始缩减小众、低利润进口药的市场投放,如某跨国药企 2024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中国市场罕见病用药配送周期延长 20%,部分年销售额低于 500 万美元的品种供货频次降低 30%。

03

国产新药:短板待补求突破

相比进口药,国产新药存在诸多不足。在研发投入上,国内药企整体投入相对较低,与国际大型药企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研发资金相比,差距明显。从临床试验角度看,国内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程度与国际标准仍需接轨;以肿瘤治疗领域为例,进口药在上市后普遍会持续开展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而国产新药在完成注册试验后,对真实世界数据的跟踪研究存在滞后,同类产品的学术论文数量仅为进口药的 1/5~1/3。这使得医生对国产药在特殊人群(如脑转移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中的疗效把握不足,客观上加剧了 “进口药依赖”惯性。

此外,国产新药在药物剂型、药物递送系统等方面也相对落后;例如在靶向药物的缓控释技术、抗体药物的稳定性优化等领域,国产产品与进口药存在代际差距,限制了国产新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04

创新倒逼:破局之路正开启

中美 “对等关税” 虽带来挑战,却也成为倒逼中国药企创新的契机。面对进口药市场的变化,国内药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创新药研发赛道。在肿瘤治疗领域,多款国产创新药实现从 “跟随仿制” 到 “自主创新” 的跨越,部分产品在特定适应症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达到国际同类药物水平,且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或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打破进口药垄断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的开端,新医保目录已开始正式实施,本次医保新增12款肺癌药物,其中包括了3款新上市的国产肺癌药物,分别是伯瑞替尼、舒沃替尼、依沃西单抗。伯瑞替尼是一种 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具有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舒沃替尼是一款新型口服、不可逆抑制的高选择性EGFR-TKI,可靶向包括EGFR exon20ins突变在内的多种EGFR突变亚型。依沃西单抗是一款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具有独特的“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双靶点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在第25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大会上,该药物公布AK112-303研究积极数据,也是全球首个对比帕博利珠单抗(K药)取得显著阳性结果的随机、双盲、对照III期临床研究。

政策层面,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及优先审评审批等措施,持续优化创新药发展生态,推动国产新药以更快速度惠及患者。随着国内创新生态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在细分治疗领域崭露头角:在罕见病治疗领域,某国产血友病 B 基因治疗药物通过基因递送技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显著降低出血风险;在生物药领域,多项靶向特定肿瘤抗原的抗体偶联药物(ADC)通过精准递送机制提升抗肿瘤效果,相关技术平台已获得国际药企认可,实现创新成果的海外输出(“licence out”)。这些突破为中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有望在未来与进口药形成有力竞争,缓解老百姓用药难题。

05

总结

中美 "对等关税" 给中国医药领域带来了多方面影响,老百姓囤进口药、医生处方难度增加,凸显了进口药市场波动对民生的冲击。然而,危机之中也孕育着创新发展的希望。随着中国药企在创新上持续发力,政策支持不断加强,国产新药有望逐步填补市场空白,实现从依赖进口药到国产创新药崛起的转变,在全球医药产业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从临床试验角度看,国内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程度与国际标准仍需接轨;以肿瘤治疗领域为例,进口药在上市后普遍会持续开展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而国产新药在完成注册试验后,对真实世界数据的跟踪研究存在滞后,同类产品的学术论文数量仅为进口药的1/5~1/3。

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肿瘤门诊,62 岁的王丽(化名)攥着空药盒反复追问:"陈医生,您再想想办法,我跑了三家医院都没买到这个进口靶向药,托人从香港带也要等半个月,断药可怎么办啊?"类似场景正在全国上演:患者持海外购药清单要求超说明书用药,肿瘤科日均处理数十条 "求药" 咨询……

图源CMT

目前,进口原研药正在退出公立医院,甚至有不少品牌已经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自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束,有50多个产品降幅超90%,最终没有一家外企有产品中标。尽管如此,中美 "对等关税" 政策实施后,势必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医药供应链的深层震荡:一方面,美国对华加征 34% 关税虽未直接冲击药品,但原料药、辅料等上游环节的成本传导已导致药企战略收缩;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反制措施虽未明确针对医药领域,但市场信心受挫势必造成进口药采购量的进一步锐减。

01

进口药:进口量缩减催生囤药潮?

进口药长期以来凭借其显著优势,在国内医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以美国药企研发的肿瘤治疗药物奥希替尼(泰瑞沙)和克唑替尼(赛可瑞)为例,前者针对肺癌 EGFR T790M 耐药突变,III 期试验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 18.9 个月,对脑转移患者颅内缓解率达 85%;后者靶向 ALK 融合基因,一线治疗 ALK 阳性患者客观缓解率达 74%,显著延长生存周期。这类药物历经十数年研发,数据覆盖不同分型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经全球超万例临床验证,受到不少国内患者的青睐。

图源:CMT

在罕见病治疗方面,进口药的不可替代性更为突出。例如,诺西那生钠(Spinraza)作为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药物,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提升 SMN 蛋白表达,使 1 型 SMA 患者 24 个月生存率从 10% 提升至 40%,填补国内治疗空白;依伐卡托(Kalydeco)是针对囊性纤维化 G551D 突变的口服CFTR蛋白增效剂,能够显著改善囊性纤维化(CF)患者的肺功能,5 年随访显示住院次数减少 50%。上述药物全球仅 3-5 家药企具备生产能力,国内尚无同类品种获批,患者依赖进口且年治疗费用超百万元。关税调整后,患者担忧供应中断,部分家庭被迫提前制订囤药计划,甚至通过海外渠道高价购药。

02

医生处方:重重关卡阻碍或增多

医生在开具进口药处方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首先,关税增加导致进口药成本上升,部分药品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医保报销的压力显著增加。从过往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逻辑来看,一些原本在目录内的进口药,不排除因价格超出当前医保支付能力范围,存在被调出目录的可能性。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医生为患者开具此类药物时,患者需全额自费,经济负担的陡然加重,无疑会给医生的处方决策带来更大压力。

其次,药品供应稳定性也成为问题。由于关税引发的贸易不确定性,进口药的供应链出现波动,部分药品出现缺货现象。已有部分药企针对关税成本压力采取应对措施,开始缩减小众、低利润进口药的市场投放,如某跨国药企 2024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中国市场罕见病用药配送周期延长 20%,部分年销售额低于 500 万美元的品种供货频次降低 30%。

03

国产新药:短板待补求突破

相比进口药,国产新药存在诸多不足。在研发投入上,国内药企整体投入相对较低,与国际大型药企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研发资金相比,差距明显。从临床试验角度看,国内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程度与国际标准仍需接轨;以肿瘤治疗领域为例,进口药在上市后普遍会持续开展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而国产新药在完成注册试验后,对真实世界数据的跟踪研究存在滞后,同类产品的学术论文数量仅为进口药的 1/5~1/3。这使得医生对国产药在特殊人群(如脑转移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中的疗效把握不足,客观上加剧了 “进口药依赖”惯性。

此外,国产新药在药物剂型、药物递送系统等方面也相对落后;例如在靶向药物的缓控释技术、抗体药物的稳定性优化等领域,国产产品与进口药存在代际差距,限制了国产新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04

创新倒逼:破局之路正开启

中美 “对等关税” 虽带来挑战,却也成为倒逼中国药企创新的契机。面对进口药市场的变化,国内药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创新药研发赛道。在肿瘤治疗领域,多款国产创新药实现从 “跟随仿制” 到 “自主创新” 的跨越,部分产品在特定适应症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达到国际同类药物水平,且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或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打破进口药垄断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的开端,新医保目录已开始正式实施,本次医保新增12款肺癌药物,其中包括了3款新上市的国产肺癌药物,分别是伯瑞替尼、舒沃替尼、依沃西单抗。伯瑞替尼是一种 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具有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舒沃替尼是一款新型口服、不可逆抑制的高选择性EGFR-TKI,可靶向包括EGFR exon20ins突变在内的多种EGFR突变亚型。依沃西单抗是一款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具有独特的“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双靶点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在第25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大会上,该药物公布AK112-303研究积极数据,也是全球首个对比帕博利珠单抗(K药)取得显著阳性结果的随机、双盲、对照III期临床研究。

政策层面,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及优先审评审批等措施,持续优化创新药发展生态,推动国产新药以更快速度惠及患者。随着国内创新生态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在细分治疗领域崭露头角:在罕见病治疗领域,某国产血友病 B 基因治疗药物通过基因递送技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显著降低出血风险;在生物药领域,多项靶向特定肿瘤抗原的抗体偶联药物(ADC)通过精准递送机制提升抗肿瘤效果,相关技术平台已获得国际药企认可,实现创新成果的海外输出(“licence out”)。这些突破为中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有望在未来与进口药形成有力竞争,缓解老百姓用药难题。

05

总结

中美 "对等关税" 给中国医药领域带来了多方面影响,老百姓囤进口药、医生处方难度增加,凸显了进口药市场波动对民生的冲击。然而,危机之中也孕育着创新发展的希望。随着中国药企在创新上持续发力,政策支持不断加强,国产新药有望逐步填补市场空白,实现从依赖进口药到国产创新药崛起的转变,在全球医药产业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