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集成电路“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 国产芯片业有望迎来加速替代

新华财经

22小时前

目前我国模拟芯片市场空间约3000亿元,国产化率不足20%,美国芯片厂商德州仪器、亚德诺在国内模拟芯片市场占据较高份额。...本次关税事件将成为供应链本地化加速推进的催化剂,从而利好北方华创等国产设备企业,有望承接更多国内晶圆厂订单,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新华财经上海4月15日电(记者高少华)中国海关总署14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出口数量增长22.0%至761.3亿个,出口金额增长12.0%至2934.8亿元;进口集成电路数量增长8.1%至1312.5亿个,进口金额增长4.3%至6344.8亿元。集成电路进出口金额均创下新高。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近日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通知,根据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这意味着晶圆制造而非封装测试成为原产地判定的核心环节。业内分析认为,随着规则的实施,国产芯片有望加速替代步伐。

“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 美国制造芯片将被征收125%关税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近日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125%关税,以回应美国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随后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将集成电路“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通知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芯片产业链主要包含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芯片企业经营模式通常可分为三种:一是集成器件制造商,企业从设计、制造、封测到销售一条龙包办,代表企业如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等;二是无晶圆厂,企业专注芯片设计,制造外包给代工企业,封测交给专业外包半导体封装与测试厂商,比如高通、英伟达、超威半导体等;三是晶圆代工厂,负责代工制造,比如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

根据最新关税政策和芯片原产地认定方法,美国的多家集成器件制造商,比如英特尔、德州仪器、安森美、美光、恩智浦半导体、威讯联合半导体等,其在美国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在出口至中国时将被执行125%的关税。加征关税后,这些美国制造的芯片价格无疑将大幅上涨,对国内客户的吸引力将由此下滑。

不过,像英伟达、高通、超威半导体等美国芯片企业,由于采取的是无晶圆厂模式,主要委托中国台湾的台积电等代工企业进行生产制造,流片地并不在美国,因此不受此次关税影响。对国内用户来说,采购这些企业的进口芯片也不会遭受关税影响。

芯谋研究认为,美国的无晶圆厂芯片企业基本在美国之外流片,美国的集成器件制造商企业,也多数在美国之外设有晶圆厂。所以中国进口的美国芯片,基本都是在美国之外的工厂“流片生产”。这种“美国+”的格局保证了现在中国大陆进口的芯片可以规避关税。现在“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的办法还是延续关税大战之前的认定原则。这是国家根据中国电子产品行销全球的现实需要,做出灵活处理,同时现行规则还暗含着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反制——可能导致美国芯片制造和半导体设备向美国之外转移。

国产芯片市占率有望提升

按照目前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将削弱美国本土晶圆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而国内和这些美系厂商产品直接对标的芯片企业将由此受益。国内成熟制程芯片企业已经具备短期内快速吸收美系厂商份额的能力,在关税影响下,成熟制程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以模拟芯片为例。目前我国模拟芯片市场空间约3000亿元,国产化率不足20%,美国芯片厂商德州仪器、亚德诺在国内模拟芯片市场占据较高份额。此前,我国对集成电路原产地的判断主要根据封测厂所在地决定,德州仪器和亚德诺大部分产品未纳入“美国进口”范畴。随着对集成电路原产地的判定追溯至晶圆厂所在地,这将对自有晶圆厂多位于美国的德州仪器和亚德诺造成较大冲击,中低端产品将失去价格优势。国内对标德州仪器的模拟芯片厂商,比如圣邦股份、思瑞浦、艾为电子等企业,则有望提升市场份额。

“美国集成器件制造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将显著削弱,有望为本土半导体企业创造结构性替代机遇。”天风证券认为,关税背景下,模拟芯片与射频前端两大领域因“技术差距收窄+国产化率低”的特征成为核心突破方向,具备技术储备的国产厂商有望借势突围。

芯谋研究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中国大陆成熟制程芯片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车规级微控制单元芯片、功率器件、存储和中低端基带等领域,已具备与美国产品竞争的能力。虽然这种竞争主要在中低端市场,但正在通过成本优势和本地化支持逐步挤压美国厂商份额。美国挑起的“关税战”为这些产品提供了一定竞争优势,将明显加快替代相关领域的美国芯片。

在中央处理器方面,英特尔是全球行业龙头,随着美系产品价格因关税上涨,国产中央处理器有望在国内市场逐步扩大份额。比如海光信息与英特尔同属X86架构体系,这一特性使其在承接英特尔因关税等因素转移的市场需求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记者近期从海光信息获悉,作为国内同时具备高端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研发能力的芯片企业,海光信息已实现四代通用处理器产品及三代人工智能加速器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

除此之外,业界认为,在芯片关税影响下,由于流片环节成为关键,芯片上游代工环节也将受益。设计企业为避免美系关税影响,可能将流片环节转移至中国境内生产,中国大陆的晶圆代工厂如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后续将受益于海外流片订单的回流。

国产半导体设备加速替代

在芯片制造领域,半导体设备占据重要地位。业界认为,在关税影响下,美国设备企业也将受到一定冲击,而国产设备将迎来发展契机。

据业界统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市场规模前五名中,美国公司就有三家,分别为应用材料、泛林和科磊。在刻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机械平坦化、离子注入、检测/量测等领域,美国设备公司都处于领先地位。

芯谋研究认为,虽然美国三大半导体设备企业在亚洲和欧洲约有超过20个工厂,但美国总部生产的设备约占总出货量的60%至70%。这些设备企业虽然能够规避一部分关税,但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会受到影响。

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也在努力实现技术突破,拓展更多市场份额。比如国产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北方华创,2024年在全球前十排名中已升至第六位,全年营收同比增长35.1%至298亿元。本次关税事件将成为供应链本地化加速推进的催化剂,从而利好北方华创等国产设备企业,有望承接更多国内晶圆厂订单,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SEMICON China 2025国际半导体展会上,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新品迭出,新凯来更是发布了几乎覆盖半导体制造全流程的三十余款设备,也预示着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关税博弈背景下,国产设备有望加速导入国内半导体供应链,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湘财证券认为,关税争端下危中有机,目前我国在半导体单晶炉等晶圆制造设备,以及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前道工艺设备上的国产化率虽然较此前有所提升,但绝对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编辑:李一帆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目前我国模拟芯片市场空间约3000亿元,国产化率不足20%,美国芯片厂商德州仪器、亚德诺在国内模拟芯片市场占据较高份额。...本次关税事件将成为供应链本地化加速推进的催化剂,从而利好北方华创等国产设备企业,有望承接更多国内晶圆厂订单,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新华财经上海4月15日电(记者高少华)中国海关总署14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出口数量增长22.0%至761.3亿个,出口金额增长12.0%至2934.8亿元;进口集成电路数量增长8.1%至1312.5亿个,进口金额增长4.3%至6344.8亿元。集成电路进出口金额均创下新高。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近日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通知,根据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这意味着晶圆制造而非封装测试成为原产地判定的核心环节。业内分析认为,随着规则的实施,国产芯片有望加速替代步伐。

“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 美国制造芯片将被征收125%关税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近日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125%关税,以回应美国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随后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将集成电路“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通知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芯片产业链主要包含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芯片企业经营模式通常可分为三种:一是集成器件制造商,企业从设计、制造、封测到销售一条龙包办,代表企业如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等;二是无晶圆厂,企业专注芯片设计,制造外包给代工企业,封测交给专业外包半导体封装与测试厂商,比如高通、英伟达、超威半导体等;三是晶圆代工厂,负责代工制造,比如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

根据最新关税政策和芯片原产地认定方法,美国的多家集成器件制造商,比如英特尔、德州仪器、安森美、美光、恩智浦半导体、威讯联合半导体等,其在美国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在出口至中国时将被执行125%的关税。加征关税后,这些美国制造的芯片价格无疑将大幅上涨,对国内客户的吸引力将由此下滑。

不过,像英伟达、高通、超威半导体等美国芯片企业,由于采取的是无晶圆厂模式,主要委托中国台湾的台积电等代工企业进行生产制造,流片地并不在美国,因此不受此次关税影响。对国内用户来说,采购这些企业的进口芯片也不会遭受关税影响。

芯谋研究认为,美国的无晶圆厂芯片企业基本在美国之外流片,美国的集成器件制造商企业,也多数在美国之外设有晶圆厂。所以中国进口的美国芯片,基本都是在美国之外的工厂“流片生产”。这种“美国+”的格局保证了现在中国大陆进口的芯片可以规避关税。现在“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的办法还是延续关税大战之前的认定原则。这是国家根据中国电子产品行销全球的现实需要,做出灵活处理,同时现行规则还暗含着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反制——可能导致美国芯片制造和半导体设备向美国之外转移。

国产芯片市占率有望提升

按照目前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将削弱美国本土晶圆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而国内和这些美系厂商产品直接对标的芯片企业将由此受益。国内成熟制程芯片企业已经具备短期内快速吸收美系厂商份额的能力,在关税影响下,成熟制程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以模拟芯片为例。目前我国模拟芯片市场空间约3000亿元,国产化率不足20%,美国芯片厂商德州仪器、亚德诺在国内模拟芯片市场占据较高份额。此前,我国对集成电路原产地的判断主要根据封测厂所在地决定,德州仪器和亚德诺大部分产品未纳入“美国进口”范畴。随着对集成电路原产地的判定追溯至晶圆厂所在地,这将对自有晶圆厂多位于美国的德州仪器和亚德诺造成较大冲击,中低端产品将失去价格优势。国内对标德州仪器的模拟芯片厂商,比如圣邦股份、思瑞浦、艾为电子等企业,则有望提升市场份额。

“美国集成器件制造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将显著削弱,有望为本土半导体企业创造结构性替代机遇。”天风证券认为,关税背景下,模拟芯片与射频前端两大领域因“技术差距收窄+国产化率低”的特征成为核心突破方向,具备技术储备的国产厂商有望借势突围。

芯谋研究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中国大陆成熟制程芯片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车规级微控制单元芯片、功率器件、存储和中低端基带等领域,已具备与美国产品竞争的能力。虽然这种竞争主要在中低端市场,但正在通过成本优势和本地化支持逐步挤压美国厂商份额。美国挑起的“关税战”为这些产品提供了一定竞争优势,将明显加快替代相关领域的美国芯片。

在中央处理器方面,英特尔是全球行业龙头,随着美系产品价格因关税上涨,国产中央处理器有望在国内市场逐步扩大份额。比如海光信息与英特尔同属X86架构体系,这一特性使其在承接英特尔因关税等因素转移的市场需求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记者近期从海光信息获悉,作为国内同时具备高端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研发能力的芯片企业,海光信息已实现四代通用处理器产品及三代人工智能加速器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

除此之外,业界认为,在芯片关税影响下,由于流片环节成为关键,芯片上游代工环节也将受益。设计企业为避免美系关税影响,可能将流片环节转移至中国境内生产,中国大陆的晶圆代工厂如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后续将受益于海外流片订单的回流。

国产半导体设备加速替代

在芯片制造领域,半导体设备占据重要地位。业界认为,在关税影响下,美国设备企业也将受到一定冲击,而国产设备将迎来发展契机。

据业界统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市场规模前五名中,美国公司就有三家,分别为应用材料、泛林和科磊。在刻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机械平坦化、离子注入、检测/量测等领域,美国设备公司都处于领先地位。

芯谋研究认为,虽然美国三大半导体设备企业在亚洲和欧洲约有超过20个工厂,但美国总部生产的设备约占总出货量的60%至70%。这些设备企业虽然能够规避一部分关税,但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会受到影响。

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也在努力实现技术突破,拓展更多市场份额。比如国产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北方华创,2024年在全球前十排名中已升至第六位,全年营收同比增长35.1%至298亿元。本次关税事件将成为供应链本地化加速推进的催化剂,从而利好北方华创等国产设备企业,有望承接更多国内晶圆厂订单,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SEMICON China 2025国际半导体展会上,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新品迭出,新凯来更是发布了几乎覆盖半导体制造全流程的三十余款设备,也预示着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关税博弈背景下,国产设备有望加速导入国内半导体供应链,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湘财证券认为,关税争端下危中有机,目前我国在半导体单晶炉等晶圆制造设备,以及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前道工艺设备上的国产化率虽然较此前有所提升,但绝对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编辑:李一帆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